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人文史地
民初報壇變色龍:薛大可憶往錄
- 作者 /
薛大可原著;蔡登山主編
- 出版社 /
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7-09
- ISBN /
9789869486477
- 定價 /
NT$
360
- 優惠價 / NT$
324
從支持革命到在洪憲帝制時上表自稱「臣記者」的御用報人,最終竟隨國民政府落腳台灣。薛大可一生立場變換無數,他如何看待這段過往?
本書特色
◎民初政治風向球?從支持革命到在洪憲帝制時上表自稱「臣記者」的御用報人,最終竟隨國民政府落腳台灣。薛大可一生立場變換無數,他如何看待這段過往?
◎民初報人親見直擊,側記北洋政府的重要史料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導讀 薛大可和他的《憶往錄》】/蔡登山
薛大可在民國年間是報界名人,他與劉少少、黃遠庸同為報壇怪傑。他是湖南才子,也是文壇一傑,詩文均有根底。他平生有一「悔不該」的往事,乃是在袁世凱稱帝時他列名「勸進表」,因此有人指稱他為「洪憲餘孽」。
薛大可(一八八一-一九六○),字子奇,湖南益陽人。與胡林翼為同鄉,少年時期,其立身處世,放蕩不羈,亦與胡公少年時期相似。他常說:「早年是一個酒徒,中年是一個賭徒,晚年則為一釣徒。」他少年時之酒徒,據云有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之概。民國初年他任國會眾議院議員,議論縱橫,常為時論所重。也自然與當時權貴,多所往來。花天酒地,豪放自如,似乎不大拘於細節。
民國初年,袁世凱一心要恢復帝制,一幫文人跟在身邊大吹法螺,夢想成為袁氏王朝的開國功臣,將來也有個好位子坐坐,薛大可就是其中一個。《亞細亞日報》是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直接出巨資,由薛大可出面所辦的御用報紙。該報曾經在北京、上海出版。其中北京版於一九一二年六月創刊,薛大可任主編,樊增祥、易順鼎等人任撰述,每日出三大張。上海版於一九一五年九月十日日創刊,亦是薛大可任主編。北京版和上海版均擁護袁世凱,曾積極為袁世凱稱帝製造輿論。薛大可一時成為帝制的要人,袁世凱登基,《亞細亞日報》率先改以洪憲紀元,並尊袁為「今上」。薛大可隨各方諂媚者上表稱賀,表文自稱「臣記者」。袁稱帝之日,召薛大可等「報界代表」入新華宮賜酒,用一個大缸盛滿黃酒,叫他們圍著缸喝酒,美其名曰「皇澤普被」。賜酒罷,薛大可等北面稽首九叩,三呼萬歲。
據同為報人羅敦偉的文章說薛大可嘗與吳光新之流聚賭,呼盧喝雉,一夜之間,輸贏數十萬銀元。據聞某夜正與吳博,時張宗昌任某直屬混成旅長,哭喪著臉侍立在側,不發一言。詢之謂來京領全旅軍餉。偶來賭博,將餉輸盡,無法明日回去發餉。吳光新是時任陸軍總長,薛遂向吳建議:「我們不過為興之所至,輸贏本無所謂。彼既將全旅軍餉輸盡,無法回營。何不將吾等所贏付還之,俾其明早回營辦事。」吳直謂:「這是他本人的事,與我們無關。那個叫他來賭博!」表示不肯退還。薛當時與張無深交,惟感到不能以賭博,妨及軍旅。於是即席而起,謂我來推莊。輸,算我的;贏,即發還給張回去發餉。果然,手氣大紅,連賭皆捷。頃刻之間即足一旅軍餉而有餘,遂付還予張宗昌。並戒張曰:「效坤!(張宗昌之號)賭場如戰場。戰場有戰術,賭場亦有賭術。既不嫻賭術,不可輕於嘗試。」張娓娓而退。私衷感激薛氏。後張宗昌官運亨通,地位蒸蒸日上,貴為山東督軍時,特聘薛氏為高等顧問。但薛大可認為張宗昌為一粗魯鄙夫,故未前往就任。
