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

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

  • 作者 / 許復
  • 出版社 / 釀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10
  • ISBN / 9789864451401
  • 定價 / NT$ 450
  • 優惠價 / NT$ 405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被評為世界第一學府的劍橋大學,真的通往一個緊緊牽動真實世界的魔法時空,你信不信?

八百年歷史的劍橋大學,與傳說中的霍格華茲魔法世界有什麼關係?
劍橋有什麼樣的風水,可以成為全世界第一諾貝爾獎得主搖籃?
今日的劍橋憑藉著什麼樣的魔力可以撼動全球的政治和經濟?
劍橋又怎麼會有佛地魔呢?如果把他的面具摘下……


本書特色

※奇幻魔法x劍橋學記x勵志成長,透過作者魔法般的文字,帶領讀者深入淺出的增廣見聞、體驗留學生活、認識劍橋人文
※多達十八位來自媒體、文化與企業等各界人士熱情推薦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相關影片

【2017台北國際書展講座】那一年,我在劍橋讓世界看見臺灣!

名人推薦

【推薦語】

一個臺灣的哈利波特,闖蕩於走過八百年歷史且仍然不斷在撼動世界的魔法學校──劍橋大學。許復深入淺出的文筆,充滿觀點與智慧,不只描述了他所經歷的劍橋及英倫,更傳遞了處在變動的年代,不論什麼樣的角色都不能沒有的全球思維。
這是本對當代華人年輕人都有幫助的好書,從歷史寫到今日你我周遭, 從一流學府八百年歷史氛圍滋養出的學人態度,寫到綜觀國際的格局。我推薦你透過許復的視角,從劍橋走向世界!
――李開復(創新工場首席執行官)

派駐德國多年,曾為無數國內訪團導覽及介紹德國國會,獲得最有感的回應應是許復筆下的「德國國會天花板上四艘船,與紅樓夢」。
許復長年經營東西方「連結」、歐洲與臺灣「連結」及兩岸三地「連結」。是的,臺灣當前最需要的就是「連結」,而且是如許復所為─建設性的「連結」,讓社會永遠有活水引入,讓年輕一代看得清並掌握得住外面的世界。
「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正具備這樣「連結」的亮點!
――谷瑞生(臺灣駐德國公使)


臺灣不缺高等教育人才,缺的是能整合跨國資源的國際人才;臺灣也不缺好公司、好產品,缺的是能把故事說好的人才。
許復留學英倫,走的是媒體路,兩岸三地頻繁奔走多年,累積了好多視野與故事。在大中華區產業板塊急遽位移的時代,充滿危機亦處處是契機, 誰能早一點掌握訊息作出應變,誰就能在這場博弈中勝出。
許復的國際整合力及作為一個媒體菁英的細膩觀察力,此時正是經世致用的最佳時機!「復」字別有深意,地雷「復」卦代表著巨變後的世局正有一股陽能在滋長,此其時也,期待許復以此書之正能量,展開新局!
――徐竹先(臺灣工研院資深顧問、TXA創新加速器總經理)


熟識的好友們都知道,Harry是個天生的外交人才,不僅是他容易結善緣,他亦善於資源整合,讓他身邊的朋友之間總能不斷發生多贏局面的化學變化。這一點,在他念完劍橋學位後又表現得尤其明顯。
從臺港出發、面向中國與亞太,再加上洞見全球的視野,Harry的努力讓他今日能夠透過自身影響力為社會帶來改變,包括他的最新著作,所描所述從被形容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劍橋大學出發,其實更在中國崛起的當刻, 為華人年輕人提供一個在多方挑戰、多重契機中的省思機會。
――倪孟正(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印象中的Harry,總保有當年那個拿著麥克風、跟著攝影機在颱風天裡連線的樣子,逆來順受,又帶點固執與任性,什麼都不怕。
一轉眼,他已經成為兩岸三地主播,之後又在實業領域繼續迎向不同階段的挑戰。我很高興一個受過臺灣高壓新聞訓練的媒體人,能夠走向世界舞台,整合他的多方才華,影響更多的新一代。
如果你已經沒有機會透過螢幕上的他帶你走向世界,那麼,就從他更精采的最新著作開始吧!
――梁天俠(中國電視公司副總經理)


