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人文史地
走出閨房上學校──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
- 作者 /
蔡元隆、黃雅芳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7-08
- ISBN /
9789863264521
- 定價 /
NT$
420
- 優惠價 / NT$
378
● 一百年前妹子們的學校生活是什麼樣子?
● 阿公阿媽小時候都在學校學什麼?
● 「公學校」和「小學校」有什麼不一樣?
● 灣生故事有好多洋蔥,你都聽過嗎?
~~來吧!跟著女孩兒們走出閨房、上學去!~~
本書特色
★ 日本時代臺灣歷史議題,收錄大量私家珍藏老照片、證書、文獻。
★ 以嚴謹史料分析,配合大量耆老口述訪談,帶讀者走進阿媽的年少回憶,重現百年前生活場景。
★ 作者群為臉書人氣粉絲團【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小辭書】版主,臉書專頁榮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評選為「日治時期」電子資料庫。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推薦序│填補臺灣教育史研究的空白頁/朱啟華
繼《日治時期臺灣的初等教育》、《圖解臺灣教育史》二書之後,蔡元隆及黃雅芳兩位作者又將出版第三本關於臺灣教育史書籍:《走出閨房上學校―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作者闡明寫作本書的理由,在於過去訪談經歷過這段日治時期教育的臺灣耆老們,保存作為一個臺灣人所共有的集體記憶,以免因為殘酷歲月的摧殘,成為臺灣教育史研究的空白頁。這段教育史實,作者脫離了鉅觀的研究取向,改聚焦在特定區域及性別上,亦即以雲嘉地區以及女子教育為探討主題。討論的學校有北港女子公學校、嘉義女子公學校、北港實踐女學校及嘉義家政女學校等女子學校。作者透過質性訪談的方式,訪談了曾在這些學校就讀,今日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學生,以便瞭解當時的學習內容、以及這些學習經驗對她們的影響。由當中的訪談內容中可以看到當時女子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能持家及家務為主的學生。所以在學習內容上,以重視品德陶冶、愛國以及與居家生活相關能力的陶冶為主。這些都已經脫離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以及女子無須有知識的傳統中國文化思想。
除了上述女子學校教育之外,作者還對當時的社會環境作了詳細的描述。學校教育原本就無法脫離社會整體的運作,二者之間關係密切。所以由作者對當時雲嘉地區社會事業的描述中,可以看到當時的雲嘉早已是人文薈萃,文風鼎盛的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還刊登了許多珍貴的一手史料,或為相片,或為證書、或為成績單。蒐集這些都花了作者許多的時間與金錢,也印證了史學界常說的蒐集資料的工夫是:上窮碧露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其次,作者也提到當時的學校便所設計,具有現代重視衛生習慣的精神存在。實際上,如果對西洋教育史有所涉獵,就可以發現西方重要教育學者對於學生身體健康極為重視,所以嬰幼兒出生就要注意如何鍛鍊與強化他們體魄。在學校也重視學生衛生習慣的養成。作者在本書中,可以驗證了現代的衛生教育如何在學校生活具體落實的實例。
