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陌鹿相逢
- 作者 /
葉莎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7-11
- ISBN /
9789863264934
- 定價 /
NT$
260
- 優惠價 / NT$
234
本書特色
1.臺灣詩學25週年紀念,個人詩集系列之一。
2.台灣著名詩人胡爾泰、新加坡詩人卡夫、香港著名詩人秀實一致好評推薦!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總序】與時俱進•和弦共振──臺灣詩學季刊社成立25周年/蕭蕭
華文新詩創業一百年(1917-2017),臺灣詩學季刊社參與其中最新最近的二十五年(1992-2017), 這二十五年正是書寫工具由硬筆書寫全面轉為鍵盤敲打,傳播工具由紙本轉為電子媒體的時代,3C產品日新月異,推陳出新,心、口、手之間的距離可能省略或跳過其中一小節,傳布的速度快捷,細緻的程度則減弱許多。有趣的是,本社有兩位同仁分別從創作與研究追蹤這個時期的寫作遺跡,其一白靈(莊祖煌, 1951-)出版了兩冊詩集《五行詩及其手稿》(秀威資訊,2010)、《詩二十首及其檔案》(秀威資訊,2013),以自己的詩作增刪見證了這種從手稿到檔案的書寫變遷。其二解昆樺(1977-)則從《葉維廉[三十年詩]手稿中詩語濾淨美學》(2014)、《追和與延異:楊牧〈形影神〉手稿與陶淵明〈形影神〉間互文詩學研究》(2015)到《臺灣現代詩手稿學研究方法論建構》(2016)的三個研究計畫,試圖為這一代詩人留存的(可能也是最後的)手稿,建立詩學體系。換言之,臺灣詩學季刊社從創立到2017的這二十五年,適逢華文新詩結束象徵主義、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的流派爭辯之後,在後現代與後殖民的夾縫中掙扎、在手寫與電腦輸出的激盪間擺盪,詩社發展的歷史軌跡與時代脈動息息關扣。
臺灣詩學季刊社最早發行的詩雜誌稱為《臺灣詩學季刊》,從1992年12月到2002年12月的整十年期間, 發行四十期(主編分別為:白靈、蕭蕭,各五年), 前兩期以「大陸的臺灣詩學」為專題,探討中國學者對臺灣詩作的隔閡與誤讀,尋求不同地區對華文新詩的可能溝通渠道,從此每期都擬設不同的專題,收集專文,呈現各方相異的意見,藉以存異求同,即使2003年以後改版為《臺灣詩學學刊》(主編分別為: 鄭慧如、唐捐、方群,各五年)亦然。即使是2003年蘇紹連所闢設的「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網站(http://www.taiwanpoetry.com/phpbb3/),在2005年9月同時擇優發行紙本雜誌《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主要負責人是蘇紹連、葉子鳥、陳政彥、Rose Sky),仍然以計畫編輯、規畫專題為編輯方針,如語言混搭、詩與歌、小詩、無意象派、截句、論詩詩、論述詩等,其目的不在引領詩壇風騷,而是在嘗試拓寬新詩寫作的可能航向,識與不識、贊同與不贊同,都可以藉由此一平臺發抒見聞。臺灣詩學季刊社二十五年來的三份雜誌,先是《臺灣詩學季刊》、後為《臺灣詩學學刊》、旁出《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雖性質微異,但開啟話頭的功能,一直是臺灣詩壇受矚目的對象,論如此,詩如此,活動亦如此。