我本人職業生涯中遇到過不少經受過劍橋、牛津、哈佛這些名校洗禮的優秀媒體才俊,他們所帶來的影響力有目共睹,但在當今資訊革命日新月異、產業板塊秒秒位移的當下,一種源於知識、卻不受限於知識的態度,卻不是名校風範四字能等量齊觀的。
我與來自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優秀主播和記者共事過,Harry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從主播台到採訪第一線的他,犀利明快卻不失溫度;擔任製作人、推動團隊完成一個又一個節目製播的他,創意源源不絕,又加上那麼點討人喜歡又無可奈何的擇善固執,依稀還在昨天。
此刻更高興聽到他而不失初衷,帶著媒體人基因,秉承著用品質內容改變大環境的使命,向華語社會推出他的新作。請你與我一起隨著他的腳步, 一探這座八百年的知識學城吧!
――黃天波(CNN全球總部前編輯協調人)


Harry是我所有的年輕的朋友中,少見的國際人才。他的國際能力不僅僅表現在語言上。更是表現於他的思維和格局裡。
這次Harry分享在英國的經驗,除了給年輕一代的後輩,能夠一窺在國外求學的故事外,更多的是在心境上的體會。包括自我的挑戰、自身的定位,以及對未來的期許。我很樂意為文,推薦給大家。
――黃冠華(旭榮集團執行董事、兩岸創業社群WorkFace召集人)


我和Harry的共通點,除了都是劍橋校友之外,又都有電視主持人背景,在不斷旅行、採訪的過程中,能夠有機會可以直觀地感受世界的變化。世界各個角落的距離正在縮短,但地球終究不是平的。Harry的生動文筆, 正搭建了一道從歷史出發、銜接到現代世界人與人之間的文化橋樑。
劍橋的求學歲月讓人難忘,除了知識的積累,更包括一種觀看知識本身的角度,以及終始不渝的自我挑戰。我很感動於Harry書中的比喻,他在知識長河中撐篙漂流,尋求挑戰、戰勝挑戰,最終發現最需要征服的卻是最近也最遠的內心。
――傅曉田(鳳凰衛視主持人)


劍橋大學31座學院的鐘聲各有其調,但你鳴我響之間的氛圍,卻是分享共榮,而非交相競逐。作為Harry的師長,我多次鼓勵他運用媒體人的資源與優勢,把他在世界舞台所見到的精彩風景,傳達到不同的角落。
Harry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傳媒與企業人才,由他的視角展現800年古老學府的點滴風華,宜古宜今,在這個轉動迅速的時代,不僅傳達了尊重歷史的重要性,也為當代青年人的心胸,帶來更多放眼國際的啟示。
――劉幼琍(國立政治大學研發長)


