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人文史地
傳道報國──日治末期臺灣基督徒的身分認同(1937 -1945)
- 作者 /
盧啟明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7-12
- ISBN /
9789863264903
- 定價 /
NT$
420
- 優惠價 / NT$
378
二戰時期身處大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基督徒,
如何身兼「天國的子民」與「皇國的臣民」,榮耀神/國;
卻又於戰後轉向關懷斯土斯民,自覺為「臺灣的住民」?
本書特色
1.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1號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吳文星專序推薦:「本書相當實證且客觀地究明日治末期殖民地臺灣的基督徒在艱苦的時局和處境下,透過信仰進行反省,從國族發現矛盾,於是找到對斯土斯民的認同。可說頗有助於適切釐清特殊時期日本帝國及其殖民地基督徒認同之疑義。……是一本開拓新史料、讓人耳目一新且富可讀性之佳作。」
3.臺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鄭仰恩專序推薦:「本文從1930年代的奮興運動、皇民化運動談起,到皇民奉公運動及「傳道報國」思想的浮現,一直到終戰的困窘局面,輔以日本神學觀點的影響、主日學教育的案例分析,以及世代交替間的思維轉換,呈現出帶有複雜色度及層次感(nuance)的歷史研究,值得讚賞。」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序 究明隱晦的歷史】/吳文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清季,隨著臺灣開放通商口岸,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來臺傳教,利用醫療和教育為媒介,順利在各地建立近百所教會。日治時期,臺灣教會長期與總督府、日本教會維持良好的關係,教勢長足發展,基督徒積極追求現代教育和文化,不少菁英在社會各領域有重要的角色和傑出的表現。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亦被納入戰時體制,配合「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宗教統制成為皇民化運動的一環,教會輿論出現鼓吹「傳道報國」以因應時局。此一信仰實踐之真正目標實隨著戰爭情勢及政教關係的變化而有所轉折,基督徒的身分認同也有所轉變,對當時臺灣社會產生一定的作用和影響,自不待言。然而,戰後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以來,此一複雜且敏感的認同課題長期鮮少有人詳加探討或給以適切的評價。
有鑑於此,啟明仔細爬梳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保存的議事錄和報章雜誌,加上時人書信、著作、回憶文字、口述紀錄等基本資料,探究日治末期臺灣基督徒如何因應「傳道報國」,以及其角色和認同如何變動,藉以究明基督徒跨越教會和社會處境的因應之道,釐清基督徒身分認同與政教之關係。指出1930年代中期的奮興運動使臺灣基督徒奠定「傳道報國」的心智,鞏固「天國子民」的信仰認同;在皇民化運動下,「傳道報國」一時形成重要召命,「皇國臣民」的國民認同達到高峰;隨著戰爭的擴大,官方控制更加強化,臺灣基督徒面臨生活和信仰的困境,從而喚起民族認同,「傳道報國」轉變為關愛鄉土之情懷;迨至戰爭末期,官方之干預及資源匱乏,臺灣基督徒開始有了反思「傳道報國」之空間。要之,本書相當實證且客觀地究明日治末期殖民地臺灣的基督徒在艱苦的時局和處境下,透過信仰進行反省,從國族發現矛盾,於是找到對斯土斯民的認同。可說頗有助於適切釐清特殊時期日本帝國及其殖民地基督徒認同之疑義。
啟明稟賦聰穎,個性沉靜穩重,做事腳踏實地,為學確實專注,好學敏思,常能見人之所未見,頗具史學研究之潛力;加以出身虔誠的基督教家庭,深受基督教經典和訓誨之洗禮,具有正確解讀教會及教徒的白話字文獻之能力,並能適當理解史料的真義;難能可貴的,能秉持歷史研究者冷靜、中立、實證的態度,蒐羅資料力求周延、平衡,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不做主觀的闡釋和過當的申論,論理嚴謹合理,論斷頗具創見和說服力;文字平實流暢,條理分明。本書可說是一本開拓新史料、讓人耳目一新且富可讀性之佳作。此次,榮獲本系郭廷以先生獎學金之獎助出版為專書,乃實至名歸,可欣可賀。咸信本書之出版非僅啟明個人之榮耀,也為臺灣社會史研究添一良書。
忝為指導教授,爰聊綴數語,略抒所感,並為之推薦,願讀者諸君捧讀本書,亦有受益良多之感,則幸甚!