最後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能使更多人瞭解臺灣在日治時期的教育實況,同時也使臺灣教育界對這段教育史有更多的關注與評價。(本文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
│推薦序│從微觀的生活層面拉近現代人與歷史的距離/張淑媚
元隆從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就把自己的興趣投注在日治時期教育史的探究上。從碩論嘉義地區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為開端,這些年他的歷史研究不斷開枝散葉,從初等教育擴展到女子教育、從嘉義地區擴展到雲林地區、洋洋灑灑累積了數十篇的研究成果。
雖然沒有選擇繼續念博士班,但是執著在自己的教育史領域中持續耕耘,元隆早已經是一位卓然有成的文史工作者了。透過訪談耆老、作研究、出書、「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小辭書」的粉專上持續發表文字,甚至協助雲嘉地區的百年老校撰寫校史,這些年不斷的努力,不但得到臺灣史學者的肯定,同時也獲得嘉義市優秀青年的獎勵。
臺灣教育史雖然這些年跟著臺灣史的潮流發展,然而老實的說,這些遙遠的歷史多半只流傳在學術研究圈內,或是成為大學相關課堂裡教授口中引述的內容,卻引不起大多數年輕人的興趣。能夠拉近現代人和過往歷史的唯一可能,就是從巨觀的歷史論述進入到微觀的生活層面,這種新文化史的觀點,跳脫政策與體制的大型論述,而進入多元生活世界的敘說,透過微觀的角度觀看日治時期教育發生的點點滴滴。元隆這些年所努力的就是當時校園生活經驗的描述。
而進入這本書的撰寫,他延續了對教育文化的關注,第一部分,他進入女子教育的範疇中,想引領讀者了解雲嘉地區早年女子學校的源起、發展與變遷,透過女性耆老之口,點滴拼湊出當年女子受教的實際面貌;另一部分,則是嘉義市具公益性的社會事業的發展介紹,而元隆在最後一個單元則是將這些年陸續蒐集的照片、證書等教育相關文物加以介紹其由來。
身為元隆的碩班指導教授,我還不知道元隆的下一步會是什麼? 但是我相信,他仍會繼續秉持著「再不做就來不及了」的精神,持續讓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的研究結實纍纍!(本文作者為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
│推薦序│一本屬於大家的臺灣教育史/蔡幸伸
與元隆相識是在一個很神奇的情形下結緣,104年冬我因整理百年校史資料,偶然發現二二八受難的臺灣菁英潘木枝日治時期曾在水林公學校擔任老師,消息傳出記者紛紛蒞校採訪,除平面媒體外,電子報及facebook上亦有刊登,其中就有一位網友認為我們學校只提供潘木枝先賢的履歷表,如此簡單的資料毫無新聞價值;當時我就對AaRÖn Tsai這號人物感到好奇?為何敢下如此定論?可此人似乎對日治時代的人、事、物瞭若指掌,經過一番明查暗訪,終於得知AaRÖn Tsai原來就是我以前服務學校―大興國小同事黃雅芳老師的先生,經過幾次fb及line的聯繫互動,赫然發現這位年輕人真的對臺灣日治時代的初等教育有很深入的研究,而且他更熱烈的表達協助學校編輯百週年校慶特刊之意願。
真的是有緣千里來相會,因當時我因編輯百週年校慶特刊遇到一大瓶頸難以突破:就是日治時代的史料非常欠缺,連基本的畢業生合影都沒有,更遑論其他的影像資料,這對刊物的編輯來說是一大挑戰,可是元隆不辭辛苦來到學校協助篩選影像資料與學校現有文獻資料,並配合臺灣總督府系統及《臺灣日日新報》找尋水燦林日治時期僅存的相關官方與媒體資料,配合僅存的少數文獻將創校至光復初期的校史做串連,將水燦林國小的歷史作一完整的介紹呈現!元隆的熱情相助讓我銘感五內,所以當元隆邀請我幫他的新書《走出閨房上學校―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一書寫序時,我既感動又惶恐,只因寫推薦序的都是各界學有專精的教授或專業人士,而我只是一位有教育實務經驗的國小校長,如何能為元隆的嘔心瀝血之作錦上添花呢?