【推薦序 當英國成為生涯發展新趨勢/王尚智】

一個人的生涯,究竟要歷經多少迷惘與抉擇,才能來到真正適合自己「人劍合一」的領域?這是我和許復經常聊天探討的問題。
從英國名校出發,許復甚至學得了(或者他個性裡原本就有)如英國人的那股「拗勁」。這也成為他在媒體工作中拼搏堅持的最大動能。
但我身為在兩岸三地媒體浸淫或者漂泊了大半輩子的電視前輩,十分迥異的是,我始終反對他在電視媒體領域長期繼續下去!
如今的電子媒體環境的變遷競爭迅速,趨勢卻反而來到了完全不需要思考深度、不需要博學多聞,幾乎就是任何人「一張臉一開口」彷彿往豬肉攤上一擺,只看賣相與收視!
而許復自己的「生涯追尋」相對來說其實更廣更深。
無論對於國際視野或趨勢文化變遷的好奇與探索,已經不是媒體螢幕上那些狀似外表灼然但內心濁然的時光,可以覆蓋取代。
我曾幾度「預言」並祝福許復,輾轉最終來到某一個真正適合他生涯發揮的某種「趨勢的、國際的、跨文化科技的」新舞台。我也衷心認為,那裡將會有屬於他獨有的養分能量,並且帶著媒體思路與英國劍橋獨特教育所交織打造的獨特視角,展開新的探索與創造!
我很欣慰許復為他自己的生涯,同時也為我的預言,驗證了某一個真正來到「人劍合一」的契機。
翻讀許復的這本書,其實不只介紹了包括劍橋、牛津等英國名校與教育環境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現實背景,恰好也指出了眼前屬於年輕新世代的所有人,生涯最初的競爭與迷惘已經如此提前!已經越來越無法避開究竟應該「從哪裡開始、到何處學習」的抉擇!
當臺灣教育環境中包括碩、博士的學程價值,愈發遭受能力質疑與價值稀釋的挑戰時,無論想在學歷或者專業上更跨一步、更上一層的年輕人與他們的父母,自然面臨思考歐美亞洲或中國大陸的不同選項。
許復以他自己的生涯至今,驗證了一種「組合」狀態的極限與可能。在這當中不得不說,來自英國教育環境的薰習及求學過程累積的人脈,讓他獲得了非常異於他人的更多機會與可能。
特別是若從今後以中國大陸所牽引的國際動線上,2015年秋天「習近平訪問英國」,這在國際間被視為歐亞全面開展一場今後全新趨勢的新里程碑!
有志於天涯探索並實踐挑戰的年輕世代,不能不額外慎重關注,屬於英國教育的相關選項。
而許復藉由這本書,再一次證明了屬於他自己獨有的敏銳視角!書中同樣有他敏銳的觀察紀錄,相信能夠成為需要者的指引與索引。
王尚智(兩岸時事評論員、媒體觀察家)


【推薦序 學貫中西,自強不息/何再生】
不論是穿梭在魔幻與寫實之間,還是交錯在歷史與未來當中,我們看到一位臺灣當代年輕人展現了一種衝破大環境限制、在有限資源中綻放光采的典範。
在我眾多的好友中,Harry可被歸類於那種既會讀書又會玩樂的類型, 猶如他這個人常帶給朋友一種看似傻勁,其實充滿智慧的感覺。當他拿著指揮棒,指揮劍橋大學華人交響樂團登上國際媒體版面的那一剎那,我們可以感受到鎂光燈下的樂音,一句句地唱出當代年輕人跨出藩籬、參與世界的重要性。
Harry從大學念中文系,接著分別在傳播媒體與科技政策兩個領域念完碩士,再加上他本身在文學、音樂領域的才華,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如何將跨領域、跨文化的才識拋向他所關心的中華民族。我很高興這本書的問世,為當代華人青年多開了一扇觀看世界的窗口。
TLI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創立的漢語教學機構,自1956年創立迄今在全球培育了超過30萬名校友,對於宣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我始終認為,能夠展現力量的,並不只是語言或文化本身的層次,而是當它們能交會融合發揮影響力、解決全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改變世界的分秒瞬間。不論是Harry 在劍橋大學音樂廳指揮《黃河協奏曲》,或是在課堂上滔滔不決地高談亞洲政經局勢,甚至帶三兩好友來康河邊看看刻有中國詩人徐志摩詩句的碑文, 以及作為一所世界最古老學院之一的劍橋大學,都體現了相同的價值。
將中華文化的底蘊與世界連結,以前者為體、後者為用,與時俱進、去蕪存菁。我衷心祝福我的好友Harry,帶著這一本《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以及他的使命,持續航行。
何再生(TLI集團CEO)


