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老的陶俑、绢人、泥人到今日的洋娃娃、芭比、各類公仔等,人類創造這類擬人的人偶一路伴隨著我們走過歷史,賦予其宗教性、藝術性和娛樂性,當然因此也衍生出許多怪談和傳說。《人偶輓歌》比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者雖是利用人偶可怖的一面營造懸疑氛圍,卻是將之與催眠術、心理治療做一結合,人偶遂成為操縱人心的工具! 《人偶輓歌》的故事一開始分為兩條主線:一是敘述馬祖軍營中常遭到老鳥欺負的二等兵黃志翔收到一尊形似自己的人形木偶後而開始出現異常舉動,甚至做出無意識的攻擊行為;返臺休假時又發現家人不僅避談爺爺自殺的原因,家人的言行舉止也著實可疑,此外家人對於奶奶過世的原因與自己的記憶竟是截然不同;另一條主線則是由在馬祖服役現受傷入院的凌業勝開啟,在醫院中休養時發生一起老人久病厭世的自殺事件,因為他的介入而發現這是一起密室謀殺,令人疑惑的是屍體旁出現了一尊和老人神似的布袋戲偶,案件尚未釐清該地區卻又陸陸續續出現多名老人手持人偶喪生的意外。就在調查過程中,凌業勝的身邊也莫名出現一尊極為像他的人偶,志翔也因排長的介紹求助於他,當兩線合為一線故事來到高潮、悲劇也即將展開…… 關於《人偶輓歌》,可能是因為作者利用了民間傳說與本土戲偶的關係,讀來熟悉、具有生活性,就像是身邊會流傳的靈異故事,而且因為傳統文化上人們對於人偶有各種複雜的情緒,因此很容易勾起讀者敬、畏的感情,因此在形塑故事氛圍上,作者成功的營造懸疑恐怖的氣氛,勾得讀者心裡發毛!此外,將人偶與心理治療劃上關係,做為催眠的工具,也是讓人意想不到的部分。將催眠納入心理治療的這種方法,照理說應該是用來幫助病患的一種醫學技術,卻可能被沒有醫德的人利用做為操弄人心的手段,圖個人利益而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人性之惡隱藏在一層層的假面下,作者在故事中、後段緊緊扣合這個主題,讓故事發展有了更深層的意涵。 但另一方面,本書在推理層面上似乎顯得較為薄弱些,前後故事的設計中有太多明顯的線索,很容易讓人捉摸到接下來會發展的過程、結果。再加上作者給與章、節名稱時,有些標題過早爆雷(尤其是小節的標題:例如凌業勝最後到黃家準備捉兇手時,節名已提早告知兇手葬身火海。私以為這些小節標題或許原先是創作大綱吧!)這些標題提早揭開了劇情走向,反倒讓讀者失去了推理樂趣,有點可惜!但幸好最後謎底揭開之際,原以為故事將結束,作者卻設計了一個令人訝異的轉折,這個轉折又成功帶出了讀者對作者創作續集的期待,也讓故事的結局再度充滿可疑可佈的餘味! 此外,個人閱讀小說時大多會跳過所謂的導讀、推薦,因為很怕這些文章會影響我在閱讀時的感觸,而有了先入為主的評斷。因此在閱讀《人偶輓歌》時是直接進入本文閱讀,而不知主角凌業勝是位早已接觸許多刑案的名偵探。因為如此,遂發現由於故事一開始並未交代主角的過往事蹟,而讓初接觸作者、主角的我一開始對於凌業勝能插手警方調查一事感到非常突兀,畢竟在故事開始時只知他因被刺傷而入院,前來做筆錄的警察也是因此案才認識他,但在接下來的老人自殺現場中竟可以深入案發現場而不被警方阻止,之後更被信任的委以調查,甚至讓員警聽從指示(警方辦案這麼容易任人操控嗎?),這不可思議的感覺一直要到故事的中段提及他曾經解決過多起犯罪案件才放下。私下認為,作者在主角登場時還是以敘述或以對話增加一些背景介紹比較好,否則很容易讓初接觸的讀者一頭霧水而誤會。就像是李‧查德在寫作傑克‧李奇(Jack Reacher)系列時,都還是會交代一下李奇曾任軍職的背景以及現階段轉任偵探的工作,畢竟讀者並非每一個人都會從作者的第一本書看起! 對於《人偶輓歌》這個故事,個人以為雖非完美無瑕,但主題已成功地吸引讀者目光,在閱讀中懸疑的氛圍更是一層深過一層。雖然個人每次閱讀華文推理故事時總是有些吹毛求疵,但對於小說家仍是感到深深敬佩,並感恩於他們的筆耕不輟,致力推展臺灣推理小說的創作!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華文原創王道警察犯罪小說!
2016/11/06
天才雷普妮小姐
靈異新解的推理小說
2016/06/30
MRW
兩岸終究難免一戰!?
2014/05/23
秀威資訊
遠而近,近而遠,歷史與真實!
2015/10/10
喜馬拉雅貓愛單車
向曾經參與過抗日戰爭的這一世代中國人及台灣人致敬
2015/07/26
WeiMing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