一般師範科班出身的老師,可能對於西洋教育史及中國教育史的各種學說或教育家瞭若指掌,但是對於臺灣教育史所知有限,特別是日治時期的臺灣初等教育幾乎都不瞭解。概觀臺灣四百年歷史,常常都是政治支配教育發展,教育幾乎沒有主體地位,甚至在執政者的反日仇日意識型態的刻意塑造下,許多學校日治時期的校史資料都遺失,概括而言大致是淹水、戰亂等因素導致資料遺失,其實在光復初期白色恐怖時期,各校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有的學校將日治時期一些校史資料都秘密銷毀了,導致各校所編輯的沿革有許多都是錯誤的資料,而元隆這次研究內容是屬於微觀女子教育史,需要許多在地的實證資料,而教育資料理應從學校校史資料去找尋,可是到目前為止學校所擁有的日治時代資料少之又少,地方鄉鎮志中提及有關教育內容的又往往只是些統計的量化資料,難以表述,當我知悉元隆正在研究日治時代嘉雲地區女子學校,我跟元隆提起日治後期,我們學校好多女老師都是就讀北港實踐女學校,我直覺往校史庫房去翻閱日治老履歷表,將所有老履歷表翻拍提供給元隆去做研究,並詢問是否有曾經就讀北港女子家政學校的耆老。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北港地區找到幾位耆老,經元隆訪談後將精華與文史資料相佐證,完成一篇日治時期北港實踐女學校的圖像,為雲林文獻留下一篇寶貴的資料。
拜讀元隆所著《走出閨房上學校―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的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一書,覺得該書突破史學艱澀語言框架,企圖創造一本屬於大家的臺灣教育史,而且文字表達淺顯易懂,讓所有讀者都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讀懂且能深刻領會在地的、微觀的臺灣教育史的故事圖像,全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來呈現,讓讀者彷彿有一種回到日治時代的感覺。一手照片與文獻穿插於文字中,使數位化的文獻或文物以清晰明確的圖像呈現在讀者眼前,讓讀者感受身歷其境的氛圍與透物見史的意象,更讓整個臺灣教育史更為生動活潑,特此推薦該書。(本文作者為雲林縣立水燦林國小校長)
---
│推薦序│如櫻花凋謝的歷史記憶能凍結在美麗瞬間/祝若穎
認識元隆老師已有近十年了,當我還是臺師大教育系博士班的學生就已與他相識,當時他就對臺灣教育史有十分濃烈的興趣,並著手其研究。後來期間我至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學研究科博士後千里馬後,又意外與他通上聯繫,這時的他不僅已有兩本專書及有數十篇日治時期教育史相關論文,其研究成果也陸續被嘉義縣推薦獲頒臺灣省政府績優臺灣文史教育人員等獎項。現在元隆老師又要出第三本書了,近期又以《圖解臺灣教育史》獲頒 2015 年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競賽榮獲優等第二名的殊榮。他長期深耕於日治時期雲嘉南地區的教育史的領域,讓我感到很佩服,為了讓臺灣這塊土地不論是人、事、物都一一保留下來,寫一本屬於大家的臺灣教育史,如同元隆老師所說:「阿公、阿媽的記憶就像是要凋謝的櫻花般,如果能透過作者的努力使其被凍結在最美麗的那一刻,不管多辛苦,作者也甘之如飴,而將這些珍貴的歷史回憶記錄下來,就成為本書的宗旨」。
本書的架構,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別以四篇文章探討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女子公學校、女子實業補習學校的開展,除了援引許多臺、日的史料外,並以透過訪談資料來佐證,如作者所說:「這八年已累計訪談日治時期的臺日籍教師或校友共計70名」。然而這些耆老因年事已高,有生理上的限制,或是親自至日本訪問耆老等,這些都增加訪問的困難度,但元隆老師都一一克服了,我們只需要拿一、二本書就可以得到這些70名耆老的回憶就覺得十分感念了。第六章關注於嘉義市社會事業的圖像。最後尚有一個「史料特輯」單元介紹日治時期教育相關及社會事業相關的一手文獻、史料或文物,可謂是元隆老師的多年收藏的精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元隆老師引用許多彌足珍貴的一手文獻、照片等,搭配書寫生動活潑又淺顯易懂的字句,並也有較為深入分析其歷史意義與教育啟示,帶領讀者們能深刻領會到「在地的」、「微觀的」臺灣教育史的故事圖像與意義,並讓我們這些臺灣囝仔更深刻瞭解臺灣這塊哺育成長的土地,所蘊含過去的歷史與軌跡。
我想作者與書之間是有感情交流的,尤其元隆老師總不吝於書中跟我們分享,他的親奶奶是現在最流行的「灣生」,而他外婆是畢業於日治時期嘉義家政女學校,這些對長輩的依戀,正成為他不停的找尋自己的根,也是臺灣人共同的根,這樣的火苗燃燒著他對於臺灣教育史的熱情,並成就了他的每一段尋根之旅,而我們也在他的書中一點一滴的發現到臺灣過去歷史的美好與深度。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臺灣歷史,不論是我們的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甚至是祖先們,都代表著臺灣一段不可抹滅存在的時刻,當看完這本書,我們也對自己來一段尋根之旅吧!也許會發現許多驚喜與感動,而對於這片土地有更多不一樣的認識與發現!(本文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學習評鑑中心專任助理研究員)
