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

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

  • 作者 / 李鳳亮 等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05
  • ISBN / 9789863263722
  • 定價 / NT$ 500
  • 優惠價 / NT$ 450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本書特色

遊走於東西文明間的海外華人學者,構築了中國古典研究領域的獨有風景。其研究呈現的雙向觀照的特殊形態,不僅說明全球性學術流動中的身份變動和遊移,更凸顯跨文化的理論闡發所透露出的多面關懷及內中的互動和張力!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序「秀威文哲叢書」

自秦漢以來,與世界接觸最緊密、聯繫最頻繁的中國學術非當下莫屬,這是全球化與現代性語境下的必然選擇,也是學術史界的共識。一批優秀的中國學人不斷在世界學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促進了世界學術的發展與變革。就這些從理論話語、實證研究與歷史典籍出發的學術成果而言,一方面反映了當代中國學人對於先前中國學術思想與方法的繼承與發展,既是對「五四」以來學術傳統的精神賡續,也是對傳統中國學術的批判吸收;另一方面則反映了當代中國學人借鑒、參與世界學術建設的努力。因此,我們既要正視海外學術給當代中國學界的壓力,也必須認可其為當代中國學人所賦予的靈感。
這裡所說的「當代中國學人」,既包括居住於中國大陸的學者,也包括臺灣、香港的學人,更包括客居海外的華裔學者。他們的共同性在於:從未放棄對中國問題的關注,並致力於提升華人(或漢語)學術研究的層次。他們既有開闊的西學視野,亦有扎實的國學基礎。這種承前啟後的時代共性,為當代中國學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動力。
「秀威文哲叢書」反映了一批最優秀的當代中國學人在文化、哲學層面的重要思考與艱辛探索,反映了大變革時期當代中國學人的歷史責任感與文化選擇。其中既有前輩學者的皓首之作,也有學界新人的新銳之筆。作為主編,我熱情地向世界各地關心中國學術尤其是中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的人士推薦這些著述。儘管這套書的出版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但我相信,它必然會成為展示當代中國學術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視窗。

韓晗
2013年秋於中國科學院

簡介

以比較詩學的方法,探討中國傳統文論在海外華人批評家的跨文化闡釋中,如何改造與轉化,進而在現代語境中獲得重生與延續的獨特軌跡。
全書共有七大部分,第一部分從海外中國傳統文論研究的興起、形式與觀念建立發想。第二部分則就兩位華人比較文學學者──劉若愚和葉維廉切入思考。第三部分針對港臺及海外新儒學語境探討中國藝術精神。第四部分以陳世驤與「中國抒情傳統」的發現為開拓,高友工的「抒情美學」及其追隨者為延展,將中國抒情傳統建構海外。第五部分說明中國文學傳統如何在海外發揚?詞學理論的建構如何形成?第六部分以四位學者──夏志清、王德威、黃維樑、張錯分別論述傳統文論話語與海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最後探討文化保守主義與現代性批判的關係。最後則嘗試圍繞全球性的「學術流散」及其引發的新生經驗,檢視海外華人批評家共有的批判視野和世界意識。

作者簡介

李鳳亮,1971年12月生於江蘇阜甯,教授。暨南大學(廣州)文學博士,中山大學(廣州)博士後,美國南加州大學(USC)訪問學者。
專業領域為文藝理論、文化創意產業和城市文化研究。著有《詩•思•史:衝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沉思與懷想──對話、想像與批評的現代性》、《彼岸的現代性》、《藝術原創與價值轉換》等專著、合著十三部,發表論文近百篇。

目錄

序「秀威文哲叢書」
【引言 中國傳統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
第一節 海外中國傳統文論研究的興起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論海外傳播與接受的幾種形式
第三節 建立中國傳統文論研究的全球視野與整體觀念
【第一章 比較詩學視野中的中國古典文論】
第一節 劉若愚的《中國文學理論》
第二節 跨文化對話中的道家美學
第三節 現象學與中國文藝理論溝通的可能性
第四節 劉若愚、葉維廉之於當代文論研究的意義
【第二章  港臺及海外新儒學語境中的中國藝術精神】
第一節 道德理性與中國藝術精神
第二節 人格修養與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第三節 修身與「中國藝術精神」話題的轉換
【第三章 「中國抒情傳統」的海外建構】
第一節 開拓:陳世驤與「中國抒情傳統」的發現
第二節 延展:高友工的「抒情美學」及其追隨者
第三節 多元:「抒情傳統」在臺灣
【第四章 中國文學傳統的海外發揚】
第一節 詩詞「傳道士」
第二節 「興發感動」說
第三節 詞學理論的建構
【第五章  傳統文論話語與海外中國現代文學批評】
第一節 夏志清:中國傳統之「感性」存在
第二節 王德威:彼岸的中國「想像」
第三節 黃維樑:文論雕「龍」者
第四節 張錯:「書劍江湖」之古典與孤獨
【結語 傳統話語‧現代意識‧比較視野】
第一節 文化保守主義與現代性批判
第二節 本土知識的全球意義
第三節 移動的詩學
【附錄 宇文所安的中國文論研究】
第一節 「知人」:回到中國的有機世界觀
第二節 文本細讀與文化觀照的打通
第三節 術語與文體
第四節 差異的認同與理性的回歸
【臺灣版後記】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