【推薦序 一雙童真的眼睛/吳妮民】
我與許復相識得早。那年大一,剛開學,我被領到活動中心地下室的琴房,一個朋友向我介紹正背對我們、坐在鋼琴前飛舞著雙手練習的男孩,他說,「這也是鋼琴社的社員,中文系的,許復。」男孩聞聲遂住了手,回頭微笑,和我們打了個招呼。
那便是我和他第一次見面。
許復是很難不令人印象深刻的。他面容深邃俊朗,眼睛烏沉卻星亮,口齒伶俐,但全身上下有股溫柔的傻氣,若要指認成誰,總讓人聯想到《未央歌》裡的小童(男主角童孝賢)。
我因為勤跑鋼琴社與國樂社,剛巧都是許復參加的社團,自然而然地, 他就成了和我最熟的外系同學。不過人生很奇妙,我倆遇合像似兩個相會的圓圈,他畢業,我繼續在成大完成醫學訓練,幾年裡我仍停留原地不動, 他早已出去闖蕩了一番。接下來時光倏忽一瞬,我們靠臉書又聯絡上、補了白,竟然轉眼也就來到如今的年歲了。
工作一陣後再到劍橋去讀書,正是許復令人意外的一步。《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這本留英散記,從雙關詼諧的命名便可見許復亦古典亦現代的特質。許復筆法生動,從初抵英倫那夜寫起,眼光好奇,四處流轉,他記下劍橋校史、校園風光、英國特殊的學院制度、激烈的划船賽、以及詩人徐志摩曾到訪的蘋果園午茶茶莊。除了地景人文,身為劍橋學生的許復,還見到這些傑出同儕們生活化的一面─劍橋學生不僅素質優異,玩樂更卯足全力─他們可以為了舉辦「威尼斯之夜」主題舞會,以一週時間在草地上打造出一方人工湖、引入康河水;也可以就一座大學的規模,便支撐容納不同層級至少數十個交響樂團的存在。
這些趣事,許復以幾個章節安排得錯落有致,讓人彷彿真的隨他到劍橋去了一遭,頗有入大觀園般看不足的驚喜喟嘆。而我最喜歡的,是他寫劍橋的鬼。什麼,劍橋有鬼?那當然,劍橋有八百年歷史,積累過多少怨念,學院裡不鬼影幢幢也難,許復撞鬼的遭遇,第一手讀來才刺激精采,這樣,想知道鬼故事的讀者,就請親自往後翻一翻了。
讀完《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我的印象,竟直接連結到一個記憶中的畫面。是我們還很年少的時候,二十出頭,五月裡一個美好祥和的週日下午。那天,學校剛剛辦完文學獎評審會,許復的短篇小說作品《豆黃兒再見》在小說家駱以軍「天哪,這學校還藏著多少天才」的盛讚之中,摘下了一個獎,贏得了五千元獎金。五千元,對那年紀的孩子來說,是一筆足以被拱出來請客的鉅款了,我由衷替他高興著。散會後的傍晚,我途經校門口,不意瞥見許復施施騎著腳踏車愜意而過。他雙手放車把上,嘴裡叼根吸管,吸管釣著一個想必已吸空的飲料鋁箔包,眼睛望向遠方,面帶笑意地騎過了。他並沒看見我,我也沒有喚他,只是,至今我想起他那無憂無慮的樣子,都還非常懷念。
─那對暮光中晶亮的眼睛啊,希望,它們一直都能用最童真的角度, 帶他去看他的世界。
吳妮民(醫師、作家)