名譽教授 吳文星
誌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室 2017年6月
==========================
【序 為歷史補白的優質研究!】/鄭仰恩(臺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得知師大歷史所博士生盧啟明的碩士論文《日治末期臺灣基督徒「傳道報國」認同之研究(1937-1945)》(註1)即將出版,為他深深感到喜悅,也很高興能藉這篇序言來表達推薦和慶賀之意。
(*註1:編案:此為作者碩論原題,出版時微調作本書目前書名:《傳道報國──日治末期臺灣基督徒的身分認同(1937 -1945)》。)
個人認為,這本論文能夠出版,有幾個重要的貢獻和意義:首先,關於這段看似隱晦的歷史,過去的學界(特別是臺灣基督教史的研究者)確實著墨不多,或者感到這段歷史經驗過於屈辱或事涉敏感,或者覺得大眾輿論已有定論,不願再深入探究,結果卻是流於空白。換句話說,啟明的研究可以說為這段長期被忽略的歷史空白做了重要的填補。誠如啟明自己所說:「本論文旨在究明戰爭時期臺灣基督徒『傳道報國』的認同問題,分析其宗教信仰與國家民族的雙重身分,關注基督徒的歷史、文化、宗教及政治等經驗,探討戰時體制下臺灣基督徒的角色與變動,以深究其跨越教會及社會處境的因應之道。」對於研究臺灣史和臺灣基督教史的學術同仁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且深思的議題。
其次,關於對這段歷史的理解,過去往往也落入過於簡化的思維或淪為片面的想像,缺乏臨場、實證的史料檢視和願意真實面對人性與歷史之複雜向度的開放態度,啟明的研究帶出了較為整全的視角和詮釋觀點,也重新建構了此一階段的歷史圖像。本文從1930年代的奮興運動、皇民化運動談起,到皇民奉公運動及「傳道報國」思想的浮現,一直到終戰的困窘局面,輔以日本神學觀點的影響、主日學教育的案例分析,以及世代交替間的思維轉換,呈現出帶有複雜色度及層次感(nuance)的歷史研究,值得讚賞。當然,同樣值得推介的是,本文所介紹的一、二手史料以及所收集整理的圖表、相片、目錄,都是寶貴的研究資訊。
這十多年來,我很高興能夠和啟明共享師生和同事的情誼,他在師大歷史所先後就讀碩士班、博士班的同時,也自2007年起在我所服務的臺灣神學院修課,並擔任臺灣基督教歷史資料中心的研究助理,後來更全時間就讀道學碩士班,將歷史和神學研究做一巧妙的整合。上課之餘,我們也經常一起討論、做研究,編輯並出版不同類型的作品,可謂教學相長。也因此,我有機會看著他一路成長,從基本的學習工具,包括語言和方法論,到史料的收集,不管是原始文獻或學術專論,都能掌握精確,鉅細彌遺,加上下筆謹慎,治學嚴謹,不濫言,確實是年輕一輩研究者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整體而言,本書絕對是一本「物超所值」的碩士論文,不管是第一手史料的整理、立基於歷史臨場感的詮釋、謹慎但有力的論證,其研究質量已經直逼博士論文的等級,確實可喜可賀,也令人更加期待啟明的博士論文早日完成、出土。在讚賞和期許之餘,也感受到些許的感激和欣慰之情,是以為序!
臺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鄭仰恩
2017年10月
簡介
歷經1930年代的奮興運動與皇民化運動,「傳道報國」一詞於1937年正式登上歷史舞台,「皇國臣民」的國民認同達到高峰,基督徒的信仰實踐與政教關係觀念也正發生改變!
日治末期可謂一段「傳道報國」的時代,戰爭前後基督徒的信仰認同並未改變,始終自勉傳道以報天國,未曾被國家神道動搖。然而,政治認同卻因應時局游移流動,且常有在臺、日、中、外之間猶豫掙扎的經驗。基督徒認為傳道報效國家是其社會責任,與日本政府、日本基督教合作,係出於護衛臺灣利益、關懷鄉土安危的初衷。殖民地的苦難,亦為信仰「再宣認」的歷程。基督徒「傳道報國」的身分認同,誠然是各個時代都必須回顧思考的重要課題。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1號
作者簡介
盧啟明
1982年生於彰化,成長於澎湖、臺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博士班。
臺灣神學院道學碩士班、臺灣基督教歷史資料中心研究助理。
目前的研究方向為普世合一運動與滿洲國政教關係。
目錄
出版緣起
序 究明隱晦的歷史/吳文星
序 為歷史補白的優質研究!/鄭仰恩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奮興運動與「傳道報國」認同之信仰背景
第一節 南部教會之發展與奮興佈道
第二節 北部教會之發展與三年運動
第三節 神學思想與教會觀論爭
第三章 皇民化運動與「傳道報國」認同之強化
第一節 同化政策與基督徒之反應
第二節 宣教師撤離與基督徒之自立
第三節 皇紀二千六百年與基督徒之奉祝
第四章 皇民奉公運動與「傳道報國」認同之轉變
第一節 宗教統合與基督徒之迎拒
第二節 皇民奉公與基督徒之動員
第三節 終戰與基督徒之民族意識
第五章 宗教教育與「傳道報國」認同──以主日學為例
第一節 日治前期主日學之發展
第二節 皇民化運動與「日曜學校」
第三節 主日學之課程與教材
第六章 結論
後記
附錄一 日治時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一覽表
附錄二 日治末期臺灣大會臺人牧師一覽表
附錄三 《臺灣教會公報》標題目錄表(1935-1945)
參引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