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脫離人的控制,而逐漸有了自主意識,進而想取代人。它們的執念是很強的,可以影響人的意念,就像是用著一條無形的細線把人的四肢關節全部綑綁住,然後將人當成傀儡操作著。人被操作久了,自然連反抗、思考的能力都消失了,就真的像是尊大玩偶般任憑擺布,逐漸失去身為一個「人」的自尊。"~~P.076 受到過去看過的人偶電影所留下的刻板印象影響,一看到「人偶」二字,不自覺的認為故事會朝著惡靈附身人偶的情節發展,但是在看完導讀就知道自己猜錯了。而實際閱讀故事,作者的確在楔子就透過布袋戲偶營造出詭譎懸疑的氣氛,也藉由登場人物的說明將戲偶塑造成可以奪走人類靈魂取而代之的存在,但隨著故事發展,讀者很快就能明白,戲偶只是這一連串事件背後的藏鏡人,用來掩飾身份以及取人性命的工具而已,戲偶本身不具備危險性,人類依舊是地球上最邪惡的生物,為了一己之私欲,操控人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即使奪人性命也無妨。 以戲偶為引,巧妙的將一連串的事件及看似不相關的人物連結在一起,故事緊湊不鬆散,也順理成章地為故事增添恐怖懸疑的氣氛,讓人一不小心就差點忘了《人偶輓歌》實質上是本推理小說。雖說「推理小説」與「恐怖小説」關係密切,但畢竟還是不同,推理小説終究仍須在符合邏輯理性的結構下給讀者一個交代。 「人偶+心理學+催眠」的三層架構,的確豐富了故事的戲劇性,但也弱化了合理性,因為科學上雖然已經證實催眠確有其事,醫學上也將催眠視為一種獨特的心理治療技術,但催眠在「犯罪」與「尋回失落記憶」上仍存有爭議。除非有心者刻意隱瞞,否則一般人對催眠的認知是催眠無法讓人違反善良風俗、無法用來強迫他人做出反社會行為,也不能讓人挖掘出幾十年前的記憶或改變成長過程。對於「動機」與「手法」缺一不可的推理小說來說,在無足夠的論述來證明犯人的手法確實可行的情況下,真相有點讓人難以信服。 另外,作者在後記中提到篇末結局旨在突顯情節的轉折及人生的無力與不盡如人意,但如果犯人已經自負到,不將自己的偉大犯行告訴某人,會覺得空虛的時候,又何須做出這如同買保險似的回馬槍部局?這一點也讓身為讀者的我,小小糾結了一下。 題外話:幾十年沒看布袋戲的我,最近因為看了台日合作的布袋戲-《東離劍遊記》,才發現布袋戲已經進化到如此精緻的地步,戲偶的做工也精細到讓人會浮現想要買來賞玩收藏的衝動,不過在拜讀完《人偶輓歌》後,我想……還是算了,我可沒有興趣自己嚇自己。 "這每一尊人偶都是有生命的,也具有人的慾望,在沒人看見的時候它們會活絡筋骨,四處去做著比擬人類的行為……如果你平常對它們不好的話,它們會在夜裡出現在你的身邊,以你的生來作為報復的終結。"~~P.077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一場精彩刺激的冒險
2017/06/04
茉思
【這個夏天,遇見你】
2015/05/18
月初
當斷則斷 揮別過往
2016/07/09
Julin
寫在《遇見女生》之前
2014/07/10
風之寄
重重矛盾下的人性與追求 ——評《未卜之夜》(鄭海軍)
2021/09/20
Donny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