一九二六年八月五日,著名報人林白水在他的《社會日報》上發表了時評文章,罵張宗昌的心腹紅人潘復為「腎囊」。當天夜裡,林白水就被抓了起來。次日凌晨,薛大可直奔張宗昌官邸,他要去營救林白水。等到他趕到張府的時候,不出意外,張宗昌正在打牌。同時趕到的還有楊度,他也是來勸張大帥槍下留人的,但張大帥牌局未散,任由楊、薛二人百般勸說,全不理會。薛大可急了,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聲淚俱下地說:「大帥,少泉(林白水字少泉)實不可殺!若殺此人,報界人人自危,首都民心盡失,連外國人都會指責大帥鉗制輿論。某等乞留少泉一命,非為少泉惜,實為大帥全譽耳!」雖是情急之中,卻說得字字妥貼,入情入理。大帥終於發話了,「立即執行」改成「暫緩執行」吧!但林白水的命到底沒有保住,張大帥的手令剛到,憲兵司令王琦報告:半小時前,槍決已執行。
一九四九年,薛大可不知何動機,來了台灣。寓台北建設廳招待所,之後省政府南遷,建設廳招待所改歸警務處管轄,改設台省警務處招待所。開始清理房屋,對於原居人一律下逐客之令。所幸薛氏原與該所管理員交誼甚篤,他們對之素來禮重。但改隸警務處後,亦不能安居。幸羅敦偉向警務處郭永處長說明,乃得以居住。他來台時,只帶姨太太一名,因不治生產,由大陸帶來的少數積蓄,久已用罄。他曾想以舊日之律師資格,執行業務。但當時來台之律師甚多,有立法委員而兼律師者,比比皆是,薛氏的律師業務,遂一蹶不振。但老詩人風流仍不減當年,終日詩酒自娛,別署「南溟老漁」。人們戲語「薛老先生已不漁名,只是漁色了。因為他專愛為女人作詩詞。」
有一位滿清貴族唐石霞女士,她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傑的原配夫人,瑾妃、珍妃的親姪女。姓「他塔拉」(漢譯是「唐」字),隸屬鑲紅旗。當年由瑾妃作主,許配給溥傑為妻,後來滿州國時代困於日本軍方的逼迫,溥傑不得已,與之離異,改娶日籍女子嵯峨浩為妻。唐石霞則避居香港及上海,以作畫自遣;其畫法全係北宗,工筆山水。一九四九年一度來台,後又卜居香港。她來台時曾以師禮薛大可,因此薛氏撰有〈石霞歌〉,捧之不遺餘力,與紅霞老人之〈石霞曲〉,傳誦一時。其次,便是坤伶「祭酒」顧正秋,也是他吟詠的對象,那時顧正秋在永樂大戲院演出,薛氏常去捧場的。他看了顧正秋演的《荒山淚》一劇後,便填了〈浪淘沙〉云:「一顧果傾城,曲譜秋聲,嬋娟三五正盈盈。河滿歌聲落雙淚,悲憤填膺。當路虎狼橫,歲歲刀兵,山川草木有餘腥。我為蒼生腸九轉,況乃佳人。」除了大大讚美顧正秋之外,還把她的名字置入詞中。而後又贈以一聯,集工部、漁洋句云:「正是江南好風景,秋來何處最銷魂。」
據報導,有一次《掃蕩報》總編輯許君武請作家吃飯,在座有著名的易君左、謝冰瑩、薛大可,還有一位劉一萍(該報編輯)等二十餘人。主人因為天熱,請大家「寬衣」,薛大可穿的白夏布長衫,卻不解脫,劉一萍向他說:「眾人都脫了,你為什麼不脫?」他說:「我沒有穿汗衣,脫了便是光桿。」其實是真話。劉卻誤以他是「倚老賣老」有些傲慢,即諷道:「這兒不是金鑾寶殿,脫衣也不失禮的。」於是兩人唇槍舌劍,大吵特吵起來,擊桌摔杯,若不是許君武即時勸解,難免大打出手。因此文讌而武散,正所謂「草草終席」。有幾位作家戲語主人說:「今天是為《掃蕩報》副刊拉稿而請客,給你們貴同鄉薛、劉兩位先生幾乎至流血,要先掃蕩酒席了。」
一九六○年十一月一日,薛大可病逝台大醫院。薛氏當年雖享盡榮華富貴,而垂老之際卻落拓江湖。他自說晚年為釣徒,其實來台後,他一籌莫展,終年並無所釣,釣徒不過為詩人自號而已。大可,拼起來為一「奇」字,因此他號子奇。終其一生,其遭遇之奇,命運之厄,在古今亦不失為一奇人也。
