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七期

政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七期

  • 作者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出版社 /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秀威經銷)
  • 出版日期 / 2022-06
  • ISBN / 7168442460370
  • 定價 / NT$ 300
  • 優惠價 / NT$ 270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本書特色

【本刊榮獲2020年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第一級】
【本刊論文除特稿由編審會審議通過外,均經至少兩位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匿名審查通過】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本期特稿為英國牛津大學邵逸夫漢學講席教授陳靝沅教授所撰寫的〈明清宮廷演劇的文本世界〉。過去演劇被視為歌功頌德之作,且不只多未署名,文獻也散佚各處,因此研究者多集中於戲臺藝術與演員妝容,文本研究則付之闕如。本文即從宮廷演劇邊緣化的文本研究著眼,指出研究時面對版本上的「同名異本」與「同本異名」,文本世界被割裂為民間、文人與宮廷,以及區分宮廷內外等諸多困境,提出研究者應從更全面的古今、中外、遠近等視角,配合數位資料庫的建置與數位人文研究方法的運用,推展出更多跨文類、跨領域之閱讀和考察,如此,將能深化與開拓宮廷演劇之研究。

本期專題由本系涂艷秋教授協助策畫,專題名為「文獻與文學:『僧傳』研究的多重面向」。通過審查之論文計有3篇:首先,是本系涂艷秋教授的〈方外中的世俗:論《高僧傳》中潛藏的世俗接納〉,本文考察慧皎編纂《高僧傳》與此前多種「名僧傳」做出區隔,除了提出「德業十例」作為新的分類標準,也注意到僧人的生命價值與功德乃根植於世俗之中。因此,進一步分析慧皎在撰寫時是如何援引時人對僧人外貌、階位與機智應答所提出的封號與評價,又是如何將高僧的言行、審美觀與名士進行比附,更紀錄了高僧在日常生活與面對苦難時所展現的孝義之行,在以上諸面向的討論中,開顯出慧皎筆下的高僧是深植於世俗而不只是方外的。其次,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劉苑如研究員的〈隱藏的僧傳─《續高僧傳》中道宣的五十自敘〉,相較於其他僧傳對唐代道宣的紀錄雜有神話傳說,其自編的《續高僧傳》雖無自傳,自序中也無自傳性文字,但在其他傳文中卻出現「余」與「傳者」之敘述,將自身五十歲前的經歷隱藏與滲透其中。本文即由此關照道宣如何展現對師承與四分律的恪守,以及十年參學訪問的對象不是法聰以降的四分律法脈,而是慧光為首兼習四分律的地論師,從中看出道宣在當時的宗教與社會背景下轉化自身豐富的遊歷經驗,在觀看和敘述他人經驗的同時,也逐步完整與建立對自我的認知。再者,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陳煒舜副教授的〈曾緘〈布達拉宮辭〉創作始末及其對倉央嘉措之人物形塑〉,本文針對曾緘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所創作的七言歌行〈布達拉宮辭〉,整理與檢視其撰寫、修訂及與詩序和略傳之關係,於此基礎上細究詩中如何運用夾敘夾議的筆法,且穿插象徵與佛教典故來描繪倉央的家世、外貌與內心活動,同時刻畫其赤子之心與抗爭精神,使倉央嘉措的人物形象與作品研究能更進一步。

作者簡介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目錄

【特稿】
陳靝沅 明清宮廷演劇的文本世界

【專題論文】
(本期專題:「文獻與文學:『僧傳』研究的多重面向」)
涂艷秋 「文獻與文學:『僧傳』研究的多重面向」專題導言
涂艷秋 方外中的世俗:論《高僧傳》中潛藏的世俗接納
劉苑如 隱藏的僧傳─《續高僧傳》中道宣的五十自敘
陳煒舜 曾緘〈布達拉宮辭〉創作始末及其對倉央嘉措之人物形塑

【一般論文】
顧海亮 《尚書‧洛誥》、〈令方彝〉「明保」問題再議
林啟屏 中國古代禮樂傳統與文化定向:以祭祀為論述視角
康韻梅 對應與共振─唐代小說音樂書寫的兩個面向
陳逢源 體察與思考:《四書大全》中的輔廣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