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先行者--改變歷史觀念的十種視野

時代的先行者--改變歷史觀念的十種視野

  • 作者 / 陳建守主編,林俊宏等合譯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4-05
  • ISBN / 9789865729103
  • 定價 / NT$ 360
  • 優惠價 / NT$ 324
  有2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歷史,是當代與過往的不斷對話。
他們,扭轉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書特色

1.一位猶太女孩如何成為女性研究的先鋒?一名左翼學者如何走過冷戰時期美國社會的抵制,透過電影等大眾媒材,探討農民、奴隸、罪犯和其他邊緣人的一生?本書彙集十位當代重要學者的真實人生故事,從中看出他們如何引領時代,改變我們對歷史的認知。十位學者分別是:勞倫斯‧史東(Lawrence Stone)、卡爾‧休斯克(Carl E. Schorske)、保羅‧奧斯卡‧克里斯特勒(Paul Oskar Kristeller)、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彼得‧布朗(Peter Brown)、彼得‧蓋伊(Peter Gay)、葛爾達‧勒納(Gerda Lerner)、喬伊斯‧艾波比(Joyce Appleby)、查爾斯‧提利(Charles Tilly)
2.書中有九位學者均是一年一度「哈斯金斯講座」的得主,影響擴及歷史學、人類學、政治、藝術等人文領域,專業地位受到世界肯定。
3.本書為海內外唯一版本,費時數年獨家取得原作者授權,由史學專業研究者精心合譯。榮獲知名學者李弘祺、蔣竹山特撰專序,張隆志、張鐵志、黃克武、潘光哲、劉季倫、藍弋丰等名家聯合推薦。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相關影片

【2017台北國際書展講座】一瞬如永恒:浮世物哀裡的時尚與時間

簡介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關注女人、奴隸、中產階級或者異教徒的人生?什麼時候,我們開始用說故事的方式呈現歷史?其實世界可以這樣看,歷史不是只告訴你上層階級的事!
本書收錄十位學者的學思歷程,他們走在時代的前端,藉由各自的學術專業,影響當代史觀,也改變了我們對於歷史乃至當下世界的認知:勞倫斯‧史東(Lawrence Stone)復興了敘事傳統,賦予歷史書寫穿梭時空的魅力;卡爾‧休斯克(Carl E. Schorske)以獨特的歷史之眼,洞悉藝術文化如何體現出時代脈動;保羅‧奧斯卡‧克里斯特勒(Paul Oskar Kristeller)重新探問「人文主義」的精神與定義,奠定文藝復興的研究基石;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結合史料與電影,訴說一則則過往被忽略的邊緣人的故事;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透過人類學的「深描」手法,開創文化詮釋之路;彼得‧布朗(Peter Brown)專注追尋基督正統之外的異教聖徒;彼得‧蓋伊(Peter Gay)將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帶入史學研究,重塑布爾喬亞的面貌;葛爾達‧勒納(Gerda Lerner)一生為婦女喉舌,並身體力行地將婦女帶入歷史研究的殿堂;喬伊斯‧艾波比(Joyce Appleby)早在數十年前便意識到歷史的建構性,不斷叩問歷史是否「真實」;社會學家查爾斯‧提利(Charles Tilly)不斷反思社會運動、革命與歷史進程的關聯。
一部彙集十位當代重要學者的真實人生故事,聽他們娓娓道出研究過程的挫折與啟發,分享學術與生活之間的衝突與融合。十則故事彰顯出的是永不放棄的求知精神,超越時代的視野與洞見,以及擁抱人類生命的熱情──而這一切,只因為我們渴望更了解這個世界。

作者簡介

〔主編〕
陳建守,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2014-2015為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員。研究興趣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以及當代西方史學理論。著有《燕京大學與現代中國史學發展》,主編《史家的誕生:探訪西方史學殿堂的十扇窗》、《德/賽先生‧五四運動研究書目》。另有單篇論文、翻譯及書評三十篇。本書由其邀集林俊宏、莊勝全、陳禹仲、陳建元、傅揚、黃璐、韓承樺、謝柏暉等海內外青年學者群精心合譯,並特邀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李弘祺、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專任副教授蔣竹山撰寫專序。

〔譯者〕
林俊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生)
莊勝全(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陳禹仲(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政治思想史碩士)
陳建元(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陳建守(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傅 揚(劍橋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
黃 璐(復旦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專業博士生)
韓承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謝柏暉(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博士生)

目錄

代 序 近代西洋史學200年/李弘祺
代 序 我的當代文化史大師的閱讀之旅/蔣竹山
主編序 致歷史學徒的十封信/陳建守

簡介 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
簡介 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講座

01 敘事的復興──勞倫斯‧史東(Lawrence Stone)
02 藝術的歷史之眼──卡爾‧休斯克(Carl E. Schorske)
03 文藝復興研究的巨擘──保羅‧奧斯卡‧克里斯特勒(Paul Oskar Kristeller)
04 從邊緣看歷史──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
05 人類學家的文化詮釋──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
06 聖徒的追尋──彼得‧布朗(Peter Brown)
07 布爾喬亞的描摹者──彼得‧蓋伊(Peter Gay)
08 為婦女喉舌──葛爾達‧勒納(Gerda Lerner)
09 對於歷史真實的不斷叩問──喬伊斯‧艾波比(Joyce Appleby)
10 站在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交界上──查爾斯‧提利(Charles Tilly)

人名索引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秀威資訊

會員評鑑等級  2016/01/07  此會員所有評鑑

談到時代,終究要回歸到「學術研究是否應該與時代對話?又應該如何對話?」的古老命題。 本書介紹的學者,各有各的人生選擇。既有強烈主張「為學術而學術」、自認「終其一生從事研究從來不是出於個人或政治目 ...更多

秀威資訊

會員評鑑等級  2016/01/07  此會員所有評鑑

作者:艾琳(文字工作者) 我們之所以不斷重新書寫歷史,是因為每一代年輕人都會向過去提出截然不同的問題。我們之所以對許多事情仍一無所知,只是因為還沒有人提出適切的問題。 ──艾波比 曾經, ...更多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