簡介
你我生長的土地,臺灣阿嬤的回憶,一段段被大歷史淹沒的小人物故事。
「再不寫,就來不及了!」
1930至1940年代,臺灣在日本有計劃的殖民建設下,樹立現代化基礎,造就二十世紀臺灣黃金時代。
那個年代的活力與富足,奠基並延續了臺灣現代的進步繁華。
然而,我們對那段時期的「她」卻是如此陌生……
作者懷抱著地方子弟對臺灣歷史記憶的熱情與堅持,融合自身歷史學專業,投注多年心力於雲嘉地區的教育史研究。除了經營臉書粉絲團「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小辭書」,不定期分享歷史文物小常識,更藉由耆老口述訪談,帶出一個個阿公阿嬤的舊時代點滴。
日治時期以男性為主力的社會結構中,因為女子教育的開展與發達,培訓了一批新興的社會主力──接受近代化教育的女性。她們為社會注入一股柔性的力量,以女性特有的溫和堅毅,型塑出嶄新的社會風氣。本書不僅從史料中分析日治時期女子教育概況,詳細介紹日治時期雲嘉地區臺灣女子公學校、實業補習學校的設立與意涵,更搭配作者多年從各地蒐集到的老照片、舊文書,一片片拼湊起臺灣教育史研究的空缺。
另一方面,教育與社會事業的連結,其實與《公學校修身》的教科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期的修身課程,鼓勵囝仔們個人應該內化「慈善」或「慈善家」的概念,隨著日本社會事業振興政策後,帶著「慈善」或「博愛」的社會事業轉換為具有「社會連帶」的趨勢。社會事業最重要的是供給對象的「公共性」,以國家為主體的社會事業公平、均衡地提供「教育」、「醫療衛生」等服務給民眾,有助於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均衡發展,由此可見,普及化教育與社會事業有著唇齒相依的互補關係,兩者之間也存在協調的必要性。
本書收錄作者多年珍藏,與日治時期教育和社會事業相關的一手文獻、史料、文物,圖照精彩豐富,並附有深入淺出的背景資料與解析。期盼透過這些一手文史資料的呈現,傳遞簡明易懂的臺灣教育史知識,讓更多臺灣囝仔了解哺育我們成長的這塊土地,所蘊含的過往歷史與軌跡。
作者簡介
│蔡元隆│
現職:國立中正大學尖端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蔡献其教育基金會籌備委員
學歷:私立輔仁大學歷史系學士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所碩士
專長:臺灣教育史、教育社會學、網路社會學
經歷: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
慈林教育基金會慈河獎學金獎助碩士論文
私立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第一、二、三屆We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審查委員
雲林縣水燦林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
嘉義縣興中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
嘉義市大同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
2015年《圖解臺灣教育史》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非使用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類-優等第二名
2015年臺灣省嘉義縣績優臺灣鄉土文史教育暨藝術社教有功人員表揚
2016年青年節嘉義地區社會優秀青年表揚
│黃雅芳│
現職:雲林縣立興南國小 教導主任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學士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所碩士
專長:臺灣教育史、心理資本
經歷:雲林縣立燦林國小實習教師
雲林縣立大興國小輔導教師
雲林縣立大興國小語文競賽指導教師
雲林縣立大興國小教師兼教務組長
雲林縣水燦林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
2014年臺灣省雲林縣績優臺灣文史教育人員表揚
2015年《圖解臺灣教育史》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非使用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類-優等第二名
臉書粉絲專頁: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小辭書
https://www.facebook.com/eduationofTaiwan/
目錄
推薦序
填補臺灣教育史研究的空白頁/朱啟華
從微觀的生活層面拉近現代人與歷史的距離/張淑媚
一本屬於大家的臺灣教育史/蔡幸伸
如櫻花凋謝的歷史記憶能凍結在美麗瞬間/祝若穎
作者序
第一章 回到阿公阿媽的小時候
第二章 男生止步:日治時期北港女子公學校教育
第三章 摩登女性:女子公學校的教育意涵
第四章 升學之外:北港實踐女學校(1938-1945)
第五章 賢妻良母:嘉義家政女學校(1933-1945)
第六章 造福鄉里:嘉義市社會事業的圖像
【史料特輯】 日治時期雲嘉地區教育、社會事業史料與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