【推薦序 一條探索、成長而終歸回到省思的道路/徐言】
在師大兼課的最後一年,還沒開學我就接到一位新生的mail。隔幾天, 我讓這個孩子來到我辦公室,斯文有禮,講起話來不卑不亢,還沒出國念書的他,已經滔滔不絕地開始和我討論國際政治情勢、世界經濟變化。我向來一年只收一位論文指導研究生,就這樣,Harry成了我師門裡的最後一位關門弟子。
那年我應邀到印尼擔任力寶第一媒體集團任首席執行官,他的幾位師兄姊已經整裝待發,這孩子似乎無動於衷,我暗示他有空學學印尼話,他笑著回說,自己有個新計畫,等確定了想法是對的會立刻向我報告。果不其然,我到雅加達沒多久後,他打了長途電話來請我寫申請英國學校的推薦信,又過了幾個月的一個凌晨,一個簡訊鈴聲把我鬧醒,他被劍橋大學錄取了。
我並不感到意外。我所帶過的學生和晚輩裡,凡是有機會進入一流名校的,都擁有幾個共同特質。首先,他們非常聰明,不會死讀書;第二,廣泛學習,課堂外的生活個個精彩;第三,他們的整合能力很好,能夠處理龐大資訊,也能以清晰口條展現;最後,他們始終都能保持謙虛態度,不斷學習。這幾個點,在他身上都十足地展現。
近幾年,一路看他從最前線的新聞記者,到掌管新聞部門團隊,坐上主播台、擔任節目製作人,他的收視觀眾也從臺灣、港澳到全中國,近年又毅然決然放棄人人欽羨的螢光幕光環,回歸我認為他該好好耕耘的實業領域,我始終覺得Harry未將自己在劍橋的所學所悟透過他的媒體人特質影響更多年輕人,著實可惜,直至此書出版。
劍橋,這座乘載八百年歷史、引領當代科學與經濟發展,乃至國際政壇脈動的大學城,展現的是著人文與科學交織的多元力道。這其實就是我所認識的Harry,文人的氣度、科技人的節奏,再加上媒體人的明快與探險家的膽識。他在本書中帶出的,不只是深入淺出的英國歷史掌故,更是一個身處劇烈變動時代的八十後年輕人,對生命的探索歷程,以及對責任的深度省思。
現在,就請你與我一起乘上由Harry親自掌篙的船隻,順著康河的水流,一起航向劍橋的故事吧!
徐言(東森集團國際戰略發展中心執行長)


【推薦序 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劍橋/陳志邦】
非常高興和榮幸可以為許復的書寫序,我特別喜歡拜讀同樣熱愛母校的校友著作。
劍橋大學是一個令人迷戀的地方,我有幸在此處學習了八載,本來打算一直住在這裡,不願離開,最後無奈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跟她告別。她為我帶來了無數的美好回憶,當中有笑有淚,總是喜多於悲。她又讓我結識了許多良師益友,不單是在劍橋的日子,離開後通過校友活動廣交不同年代的校友,許復就是這樣在香港認識的。
我常常回到母校重遊舊地,江山依舊,人面全非,百般感覺湧心頭,不境我最美好的青春也都獻給劍橋了。我依然主動認識年輕的校友們,不同世代的校友,感覺仍舊熱情親切。
大家可能聽過一些關於劍橋大學對世界的學術貢獻,又或是她培育出多少舉足輕重的人物,然而我更希望人們去認識她的美麗,優美的環境、充滿傳統意義的承傳、宏偉恆久的建築、學院制度的生活氣氛等等。這些都必須在劍橋居住一段日子去體驗,在走訪劍橋之前,大家也可以從許復這本書去感受一下他的經歷。(本文作者著有《八載劍橋》一書)
陳志邦(劍橋大學校友會顧問委員會委員、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助理教授暨創業研究中心項目總監)


【推薦序 孤撐一枝長篙於波心,點擊一板鍵盤於海外/陶傑】
中華民國的知識分子留學英國劍橋,回國已有心影記錄流傳後世者,似乎只徐志摩是一人。然而徐志摩筆下的劍橋,雖然情動近一世紀,畢竟只是過客,是路經劍橋的旁聽生,在綠蔭碧波之間得道。
徐志摩在劍橋的時候,尚與在遠方的林徽音精神熱戀,卻已洞窺一瞬, 天心月圓。但在七十年後,卻另有一位民國青年許復,走進八百年前的廊柱殿閣,融於劍橋的精魄心魂,為我們介紹此一古老學府為何青春不朽。
許復不止修讀學位,還參與了劍橋的人文生活,顧昐古今之頃,擷取中西之奧。從臺北到劍橋,天遙路闊,在網絡的光擊之瞬,筆墨的毫揮之間, 許復記下了海外留學在世紀輪轉的流光,知識之外,尚有洞見;學養之慧, 經驗之談,理想和現實並融,知性與感性兼豐,英倫品格,臺灣心思。
此許不同彼徐,因為世界變了,世道迴異,然而對真善美的尋夢,無論孤撐一枝長篙於波心,還是點擊一板鍵盤於海外,跨世紀都是一樣的。許復其人儒雅,其文清俊,他從稿紙躍登網絡,澤披眾界,才擴多維,定必向這個新世代交出新異的篇章。
陶傑(英國、香港傳媒人及作家)


