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誌--現代日本的15則物語

微物誌--現代日本的15則物語

  • 作者 / 蔡曉林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7-02
  • ISBN / 9789869430821
  • 定價 / NT$ 300
  • 優惠價 / NT$ 270
  有1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日本如何從戰敗最痛的硬日子裡,無損尊嚴地活下來?
一段從牛奶糖與巧克力展開的歷史;一部越讀越堅硬的「知日」之書。

15個物件,回歸歷史脈絡,輕輕切入,深深探查;
重新凝視1945年以降,最近也最遠的 現代日本。


本書特色

★透過15個物件,多面向觀察1945年後日本社會文化的「知日」之書!
★蘇碩斌、李衣雲、涂豐恩、陳建守、盛浩偉、顏杏如、藍適齊、「轉角國際 udn Global」──專業推薦!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作者以日常生活中的「物」爲切入點,藉著她敏銳的觀察,讓讀者看到了日本近現代歷史非常立體的一幅幅圖像,並從中認識許多歷史發展與當下社會的連結。在許多探索日本社會文化的作品中,此書難得的具有歷史的縱深,又兼顧當代的意義。每一位對日本社會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都能夠在此書中找到驚喜和樂趣。」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藍適齊

  「作為東亞極少數的親日國,臺灣早已有許多以日本之名的出版品流通市面,以滿足一般大眾對這個東洋島國的綺麗幻想。但是,這些書籍中所呈現的日本,卻不免有許多坊間既定的刻板印象,或是為了迎合「哈日」的喜好,而一味歌頌所謂日本文化、日本精神。而像《微物誌──現代日本的15則物語》一樣回歸歷史脈絡,細緻看待文化物與文化現象的著作,實在珍貴。
  作者蔡曉林留學於東京大學情報學環,其指導教授吉見俊哉,是日本當前極重要的社會學者,同時也是前東京大學副校長。而身處吉見研究室,勢必也令曉林得以浸淫在日本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也能以更具深度的眼光看待當下日本的各種社會與文化現象。所以在《微物誌》當中的日本,既免去了過度美化的虛幻,也有著對資本主義的警覺,同時亦將日本知識界的進步觀點用深入淺出、清晰明確的筆調,普及給一般讀者。
  臺灣與日本的關係,無論是過去或現在,都確實相當地緊密,這不是也不該一概地以『親日』或『反日』這樣的二元對立觀點來理解。《微物誌》以實體的『物』出發,朝向抽象而深邃的思考,併陳物事的正反兩面觀點,也巧妙地掌握了其中平衡。而透過此書,讀者當有機會將之作為導引,從初階的『哈日』、『親日』走向更高端的『知日』。」
──文學寫作者 盛浩偉

=======================================

【推薦序 一本關於軟硬曖昧的文化社會學之書】/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探索日本社會的書很多,取名《微物誌》的這本書,何有價值?雖然翻開就是牛奶糖、然後巧克力等等都是輕鬆的事物,可是這書以輕鬆開始、絕非以甜美結束。那麼讀進字裡行間會是什麼?我看到的關鍵,是文化社會學的角度。
  所謂文化社會學,並不特指一種學術專科,而更是一種觀察生活習俗的眼力,可以更深、更廣地看到表層蘊含了諸多社會勢力的交錯。文化一字的意義,其實由淺到深頗為複雜。英國思想家Raymond Williams說「文化是人類社會最複雜的幾個字之一」,因為這個來自西方culture的字源變化,可以是指普遍的人文精神、可以是精緻的藝術產物,也可以是獨特的生活方式。
  亦即,文化並不只是很高級、有氣質、真美麗的事物,更應該要注意,文化是一群人長期互動而留存下來的最必要、最根本的生活產物。或許稱不上菁華,不過絕不能視為糟粕。借用京都學派代表人物戶坂潤的名句,「風俗是社會的皮膚」,就是這種視角的鮮活比喻。能從皮膚看出症頭,就會知悉社會本質是鬱積或通透。
  文化社會學的想像力,就像看到皮膚異狀便想求助外科手術醫師或摸骨師,是因為期待知道人的整體生存境遇。本書顯然是對日本文化有感而發,進而觀察、思考的成果。書中的巧克力,是用來觀察吃慣金平糖的日本人何以戰後爆發為衷愛巧克力的國度?答案既然不可能是日本人味蕾改變,就必須潛入日本人社會的幽暗歷史。
  構成本書的十五個小章節、四個大時代架構,就透露本書皮膚與骨肉的深意。十五個小章節是「微物誌」的卡司,萃取自日本人生活世界的流行物,具有稀鬆平常的軟嫰。然而四個大時代,卻代表日本戰後政治經濟的挫敗、重生、泡沫、崩壞、停滯,乃是無力頡頏的堅硬。在戰敗最痛的硬日子裡,日本如何能無損尊嚴地活下去,確有一種矛盾卻又必要的詭譎。
  日本是最專精於自我討論的國家。日本書店永遠有一種「日本論」及「日本人論」的專書整櫃擺著,不斷集體探索自身的本質與命運。而日本也熱切閱讀外國人的日本論, 一九四六年Ruth Benedict著名的《菊花與劍》,就由電影、戲劇以及長聊,觀察到日本兼備恩情與義理的複雜國民性格。戰後日本的曖昧更加深化,既要承擔恥辱地尊奉天皇,還要痛在心底地親愛美國,這種心性竟又發展出全球最傲人的經濟動能。屢屢夾在恥辱與榮光之間,真是詭譎難解的文化現象。
  這本《微物誌》透過觀察小小的「物」,具體而微分析了日本的糾葛。由一位在日本習得文化社會學視角、來自與日本歷史深深糾葛的台灣之年輕學者寫出來,旨趣更是豐富。各篇章中,每個輕軟的文化現象都受到審慎的尊重,作者引證大量厚實的學術內容,卻不會沿路掉書袋,篇篇都用心在解釋日本文化。日本絕對不是甜甜的,這本書會愈讀愈堅硬,最終並可能會有一種傷感的錯覺,以為這裡是將要到來的台灣社會。

