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銀幕:民初的影戲小說

紙上銀幕:民初的影戲小說

  • 作者 / 邵棟
  • 出版社 / 秀威經典(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7-08
  • ISBN / 9789869468664
  • 定價 / NT$ 300
  • 優惠價 / NT$ 270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不斷湧現的影戲園與劇院,是上海通俗文學圈的最佳社交場所。
周瘦鵑,包天笑、陸澹安、陳蝶仙及鄭逸梅等上海作家,
正是在此環境下開創了中國第一次的影戲小說熱潮!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
第一時間瞭解上海諸種西方文明的最佳途徑。
影戲小說不只是通俗作家對電影文本的再創造,
它更是當時的「改良式道德教科書」、「共和國民行動指南」,
甚至是「城市生活示範」!


本書特色

★ 研究民初影戲小說與早期電影者不可不看的作品。
★ 深入研究影戲小說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闡釋其對民初通俗文學的重大影響。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序言】
楊玉峰

  學術研究,務求不斷開拓與創新,這不僅在自然科學的領域有此需要,其實在人文學科何嘗沒有同樣的追求?否則研究陳陳相因,人云亦云,怎會有進步和成就!邵棟同學這部著作,雖然只是從一本碩士論文修訂而成書,但它確實具備了開拓與創新的學術價值。
  影戲小說是鮮有學者探討的課題,但它的存在於近代電影發展史及文體史上均具有重大的意義。影戲小說是無聲電影(默片)傳入中國後衍生出來的一種文體範式,在民國初年的上海文藝界曾經一度風行,頗受讀者大眾歡迎。無聲電影由於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影像同步的聲音,加上操作成本較高,並非普羅大眾可以負擔,所以觀看的消費者並不太多。即使後來加入所謂的「間幕」,以文字向戲院觀眾展示主要對話,甚至對一些內容略作評價或預示,仍未能引起大眾的消費意欲。反而一些趨時的文人及曾經為默片撰寫過「間幕」的作者,他們抓住大眾對無聲電影的好奇意識卻又不願付出高昂費用的矛盾心態,窺準時機,開展了以文字編寫無聲影片故事的方式,刊登報上,而影戲小說便因應市場形勢而產生了。影戲小說除了可以補償、滿足市民大眾的閱讀需求之外,還具有宣傳影片的導引功能。撰著者必須在影片的內容基礎上編寫故事,由於不少影片取材自外國的人和事,如何把影片「中國化」以迎合民眾的口味又不失外國風情,那便成了考驗撰述者功力的一種嶄新的書寫範式。而周瘦鵑、陸澹安和包天笑等著名滬上通俗文學家,也就是影戲小說的編寫能手。他們撰述的影戲作品,是影片的文字本,有著作家個人的感受寓意,也是中外文化思想的雜糅載體,顯示了中國接受外來新潮過程的東方化、跨媒體互文化的軌跡。然而隨著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出現之後,影戲小說的需求也就日趨下降,漸次退出閱讀市場而式微。
  影戲小說無疑是伴隨著無聲電影發展而存在的,無聲電影被取代,影戲小說自然失去它的市場價值。然而這畢竟是一個中國現代化進程閃現的特殊現象,同時也為中國文體增添一種新的書寫類型。過去無論從事民國的電影或通俗文學的研究者,都對影戲小說的文化及文體價值認知不足,更遑論深入的挖掘和探討了!邵棟同學的論文,便是以開拓的精神,把影戲小說這類文體在民國年間的消費功能及文化意蘊翔實地展示,讓一些長埋故紙堆的小說文本重見天日,也讓它們一度閃爍的光芒再次得到注視。
  從文體學的角度來看影戲小說,它可算是一種特殊的書寫範式。撰著者必須按照影片情節、角色形象、主題意識,以至場景、服飾和器具等進行敘述、想像和潤飾;小說改寫自電影,屬於跨媒體的形式轉化,當中又摻和著作者的主觀意念與設想,必然會造成兩種文本之間的差異。邵棟同學也深明箇中道理,於是考慮到從撰述者、讀者受眾和兩種範式本身不同的藝術特徵等面向,以嶄新的多維度視角切入,借助文化、語言、電影技巧等理論,比較、分析了兩類文本的關係與異同,充分說明了影戲小說的文體價值與文化內涵。其實要比對以視覺為主的電影和以閱讀為本的小說並非易事,邵棟卻能闖過跨媒體、跨文化的障礙,把影像和文字之間的參差錯落與審美意趣揭示;論說縝密有力,令人耳目一新!
  開拓與創新誠是邵棟論文的重大優點,難怪校內、外考試委員一致地予以稱許,也是它被推舉去競逐香港大學該年度最佳學術論文奬的原因。如今論文修訂成書,將為中國電影史研究及民國通俗文學研究呈獻一枚碩果,作為導師,自然十分樂意誌記共勉,分享新書誕生的喜悅!同時,期望邵棟同學再接再厲,專心致志,不斷地為學術界增添堅實的著作。

簡介

「影戲」,是電影傳入中國最早的譯名,而「影戲小說」是民國初年在上海誕生的一種特殊小說文體,由著名的通俗作家周瘦鵑創造,之後在上海通俗文學圈蔚為潮流。
影戲小說的寫作方式很奇特:通俗文人通過觀看西洋電影,將大概的劇情記在腦中,事後轉述改寫成通俗的中文小說。那時對於西方、對於現代視覺藝術充滿好奇心的普通民眾,被高票價與語言障礙攔在電影院門外,而影戲小說的創作極大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本書以影戲小說的文本出發,研究影戲小說的創作者們,其「翻譯改寫」背後的文化差異,並通過影戲小說與原電影的比較,探討道德意識、女性形象等文化要素,展現影戲小說複雜而具有獨特價值的文化意蘊。

作者簡介

邵棟

1989年生,江蘇常州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博士(2017),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碩士(2014),南京大學文學院學士(2012)。主要研究範圍是現代小說與南社,華語系文學與電影。在《中外文學》、《揚子江評論》、《香港文學》等兩岸三地學術雜誌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本書為作者第一本學術專著。

業餘從事小說創作,歷獲林語堂文學獎小說首獎(2016),香港青年文學獎(2015)、全港大學文學獎(2015)等。

目錄

[序言]/楊玉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民國初年通俗小說與早期電影發展概況
 第二節 影戲小說簡介
 第三節 影戲小說研究綜述與相關研究概況
 第四節 研究之取向

【第二章 影戲小說的創作者】
 第一節 鴛鴦蝴蝶派•上海•電影
 第二節 影戲小說始創者周瘦鵑
 第三節 影戲小說家與電影人陸澹安
 第四節 影戲聞人包天笑
 第五節 其他作家

【第三章 影戲小說中的新舊範式衝突】
 第一節 本不存在的敘述停頓
 第二節 類型化的故事模式
 第三節 文白之辨

【第四章 從電影到影戲小說的圖文轉換】
 第一節 影戲小說中的道德倫理傾向
 第二節 影戲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影戲小說的特質
 第二節 影戲小說的價值與局限性

〔附錄]亦中亦西的現代文學嘗試―民國「影戲小說」簡論
[參考書目]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