薛大可晚年到臺灣,但卻在香港陳孝威創辦的《天文臺》小報,闢有「憶往錄」的專欄,寫他所親歷的人物及往事,從袁世凱到北洋軍閥,還有當時他接觸的一些文人,如所謂的籌安會「六君子」等等。他原本就是位報人,有他特別敏銳的觀察力,寫來就生動有趣。其中〈北洋軍閥外史〉是當時連載的長文。這些親歷親聞的文章,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他過世之後,到了一九六七年其親友編印了《薛子奇先生旅臺遺稿》的自印本,薄薄的一冊,承蒙史料家秦賢次先生提供,本書也採用其中的一部分文章,至於其中的舊詩詞,因與本書內容無關,則沒有收入。
簡介
「袁孫談得高興時,袁氏舉杯祝曰:『中山先生真不愧為中國的華盛頓。』孫氏亦舉杯祝曰:『我希望慰亭(袁字)先生,成為中國的華盛頓。』老袁撚鬚笑曰:『美國只有一個華盛頓,而中國乃有兩個華盛頓,豈非中國優於美國耶?』中山亦笑曰:』我希望中國後來之總統,個個是華盛頓,豈以兩個為滿足耶?『」
──薛大可
薛大可,字子奇,民初著名報人,政治立場變換莫測。早年支持革命,後改支持帝制,在袁世凱稱帝時在御用報紙《亞細亞日報》上積極製造支持帝制輿論,上表自稱「臣記者」,張勳復辟時亦有活動。帝制敗後,薛大可再度支持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並在內戰後隨政府來台,在台港兩地的報章積極發表擁護三民主義的評論與針對過往北洋政府的回憶。
本書正是這位報壇奇人的評論與回憶文章最完整之集結。收錄內容囊括薛大可對袁世凱、楊度與曹錕、段祺瑞、孫傳芳、張作霖、馮玉祥、張宗昌等北洋政府多名政要之回憶評論,是側記北洋政府的重要史料。
作者簡介
原著/薛大可(1881-1960)
字子奇,湖南益陽人。在民國年間是報界名人,他與劉少少、黃遠庸同為報壇怪傑。他是湖南才子,也是文壇一傑,詩文均有根底。平生有一「悔不該」的往事,乃是在袁世凱稱帝時他列名「勸進表」,因此有人指稱他為「洪憲餘孽」。《亞細亞日報》是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直接出巨資,由薛大可出面所辦的御用報紙。薛大可一時成為帝制的要人,袁世凱登基,《亞細亞日報》率先改以洪憲紀元,並尊袁為「今上」。薛大可隨各方諂媚者上表稱賀,表文自稱「臣記者」。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與《楊翠喜‧聲色晚清》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目次】
導讀 薛大可和他的《憶往錄》/蔡登山
洪憲餘孽「顧鰲薛大可」/尹斌
黎黃陂借刀殺人
章瘋子與袁項城
張學良要楊度的腦袋
由楊度想起王湘綺勸進
一塌糊塗的民初國會
袁世凱與二十一條
袁世凱少年赴朝鮮
袁世凱的一頁日記
曹錕奉命假兵變
袁世凱煮酒論英雄
八十三日皇帝夢
兩朝名士譚組菴
熊希齡自命第一流
黃遠生舊事重提
林白水擊鼓罵曹
梁鴻志自比諸葛
黃秋岳誤入迷途
林宗孟與楊瑟君
湘綺門下兩揚雄
再記莽大夫夏午詒
北洋軍閥外史
華興會之創造秘史
英雄兒女意纏綿
可歌可泣話佳人
王湘綺風流餘韻
遼東王張作霖外傳
小遼東張學良外傳
倒戈將軍馮玉祥小傳
嚴幾道立異鳴高
書獃子劉申叔
林琴南一枝妙筆
清末詩僧八指頭陀
鐵匠詩人張正暘
狗肉將軍張宗昌外傳
兩次淪於異族痛史
東方共和國的開山祖師
日據臺十年之紀念大廈
肆虐臺島之後藤新平
歌曲古今談
中國歷史上之四大女皇
美人才女古事今述
縱橫百變之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