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心與詩史

詩心與詩史

  • 作者 / 李瑞騰 著;李瑞騰 主編
  • 出版社 / 秀威經典(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01
  • ISBN / 9789869249805
  • 定價 / NT$ 320
  • 優惠價 / NT$ 288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本書特色

臺灣詩學論叢系列書之一
《台灣詩學季刊》以論說台灣詩學為其立刊宗旨之一,大部份同仁都在大學任教,能寫詩,亦都有現代新詩的論述能力,策劃編印「台灣詩學論叢」,將收入有關台灣現代詩的專著、論集、詩話等,初期將以同仁為主,未來不排除擴大徵稿,希望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出個幾本。先推出的第一批有四本,包括白靈的《新詩十家論》、渡也的《新詩新探索》、李瑞騰的《詩心與詩史》和李癸雲的《詩及其象徵》。叢書有總序,各本有自序,內文可分輯,最後或有附錄,如作者詩學年表等。期待本論叢能朝跨領域整合的大方向前進,為台灣現代詩學的建設,略盡棉薄之力。

特別收錄台灣詩學季刊社專題前言20篇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論叢總序】李瑞騰

台灣現代新詩之有「詩學」,從張我軍猛烈攻擊舊體的那個年代就已存在;其後1950年代的新詩論戰,以迄1970年代之批判現代詩,累積了大量的「詩學」文獻。在學院門牆之內,從「新文藝及其習作」發展到分類開課(現代詩、現代散文、現代小說),從點綴性到類似「台灣新詩學」成為研究所的課程;從中文系生出一個文藝創作組,到台灣文學獨立設系設所,「台灣詩學」無疑已自成體系,其知識已學科化。
這個發展歷程非常需要清理並展開論述,我最近重讀《現代文學》第46期之「現代詩回顧專號」(1972年3月)和《中外文學》第25期之「詩專號」(1974年6月),深感前賢已不斷整地、奠基、築室,我們怎麼可以荒於嬉而毀於隨呢?我想起1980年代兩次「現代詩學研討會」之策辦(1984、1986),想起「台灣詩學季刊社」成立時(1992)提出的「挖深織廣,詩寫台灣經驗;剖情析采,論說現代詩學」,想起「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之隆重召開(1995),作為愛詩人,我確曾在某些時刻,以具體的行動參與了台灣現代詩學的建構;也看到朋友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付出了他們的努力,如林明德、渡也等人在彰師大兩年舉辦一次的「現代詩學研討會」(1993–),趙衛民等人在淡江大學主持編印《藍星詩學》季刊(1999),孟樊在國北教大推動的《當代詩學》學報(2005–),都累積不少成果。
《台灣詩學季刊》原就創作與評論並重,在推展過程中,先是在十周年過後發展成《台灣詩學學刊》(2003),再來是另辦《吹鼓吹詩論壇》(2005),一社雙刊,分進合擊,除社務委員外,論壇更有多名同仁,陣容堅強。我在創社一年之後接下社長一職,社務有白靈幫忙、同仁協力,編務五年一輪,推動順利、發展快速。一直到2010年年初,我到台南擔任台灣文學館館長,除卸下社長一職,且暫停社籍;去年,蕭蕭社長和白靈幾次相邀回社,且盼我能有所作為,我建議強化論述,編印「臺灣詩學論叢」,獲得大家同意,乃有此編輯出版計劃的推出。
我們的約稿函上說,這一套書將收入「有關臺灣現代詩的專書、論集,或詩話」;叢書有總序,各本有自序,內文可分輯,最後可附錄個人之詩學年表等。希望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出個幾本。我們社務委員都有現代新詩的論述能力,期待「臺灣詩學論叢」能在學刊及論壇之外,成為台灣現代詩學重鎮,朝跨領域整合的大方向前進。

簡介

談詩人寫作,論詩史進程,觀詩體表象,察詩心意涵

余光中遷居至高雄西子灣後,詩風是否轉變?
從席慕蓉的詩作中,反映出什麼樣的詩觀?
洛夫如何古詩新鑄,重新詮釋唐詩並且據此再創作?
香港詩人溫健騮在《苦綠集》中的心境有何轉折?
渡也的詩史竟與情史交融?
「詩社」對台灣新詩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特別收錄】台灣詩學季刊社專題前言20餘篇,篇篇顯露對台灣詩壇的關切之情。
李瑞騰教授長年觀察現代詩,探究各種可能!

作者簡介

李瑞騰

1952年生於台灣南投,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1987)。曾任教於淡江大學中文系,1991年起轉任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迄今,先後擔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圖書館館長、文學院院長;2010年2月1日起借調至國立台灣文學館,擔任館長四年,現已歸建,專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長期通過媒體和社團推動文藝公共事務,曾任《商工日報.副刊》主編、《文訊雜誌》總編輯、《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台灣詩學季刊社社長;亦曾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長。現為九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長。

著有文學論著《台灣文學風貌》、《文學關懷》、《文學尖端對話》、《文學的出路》、《晚清文學思想論》、《老殘夢與愛》、《新詩學》等,及散文集《有風就要停》,詩集《在中央》等。

目錄

論叢總序/李瑞騰
自序/李瑞騰

輯一 詩心詩藝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論王潤華早期的詩(1962-1973)
余光中的高雄情──以詩為例
一朵玫瑰的綻放──序碧果《魔術師之手與花》
論溫健騮離港赴美以前的詩──以《苦綠集》為考察場域
《張默‧世紀詩選》序
語近情遙──渡也詩試論
葉笛論
來自曠野的呼喚―席慕蓉之以詩論詩
洛夫解構唐詩的突破性寫作
為詩之用心

輯二 詩史現象
《八十年詩選》導言
六十年代台灣現代詩評略述
詩的總體經驗,史的斷代敘述──《台灣現代詩史論》序
有關「詩社與台灣新詩發展」的一些思考
台灣新世代詩人及其詩觀
日據下台灣新詩的萌芽
台灣戰後出生第四代詩人略論
與時潮相呼應──台灣詩學季刊社十五周年慶
張默編詩略論──以小詩為例
《台灣詩學季刊》專題前言

附錄
民間寫作/知識分子寫作──世紀末大陸詩壇的一場論爭
《詩心與詩史》各篇發表資料
李瑞騰詩學年表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