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人文史地
杜月笙秘書見聞錄
- 作者 /
胡敘五(拾遺)原著;蔡登山主編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5-04
- ISBN /
9789865729677
- 定價 /
NT$
300
- 優惠價 / NT$
270
杜月笙秘書胡敘五 X 叛逃漢奸陳彬龢
重現民國初年上海政商百態
本書特色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導讀】杜月笙秘書——胡敘五其人其書 /蔡登山
坊間有許多談杜月笙的書,但當今之所謂《杜月笙傳》者,可說都是後來的人誇誇其談的,甚至都沒有人親見過杜月笙本人。即令名記者徐鑄成寫的《杜月笙正傳》,作者與杜氏也僅有一面之緣,其中的可信度有多少?實在令人懷疑。等而下之的寫杜月笙者,更令人不忍卒讀。但這其中有本一直被人輕忽的《杜月笙外傳》,是反而更有史料價值的。《杜月笙外傳》原刊登於香港《春秋》雜誌,登了好長一段時間,後來出了單行本,作者署名「拾遺」,採「拾遺補闕」之意。他甚至在一開頭就故意與杜月笙劃清,不讓人有任何的聯想。後來我從名報人金雄白的文章得知拾遺就是胡敘五的筆名,他正是杜月笙的中文秘書之一。杜月笙因不通文墨,後來很相信捏筆桿兒的人,為了做好文字工作,他請了翁佐卿(左青)、邱訪陌、王幼棠、胡敘五,四個人當秘書。其中翁佐卿是張嘯林的門生,由張介紹給杜的;邱訪陌,由陳群介紹的;王幼棠(曾任淞滬員警廳秘書)由劉春圃介紹的;胡敘五由黃炎培介紹(曾在上海地方協會任秘書)。而其中以胡敘五先生做的時間最久,胡敘五甚至一直跟隨杜月笙到香港。這事我也求證於杜月笙的女兒杜美霞女士。
據向晚(當為李毓田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的經濟學者)文章說,胡敘五為安徽婺源人,武昌高師(也許是優級師範)畢業。胡敘五少運甚佳,初到上海時,就做寶山縣衙門文案,每月薪俸雖只有二十五塊龍洋,但外快則難以估計,平均每月可分百餘元。辛亥革命後,他做黃炎培的秘書,待遇較差,但不久就轉任上海商會秘書,收入倒也不錯。抗戰發生後,改任杜月笙秘書,以至杜死為止。但他雖出入杜門,卻與幫會絕對無關,因他始終是一介書生和風流名士罷了。
向晚文章又說,胡敘五性耿介,從不自誇,也不奉承人,只是有一句說一句。過去終年都穿一件深青色長袍,皂鞋,光頭。他不慕榮利,最感興趣的是香煙、醇酒、美人。每飲必醉,不醉不過癮,醉後必找女人,真是「一擲千金」,他的兩位如夫人即如是得來。向晚說他和胡敘五相識,初由於公事關係,抗戰前期胡敘五隨杜月笙抵香港,而當時向晚在一敵情研究機構服務(案:當為陶希聖創辦的「國際通訊社」的編譯),自然會發生聯繫。香港淪陷,兩人先後到重慶,這就成為朋友,交往日深。勝利後,又在上海聚首。上海易手後再在香港會晤,這時已非普通朋友,而是患難之交了。他說胡敘五對於書法、對聯、詩、舊式來往應酬書簡,皆是高手。他之寫作始於倒霉後近十餘年間之事,他常以「拾遺」筆名在雜誌、報章撰文,而以寫杜月笙遺事最受讀者歡迎,因為真材實料,皆得自親見親聞,自非道聽塗說者可比,故寫來娓娓動聽。
金雄白也說:「我一向認為寫像杜月笙這樣的一個人,自然不失為極佳題材,但任何人有他的長處,也會有他的缺點,更何況於他(胡敘五)。所以為杜氏立傳,褒貶之處,下筆頗難得當,而敘五以與他多年賓主之情,知道得多而翔實,評論得生動而中肯,文字的優美,反成餘事。」幾年前,筆者在上海見到杜月笙好友楊管北的兒子楊麟,他的書架上也有本《杜月笙外傳》,我問他對此書的看法如何?他說真實,尤其寫他父親的那段,真是親歷其境。
胡敘五因長期跟隨杜月笙,因此該書有極高的真實性,例如有關「高陶事件」,書中說:「月笙看過字條,深悉寄老(案:徐寄廎)為人,十分謹慎,如非千真萬確,落筆不致如此堅定。認為事不宜遲,利在速洽。即於翌晚飛往重慶,一面囑采丞留港稍候。其時蔣委員長適有桂林之行,原擬小駐,聞此密報,一宿還渝。召見月笙,前席專對。即囑月笙從速返港秘密進行。月笙返港後,又著采丞從速返滬。才逾十天,溯老(案:黃溯初)蒞港。當將宗武(高宗武)去日經過、密約要點,逐一和月笙細說,並製成筆錄,俾月笙不致遺忘,得向當局詳陳。於是月笙在同一月內又作第二次重慶之行。」據徐寄廎〈《敬鄉樓詩》跋〉回憶:「時杜月笙君在港,與溯初無素,余為介紹,一見如故,爰偕赴陪都,以某事言之於當路。」而據蔣介石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八日日記云:「下午與俄使談外交,與月笙談汪事。」是胡敘五的記載真實不虛。