臺灣詩壇出版的詩刊,通常採綜合式編輯,以詩作發表為其大宗,評論與訊息為輔,臺灣詩學季刊社則發行評論與創作分行的兩種雜誌,一是單純論文規格的學術型雜誌《臺灣詩學學刊》(前身為《臺灣詩學季刊》),一年二期,是目前非學術機構(大學之外)出版而能通過THCI期刊審核的詩學雜誌,全誌只刊登匿名審核通過之論,感謝臺灣社會養得起這本純論文詩學雜誌;另一是網路發表與紙本出版二路並行的《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就外觀上看,此誌與一般詩刊無異,但紙本與網路結合的路線,詩作與現實結合的號召力,突發奇想卻又能引起話題議論的專題構想,卻已走出臺灣詩刊特立獨行之道。
臺灣詩學季刊社這種二路並行的做法,其實也表現在日常舉辦的詩活動上,近十年來,對於創立已六十周年、五十周年的「創世紀詩社」、「笠詩社」適時舉辦慶祝活動,肯定詩社長年的努力與貢獻;對於八十歲、九十歲高壽的詩人,邀集大學高校召開學術研討會,出版研究專書,肯定他們在詩藝上的成就。林于弘、楊宗翰、解昆樺、李翠瑛等同仁在此著力尤深。臺灣詩學季刊社另一個努力的方向則是獎掖青年學子,具體作為可以分為五個面向,一是籌設網站,廣開言路,設計各種不同類型的創作區塊,滿足年輕心靈的創造需求;二是設立創作與評論競賽獎金,年年輪項頒贈;三是與秀威出版社合作,自2009 年開始編輯「吹鼓吹詩人叢書」出版,平均一年出版四冊,九年來已出版三十六冊年輕人的詩集;四是興辦「吹鼓吹詩雅集」,號召年輕人寫詩、評詩,相互鼓舞、相互刺激,北部、中部、南部逐步進行;五是結合年輕詩社如「野薑花」,共同舉辦詩展、詩演、詩劇、詩舞等活動,引起社會文青注視。蘇紹連、白靈、葉子鳥、李桂媚、靈歌、葉莎,在這方面費心出力,貢獻良多。
臺灣詩學季刊社最初籌組時僅有八位同仁, 二十五年來徵召志同道合的朋友、研究有成的學者、國外詩歌同好,目前已有三十六位同仁。近年來由白靈協同其他友社推展小詩運動,頗有小成,2017年則以「截句」為主軸,鼓吹四行以內小詩,年底將有十幾位同仁(向明、蕭蕭、白靈、靈歌、葉莎、尹玲、黃里、方群、王羅蜜多、蕓朵、阿海、周忍星、卡夫)出版《截句》專集,並從「facebook詩論壇」網站裡成千上萬的截句中選出《臺灣詩學截句選》,邀請卡夫從不同的角度撰寫《截句選讀》;另由李瑞騰主持規畫詩評論及史料整理,發行專書,蘇紹連則一秉初衷,主編「吹鼓吹詩人叢書」四冊(周忍星:《洞穴裡的小獸》、柯彥瑩:《記得我曾經存在過》、連展毅:《幽默笑話集》、諾爾•若爾:《半空的椅子》),持續鼓勵後進。累計今年同仁作品出版的冊數,呼應著詩社成立的年數,是的,我們一直在新詩的路上。
檢討這二十五年來的努力,臺灣詩學季刊社同仁入社後變動極少,大多數一直堅持在新詩這條路上「與時俱進•和弦共振」,那弦,彈奏著永恆的詩歌。未來,我們將擴大力量,聯合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緬甸、汶萊、大陸華文新詩界,為華文新詩第二個一百年投入更多的心血。
2017年8月寫於臺北市
---
【推薦序】從畫龍到逐鹿──葉莎詩歌的語言與技法/秀實(節錄)
一
葉莎詩歌的語言與我的大相逕庭。我一直書寫著「以繁複的句子表達繁複的世相」的詩歌。並於一五年成立了「婕詩派」。葉莎則一直寫著那些簡短的句子, 以跳躍靈巧的風格觸動著廣大的讀者。
近日讀亨利•拉西莫夫的《親愛的普魯斯特今夜將要離開》,普魯斯特在一封信中,這樣的寫道:「你(按:指讓•科克托)喜歡用令人眼花撩亂的象徵表現最高級別的真實,象徵包含了一切。」這句話的意思是,繁複的象徵語才書寫出最真實來。這裡談的雖然是小說,但我認為挪移於詩,也更適宜。應對這個滿佈虛假與混雜的世相,詩人筆下的繁複句子實有其必然。
