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人文史地
戰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
- 作者 /
張在軍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5-04
- ISBN /
9789865729691
- 定價 /
NT$
550
- 優惠價 / NT$
495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
日本關東軍的一聲炮響,
讓東北大學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所流亡大學……
本書特色
●第一本最完整研究東北大學歷史之專著!
●書中載有豐富史料,敘述詳盡,真實重現東北大學流亡時的動盪經歷!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序/臧英年
我很佩服此書作者張在軍先生的遠見、執著和成就,寫出這本好書,在一個起伏動蕩的大時代下,用東北大學的歷史為主軸和牽引,就事論事,影射全域,發人深省,引人慎思。
校運與國運同步
從1923年4月26日瀋陽東北大學建校直到1950年春季解體的過程裏,十足反映出在中國動亂的大環境裏一所高等學府如何掙扎求生,千辛萬苦,流離失所,校址多遷;東大師生員工如何盡其在我、堅毅不拔的建校、護校、遷校、興校不已;也反映出在中國,科教興國的處境是如何的艱難,而卓絕奮鬥的結果還是讓這一擁有輝煌成就的高等學府在政治優先的考慮和處置下解體消失了。針對這一個情況進行思量,我們應有何領悟和推論呢?
憶往與理解並行
一、張氏父子的可貴
論及東北大學就必然要講到建校的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他們的具體成就是:
1. 科教興國付之實施。張作霖是草莽英雄,和文人學者相去甚遠,但是他看到若在東北可以辦一座高等學府,就自然增加了振興東北,科教領先,實力加強,抵禦外敵的力量。擁有這種見識,又拍板興建東北大學是難能可貴的。少帥張學良秉承父志,加以跟進,便也是錦上添花,相得益彰。
2. 捐錢助學自解私囊。這是張學良的作為,他把錢花在刀口上,是恰得其所、恰得其時,充沛了東大的實力和建設,可以吸引全國著名教授前來就職,各執教鞭,也給就讀學子創造了理想的學習環境。九一八事變前,張校長資助數十名畢業成績優秀的學生前往美、英、德三國深造。他們學成返國後不少成為名師,在教育界貢獻良多。
3. 敦請學者建設學府。張學良有自知之明,瞭解教學要敦請學者專家主持,對教務的運作他就不加過問。先父臧啟芳於1926年春執教於東北大學,後任法學院院長,和其他各院的院長都是歐美深造學成返國的稱職學人。
4. 愛護學生全力以赴。三十年代在北平和西安數次學運啟動,學生走上街頭和軍警對歭時,流血事件一觸即發,張學良都親自出馬,疏通當局,安撫學生,化解對抗。東北大學遷校時,他也用心支持,力促其成。
5. 金玉良言餘音猶存。他對學生講話時都一再強調自省在先,自強在後,懷技在身,報國有日。對國家式微外敵入侵的看法也是「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和「自力更生強敵卻步」。這都是掌握要點,一言中的。
二、後繼有人的貢獻
東大建校後最初的三位校長是王永江、劉尚清和張學良。其後以代校長身分主持校務的有寧恩承、王卓然和周鯨文。其中寧恩承和周鯨文對東大的建設頗有貢獻。九一八事變時東大情勢告急,寧恩承安頓校務,臨危不亂,坐鎮校園,最後撤離,令人敬佩。1990年代末,我曾多次路經舊金山,看望甯恩承老先生,我們坐談終日,說南道北,其樂無窮。周鯨文於1936年在北平期間受到敦請,主掌東大校務數月,也發揮了穩定和改善校局的正面效果。如今我和他的兒子周昆交往不斷,也進一步瞭解到周鯨文愛校和愛國的情思。
三、先父掌校的作為
