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

論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

  • 作者 / 朱崇科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8-02
  • ISBN / 9789863265207
  • 定價 / NT$ 540
  • 優惠價 / NT$ 486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本書特色

★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百人計畫」知名學者──朱崇科,經典之作再現!

★以嶄新的角度剖析經典文學,提供讀者更多元的研究方法。

★比較文學、巴赫金理論研究者必備專著。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推薦序】解構與建構「故事新編小說」:補寫文學史的空白/王潤華

一、我的學術嗅覺與感覺告訴我,朱崇科是具有開放的思維與視野的學者

朱崇科這個研究題目,我最早在他申請報讀博士班的表格上看見。那是2000年,當時我負責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學院的碩/博士生入學申請事務,由於我也研究魯迅,自然特別注意。後來系裡審查資格通過後,考慮給予優厚的研究獎學金之前,我還通過電話,跟遠在廣州的朱崇科討論這項研究計畫,作為大學規定執行的面試。立足書面材料與越洋對話,我的學術嗅覺與感覺告訴我,朱崇科不是時下很多只是追求高學位為最後目的的學生,而是一位有潛力、有野心的學者,具有開放的思維與視野,將會成為重新加入國際學術界的中國的新一代學人。因此朱崇科便榮獲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獎學金,順利地在新加坡寫完這篇博士論文並隨後修改成專書。開始時我雖然是指導老師,但最後兩年我去了臺灣,他幾乎是獨立自主的從頭走到底,作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這是朱崇科不幸中的大幸。

我說我的學術嗅覺與感覺告訴我,「朱崇科是一位有潛力、有野心的學者,具有開放的思維與視野的學者,將會成為重新加入國際學術界的中國的新一代學人」。四年後的現在,事實證實我的眼光沒錯。初到新加坡時,由於新加坡的學術文化相對單薄,他搞中國現代文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這方面的學者當時主要是我一個人,他似乎很失望。我告訴他,我們的漢學研究(Chinese Studies)的學術架構與中國不同,不以人數取勝,我們系裡古今文史哲的人才齊全、海外華人文化、從儒家、宗教、文學,到華語研究都有。因此這種另類的學術機構,可以提供我們從事知識整合、跨越學科的思考。他應該從中原中心轉向多元思考,拆掉狹窄的學科的圍牆。可學的地方可不少,這種優越的環境,是肉眼看不見的,數字呈現不出來的。

我特別強調,希望他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同時,把世界華文文學/文化納入他的研究領域,還有強大的英文系的英文文學,尤其後殖民文學。這塊新知識的發掘,以後會受用無窮。尤其,在中國的學術界,又匱乏書本知識與本土實地生活/學術經驗具備的人。

果然,朱崇科在新加坡這幾年,他最下苦功的地方,不只是中國現代文學,他更興奮與勤勞地研究新馬華文文學。我在研究所《中國新文學專題研究》的討論課裡與同學研討郁達夫的自我放逐南洋的解讀,朱崇科很快就完成了〈丈量旁觀與融入的距離:郁達夫放逐南洋轉變探因〉,能夠馬上就拿去發表。他不像其他同學寫一篇報告交給老師就滿足了。不久前,他出版了論文集《本土性的糾葛》 ,反應良好,相信幾年前在他離開中國到新加坡前,絕對沒有想像過類似的研究課題。

二、建構中國文學史上的新文類「故事新編小說」:補寫小說史空白的一頁

這本論著力圖從體裁詩學的新視角進行觀照,利用巴赫金狂歡化理論重讀魯迅的故事新編小說,同時更難得的,又討論此一小說次文類的其他代表性個案,包括:施蟄存、劉以鬯、李碧華、西西/也斯、陶然等人的作品。對接受朱崇科的這套論說的學者而言,以後文學史便會出現「故事新編小說」這一次文類。這項研究替中國小說史,填補上原來空白的一頁。

為了利用非常複雜的狂歡化理論重讀魯迅的《故事新編》,為了說明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適用性及其分析的合理性,朱崇科花了10多萬字、三分之一的篇幅,不厭其煩的反覆論說,請看下面:

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對應了魯迅《故事新編》中意義的眾聲喧嘩的多重世界,而且令人驚訝的是,他的有關小說的精妙理論也指出了《故事新編》文體互參以及小說自身的開放性等特質。當然,巴赫金的理論畢竟有其獨特的產生語境和適用範圍,他的關於狂歡化的起源──歐洲狂歡節的特點和表達方式(比如過分誇張和強調飲食、身體等物質特徵)顯然和20世紀的中國語境有著較大的差異。

所以本書首先梳理了歷史語境中巴赫金非常繁複、駁雜精深的狂歡化理論,凸現其自身的適用範圍和內在邏輯,當然在以之分析魯迅等人的故事新編時,選擇了自己吻合的部分進行靈活運用:或者直接關聯,或者關涉其狂歡化精神。

還需要指出的是,故事新編小說文體的創新和成立同樣也需要狂歡化理論的燭照和獨特視野的認知。甚至有些時候,我們即使能夠認識到魯迅《故事新編》的狂歡色彩,卻未見得深入體察此類小說的合法性和命名的正當性。

朱崇科的這種嚴謹的論證態度與銳意創新精神、分析的方法,在在代表他是中國研究現代文學的學術界新一代的學人。

三、從人文的思考到非人文的解構:這是解構,不是毀壞

朱崇科這本論著的重要性,不但是因為在研究中提供了具有創見的結論,如分析巴赫金非常複雜的狂歡化理論;從主體介入角度探討故事新編小說的狂歡品格,故事新編小說的個性;找尋可以評判此次文類小說及分析其作品的尺規。而且,更加耐人尋味的是,論著中呈現出獨到的問題意識:研究主題的構想,具體問題的觀察與分析等,這將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具有啟示與歷史性的指標意義,甚至提供了一個再出發的契機。因此有必要理解朱崇科用巴赫金狂歡化理論重讀魯迅的故事新編小說,及此一小說次文類的其他代表性個案後面的學術思想。

阿布蘭(M.H.Abrams)在《英文文學研究的變化:1930-1995》「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Studies:1930-1995」 中分析了過去五十年來英文文學(包括美國文學)研究的變化。這篇文章雖然寫於1995,目前(2005)已過了十年,還可以用來說明目前的情況。在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之前,文學研究基本上以歷史語言學(philology)的方法為主流,就如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的訓詁考證,通過語言、歷史、社會事件、作者生平等來詮釋文學。從1930到60年代,那是新批評(New Criticism)的全盛時期。他們主張直接內在的以作品本身為分析對象,以文學論文學,通過細讀(close reading)和分析作品本身的文字與藝術結構,讓普遍、永恆不變的評審標準來評價。由此可見,他們已把文學作品當作自然物來看待,而研究方法,與物理科學家的方法相似。作者生平、創作本意置之不問,文學作品已成為客觀獨立體。

不過,阿布蘭特別指出,在新批評鼎盛期,它被指壟斷批評界。當然,主要是指大學部的文學課程的設計與評釋方法;在專門的高深研究中,學者的方法還是多元的,如從生平、心理、社會、歷史各個角度來解讀文學。其實在1930年代後期,跨學科(cross disciplinary)的美國研究(American Studies)、中國研究 (Chinese Studies)已發展起來,強調文學、思想、生活不同領域的知識互相整合。這種跨學科的研究,又把文學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我在拙著《越界跨國文學解讀》 中有所論述)。

在1960年代末期,解構運動爆發,從女性文學理論、國族、後殖民理論來研究文學突然非常盛行。解構主義運動最大的革命是解除過去長期以西方的思考模式(Western paradigm)來解釋文學的規範,這些西方思考模式產生的文學的解釋模式,基本上是以西方文明為典範而發展出來的,對其他文化所碰到的課題涵蓋與詮釋性不夠,不過,無論它如何去解釋文學,都是人文的思考模式(humanistic paradigm)。解構主義理論則相反,把文本從人間(human world)放置到非人類的場所(non-human site),尤其語言的遊戲性與話語(discourse)。這是一項極端的改變,因為他們把人製造的、詮釋的文學作品,以及重現的生活世界,全部通過對語言與話語的力量與結構加以分析。