【推薦序 以一竿長篙撐向自己的未來/劉正威】
許復是個很讓我羨慕的年輕人。他多采多姿的劍橋和英國經歷讓我忘塵而莫及。雖然在劍橋大學商學系當了四年博士生,再加上兩年的牛津大學耶穌學院青年院士,我的生活就像許復描述的許多商學系學生,開學沒幾週後就從社交生活中消失了。更慘的是,我還是博士班研究生。許復書中記載的很多精彩盛事如牛劍期末舞會,我也只有親身體驗過一次。讀著許復的書, 勾起了很多我在劍橋與牛津的回憶。讓現在已經是副教授,半個中年老頭的我驚覺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第一次見到許復是在2009年的暑假,劍橋臺灣校友會為新入學同學赴英前辦的迎新說明會上。他的自我介紹讓我印象相當深刻:他大概是現場唯一一個連申請書都還沒寄去劍橋的人。但他的特質馬上就感染了我。他對自己的未來有無限的熱情和想像。更重要的,他做足了功課,問的問題切中申請國外名校的核心,讓人覺得一定要好好幫幫這個有璀璨未來的年輕人。果然不久就收到他申請上劍橋大學商學系的好消息!
這本書記錄許復在劍橋這幾年的成長與經歷,但我認為書中沒有特別著墨於「如何進入劍橋」一事本身,也同樣值得年輕讀者參考。我不時會收到一些來信,詢問如何才能申請上劍橋大學。這樣的問題真叫人不知如何回答起,也只能學英國人裝作沒看到不回信。許復是一個自助人助的好例子。自己要做足功課,問到重點而非那些網路上就找得到答案的問題。尊重別人的時間,別人才會尊重你。享受許復奔放文筆時,也別忘了此書成書背後數年的功夫與努力。
劉正威(英國華威大學策略與行為科學副教授)


【推薦序 知性與感性的康橋之旅/劉辰岫】
Harry在2011年時從劍橋大學畢業,而我是在2002年從倫敦帝國學院畢業,雖然無緣在英國相遇,回到臺灣後卻因為合辦了2015年英國名校聯合晚宴Viva Britannia而結識,一見如故。
有些人容易結善緣,Harry絕對是這樣的人,他用最真誠的心去對待周遭的每一件人事物,也因為這樣,從他的角度看出來的英國和劍橋,永遠保留著赤子一般的好奇心與感受力。
Harry有著一般人所沒有的特質,個性中帶有學者般的知性和詩人般的感性,這也充分地在這本書中顯露出來,像是他對於劍橋這個城鎮中,建築和民情風俗的考究,以及成為劍橋大學華人交響樂團指揮的故事,以《黃河》這首鋼琴協奏曲串聯了他的兒時過去和現今,可見音樂對他人生的影響深遠,甚至提及最後在失去祖母的經歷中,也是透過音樂使親情跨過了時空,填補了部分思念和遺憾。其他當下未填補的部分,我相信他也藉由創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慢慢填補了。
這本書對於在劍橋求學有憧憬或興趣的年輕學子們,除了認識當地民情和學風之外,也是一本很有趣的小品,Harry用現代年輕人的語彙來介紹劍橋求學生涯的點點滴滴,雖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本經典,但是就讓《再別康橋》留在上個世紀,而21世紀我們則有這本Harry所寫的《那一年,我在劍橋揭下佛地魔的面具》。
劉辰岫(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人嶼科技藝術國際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總監)

