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1期
- 作者 /
張堂錡 主編
- 出版社 /
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秀威經銷)
- 出版日期 /
2017-06
- ISBN /
9772520771005
- 定價 /
NT$
380
- 優惠價 / NT$
342
本書特色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的創辦,是為了提倡一種返回民國歷史現場進行文學研究的學術理念。堅持學術立場、回到文學本位、開放思想對話則是本刊的宗旨。我們認為,在「民國框架」下討論問題,不僅可以積累一批被忽略的史料,而且最終也有助於形成與現代漢語文學相適應的研究思路和學術模式,從而擺脫長期以來受制於歐美學術範式的宿命,並與西方學界進行平等對話。
「民國文學」作為一個學術的生長點,其意義與價值已經得到學界的肯定。現代文學的研究,在經過早期對「現代性」的思索與追求之後,發展到對「民國性」的探討與深究,是符合現代文學史發展規律的一次深化與超越。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我們深信,學術界將可以在這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機制與對話空間。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本刊的常態性欄目有「觀念交鋒」、「專題論文」、「一般論文」、「書評書論」、「圓桌座(筆)談」、「新銳園地」等。「專題論文」與「一般論文」均送請兩位學術同行進行匿名審查,全年收稿,隨到隨審。我們試圖擺脫傳統學報單純以長篇論文為主的形式,嘗試加上雜誌的短文、評論,塑造一種介於學報與雜誌之間的新模式,讓這份刊物能兼具內容的學術性、可讀性,以及觀念的前沿性、多元性。
本期專題為「日記中的抗戰與文學」,由西南大學張武軍教授策劃組稿,共發表了張武軍、杜蕊蕊、郭川、田松林、周學怡、李巧玲、謝勁松等人的6篇論文,分別探討了蕭軍《延安日記》、《馮玉祥日記》、《吳宓日記》、《葉聖陶日記》、《朱自清日記》以及其他時人日記中的抗戰生活紀錄,還原一手真實史料,對我們理解抗戰生活及當時文人的心態有非常大的助益和啟發性。尤其是令人震驚的「重慶大轟炸」,在這些作家、知識分子的日記中,留下了許多怵目驚心、慘不忍睹的描述,這一段抗戰的歷史,透過日記文學的呈現,更加立體、真實而具有穿透力,這是「民國文學」研究不能忽視且應繼續深掘的重大議題。
「觀念交鋒」的3篇文章,分別是東華大學須文蔚教授提出他對台灣民國文學理論建構的反思,有中肯的意見批評,正符合本欄目「交鋒」與「交流」的主旨;普林斯頓大學周質平教授則針對2016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胡適與中國新文化」研討會提出他的看法與感想,其中深意值得省思;台大中文系高嘉謙教授對近年來學界熱烈討論的「華語語系文學」論述加以介紹,認為華夷風或華語語系研究,其積極意義在於對中國文學、華文文學、華人文化、華人意識,展開提問、拆卸、盤整,進而突出並脈絡化為一個新穎或更具活力的華語文學平台。
一般論文方面,共有4篇論文。趙普光從「民國文學」觀念談文學史重建的可能性;楊錦郁以《歐美漫遊錄》為例,探討近代詞人呂碧城獨自在歐美旅行的所謂「啞旅行」經驗,以及書寫內容和文學特色;李金鳳則以吳濁流在1940年代寫作的遊記《南京雜感》為對象,透過此一珍貴文本的分析,勾勒日偽時期南京的社會面貌;鍾耀寧的論文探討台灣眷村小說中的世界觀,認為其中具有「後遺民主義」(post-loyalism)的意識形態。
在「民國文學」的研究中,「大文學」史觀的建構無疑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本期特別邀請北師大李怡教授策劃主持「圓桌筆談」,以「大文學史觀」與民國文學研究為題,邀請顏同林、黎保榮、張武軍、李俊傑、李哲、羅維斯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大文學史觀」的各種面向,及其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學科、命名、發展的衝擊和深化作用,其中諸多看法都具有文學突破的積極性和可能性。誠如李怡所言:「大文學」是「民國文學」研究所召喚出來的學術視野與學術方法,可以更寬闊地揭示現代中國文學的生態景觀,可以讓我們對中國文學傳統的傳承和開拓有更為準確的梳理,可以為闡釋現代中國文學尋找更多的視角和向度,也可以進一步反思、總結和提升中國文學的學術方式。可以說,「大文學史觀」是「民國文學」研究理所當然的方法與視角,只有從這個角度出發,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民國文學」中的種種複雜面向與豐富的成果。
目錄
聲明啟事
觀念交鋒
須文蔚/台灣民國文學理論建構的反思
周質平/吞聲的紀念─胡適與中國新文化運動研討會
高嘉謙/華夷風與華語語系論述
專題論文 日記中的抗戰與文學
張武軍/主持人語
杜蕊蕊 張武軍/延安文人婚戀和創作心態探究─以蕭軍《延安日記》為考察對象
郭 川/摧殘、煎熬、不屈:時人日記所見侵華日軍對重慶的疲勞轟炸
田松林/馮玉祥與抗戰文學的推進─以《馮玉祥日記》為中心
周學怡/戰時學院派知識分子的心態變遷─以《吳宓日記》為考察對象
李巧林/大後方的作家個體日常抗戰生活與抗戰書寫─以《葉聖陶日記》為例
謝勁松/抗戰時期《朱自清日記》中的「平凡」與「不凡」
一般論文
趙普光/文學史重建如何可能─「民國文學」觀念與現代文學史寫作
楊錦郁/呂碧城的「啞旅行」及其域外寫作
李金鳳/日偽時期南京的社會面貌─以吳濁流的《南京雜感》為考察中心
鍾耀寧/台灣眷村小說中的世界觀
書評書論
孫 媛/關於吳宓研究的一點感想─兼談《吳宓和民國文人》
王鈺婷/文學的香港,抒情的香港─論《香港的抒情史》
圓桌筆談 「大文學史觀」與民國文學研究
李 怡/「大文學」可以做哪些事?
顏同林/文學傳統與「大文學」史觀的興起
黎保榮/是何史?作何觀?─中國現代文學大文學史觀的「史」與「觀」
張武軍/大文學─正名的再正名
李俊傑/「大文學史觀」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非虛構性」因素
李 哲/「大文學」視野下的「跨學科」問題
羅維斯/當代境遇與大文學的可能
新銳園地
黃月銀、張楷翊、高若凡/徐志摩文學在台接受的歷史考察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稿約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撰稿體例
第2期主題徵稿 胡適、1917與民國文學
第3期主題徵稿 香港文學與民國
編後記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1-3輯總目錄
廣告 《大文學評論》
廣告 《東亞觀念史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