後結構/解構等理論給文學研究帶來新的力能(energy),使我們相信重新探討原來以為大家早已認同的文學課題是值得的。新的視野使到舊的、熟悉的問題變得新鮮、引人深感興趣,從而可能發現新的價值。這就是朱崇科用巴赫金狂歡化理論重讀魯迅的故事新編小說,及其他此類文類的其他代表小說,使我們瞭解到以前沒有存在的意義。以解構手法進行的優秀研究,往往其顛覆的行為是有理的、有需要的,因為其目的只是挑戰、質疑、發現問題、或拆除正統的思考方法。

所以朱崇科這本論著中的研究,是解構,不是毀壞,它要把有問題的課題重新安置(resituate)或重新立案(reinscribe)。

王潤華(1941-),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博士,師從周策縱教授。前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臺灣元智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今為馬來西亞南方大學資深副校長。著述等身,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比較文學、區域華文文學等,同時,王還是東南亞享有盛譽的詩人及散文家。

簡介

有關魯迅《故事新編》的論爭自從小說誕生起就一直綿延不絕,直至今天。本書力圖從體裁詩學的新視角進行觀照,在巴赫金狂歡化理論的鏡照下,希望可以另闢蹊徑,不僅卓有成效地重讀魯迅的文本,同時也希望從歷時性角度探討此一小說次文類的其他代表性個案,比如施蟄存、劉以鬯、李碧華、西西/也斯、陶然等。

本書另外收錄作者相關研究之精選專文──〈論盧卡奇和巴赫金「小說理論」的敘述關涉〉。盧卡奇和巴赫金為二十世紀西方小說理論史上的兩位大家,其在小說理論的敘述中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間性關係,作者則立足這種間性,企圖找尋他們的內在關聯和差異。

作者簡介

朱崇科

1975生,山東臨沂人,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教授兼系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2005),旋即以「百人計畫」副教授人才引進執教於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2005-2011),亞太研究院教授(2011-2016,4)。

國際經歷:2007-2008任美國巴德學院訪問學者,2013年2-7月任臺灣東華大學客座教授,2015年2-7月擔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客座研究員。

學術兼職: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理事、中山大學第二屆學術委員會人文社科學術分委員會委員等。

著有:《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大陸增訂版《「南洋」糾葛與本土中國性》,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考古文學「南洋」——新馬華文文學與本土性》(上海三聯書店,2008)、《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臺灣秀威增訂版,2014)、《魯迅小說中的話語形構》(人民出版社,2011;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華語比較文學:問題意識及批評實踐》(上海三聯書店,2012)、《廣州魯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觸摸魚尾獅的激情與焦慮》(上海三聯書店,2015)、《〈野草〉文本心詮》(人民出版社,2016)。在《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海內外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

目錄

序「秀威文哲叢書」\韓晗 
推薦序  解構與建構「故事新編小說」:補寫文學史的空白\王潤華 

緒論 

上編:狂歡化理論
第一章 巴赫金及其狂歡化理論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巴赫金及其學術生平
第二章 後顧研究及狂歡化精神
第一節 狂歡的反響:狂歡化理論研究述評
第二節 狂歡化的哲學精神
第三章 狂歡詩學:狂歡化文學理論
第一節 體裁詩學
第二節 小說話語及巴赫金的適用性

中編:魯迅的《故事新編》:走向狂歡
第四章 主體介入與敘事的嬗變
第一節 主體介入與眾說紛紜的發軔
第二節 魯迅與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演變
第五章  重讀《故事新編》:文體雜陳與喧嘩意義 
第一節 文體雜陳:故事新編體小說
第二節 意義指向:眾聲喧嘩
第三節 現實語境以及主體介入的限度 

下編:眾聲喧嘩:介入的狂歡節譜系
第六章 施蟄存:欲念書寫 
第一節 主題與意義:欲念的狂歡 
第二節 如何介入:聚焦、細描與內在消解的策略 
第七章 劉以鬯:詩化的狂歡 
第八章 李碧華:「意亂情迷」 
第九章 也斯和西西:「神話」香港
第十章 陶然:現實主義的承繼與限制 

結論及餘論 
結論 
餘論 

附錄一 故事新編小說附錄 

附錄二 參考書目  

附錄三  論盧卡奇和巴赫金「小說理論」的敘述關涉
致謝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