簡介

「哈利……哈利……」腦海裡浮現魅影般的呼喚,我止步再細聽,那一聲聲的召喚,似是隱藏在不遠處潺潺的水聲裡。我再度邁開腳步,沿著越來越清晰的聲響,足跡被勾來了康河邊。


「一個臺灣的哈利波特,闖蕩於走過八百年歷史且仍然不斷在撼動世界的魔法學校。」──李開復(創新工場CEO)
「本書中帶出的,不只是深入淺出的英國歷史掌故,更是一個身處劇烈變動時代的八十後年輕人,對生命的探索歷程。」──徐言(東森集團國際戰略發展中心CEO)

如果劍橋是一所魔法學校,你有沒有想過……
劍橋的禁忌森林在哪裡?劍橋的新生戴上「分類帽」後,都過著哪些的學院生活?擁有八百年歷史的劍橋大學中,又怎麼會有魔法世界人人聞之色變的「佛地魔」呢?

劍橋宛如《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充滿了迷人挑戰與神秘趣聞。透過本書那遊記式的細膩筆觸與魔法般的俏皮文字,跟著魔法世界的引路人──多才多藝的校友許復走一回劍橋,挖掘這座魔法大學城的文化趣聞、揭下佛地魔的神秘面紗吧。

作者簡介

許 復(Harry Hsu)
英國劍橋大學科技政策碩士(MPhil in Technology Polic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碩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學士,中國傳媒大學訪問學者。

於兩岸三地從事媒體工作多年,擔任新聞主播、主持人、製作人,足跡遍及全球,精熟國際政治、科技、新創議題,長年在各國媒體撰寫專欄,並於大專院校、企業、政府單位授課及擔任顧問。現為跨國公司專業經理人。

動靜皆宜的射手座,喜歡滑雪、溜冰、浮潛;工作之外的時間沉默寡言,在自己和朋友們的陽台種了一盆又一盆的蕃茄;鋼琴、胡琴、大提琴都能來一手,在劍橋大學求學時擔任交響樂團指揮,是一輩子都甩不掉的記憶。

更多許復的文字
換日線 Crossing/Beyond the Border
https://goo.gl/UQKgL1

SOS Reader/雙城記:香港與台灣
https://goo.gl/Cu3Fs2

目錄

目次

各界好評推薦/ 李開復、谷瑞生、徐竹先、倪孟正、梁天俠、黃天波、黃冠華、傅曉田、劉幼琍
推薦序 當英國成為生涯發展新趨勢/王尚智
推薦序 跟著他走一回劍橋/江靜玲
推薦序 學貫中西,自強不息/何再生
推薦序 一雙童真的眼睛/吳妮民
推薦序 一條探索、成長而終歸回到省思的道路/徐言
推薦序 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劍橋/陳志邦
推薦序 孤撐一枝長篙於波心,點擊一板鍵盤於海外/陶傑
推薦序 以一竿長篙撐向自己的未來/劉正威
推薦序 知性與感性的康橋之旅/劉辰岫
自序 掬起一瓢康河水/許復

第一章:與佛地魔的初次夜會
魔法世界的引路人
康河的心臟

第二章:乘篙飛翔
魔法世界的後花園
話橋
嘆橋
勇闖魔界禁忌森林
劍橋人的明星咖啡屋

第三章:分類帽的傳說
31座學院各據一方
家一樣的學院生活
魔法世界的長桌晚宴
學院故事滿天繁星
方庭隨想

第四章:業精於嬉
兩渡黃河水
玩比讀書還帶勁的劍橋人
當黃河與康河交會
哈利,我們只有你了。
讓世界看見臺灣
三度黃河水,夢想的實現
五月週

第五章:血濃於水
聖城與仙鄉
血濃於水的死敵兄弟
世紀之戰─劍牛划艇賽
劍橋與牛津的表兄弟─哈佛大學


第六章:閒話劍橋
城鎮與學袍
劍橋古今
劍橋夜話
火車站的美麗與哀愁
畢業時節─獻給我的祖母

第七章:驀然回首
鐘聲與省思
揭下佛地魔的面具
眾裡尋他千百度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