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能夠參加這次秀威資訊舉辦的《沙瑪基的惡魔》試讀活動,更高興的是能夠讀到這樣一本優秀的推理小說作品。 一直以來,紀華總以為自己在閱讀上是不挑食主義者,什麼都可以讀,很少有「水土不服」的現象發生。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知不覺間竟變得「挑食」了起來,尤其對於作者文字運用的功力,顯得格外敏感。也因為這樣挑食的毛病,讓紀華每次在閱讀新書時,總有種在玩俄羅斯輪盤的感覺,深怕才剛開始閱讀,就因為無法和該書的文字「波長」對上,而陷入進退兩難,讀也不是,不讀也不是的困境之中。 閱讀《沙瑪基的惡魔》卻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幾乎是打從序幕開始,紀華便有種「這本書沒問題!」的安心感。《沙瑪基的惡魔》在文字的運用、氣氛的鋪陳等方面都頗有水準,每個故事段落和段落之間的轉折連接都經過細心安排,敘述文句也十分流暢而優美,例如在描述鑑定命案現場的印記時,沙棠寫道: 經年累月沒有清理的空中塵屑如同泥土一般,清楚壓印了一條生命的輪廓。(試讀本頁105) 文句表達清楚但又不會顯得過於直白,這讓紀華相當喜歡。 另外在陳述諸如角色的心情、對於世間看法等等的,作者也往往能夠準確拿捏其中的分寸,讓文字內容既不會流於說教,又能打動讀者,使讀者產生強烈共鳴感,紀華個人覺得這點在近期推出的臺灣本土推理作品中誠屬難得,像是李武擎回應謝禾良時說道:「如果所有付出的情感都可以得到回應,這個世界就沒有別離了。」(試讀本頁192)短短的幾句話,卻帶著深深的哀傷,讓紀華讀到此都忍不住要和書中的唐聿一樣「呼吸一滯」。(也因為《沙瑪基的惡魔》在劇情安排與文字運用這兩方面的成功,讓紀華在閱讀此書時格外掙扎:很想快翻到後面看結局,但又不想錯過每個字句,結果陷入煩躁〔想趕快看到結局〕和愉悅〔細細品嘗文字的愉悅〕兩難之中,真的好辛苦啊orz。) 整體來說,作者充分地將小琉球當地的風景特色與傳說,與人性貪婪以及研究vs利益的角力等議題加以融合,爬梳出一部深具臺灣特色的推理小說,不僅在文字掌握與情節安排上別出心裁,也不會讓人有「強硬要加入各種議題」的彆扭感,是本相當好看的小說,強烈期待能看到此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問世!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試讀心得
2017/04/21
H.Poirot
功利名聲恍如隔夜夢
2016/01/07
李肯特
預言就是要實現啊!不然要幹嘛?
2015/07/21
BY
彭昭賢、盛世才回憶錄合編
2014/05/22
秀威資訊
彼此信任的幸福
2018/02/11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