正如本書作者張在軍所言,先父臧啟芳是主掌東大校務任期最長的一位校長。他1937年到任,1947年離職,主持校政達10年之久,又面臨了東大多次遷校(北平到開封,到西安,到三台,返瀋陽)和長期辦學的嚴峻考驗。我覺得先父對東北大學的貢獻有以下各點:
一是臨危受命,繼往開來。張學良因1936年西安事變兵諫後遭受軟禁,東大失去領導,陷入群龍無首的困境,難以自拔。停辦東大的聲浪已風雲大作,此時先父堅持立場,力陳東大不能停辦的理由。後經摯友齊鐵生推薦,上峰同意,先父於1937年1月接掌東大校務,離開江蘇省無錫區督察專員任所。這既是一個維持東大繼續生存的要務,也是一個引人指責的根源。有些東北人士,包括東大師生,認為這一任命是中央政府要從張學良手裏搶走東大的指揮權,用CC派(注:指國府要員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背景的先父介入,達成任務。殊不知先父不是求名求利,而是用心良苦的要維持東大存在,讓家鄉子弟有就學和棲身之所。先父曾在陳果夫(時任江蘇省主席)麾下任職,也是陳氏有「知人善任」之賢,而非「自成派系」之私。(那時日本已霸占東北,陳氏乃啟用先父和王德溥等東北名士在江蘇省任職,先父在江蘇先後主政鹽城和無錫兩行政督察區,政績良好,市民稱慶。)
東北大學面臨第二次存亡危機是東大於1937年在西安立足後,又有上峰指令東大西遷到青海的蠻荒之地,果應命實施,大多數教職員是不會前往的,東大的命運也自然中止了。先父的應變措施是及時在四川三台獲得了當地縣長鄭獻徵的支持,而遷校入川,先斬後奏,在木已成舟的情況下也獲得教育部的追認。這一奮鬥的成功又來之何易呢。總之,先父要維護東大的存在,是志在必成,盡其在我的。
二是唯才是用,公正透明。先父掌校任職的準則是:「我聘請教授一向無畛域之見,我所求的是學問品格,不問他是哪校出身,哪省人士,哪國留學,這可以從先後在東大任教的教授名冊中看出來。」此一準則實施的結果是,群賢畢至,飽學之士紛紛到來,使東大成為眾多優秀學人的薈萃之所,而讓學生們獲益匪淺。有名師在校,東大教學和研究的領域也不斷發展,讓東大進入國內一流學府之列。
三是百鳥齊鳴,百花齊放。先父全心全意在學校提倡思想開放,學術自由。各種社團和活動,各種觀點和展示都蜂擁而出,各擅勝場,不一而足。要維持這種風氣和環境,是需要見識和勇氣的。再有,1943年東大首先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有數十位同學棄筆從戎,加入了青年軍,其中也包括了正就讀東大的我的大哥臧朋年。
四是清廉正直,樹立校風。先父以身作則,不貪一分錢,不做一點假。每逢上級檢查單位到東大查帳審閱,都是帳目分明,一絲不苟,迅速查明,圓滿結束。那時,校長之職也是收入菲薄。在三台八年的抗日期間,家中變賣了以往收藏的略有價值的物品,補充家用。家母手存的一些金銀飾物也全部投入「獻機救國」的行動裏。
五是事成身退,有始有終。抗日戰爭勝利後,先父以東大校長,教育部特派員和東北行營教育處處長三重身分前往東北,接收東北教育設施和恢復教育運作。只可惜那時國共內鬥已經爆發,接收大員,先父除外,大多濫權貪腐,這便也加速了國府失敗,退守台灣的進程。先父見大勢已去,難以作為,便於1947年4月辭去東大校長之職,再於1948年12月率未成年子女過上海,遷廈門。1949年6月告別大陸,渡海赴台了。1950年秋我在台灣考取了台灣大學和海軍機械學校,為了減少先父的經濟負擔,決定投入了免費就學的海軍機校。其後在台灣海軍服役達十三年。
今年九月我的譯著《進攻日本》一書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發行問世,書中內容闡述了二戰時期日軍在亞太地區的暴行及美軍投擲原子彈的真相,我在書內的「獻詞」裏寫下:「謹將此譯作獻給我的先父臧啟芳和先母臧王淑清。他們樹立了愛國護家、心胸坦蕩、助人為樂、正直高尚的典範。」
四、作者著書的成就
我細讀此書得知作者張在軍先生寫書的準備很完善,寫書的「本錢」很充足。他有豐富的民國教育史研究寫作的經驗,為寫書收集參閱和整理了大量的資料,此書也編排有序,順暢易讀,全書問世補充了研究東大校史的一些空白,並引發了讀者的深思和感嘆。