而我必得解讀葉莎應對「世相」的方法。她的句子,簡單剴切。可用競技場上的「一矢中的」來形容。葉莎這本詩冊《陌鹿相逢》,映進我眼簾至深處的作品是《雨夜訣別》。詩寫為亡夫更衣。此詩終必成為葉莎的代表作之一。詩句簡短,最長不過十二字,「彷彿生前穿越一個尋常巷子」。不論長短,詩歌看重的應是文字的力量。而嬌美柔弱的葉莎擁有這種力量。
為亡夫更衣
拔去點滴剝掉膠帶痕跡
讓瘦瘦的手臂伸進來
過大的袖子穿過去
四行明瞭易懂,簡單不過,但在詩人的巧妙鋪排下,每個鉛字都含有極大的重量。其悲愴若此,令人不圖。大悲無淚,狂歌當哭的摰情深意,便即這般,令人折服。這個「笑」字,沉重如鉛似鐵,以致拈不起來, 錐於胸臆。忍卒讀。第二節非但波瀾不驚,更築構起一幅美好畫
你依然安靜
彷彿生前穿越一個尋常巷子
風從另一端撲過來
彼此聞到某種花香吧
會意的淡淡笑著
第三節我只談兩行,「起點時未知/終點時茫然」。那是葉莎的思維路數,明顯與我有異。這裡可以看到思維的方式對詩歌形式措置的影響,而形式的措置又是如何影響內容。
葉莎式的 秀實式的
1 起點時未知 1 起點未知,終點茫然
2 終點時茫然
調生命的「時間」與「結果」。這是詩人面對亡夫時的思維感悟。偏重於理與哲。接著的後二行「而一路晴雨不定的天氣/誰也記不清楚」,可作佐證。所以有此二行式。我則在書寫時,注重悼亡之情。起點未知,即不想過去,終點茫然,即偏執當下。其情緒混為一體,故以一行處理。語言相同而形式有異,便引致內容指涉的差別。新詩雖無定法,但其巧妙處,往往在於一字之取捨,或跨行之處置,優秀的詩人都瞭然心中。葉莎當不例外。
末節更短,是一種咽哽式的淒楚。也有「語言無言」的意思。這是語言學上的一種悖論,意指最真確的語言其實並不存在,而語言愈少其意愈真。這與我繁複句子的主張恰好相反。我提倡繁複句子當中一個理由是,未穿越繁複的簡單語言是假象的陳述。葉莎在書寫時感到一種「述說」上的危機,她深知語言的局限,不足以述說其對亡夫的感情,於焉,她回歸到最簡單的對大自然的描述,僅僅一個詞:雨。這個雨字,本身為慣常的生活用語,但置放在這般有機的語境裡,便即詩歌語言。那是一個很精采的例子,去闡釋何謂詩歌語言。
唯我深記
選擇在夜裡訣別的亡靈
屬雨
我通過個人的創作經驗,與葉莎的詩歌語言作出對比。其情況一如上述。特別要指出來的是,詩歌語言即詩人的個性,詩歌的風格,並不可能是一種相同的路數,但無論是何種路數,都決不能停留於「對信息的準確傳達」上。法國保羅•瓦萊里Paul Valéry說:「詩意味著決定改變語言的功能」,大陸詩人于堅說:「詩歌語言是對理解力的直接對抗」。詩歌語言不在於讓人理解,而在於讓詩人自己理解。每個詩人都應在寫作過程中,尋找到一種專屬個人的「述說方式」。而這種述說,應與物象或心象盡可能的保持零距離。
---
【推薦序】藏好又洩漏──葉莎詩給我們的啟示/卡夫(節錄)
一
四年前我就被葉莎的詩吸引,那時候她的詩還沒被太多人注意。我寫詩評也是從讀她的詩開始,不是因為後來我們成為好朋友,而是她那簡潔、簡單又簡短的詩句裡總是隱含著深刻的詩意,讀者不能膚淺的只讀它表面的意思,需要經過一番思考才能真正進入她的詩裡,這使得讀她的詩不但充滿趣味性,而且也極富有挑戰性。
陳義芝(1953-)在〈女性詩人―臺灣女性詩學〉中提出了「女性詩」,他認為女性詩是指含攝女性主義思想、能反思女性劣勢處境、預報女性抗爭焦慮和映現女性自覺的詩。葉莎的詩與他所列舉這數十年的女性詩大相徑庭。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與時代變遷的不同,她的詩不像她的先輩們那樣詩寫社會結構中普遍存在的女性經驗。
葉莎開拓了另一種「女性詩寫」。我讀她的詩,發現她很多的詩寫都是以自己居住的老房子為中心,儼然成為現代的田園詩。她是一個家庭主婦,她熱愛這個家以至這片土地,可是她並沒有讓自己的詩想受困於此。「老房子」是她詩的起點,然後向四面八方延伸出一首首韻味無窮的詩。