一九五一年八月十六日杜月笙病逝香江,一代人豪在此劃上句點。而胡敘五則孑身客寄香江,僅靠賣文為生。據金雄白說:「敘五狀貌如三家村學究,木訥又如一謙謙君子,對同文中稍有一得的人,即服膺勿替,說話帶有濃重的安徽土音,雖訥訥不出於口,但嫉惡如讎,極富正義感。他因曾為杜月笙佐筆政,過去時與俠林中人交遊,最難得的就是並未沾有此中習氣。敘五下筆輕盈,辭意茂博,如以貌取人,不信是出於其手。」一九七○年胡敘五病逝香港,身邊沒有一個家屬,也沒有一個親戚,寥寥十餘朋友,為他在殯儀館草草辦妥了臨終大典,就送往火葬場安葬。
胡敘五的《杜月笙外傳》,其史學意識、其文筆、其閱歷,足可作史,不宜等閒以內幕、秘聞之屬視之。它遠較之坊間誇誇其談的「杜月笙傳奇」,還是高明太多了,畢竟很多事都是作者親見者。因此筆者將其重新編排分段點校,改正錯字外,又蒐集與杜月笙有過深交或資深報人親歷親聞的文章,這些文章遠較坊間的杜月笙書籍,要具有史料價值,有很多事都是信而有徵的。然後將這兩大部分,合而為一,編校成《上海大亨杜月笙》一書,重新出版。
胡敘五除了寫杜月笙之外,還寫了不少文章,大抵都是他所親見親聞的人與事。筆者挑選出其中最重要者,編成《杜月笙秘書見聞錄》一書。該書主要分成三部分,分別是哈同、陳彬龢與鴉片史。
哈同是英籍猶太人,他的大名在當年,上海人幾乎老幼婦孺皆知。人們對他毀譽參半,毀之者說他是個吸血鬼;譽之者則說他是個慈善家,救活許多災民云云。總說一句,他初時以走私鴉片發了大財,有了這筆錢財後,在南京路一帶運用投機伎倆,陸續佔取一些土地,奠定了他經營地產和發財致富的基礎。哈同娶妻羅迦陵,娶後凡所有投資,無不順利,於是對羅敬愛有加,從此迷信羅迦陵有「旺夫」之命。為了表示對妻子的摯愛,哈同在今天的延安中路、銅仁路、南京西路和茂名北路一帶建造了一座被後人廣為傳播的私家花園。人們都知道它有兩個名稱──「哈同花園」或者「愛儷園」。後者顯然是哈同的叫法,也就是獻給愛妻的花園。哈同花園全盛時期,單是華籍職工就有兩百多人,還豢養過一些清朝遺老、遺少,供奉一些和尚、尼姑,民國的達官貴人、流氓政客,其聲勢之盛,上海人為之側目。然而彈指之間,已毀於一旦,鞠為茂草了。正驗證了孔尚任《桃花扇》所說:「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一九一五年,哈同在愛儷園內設立了倉聖明智大學,該大學的前身是:南洋法政函數專門學校。倉聖是指中國傳說中創造漢字的聖人倉頡。學生從膳食、住宿到學雜費全部由學校提供,先設小學、中學,後來又增設了大學和女校。一九一六年,園內成立了廣倉學會。學校與學會,均以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古董和典章制度為宗旨。康有為、陳三立、王國維、章一山、費恕皆、鄒景叔等學者都曾在這裡作教書、編撰和研究工作。
巧的是陳彬龢的母親也在倉聖學校女學部當任舍監,而後來陳彬龢也當上男學部初小一年級的國文教員,據陳彬龢在〈我的年青時代〉一文中說:「我出生於破碎的家庭,先父早背,家道寒微,所受正式教育,只在高等小學讀過幾年。先母為維持生計,在上海哈同花園倉聖學校女學部,覓得舍監的職務,兼教刺繡。而我則於十六歲時,由親友介紹,在浦東中學充任一名書記,寫鋼板,印講義,於蠟紙油墨間虛擲大好光陰。」後來他母親經過多方請託,才將他弄進哈同花園,當上男學部初小一年級的國文教員,月薪十元。也因此他得識前來擔任中學部國文教員的金石家胡小石,更因此認識了中國第一流學者沈曾植、朱祖謀、王國維等人。
