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9期
- 作者 /
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
- 出版社 /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 /
2021-06
- ISBN /
9772520771081
- 定價 /
NT$
380
- 優惠價 / NT$
342
本書特色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的創辦,是為了提倡一種返回民國歷史現場進行文學研究的學術理念。堅持學術立場、回到文學本位、開放思想對話則是本刊的宗旨。我們認為,在「民國框架」下討論問題,不僅可以積累一批被忽略的史料,而且最終也有助於形成與現代漢語文學相適應的研究思路和學術模式,從而擺脫長期以來受制於歐美學術範式的宿命,並與西方學界進行平等對話。
「民國文學」作為一個學術的生長點,其意義與價值已經得到學界的肯定。現代文學的研究,在經過早期對「現代性」的思索與追求之後,發展到對「民國性」的探討與深究,是符合現代文學史發展規律的一次深化與超越。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我們深信,學術界將可以在這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機制與對話空間。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本期專題為「台灣文學的『民國』書寫與論述」,由台灣大學台文所黃美娥教授主持、組稿,共發表莊怡文〈「一劍風塵歲月艱」:從林景仁《東寧草》與《救國特刊》試論其政治意識〉、黃啟峰〈遺落的老兵文學:論舒暢小說的「現代性」與「民國性」〉、盧筱雯〈走向「民國」的想望─論陳若曦小說中政治意識的轉變〉、鍾秩維〈寫在「國家」之外:抒情傳統、台灣與中國現代文學〉、謝征達〈《新國民日報》中「民國」元素在新馬的影響與傳播〉等5篇論文。這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開發、討論的重要學術議題,誠如黃美娥所言,當「台灣」遇上「民國」,或面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治事實,台灣該如何看待?對當前學界興起的「民國文學」觀點,又該如何解釋台灣文學中的「民國性」?「1945年到1987年之間的台灣文學,是要當成被國民黨統治的再殖民文學?抑或要以Y型史觀,重新評價台灣從日本殖民和中華民國遷台後的文學匯合狀態?」這樣的疑問與思索,在台灣當前的政治/文化語境中,毋寧是饒負深意的。
甚受學界歡迎、重視的「觀念交鋒」欄目,本期共有徐國能、張錦忠、李癸雲、高嘉謙四人的大作。徐國能介紹了長期被忽略的作家、學者蔣彝,他用英文創作了13部海外遊記,一生另有詩集、童話及中國書法繪畫論作品多部,但因長期旅外並多以英文書寫,故未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此文或能引起對其人其作的挖掘探討;李癸雲近年來關注文學的「疾病書寫」,作為一種研究路徑,她強調「疾病書寫」的研究核心「並非是病,而是人(病體),往往更指涉國體,疾病通常只作為一種隱喻。」但或許如此,以致學界的論述方式往往忽略了「疾病」本身,因此她認為「應重新再探疾病書寫,以一種『還原』的方式,讓疾病回復其原貌,更重要的是在隱喻性散發之前,疾病與個體關係。」這對相關研究確實有啟發性的指引作用。
高嘉謙撰文探討了清朝派駐新加坡的第一任領事左秉隆的詩集《勤勉堂詩鈔》,從使節文學、華人史、新馬華文文學的角度,指出左秉隆為新馬華人帶來的長遠影響,而「使節與詩,是重新認識新馬華文文學的重要起點。」高嘉謙從晚清切入馬華文學,張錦忠的〈遺址與慢船:民國的幾道陰影與馬華文學〉,則從「民國」的角度探討,對「民國」與馬華文學的關係有精彩的論述。不論是莊華興的「馬華身後有一個民國的影子」,還是張錦忠的「民國的陰影」,黃錦樹的「馬華文學的背後有個民國的影子」,都說明了「民國」與「馬華」、「馬華文學」密不可分的淵源,這些文章對「民國文學」研究的深化與擴大也都帶來一種嶄新的視野,希望這方面的討論能持續不斷,以充實「民國文學」的學術內涵。