〈其實我是一座房子〉這首詩可以視為她這一系列詩的序言。
搭建自己之前
想好鑿通出口兩處
一個用來凝望羊群的低鳴
一個用來讓你
走進來又走出去
留下真實的泥濘
這首詩,篇名就直截了當地告訴讀者,她是一座房子。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座房子,房子(外在型態)裡住著的是靈魂(內在的精神世界),她化身為房子,目的是要讓讀者可以自由進出她的詩想。
她說「搭建自己之前/想好鑿通出口兩處」,一個是窗口,一個是門口。從窗口望出去是低鳴的羊群,這象徵著她所嚮往的田園生活。可是葉莎知道她的詩必須與天地接軌,這座老房子不能離群獨居,所以她歡迎有心人走進來又走出去,給她「留下真實的泥濘」。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她的詩寫得如此平易近人,卻又能觸動人心。
葉莎究竟從這座老房子的窗口看到了什麼?我們隨手就能從她的詩裡找到答案。
鄰居和我的屋宇
隔著一畝田的距離
彼此的窗裝滿寧靜的綠
―〈若時間寬得像河〉
這是她的一種「和平生活,互不侵犯/只喜歡和風輕聲說話/若鳥飛過割裂影子也不以為意」(同上詩)。
冬天回家
門前無車馬
兩株大樹依舊挺拔
……
春天回家
門半掩半開
綠意發芽不停流淌
……
―〈一些屬鳥,一些屬雨〉
看見一個像花布的村落
輕輕抖動就聽見幾聲雞鳴
過於高亢的雞鳴讓小路止不住蜿蜒
……
遠處傳來幾聲狗吠
不停汪汪與雞相問
―〈雞犬相問〉
在這本詩集中,這些詩寫田園生活的詩比比皆是。葉莎雖已成名,身處紅塵中,但她還是堅持住在這座「老房子」裡,靜看人來人往,絲毫不為所動,執著地追求屬於自己的一個精神境界。
---
【推薦序】人間自是有情癡:與葉莎「陌鹿相逢」/胡爾泰(節錄)
臺灣中生代傑出女詩人葉莎新出第四本詩集《陌鹿相逢》,本人有幸在它付梓之前拜讀,在驚歎作者的才情之餘,深受感動。因此不揣冒昧,抒發一些感想,筆書一些心得。
這本集子有不少的悼亡詩,或是可作悼亡詩解讀的詩,讀起來特別感人。這不僅是因為至親的過世,本就椎心泣血,更因詩人以新詩的手法曲說自身的遭遇,倍加令人掬同情之淚。
人世間最難過的事情莫過於生離死別,屈原〈九歌•少司命〉云:「悲莫悲兮生別離」,極言生離之悲;江淹〈別賦〉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言生離之使人魂銷魄散;歐陽修〈玉樓春〉詞有如下之句:「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亦言生離之所以悲苦,與風月無關,而與人的天生情性有關。除了生離之外,死別更加令人哀痛。中唐元稹〈遣悲懷〉一詩的末聯:「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和〈離思〉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是元稹悼念亡妻之作,哀感頑豔,傳頌千古。
相對於古人以比較抽象的字眼來表達生離死別的哀痛,當代臺灣詩人葉莎以豐富的意象、多元的手法來表達對亡夫的思念。〈雨夜訣別〉一詩曲寫鶼鰈深情與思念之心:
為亡夫更衣
拔去點滴撥掉膠帶痕跡
讓瘦瘦的手臂伸進來
過大的袖子穿過去
你依然安靜
彷彿生前穿越一個尋常巷子
……
細細的條紋襯衫
寫滿了此生的路
……
而一路晴雨不定的天氣
誰也記不清楚
唯我深記
選擇在夜裡訣別的亡靈
屬雨
在這首詩當中,詩人以「穿越一個尋常巷口」來比喻給亡者穿壽衣,再轉喻到「寫滿了此生的路」,更從路上的晴雨不定,來比喻一生的風風雨雨(人生猶如旅途),並從風雨轉到亡者病逝的雨夜,因而緊扣了主題。「雨」不僅是實景的描繪,更是淚水的隱喻。此詩環環相扣,詩人娓娓道來,彷彿訴說一個故事、一個夢,卻讓人有說不出的哀感。
