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

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原是血的代名詞

戰爭沒有美,
 只有邪惡。

因越戰而流離漂泊的一生,
能否在文學中,尋得永遠的和平?


本書特色

本書由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編採與出版研究室企劃,楊宗翰編選,
透過8篇專論X1篇專序X2篇專訪X3篇自道,深入評析,多面向呈現尹玲文學的豐富與多義。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編者序 解開尹玲的行囊】⓪楊宗翰
  作為「那一年我們一起K過的書」,桂冠版《文學社會學》是很多中文系學生的共同記憶,對學者何金蘭的大名當不陌生。我因為喜歡現代詩,九○年代中、後期開始在《台灣詩學》等媒體上閱讀尹玲,雖感慨於詩中之大慟,也僅能以陌生讀者身分,保持著謹慎而遙遠的敬意。十多年品讀下來,自認已可辨識隱藏作者在文本中的身姿魅影;唯要說得上認識真實作者何金蘭教授/作家尹玲,終究還是最近幾年間的事。她在淡江大學中文系任教超過三十年,師生間流傳關於她的故事甚多,一夜白髮、一歷越南、一夢巴黎,一饗美食,一傾帥哥……,且一輩子都在淡江任教的她,晚近因腿部傷勢未癒,得加上一根拐杖助行。但我最好奇的,還是這位真實作者無論到哪都背著一袋行囊。這包看來又大又沉,我從未問過她裡面裝了什麼――只感覺詩人彷彿要把全世界都裝在裡面,方便她可以隨時出發,遠行天涯。
  編選這部《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就是希望能夠以文學的角度與方法,嘗試解開尹玲那只神秘的行囊。本書從歷來關於學者何金蘭/作家尹玲的評述及訪談文字中,選錄了八篇學術論文、兩篇作家專訪、一篇詩集序言,以及何金蘭/尹玲三篇自剖:〈讀看得見的明天〉、〈六○年代以及〉、〈那年那月那時〉。這些文章或訪談的執筆者,包括古佳峻、白靈、余欣娟、李癸雲、林積萍、夏婉雲、陳雀倩、陳謙、紫鵑、顧蕙倩(依姓名筆劃序),並不限於其門生故舊,而是一份當代優秀文學評論家的名單。我對「造神」、「門派」素無好感,因為文學畢竟是一門個人的手藝,文學評論又何嘗不是如此?有誰能帶著一隊弟子走進文學史裡,還能走得足夠深、足夠遠呢?相信習慣長期一個人遊走四方的學者何金蘭/作家尹玲,應能贊同我這點小小的偏執。
  作為本書編者,我曾不只一次或勸或誘,期盼作者能夠藉此書出版機緣自訂年表,以取代目前部分學位論文資料上的訛誤。唯詩人自謙恐力有未逮,加上製作時間確實緊迫,最終只被我逼出一篇新撰寫之散文〈那年那月那時〉,權充彼時走過足跡的重要印證。另一個遺憾源自我個人能力有限,一直找不到撰文評析學者何金蘭/作家尹玲翻譯事功的合適學者。此一人選最好同樣精通法文及越南文,對小說與詩歌皆深有研究,兼具語言學及文藝學專業……。尹玲在本書最末留下一句:「還未寫的,會再努力。」也請容吾輩友朋,援此語自我勉勵:「還未評的,會再努力。」
  尹玲常說自己是無家之人,我想那恐怕不只是精神上的無家可歸,而是肉身確實因越南戰爭經歷了國破家亡、人事全非,並導致她日後長期受失眠與乾眼症所苦。我在越戰結束後一年出生,雖然島內各色政黨惡鬥,民主與反民主陣營紛擾不斷,但對外終究是台灣最長的和平年代。戰火紋身之痛,我們何其有幸不需親歷;但觀尹玲其人其詩,吾輩見證了一位創作者如何自死亡深淵中甦醒,從絕望的墓地裡復活。其間之心境轉折,正如她所述:
   一個出生在越南「南方」的孩子,在「命運」「巧妙」的安排下,成長過程所經歷過的複雜問題:國籍錯亂、身份認同、文化多樣、戰爭摧殘、創作受到扼殺、書寫嚴重創傷、陷入欲逃無路的困境,幾乎墜入死亡絕境,經過多少時間的煎熬折磨,才悟出見證浩劫書寫歷史的意義。文學的多重層次、文學的無限力量、文學於不同時代在人世間扮演的各種角色、戰爭時或太平時為人類帶來心靈精神上不同的所需慰藉,為整個宇宙、人類歷史、世間萬物作了最真實誠摯的見證神祇。(摘自何金蘭〈讀看得見的明天〉)
  本書書名借自尹玲戰爭詩名作〈血仍未凝〉,全詩共四節,第三節有句「年月若魘啊/愛原是血的代名詞」,愛情與死亡在詩人的靈視下,彷彿皆是如此一瞬,這般永恆。不知道尹玲那只神秘的行囊裡,還藏有多少愛與血交融的故事?唯盼血雖未凝,尚有愛不止息,讓文學與書寫的力量帶給後世更多啟發。

