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政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五期
- 作者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出版社 /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秀威經銷)
- 出版日期 /
2021-06
- ISBN /
7168442460356
- 定價 /
NT$
300
- 優惠價 / NT$
270
本書特色
【本刊榮獲2020年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第一級】
【本刊論文除特稿由編審會審議通過外,均經至少兩位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匿名審查通過】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本期特稿為陳世驤先生〈文學作為對抗黑暗之光〉之譯文。本文由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副教授張万民先生翻譯,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陳國球先生校訂。抒情傳統論述的推手陳世驤,在1948年《北京大學五十周紀念論文集》上發表他的《文賦》英譯,題作〈文學作為對抗黑暗之光〉,其前言部分分別討論陸機生平與《文賦》之撰定時間,以及英譯《文賦》中若干關鍵字的理解與詮釋問題。這是理解陳世驤的文學思想以至「抒情傳統論」的重要文獻。1990年1月,《中外文學》(第18卷第8期)曾刊布臺灣大學外文系吳潛誠教授中譯的〈以光明對抗黑暗:《文賦》英譯敘文〉,其「譯者弁言」中指出,陳世驤可與西方傳統批評大師如奧爾巴哈(Eric Auerbach)、庫爾修斯(E. R. Curtius)、路易士(C. S. Lewis)等同列,其博學宏觀與人文關懷,是絕大多數當代批評家所難以企及的。吳氏譯文題目借用了陳世驤1948年《文賦》英譯的題意,所據其實是陳世驤於1952年另行整理之版本新序,其內容多有刪削,流失了許多陳世驤原本前言的微言大義。因為世局動盪,1948年本《文賦》英譯流通不廣。此次據原本譯出,應可補陳世驤「抒情傳統論」萌發期的研究空白,並為中國抒情傳統論述提供寶貴的研究材料。
本期專題為本系侯雅文教授協助策劃,名為「『移開講』與『新發現』─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前瞻性視域」。3篇論文通過審查。首先是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顏崑陽的〈中國古代原生性「正變文學史觀」詮釋模型之重構〉,自一九九○年代興起「文學史理論」熱潮開始,至今仍無學者從中國古代「原生性」的文學史觀,重構系統嚴整的「詮釋模型」,以做為「中國文學史」書寫的理論基礎。本文透過對相關文本的詮釋分析,將隱涵、零散的觀念加以揭明統整,在「文學史觀」的理論設準下,將其「重構」為「因正創變,迭代循環」與「歸源宗正,因時創變」二種系統的「詮釋模型」,以資應用於現代《中國文學史》的書寫,以詮釋歷代各類文體的正變演化發展。次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張健的〈舊傳統與新思潮:從詩文評到文學批評〉,在晚清到五四時期,追求以西化為主軸的現代化思潮中,詩文評到文學批評的變化,正標誌中國文學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五四新文學家極端反傳統,摧毀古典文學,主張並實際行動,譯介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填補中國沒有「文學批評」的空白,或依藉西方文學批評理論以整理中國傳統詩文評,讓它變成現代西方式的學術。此歷經幾十年的過程,如何處理西方學術與中國傳統學問?本文即針對該時期的複雜文化現象,進行全面的梳理、描述,並間插適切的評論。最後是本系侯雅文教授的〈「隱逸印象」與中國古代地方文士社群領袖的形成─以江浙地方文士社群領袖朱彝尊為例〉,探討作為江浙文士社群領袖的朱彝尊,析論其「隱逸印象」如何參與、形塑其領袖氣質,而這樣的研究進路實有別於歷來偏重於「才氣、性格、際遇、學養、文學成就」面向的討論與開發,一方面這是從文化社會學的嘗試,一方面也讓歷史裡的朱彝尊面貌更為立體,在方法論上及文學研究上,本文皆有所創獲。
目錄
【特稿】
陳世驤著,張万民譯,陳國球校訂 文學作為對抗黑暗之光
【專題論文】
(本期專題:「『移開講』與『新發現』─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前瞻性視域」)
侯雅文 「『移開講』與『新發現』─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前瞻性視域」專題導言
顏崑陽 中國古代原生性「正變文學史觀」詮釋模型之重構
張 健 舊傳統與新思潮:從詩文評到文學批評
侯雅文 「隱逸印象」與中國古代地方文士社群領袖的形成─以江浙地方文士社群領袖朱彝尊為例
【一般論文】
張惟捷 殷契研究六題
劉 影 再論王賓卜辭中「賓」的含義
楊穎詩 自然與性情:重新檢視王弼「性其情」的義理內涵
賴霈澄 商人、居士與遺民─論毛晉《明僧弘秀集》的編選意義
編輯部 《政大中文學報》33、34期目錄
編輯部 《政大中文學報》第36、37期專題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