書內出現了一些長住大陸的東大校友過往的陳述,他們有的指責先父「奪權謀利」,有的放言先父「貪污腐化」,有的推論先父「為何反對張學良」……我要認真的告訴他們,這都是庸人自擾,不得其當;隔霧看花,難窺其實。他們為了適應環境及配合時勢,言論立場極左極偏,不論是「自以為是的發言」、「違背良心的編造」,還是「投機取巧的作為」,都是違背事實的,不值識者一笑。我和書中提及的不少人都曾直接交往,暢所欲言,其中包括寧恩承、白世昌、金錫如、殷寶瑹、郭衣洞(柏楊)、徐放、于學謙和許多赴台東大校友,他們對先父的觀察、理解和公正評價應該更有依據和令人取信。
反思與前瞻一體
2014年11月上旬,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在北京勝利召開,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十分突出。亞太地區的繁榮進步和整體合作又跨出了一大步。此時此刻,我們可針對中國形勢做一盤點。
一、中國以往的失誤
今日中國正暢談「區域合作」,「科技興國」,「依法治國」,「政治改革」和「以民為本」等種種話題和目標。但唯有獨立思考,見解深入,論得其用,用得其所的真知灼見和建國方略出現,並付之實施,否則以上的種種目標是難以兌現的。於是,高等知識分子和大權在握的領導幹部便要率先負起責任,愛國利民,義無反顧。
新中國早年以往最大的失誤便是,各種運動太頻繁,打擊面太廣,尤其對知識分子進行殘忍無情的打擊,冠以「臭老九」的惡名,認定「知識越多越反動」。結果使有頭腦有知識的人在各種全民運動下備受摧殘和折磨,而心存恐懼,惶惶不可終日,只能苟且偷生、但求自保和保護家人,也有許多學者名人因身受迫害,生不如死,以自殺了斷,死後還被冠以「反動分子自絕於人」的黑帽子。50年代初的梁漱溟老先生在全國政協開會時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直接頂撞了毛澤東而身遭重創。彭德懷元帥在參加廬山會議時「為民請命」上書毛主席而身陷噩運。長住大陸的我的長兄臧朋年也因出身世家,自己又是「青年軍」和「臭老九」雙重身分而備受折磨,僅以身免。
二、中國當前的挑戰
當前中國的處境十分艱險。官商勾結,暢行無阻,創造財富的高科技、高產值的產品付之闕如。為增加就業機會和盲目追求「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中國已成為低端產品「世界工廠」的所在地,同時也付出了諸如破壞環境,浪費資源;貪腐當道,民怨沖天;貧富懸殊,人心不穩;道德淪喪、敗行普及;權威得逞,法治難行等慘重代價,這豈是家國之福!
如今,治國掌權達65年的共產黨也已感到危機四伏,有「亡黨敗國」的傾向出現了,近年來中國國家領導人也言已及此。當前政府也採取了一些應急和維穩措施,將行使已久的一些落伍措施廢除。這包括取消勞教制度,改善戶籍嚴控,放寬獨生子女政策。此外,也加快步伐管束幹部行為,嚴懲貪污腐化,提倡以法治國等等。這是要逐漸脫離「以人治國」和「人比法大」的陋習,並要在貫徹以黨治國的前提下維持社會的穩定和進步。而實際上這是難以兩者兼顧的。因為「以黨治國」至上至尊,就是黨比法大,而抵觸破壞了「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三、中國今後的出路
中國當前以「一國兩制」包容港澳兩地,以後也希望擴至台灣,形成兩岸和平統一。但全世界沒有一黨專政堅持到底,和一國兩制持之永久的成功先例。所以共產黨最後退出一黨專政和中國實現「一國一制」的前景是難以回避和理所當然。台灣已奠定民主政治運作的基礎,當地環境優美、民風樸實,成為吸引大陸同胞的旅遊勝地,也為大陸發展提供了參考模式。因而中國當前的領導層和專家學者們都要積極出謀獻策,制定施政方針,讓中國逐漸過渡,最後走向自由民主,大功告成的理想目標。先讓言論自由和基層選舉在黨內和國內特定的地區認真有效實施,就可成為中國政治改革的試驗區。如今世界上先進發達的國家都早已奠定了重視教育,保護專利,科教興國,注重人權,以民為主的運作常規和基本模式,這也是中國努力發展的方向。
後語
在東北大學前後近30年興衰的過程裏我們看到國家和社會的大環境對教育的發展可以產生「助成之」和「摧毀之」的重大影響。而國家政策主導者,教育工作者和學校師生有真知灼見,責任感,認知感和奮鬥精神也可以達到弦歌不綴,排除萬難,教育發達和國家振興的良好結果。
