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劇中總是把寡婦塑造成獨自扶養幼子、堅貞不離棄的形象,因此《貞節只是個傳說》這與刻版印象相左的書名,就相對的非常吸睛。為什麼貞節只是個傳說?難不成古代的婦女都很不貞嗎?啊,當你這麼想的時候,就跟我一樣落入刻板印象的圈套啦!問題是現代,夫死成寡、妻亡成(不)杖期夫,也沒人在管你堅貞與否這事,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生活還是得繼續過下去。不過明清時期的寡婦可就沒辦法這麼瀟灑了,這本書除了摒除我個人對寡婦的陳舊印象外,在閱讀的過程中,也為當時的寡婦感到些許的悲傷,並不是每個寡婦都能高掛貞節牌坊,要得到那樣的高尚名節,一來不是背景很硬,二來就是人生慘到至極呀! 《貞節只是個傳說》從班昭的《女誡》到宋代《女論語》典故說起貞節的濫觴,「貞」原本只是「卜問之事」,後來卻衍生成為守「節」的同義複詞?!天公伯呀,這一切都是謬誤呀。在班昭和宋若華一行以男人姿態行限制女人之實的典籍完成後,女人在家庭、社會居於劣勢的地位就更無法逆轉了,真想說:「女人何苦為難女人?」但人都是自私的,為了豎立自己在世道中的地位,只好我負天下人,而不准天下人負我啦。 作者在書中以比較輕鬆且現代化的口吻講述明清時代女人的困境,他們不說女人在《女誡》、《女論語》曠世巨作下的劣勢,而是將婚姻比喻為經營公司,而妻子是員工,在這公司中,女人就該遵守工作守則,對妳的老闆,也就是丈夫盡責,差別只在兩部典籍對貞、節要求的程度不同,《女誡》可以說是規範、守則,而《女論語》是做一個好妻子/女員工的實戰手冊。不過後來總算是出現比較厚道的人士袁采出來說說道理,雖然還是以男人為主,但他認為男人太魯蛇就別妄想三妻四妾,如果男人太廢,妻子為了「家」就要勇敢站出來,一切都以「家庭」為中心呀,真是一位愛家的男人(愛家不等於愛妻,啾咪)。 整本書最令人傻眼的新知是,寡婦是可以「被交易」的客體,而這交易的主體不單是夫家,連娘家都可以分一杯羹?!原來出嫁不等於賣斷,而是貸款的觀念啊?當丈夫死亡,寡婦成了多吃一口飯的外人,欸欸欸,在家浪費米,不如把妳轉嫁出去,還能拿點銀子貼補家庭支出。這~是什麼個道理呀?原來不是每個想當寡婦的就可以金包銀躺在地下,在某幾個十年後白髮蒼蒼等著掛上貞節牌坊,NO!名聲和肚皮,還是肚皮重要呀~媳呀,妳就去吧!作者舉出多個被轉嫁掉寡婦的案例,什麼遠房親戚看到寡婦就像看到上好的玉,待價而估,沒在客氣。想想也真夠可憐,沒了丈夫、婆家不靠譜,娘家還跟著鑼鼓喧天二賣女兒,當時的寡婦不藍瘦香菇也難啦。 貞節的歷史除了鞏固男人對女人的所有權外,一方面還是政府社會安全制度的產物。這倒是有幾分道理。鰥寡孤獨的家庭比較有力的勞動力就是寡婦,否則老小到街上當乞丐嗎?為了讓寡婦不改嫁,各種政府賦予的保障紛紛出爐。舉凡不能強逼寡婦改嫁、減稅、發點銀兩等等,而作者用諷刺的文句將貞節制度再度推向谷底:「政府要不花一分錢向民眾購買服務,那就用榮譽抵充金錢吧。」貞節看來是名跟利都齊全,略施小惠家庭勞動力無窮,多好!但別忘了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榮譽牌匾發多了也是會貶值的! 書中可以窺見「貞節地位」在歷史中更迭的軌跡,跟之前看的《中國剩女》串接起來,就能明白為何中國現代女人的地位如此的劣勢,這絕對不是一、二天所造成,而是歷久彌爛的制度堆積而來。明清寡婦的生存之道架構在政府的民生策略之中,作者以詼諧的口氣闡述寡婦的處境,令人啼笑皆非,苦中帶酸又有種真是好比喻的心情,讓讀者看這本書絕對不無聊!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柏桦:一本非常富有独创性的诗集
2024/10/26
炎石
都是孔子惹的禍? 試讀
2016/05/21
夜越
中華民國外交官列傳
2014/05/22
秀威資訊
「不容青史盡成灰」,是非自有公論!
2015/04/05
蔡登山
【試讀】小心事「華燈初上」心得文
2018/02/11
賴小安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