簡介

詩人尹玲走過顛沛的時代,從越南出走,行跡遍布台北、法國與世界各地,然而無論在何處,無論是詩還是散文,她多年來創作不歇,一再向自我挑戰。「還未寫的,會再努力。」尹玲說。
本書由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編採與出版研究室企劃,楊宗翰編選。書分上下兩輯,探討其作品中的文學風景:上輯由林積萍、陳雀倩、夏婉雲、余欣娟、顧蕙倩、李癸雲、陳謙、古佳峻八位學者,就尹玲作品中的家國想像、自我書寫與語言風格等進行專業析論;下輯則收錄詩人白靈的序文、陳雀倩與紫鵑的兩篇專訪,以及尹玲/何金蘭三篇精彩的自述文章。

作者簡介

【編者】楊宗翰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助理教授,著有《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編有《逾越:台灣跨界詩歌選》、《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等書。

【作者群】(依姓名筆劃為序)
尹玲/何金蘭(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榮譽教授)
白靈(詩人)
古佳峻(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余欣娟(台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李癸雲(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林積萍(黎明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副教授)
夏婉雲(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陳雀倩(宜蘭大學人文暨科學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陳謙(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助理教授)
紫鵑(詩人)
顧蕙倩(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企劃】編採與出版研究室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編採與出版研究室」設於文學院L405室,自105學年度正式啟動及運作。本研究室以編輯、採訪、出版等議題為重心,盼能結合實務經驗及學理探討,讓淡江人未來有機會替華文編採及出版界做出貢獻。(中文系系主任:殷善培,研究室召集人:楊宗翰)

【主題人物】尹玲
本名何尹玲,又名何金蘭,廣東大埔人,出生於越南美拖市(My Tho)。越南西貢文科大學文學學士,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及國家文學博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榮譽教授。著有詩集《當夜綻放如花》、《一隻白鴿飛過》、《旋轉木馬》、《髮或背叛之河》、《故事故事》,散文集《那一傘的圓》,學術專著《文學社會學》、《法國文學理論與實踐》,中譯法國小說《薩伊在地鐵上》、《法蘭西遺囑》、《不情願的證人》等,並長期從事法國詩、越南詩與越南短篇小說之翻譯。

目錄

【編者序】解開尹玲的行囊/楊宗翰

【上輯】
尹玲的心靈歸鄉與文學社會學之路/林積萍
尹玲《那一傘的圓》中的女性絮語和虛無判詞/陳雀倩
城堡與白鴿―尹玲詩中的逃逸與抵抗/夏婉雲
家國想像與自我定位―論尹玲詩的河流意象/余欣娟
「流影」與「留影」―論尹玲詩的「離散經驗」與「身份認同」/顧蕙倩
創作心靈復活的契機―論尹玲《當夜綻放如花》的戰爭書寫/李癸雲
尹玲詩中的自我書寫―以《一隻白鴿飛過》為討論對象/陳謙
戰火夢魘裡的「安居/流離」―試探尹玲〈就請不要回首〉其人/文結構性意義/古佳峻

【下輯】
棲在詩上的蝴蝶―序尹玲詩集《一隻白鴿飛過》/白靈
存在/虛無下的戰火繆斯―專訪尹玲/陳雀倩
河流裡的繁花―專訪詩人尹玲/紫鵑
讀看得見的明天―試探戰火紋身後創作心靈之死亡與復活/何金蘭
六○年代以及/尹玲
那年那月那時/尹玲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