〈雨夜訣別〉一詩中所出現的「路」的意象和「雨」的意象,在此集別的詩當中也屢見。例如「一樣一樣沿路拾起的/又一樣一樣丟棄」(〈尋人啟事〉首節)。
「極樂成為一雙又一雙鞋子/路上應無風雨/不停啾啾的應是燕子」(〈但願人長久〉);「秋天開始流動/有人在窗內看一條小路/獨自通往雲」(〈悄悄之最深〉);「沿路都是追趕的雨聲」(〈所有的荒涼都閃亮〉)等等皆是,它們之間呈現「互文性」(intertexuality)。而「(極樂)路上應無風雨」更對應了此生的風風雨雨,也顯示了蘇東坡式的達觀:「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詞〈定風波〉)。
簡介
「葉莎的詩可以說兼具理性、知性和感性三者,而前二者都為『感性』服務或鋪路,她的詩從而掌握了詩的本質:抒情,但不濫情。」──台灣著名詩人胡爾泰
「她那簡潔、簡單又簡短的詩句裡總是隱含著深刻的詩意,讀者不能膚淺的只讀它表面的意思,需要經過一番思考才能真正進入她的詩裡。」──新加坡詩人卡夫
「唯一令語言強大的,是意象。從《伐夢》、《人間》到這本《陌鹿相逢》,葉莎的詩植根於台灣這方沃土,一直在強大。」──香港著名詩人秀實
《陌鹿相逢》共收錄兩個專輯〈整座海都在移動〉與〈若時間寬得像河〉,前者寫人世的變遷和變遷之後的衝擊,後者則是在這段時間之內發生的許多事,生活中的雲煙或水草,心情的痕跡。以「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形容葉莎其人其詩,貼切不過。
作者簡介
葉莎
《乾坤詩刊》總編輯,曾任《季之莎新詩報》發行人。得過桐花文學獎,臺灣詩學小詩獎,DCC杯全球華語大獎賽優秀獎。出版個人詩集《伐夢》、《人間》、《時空留痕》、《葉莎截句》,北美雙語合集《彼岸花開》,杭州女詩人合集《花弄影》,與秀實合編《風過松濤與麥浪──台港愛情詩精粹》,主編《給蠶:新詩報2016年度詩選》。
目錄
【總序】與時俱進•和弦共振―臺灣詩學季刊社成立周年/蕭蕭
【推薦序】從畫龍到逐鹿―葉莎詩歌的語言與技法/秀實
【推薦序】藏好又洩漏―葉莎詩給我們的啟示/卡夫
【推薦序】人間自是有情癡:與葉莎「陌鹿相逢」/胡爾泰
▐ 卷一 整座海都在移動▐
整座海都在移動
之間
尋人啟事
枇杷
但願人長久
三行
大夢
有霧
午睡
醒來
晚年
生日
雨夜訣別
塵與塵
你是一個池子
睡蓮
每一座屋宇與水同名
陌鹿相逢
我進入的海
島語
這雙手,永遠無法洗淨嗎
夢中水母
簷
悄悄之最深
桔子樹
船說
憶冬日看雪
詩崩
破繭之日
第五階海洋
昨日之海
也是一種蟲
日落煙城
施工
栖息
大斑魚之死
夏日流螢
凡神祕的都在門後
水是窗外
在猴硐
以鴿止戈
所有的荒涼都閃亮
流蘇
大海是我的百褶裙
藏好又洩漏
蘋果
季節是一種水位
相生相害
我在你的傷口題名
集體懷孕
小院子
瘦瘦芒草弱弱的鳥
▐ 卷二 若時間寬得像河▐
若時間寬得像河
在雲記書齋
在海邊遇見一隻貓
嵐山渡月橋
琵琶湖
裂帛
你若問路
妳明白雨的去處
像母親裁改舊衣
此生細碎如枝枒
其實我是一座房子
冷語夜
賞鶴
稻子熟了
一些屬鳥,一些屬雨
這座島必會想起那座島
林海茫茫
鞋子記得
簷
另一種黃昏
曲終
運動場
無處可桃
鞠躬•近翠
雞犬相問
冬深似海
在荒野移動
另一種火
牛
在意象的葉鞘
冷•不冷
字
向日葵
四月的神情
掌燈
最好清脆如山林
軟風景
雨,穿著藍白拖
跪
蓋自己的房子
東引燈塔
在蘭嶼
在大埔
今日之船
淚是無數果實
一帶一鷺
黃昏再生
羽狀側脈的黃昏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