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政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二期
- 作者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出版社 /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秀威經銷)
- 出版日期 /
2019-12
- ISBN /
7168442460325
- 定價 /
NT$
300
- 優惠價 / NT$
270
本書特色
【本刊榮獲2018年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第一級】
【本刊論文除特稿外,均經至少兩位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匿名審查通過】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本期特稿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鄭毓瑜先生撰寫的〈仰首看永恆——《奇萊前(後)書》中的追憶與抵抗〉。鄭院士依據2019年9月19-20日「詩人楊牧八秩壽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仰首看永恆:楊牧的《奇萊》書寫」之文稿,修潤增補而成。《奇萊前(後)書》為楊牧先生的記憶之書,作者在書中衍伸浪漫主義的正面價值,並且與浪漫主義詩人對話,反覆探索「美」、「大自然」、「永恆」、「真理」等意蘊。本文分從詩人與大自然、詩人與自我,以及詩人與詩三方面,深入闡述楊牧先生如何透過憂鬱、虛無或抵抗等等現實的曲折,重新建構「美」的體系,而成為人生重要的關鍵模式。
本期專題為本系陳碩文教授所策畫,專題名為「越界‧轉化:近現代翻譯文學與思潮的旅行」。通過審查之論文計有3篇:一為本系助理教授陳碩文的〈「這奇異的旅程!」:周瘦鵑的亞森羅蘋小說翻譯與民初上海〉,民初通俗小說文本的生產過程與城市文化、文人社群、出版行銷、大眾閱讀品味等息息相關,而翻譯文學透過翻譯者的譯筆,究竟如何與傳統中國文學進行交流對話?「亞森羅蘋」的翻譯處於新舊文學與文化的接榫時代,本文除勾勒中國俠義精神在周瘦鵑譯筆下如何轉化為「亞森羅蘋」的俠盜形象,同時也分析19世紀末巴黎的華麗風情如何複製到譯者所身處的上海。次為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鍾欣志的〈宋春舫戲劇譯介工作的多樣性與當代性(1919-1937)〉,本文以宋春舫在北京大學教授戲劇時期發表的〈中國與世界百大名劇〉為論述基礎,討論兩份名劇書目的擬定、撰文,到劇本翻譯實務,認為宋春舫意在擴展國內戲劇工作者的眼界。本文透過疏理不同出版媒體所刊登書目之異同,以及文學研究會成員與宋春舫的相關對話,詳細分析宋春舫、出版社與文學研究會成員所關注焦點的差異。三為臺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副教授陳宏淑的〈雙重底本的抉擇:《木偶奇遇記》的轉譯現象〉,徐調孚在科洛迪(Carlo Collodi)《木偶奇遇記》的譯介中,以兩個英文譯本為底本,採用雙重底本的間接翻譯,兩種底本孰輕孰重,內容不同如何抉擇,是本文研究的主題。本文指出雙重底本是譯者選擇轉譯又想力求周全忠實的現象,面對兩個底本的差異,譯者會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策略,當出現矛盾時,譯者重視資訊周全、邏輯正確的原則,會優先於淡化暴力及精簡篇幅的傾向。
目錄
【特稿】
鄭毓瑜 仰首看永恆──《奇萊前(後)書》中的追憶與抵抗
【專題論文】(本期專題:「越界•轉化:近現代翻譯文學與思潮的旅行」)
陳碩文 「越界‧轉化:近現代翻譯文學與思潮的旅行」專題導言
陳碩文 「這奇異的旅程!」:周瘦鵑的亞森羅蘋小說翻譯與民初上海
鍾欣志 宋春舫戲劇譯介工作的多樣性與當代性(1919-1937)
陳宏淑 雙重底本的抉擇:《木偶奇遇記》的轉譯現象
【一般論文】
梁麗玲 歷代僧傳中「示寂夢」的書寫與特色
楊明璋 金和尚的聖化聲跡及其與敦煌行腳僧圖之關係
楊芳燕 東西之間:杜亞泉的文明論與倫理視域
侯如綺 必要與艱難──張放解嚴後小說身分敘事探析
巫俊勳 《異體字字典》未收字研究──以《字彙》為範圍
編輯部 《政大中文學報》第31、32期目錄
編輯部 《政大中文學報》第33、34期專題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