如今中國要脫離困境,自立自強,一定要勵精圖治、體制改革和認真推動尊重人才,用心培養,科教興國,鼓勵創新的國策,有妥善的通盤計劃,有充分的資源支持,有貫徹實施「百年樹人」目標的決心和行動。
老實講,中國國民要接受號召,實現其「中國夢」,能達到「安居樂業,平安是福」的境界就心滿意足了。而政府領導也必須責無旁貸的去創造一個和諧、和平、和樂的大好環境,從而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讓中國人有更佳的條件、士氣和保障去實現他們的理想和宿夢。唯有人人強,才能國家強;唯有人人富,才能國家富。
2014年11月中旬,北京
簡介
抗戰期間時局的發展與東北大學的命運緊連一線,自九一八事件起,東大與中國同時開啟了動盪年代的歷史。東大的遷徙從燕市開始,途經長安、開封,接著南渡潼川……當中經歷八次的遷徙,走了十八年的流亡路,之後隨著中共建國,才結束其顛沛流離的命運。東北大學的流亡史,堪稱是民國戰亂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歷史縮影。
作者簡介
張在軍,筆名張弩弓。著有《文化苦語》、《滿天星》、《花香筆不香》、《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與《才情與風範──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續編》等文集十餘種。
目錄
目 次
引言 這是一部國難史
序 / 臧英年
序 章 九一八之夜
一、本莊繁的決定
二、張學良的悔恨
第一章 流離燕市(1931.9-1937.2)
一、炮彈從校園上空飛過
二、國難當頭,士報國恩
三、短暫的輝煌
四、離家,流亡到北平
五、北平東北大學
六、延閣飛香成煙雲
七、留學生束裝歸國
八、學生軍事訓練
九、奧運場上的第一個中國人
十、張學良旅歐前後
十一、寧恩承去職,王卓然主校
十二、于鳳至創建家政系
十三、站在「一二九運動」的最前列
十四、「一二一六」大遊行
十五、參加南下宣傳團
十六、反西遷運動
十七、大逮捕始末
十八、辦抗日的大學
十九、「一二一二」大示威
二十、同學會與學生會的衝突事件
二十一、反「接收」運動
第二章 轉徙長安(1936.2-1938.3)
一、西安分校
二、豔晚事件
三、抗日救亡運動
四、西安事變
五、借住開封,變身國立
六、慰勞會與戰地服務團
第三章 南渡潼川(1938.3-1946.9)
一、蔣鼎文密勸南遷
二、蜀道難
三、杜甫寄寓處
四、寶光寺的軍訓生活
五、辦學經費與衣食住行
六、組織變化與人事更迭
七、名師匯聚,盛極一時
八、「精明人物」臧啟芳
九、草堂寺圖書館
十、國史研究部與文科研究所
十一、從草堂書院到草堂國專
十二、學術刊物與學術團體
十三、疾病與校醫
十四、天災與物價
十五、日禍與防空
十六、閒情與雅興
十七、高而公與讀書會、《合唱群》
十八、雨後春筍般的壁報
十九、東北問題研究社
二十、徐放與黑土地社
二十一、十萬青年十萬軍
二十二、學潮催生學生自治會
二十三、抗敵國劇社與實驗劇團
二十四、文協川北分會
二十五、學習社與祖國社
二十六、學聲社與民青社
二十七、抗戰勝利了
二十八、東大對三台的影響
第四章 復員瀋陽(1946.6-1948.6)
一、三千公里回鄉路
二、方永蒸籌辦先修班
三、回到母親的懷抱
四、包圍朱家驊
五、從冬令營到集中營
六、從大學生宿舍到政治犯監獄
七、學習社的活動
第五章 再遷北平(1948.6-1949.2)
一、鐵獅子胡同和光明殿
二、「七五」慘案
三、「七九」大遊行
四、社團活動
五、城頭變幻大紅旗
尾 章 中共建國前後
附錄一 「我們也辦東北大學」―中共解放區東北大學
附錄二 東北大學的人物蹤跡―也紀念臧啟芳先生 / 朱學淵
直書信史在民間(節選)―讀《百年不風流:辛亥革命風雲人物
學術研討會暨先賢臧啟芳追思會論文集》 / 楚寒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