-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6期
- 作者 /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
- 出版社 /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秀威經銷)
- 出版日期 /
2019-12
- ISBN /
9772520771050
- 定價 /
NT$
380
- 優惠價 / NT$
342
本書特色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的創辦,是為了提倡一種返回民國歷史現場進行文學研究的學術理念。堅持學術立場、回到文學本位、開放思想對話則是本刊的宗旨。我們認為,在「民國框架」下討論問題,不僅可以積累一批被忽略的史料,而且最終也有助於形成與現代漢語文學相適應的研究思路和學術模式,從而擺脫長期以來受制於歐美學術範式的宿命,並與西方學界進行平等對話。
「民國文學」作為一個學術的生長點,其意義與價值已經得到學界的肯定。現代文學的研究,在經過早期對「現代性」的思索與追求之後,發展到對「民國性」的探討與深究,是符合現代文學史發展規律的一次深化與超越。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我們深信,學術界將可以在這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機制與對話空間。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本期「觀念交鋒」欄目特別刊登了文史哲出版社彭正雄社長追憶名作家無名氏的文章,並發表無名氏的一篇佚作〈我的筆名〉。讀者當可從中認識無名氏作品的風行情況,以及兩人間的交誼往來。當前學界對於無名氏作品的研究遠遠不夠,希望這批文物的公開展示,能大力推進無名氏文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本期「觀念交鋒」刊出了兩篇與「民國文學」探討相關的文章,分別由李怡和張武軍撰寫。李怡談「民國文學」研究的幾種可能,指出當前可以開展的思路有二:一是集中研討比較沒有爭議的時段,例如民國成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歷史時期,李怡稱之為民國文學的典型時期;二是通過凸顯「民國文學」研究方法的獨特性與華文文學的其他學術動向形成有益的對話。張武軍的文章談「民國歷史形態與民國文學敘述框架」,他提出一個可能的「民國文學史」敘述框架和分期如下:第一階段(1912-1925),從辛亥革命建立民國為起點,以「五卅」為下限,其內容是建立民國和捍衛民國的革命和文學;第二階段(1925-1931),以五卅為起點,以九一八為標誌的抗戰爆發為下限,其內容和意義在於凸顯了國家革命之於現代文學的重要性;第三階段(1931-1945),以十四年抗戰為起止點,其內容和意義在於彰顯完整抗戰的民族革命和中國現代文學的關係;第四階段(1945-1949),從抗戰結束到新中國成立,其內容和意義既凸顯了民國歷史形態下延安文學的意義和價值,也從更廣大的區域範圍闡述了戰後中共展開的建造新中國的革命和文學的互動關係。這樣的文學史分期,顯然和過去的文學史書寫有所差異,而這正是運用了「民國文學」這個新的視角與方法所得出的新觀念,值得仔細思索。
一般論文則有6篇,包括台灣、大陸、香港、韓國的學者撰文,析論了作家艾蕪在韓國、「清黨」前後國民黨左派青年的困頓與探求、新文化史上的舊劇改革與梅蘭芳批判、張愛玲對理性的接受情況、魯迅〈范愛農〉裡的革命記憶與革命倫理,以及西川滿〈採硫記〉與《裨海紀遊》的郁永河形象。這些議題有的過去少人提及,有的做了更新更深入的探討,對民國文學研究的開發有其不容忽視的價值,值得一讀。
本期「書評書論」特別介紹了由李怡、張中良主編的《民國文學史論》第2輯,這套由廣州花城出版社策劃出版的叢書共11本,是近年來有關民國文學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期特別刊出胡餘龍的書評,文中指出,如果說《民國文學史論》第1輯所處的歷史階段更加注重對民國文學進行宏觀把握,那麼《民國文學史論》第2輯所處的歷史階段則在此基礎上,更加重視對民國文學進行微觀分析,由此可見民國文學研究正在不斷向歷史深處探進,越來越多的文學風景與歷史細節被呈現在世人面前。另外一篇評論柯惠鈴的著作《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由專研晚清民初文學的黃錦珠教授執筆,她特別提到:「挖掘婦女相關的史料、史事,是設法在歷史上留住女人身影的第一步」,而這部著作所提供的歷史知識「雖可能只是寥如晨星的一些光點,卻足以彰顯民國時期不可忽視的某些歷史面向」。不論宏觀或細讀,這兩篇書評的觀點都有相當的啟發性。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張堂錡
台灣新竹人。文學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撰、專刊組組長、政大華語文教學學程主任。目前執教於政治大學中文系,並任政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散文及澳門文學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黃遵憲的詩歌世界》、《白馬湖作家群論稿》、《個人的聲音-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現代文學百年回望》、《民國文學中的邊緣作家群體》等十餘種。
目錄
【觀念交鋒】
李 怡/「民國文學」研究的幾種可能
張武軍/民國歷史形態與民國文學敘述框架
彭正雄/懷念平易近人與堅持創作的「卜老」無名氏
附:無名氏〈我的筆名〉
【專題論文】民國文學中舊體詩歌的書寫現象與論述
林淑貞/主持人語:舊體詩中的心靈圖象與汲引論述的奔恣湧泉
林淑貞/譜系與圖像的建構:民國詩話對《四庫全書提要•詩文評類一》詩論範式的發衍與宣闡
鄧駿捷/澳門「雪社」與《雪社詩集》述論
林香伶、黃家祥/以情「守舊」、嘗試叩「新」──重論胡懷琛詩學及其價值
唐 瑛/時代風潮與郭沫若舊體詩
丁曉妮/魯迅早期舊體詩中的自我意識
李國華/魯迅舊詩的菰蒲之思
任小青/吳芳吉的「民國新詩」理論
【一般論文】
金宰旭/作家艾蕪在韓國
李志毓/何處收容這真紅的狂熱──「清黨」前後國民黨左派青年的困頓與探求
付立松/新文化史上的舊劇改革與梅蘭芳批判
區仲桃/民國女子:張愛玲對理性的接受情況
仲濟強/重寫民國建國史:〈范愛農〉裡的革命記憶與革命倫理
張惠珍/虛實之間:西川滿〈採硫記〉與《裨海紀遊》的郁永河形象析論
【書評書論】
黃錦珠/方法之錘,歷史之鍊──評柯惠鈴《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
胡餘龍/不斷向歷史深處探進的民國文學研究──從《民國文學史論》第2 輯談起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稿約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撰稿體例
第7期主題徵稿:民國文學/作家的域外流動
編後記
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