「一般論文」有陳俊啟、陳星、李光榮、鍾正道的四篇力作。陳俊啟的論文針對西方女權運動的重要人物Mary Wollstonecraft的思想行止做了詳盡的考論,並由此延伸到1920年代曾撰文介紹Mary Wollstonecraft的日本文藝批評家廚川白村,探討其戀愛觀及其與婦女運動的關係,進一步思考中國的戀愛思想與婦女運動,全文層層推論,細細剖析,對研究民國女權思想的衍進有很大的助益。陳星〈李叔同音樂活動考論〉一文,展現了作者長年研究李叔同(弘一大師)的學術功力,全文以史料為基礎,結合時代藝術思潮,對李叔同的音樂活動做整體性的考論,從學堂樂歌、《音樂小雜誌》到《清涼歌集》、〈三寶歌〉,深入探索了這位民國著名高僧、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的文化影響和生命情懷。李光榮的論文為其專著《西南聯大藝術研究》的〈前言〉,作者以研究西南聯大聞名學界,本文旨在闡述西南聯大藝術產生的背景、面貌及其發展歷程,透過五個時期歷程的分析考察,認為西南聯大藝術的顯著特點是藝術性和現實性,論文填補了有關西南聯大文藝研究的空白,具參考價值。鍾正道的〈永遠不再─對讀高更與張愛玲〉,角度新穎,可以說深化了「張愛玲學」的研究。文中指出,在世界諸多名畫中,高更的《永遠不再》是張愛玲唯一一幅「永遠忘不了」的。「這幅作品以大溪地一名女性的金棕色裸體為主要表現對象,她孤單的側躺在沙發上,神情憂鬱,背後有兩個人在交談,窗頭上站著一隻鳥。」鍾正道從取材、構圖、用色等角度,細膩地分析其中的「詩歌隱喻、對生命的叩問、對人的同情與愛、對現代文明的質疑以及撲面襲來的原始氣息」,認為「在在都疊映著張愛玲小說『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審美追求」,也解釋了此畫何以成為張愛玲「永遠忘不了」的原因。
本期「研究資料」欄目分別整理了台灣研究丁玲、張恨水、孫陵三人的資料,從中得以一窺這三人在台灣學界的研究概況與切入角度。對相關史料的持續蒐羅是「民國文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礎工程,謝謝研究生們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提供了這些完整而有系統的資料,有興趣的研究者當可以按圖索驥,尋根溯源,進行更為深入的學術探索。此外,本期新推出「學人專訪」專欄,將以較長的篇幅,對民國文史研究成果傑出的學者進行一系列的專訪介紹,呈現其學思歷程、研究成果與治學心得,相信後來者當可以從這些學術前輩的經驗中獲得不少啟發與激勵。本期首先介紹甫由政大歷史系退休的劉維開教授,他在民國史、抗戰史、蔣中正的研究等面向的出色表現,深受史學界推崇,這篇萬餘字的專訪,由政大中文系新進的王婉如博士執筆,她事先閱讀相關材料,構思問題,用心整理,讀者可以在字裡行間細細品味一位傑出學者的知識養成與學術胸懷。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張堂錡
台灣新竹人。文學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撰、專刊組組長、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程主任。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並任政大「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文學、台灣散文及澳門文學研究,出版有學術專著《黃遵憲的詩歌世界》、《白馬湖作家群論稿》、《民國作家的抒情意識與審美追求》、《現代文學百年回望》、《民國文學中的邊緣作家群體》、《邊緣的豐饒--澳門現代文學的歷史嬗變與審美建構》等十餘種,另主編《台港地區澳門文學評論選》等書多種。
目錄
【觀念交鋒】
徐國能/舊詩詞裡的新世界─蔣彝的遊記詩畫
張錦忠/遺址與慢船:民國的幾道陰影與馬華文學
李癸雲/疾病誌作為一種研究方法
高嘉謙/從華人史看使節:左秉隆和新馬華文文學
【專題論文】台灣文學的「民國」書寫與論述
黃美娥/主持人語
莊怡文/「一劍風塵歲月艱」:從林景仁《東寧草》與《救國特刊》試論其政治意識
黃啟峰/遺落的老兵文學:論舒暢小說的「現代性」與「民國性」
盧筱雯/走向「民國」的想望─論陳若曦小說中政治意識的轉變
鍾秩維/寫在「國家」之外:抒情傳統、台灣與中國現代文學
謝征達/《新國民日報》中「民國」元素在新馬的影響與傳播
【一般論文】
陳俊啟/戀愛、婦女運動、沃斯通克拉夫特、廚川白村─由《婦女雜誌》一篇有關婦女運動奠基者的翻譯談起
陳 星/李叔同音樂活動考論
李光榮/綻放在滇池邊的紅山茶─西南聯大藝術概觀
鍾正道/永遠不再─對讀高更與張愛玲
【學人專訪】
王婉如/相對於文學,歷史是一個倔強的存在─專訪劉維開教授
【書評書論】
譚謀遠/一種真誠的研究心態─淺談《現代中國大文學史論》
【研究資料】
邱宜嫻等 台灣研究丁玲資料初編
邱怡芬 台灣研究張恨水小說資料初編
李佳陵 台灣研究孫陵資料初編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稿約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撰稿體例
第10期主題徵稿 國民革命與民國文學
第11期主題徵稿 《中央日報》副刊與民國文學
編後記
總目錄(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