簡介

一年看N部日劇,飛奔N趟日本就算哈日族?
提到JAPAN,只能想起櫻花、和服、沙西米與武士刀?
現代日本的發展,其實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牛奶糖、巧克力、零式戰機、扶桑花、燒肉、電車、門票、頭盔、汽車、模型、櫻花、履歷表、房間、生魚片、麥克風,本書透過15個物件介紹1945年後日本社會與文化的深層面向,帶你看見不一樣的現代日本!

巧克力,一種由「前敵國」輸入的奢侈甜食,如何在戰後迅速收服日本這個戰敗國的民心?
日本又如何面對戰爭這段複雜的歷史,並且成功「逆轉勝」,以明治巧克力等知名自製品牌擄獲美國人甚至全世界的味蕾?
「轉角國際」專欄作家蔡曉林,藉由15個物件深入戰後的日本,以社會學的視角,搭上時光機重回1945年,帶領讀者看著日本一路從美軍接管時期走來,經歷五○、六○年代的萬國博覽會與東京奧運,重登世界舞台中心,卻也同時面對國內左翼份子的學運與全共鬥;七○年代攀上經濟起飛的高峰後,又迅速遇上泡沫經濟,八○、九○年代的奧姆真理教事件、御宅文化、尼特族與孤獨死等文化現象,都反映了社會人際關係面臨解構與崩解的危機;然而直到三一一大地震,人們似乎又重新找回緊密聯結的「絆」的契機……。

從戰敗的廢墟中重生,造就經濟起飛的榮景,又迅速在泡沫中瓦解;日本的下一步,將走向何處?

以微觀的物,開啟對於世界更多元與宏觀的想像。
一起溫柔地靠近,直擊日本社會的核心。

作者簡介

蔡曉林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雙主修社會學系畢業,東京大學情報學環・學際情報學府碩士,師從當代知名社會學家吉見俊哉(Yoshimi Shunya),現居東京,為「轉角國際」(udn Global)專欄作者。碩士期間以吃喝玩樂為研究,關心的議題是以社會學、文學與歷史的眼光檢視東亞乃至全球如何被各種多元媒介所影響。除了日本之外,還想在世界走走,正在探索下一個目的地當中。

目錄

【推薦語】
【推薦序】一本關於軟硬曖昧的文化社會學之書/蘇碩斌
【自 序】牛奶糖:開啟日本的多面想像/蔡曉林

1945-1950年代 >>>從戰敗的廢墟中重生,
 巧克力:暴力的甜味
 零式戰機:難以面對的過去
 扶桑花:沖繩物語
 燒肉:離散的深夜食堂

1960-1980年代 >>>熱血新日本 從飛躍到泡沫
 電車:都心的動脈
 門票:華麗的盛會
 頭盔:紅色的青春
 汽車:華麗的年代

1980-2000年代 >>>民眾的生活常景 泡沫後的新挑戰
 模型:二次元的力量
 櫻花:大學之道
 履歷表:生存遊戲的成績單
 房間:下流的人們

2010年代── >>>日本,下一步?
 生魚片:我們還能相信誰?
 麥克風:你聽見人民的聲音了嗎?

【結語】一九四五之後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秀威資訊

會員評鑑等級  2017/11/23  此會員所有評鑑

《微物誌:現代日本的15則物語》是一本講述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故事,以十五個面向去敘述日本如何從戰敗後的陰影再度試著爬上世界高峰,然後在經濟泡沫時迎來高失業率的情況下,讓失落的十年如何影響日本經 ...更多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