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小說有很多成功要素或技巧,閱讀《無臉之城》的過程有點像是揭開多層次遞進的驚喜,從開章的遣詞用句可以先察覺作者紀昭君的特殊筆調,感官描寫的細膩詳實,營造出鮮明印象與共鳴情緒,多重意義的隱喻象徵,則傳遞出情節訊息與文本內涵,所以個人對於本書的初步感受應該是其帶有文學性的書寫風格,然而不能否認這樣調性的語言文字用多了還是難免影響到節奏進行,可是正當感覺疲乏拖延時,多重視角的輪述手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章節分別融入了台灣曾經的社會新聞報導,以不同人物視角為觀點帶出其各自的過往經歷、思想情緒與傷痕秘密,事件因為取材改編自現實生活曾發生過案例,加上小說故事以近代台北為背景舞台,所以體現出濃厚的在地感與真實性,有趣的是情節裡多所性與暴力的描繪又以幻覺夢境為呈現,勾勒出一種虛無飄渺的詭譎圖像,隱晦虛實間也讓記憶陰影因為這層薄霧而稍加遮掩了其血腥暴烈,每條故事線又都揭示了每段人際面向裡的某種缺憾,令人唏噓感嘆。 在多重人稱視角各自表述下,每則章節可以當作獨立短篇閱讀,但更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作者藉此技巧運用在整體結構上的關聯性,讓整本小說頓時又形成完整全面向的延續連貫,全書分為六個章節,前五章故事線結尾不僅皆穿插了另條截斷的支線事件作為變化,除此之外隨著情節的推動、訊息的獲取,會發現原本互不相干的段落忽然有了鏈結,各篇人物巧妙結合成錯綜複雜的人際網絡,角色觀點或故事細節的相互補述或迥異對立,帶出了出人意表的劇情轉折,張力十足,末尾章節就如同篇名<浮動於上空的臉>般,彙集總結了全書所有出現過的角色人物帶出簡短後續,有哀戚悵然、也有微光希望,是結束、也是開始。 《無臉之城》雖然以台灣三大焦點刑案為主軸設計作延伸,但老實說除了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的特殊性令人記憶猶存外,試問有多少人清楚記得那些相關人的名字?台灣這幾年似曾相識甚而凌駕其上讓人不忍卒睹的殘酷案例何其多,而又有誰可以預料那些已被公開曝光的事件會不會只是冰山一角?看似緊密貼近的社會令人驚覺恐懼的不是那張臉是特定的誰,而是可以是與你擦肩而過的任何一個人!他/她或許是曖昧模糊的陌生臉孔、或許熟悉卻穿戴了多層面具,然而相同的是內心的空洞茫然與尋覓的慰藉渴求,全書對當代社會現象的觀察入微,也反照出人心的孤寂、人情的淡然與人群的疏離。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橡皮推翻了滿清-橡膠與鐵路(1)
2014/05/22
秀威資訊
《人偶輓歌》──人類終究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強大
2016/09/23
Han
顛覆想像中的童話—《禁獵童話1:魔法吹笛手》
2017/06/04
月初
精采好戲的《陰陽判官生死簿》
2015/09/27
(試閱心得)《蛇嬰石》
2015/12/25
漫天雪舞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