陳彬龢是一名報人,上海《申報》六十週年紀念時,他入主筆政,言人所不敢言,大觸時忌,終被迫去職。太平洋戰事發生後,他從香港回到上海,在日人勢力範圍下,重入偽《申報》,擔任社長。抗戰勝利後被視為漢奸,開始逃亡生涯,漂泊三年,歷經九省,竟然躲過「追捕漢奸」的羅網,逃遁到香港。對於他的諸多資料,兩岸竟付之闕如,甚至錯誤百出,如《民國人物大辭典》等工具書,甚至把他的生卒年只記到一九四五年,其實他是活到一九七○年才在日本病逝。筆者根據陳彬龢後來在香港《大華》半月刊發表的幾篇回憶錄及由他口述、胡敘五筆錄在香港《春秋》雜誌發表的逃亡經過及與他多所交往的金雄白、高伯雨(林熙)等人的回憶文章,梳理出他的生平大要,寫成〈不學「有」術的報界奇人--陳彬龢〉,附在本書中,讓讀者能明瞭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而陳彬龢的回憶文章一併附上,可視為研究陳彬龢相當重要的一手文獻資料。
至於「特稅特商與中國鴉片史」更是精彩,因為這個題目很少人會觸及,因胡敘五身在杜門,而杜月笙早期是以販賣鴉片起家,後來雖洗手不幹,但胡敘五總會有所聽聞,其資料來源相當可靠。在近代中國史中,鴉片實佔重要地位。在此一燈一斗之間,其為禍之烈,已不止於弱種亡身,直可亡國滅種。北伐期間西南省份種植罌粟,遍地皆是,大有「萬里栽『花』算種田」之概。而當時軍政各費,多以鴉片作為通貨,折價支付,甚為離奇。「特稅特商與中國鴉片史」所述限於民十五年起至民廿八年止的鴉片煙事件。易言之,始於北伐,而終於抗戰時期之武漢大撤退。其內容分作兩部份:一為由鴉片煙所產生的特稅特商情形;一為在特稅特商下所發生的各種公案。
胡敘五說:「按之國家歲入歲出,均各編有預算。即使補短截長,亦自有其限度。如在預算上無此項目,而在事實上有此需要。或在預算上有此項目,而實際需要超越其所規定限額。情勢所迫,自不得不另闢財源。由鴉片煙而徵收的特稅,雖不足以抵補偌大用途。但日計月累,為數可觀,固不失為重大貢獻。重以此項特稅,原不列入正供。運用之間,隨心所欲,不受任何拘束,更屬取便。因此種種,故不得不依循故轍,仍恃鴉片為一籌款法門。」綜計每年所收稅款,約近三千萬元。其核計方式,每兩約徵一元,以擔為單位,每擔為煙土一千兩。
其間扶同匿稅,包庇走私,攘攘擾擾,迄無已時。甚至武裝護運,大動干戈,亦屬司空見慣,不足為異。鴉片煙是黑道上的勾當,一面公賣,一面卻還犯禁。如果在這項交易上講良心、談道德,那是世界上一等傻人,根本不配幹此營生。以故就中欺哄倒騙,以黑吃黑,在一般貿易上認為過於毒辣,在這一行業上卻視為地義天經。明乎此,則特商之專吃運商,自不屬於人咬狗的奇特新聞。胡敘五寫出十餘年間有關鴉片與特稅特商間種種錯綜複雜、鮮為人知的內幕,自是研究鴉片史、稅務史甚至政治史、社會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簡介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記述上海外籍富豪哈同的發跡始末。第二部分,深入記錄特稅特商與中國鴉片史的來龍去脈。第三部分,為躲過漢奸罪的報人陳彬龢口述、胡敘五筆錄之重要史料。陳彬龢把自己如何逃過國民政府的追捕,及日本侵略中國的一段秘聞等均有詳述,此為研究陳彬龢相當重要的一手文獻資料。
作者簡介
原著
胡敘五
安徽婺源人,武昌高師(也許是優級師範)畢業。少運甚佳,初到上海時,就做寶山縣衙門文案。辛亥革命後,做黃炎培的秘書。抗戰發生後,改任杜月笙秘書,一直跟隨杜月笙到香港,以至杜死為止。但他雖出入杜門,卻與幫會絕對無關,因他始終是一介書生和風流名士罷了。對於書法、對聯、詩、舊式來往應酬書簡,皆是高手。他之寫作始於杜死後近十餘年間之事,他常以「拾遺」筆名在雜誌、報章撰文,而以寫杜月笙遺事最受讀者歡迎,因為真材實料,皆得自親見親聞,自非道聽塗說者可比,故寫來娓娓動聽。後編校成《上海大亨杜月笙》一書,重新出版。
主編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目次
胡敘五見聞錄
【導讀】杜月笙秘書——胡敘五其人其書 /蔡登山
上海豪富哈同夫婦傳奇
特稅特商與中國鴉片史
日內閣收拾殘局經過憶述
陳彬龢口述史/胡敘五記
【導讀】不學「有」術的報界奇人--陳彬龢 /蔡登山
逃避漢奸罪刑者
我和《申報》
我和偽《申報》
前塵夢影錄
日本侵略中國一段秘史
松岡外交碰壁記
我的年輕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