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序 李玲 1992年8月,我还在福建师大读研究生,王炳根先生正在筹建冰心研究会,受他的委托,我和师妹姚向清一起,到北京检索冰心研究资料,并拜访92岁的冰心先生。那是一个夏末的上午,冰心穿着月白色的短袖上衣,坐在书桌后面。她纯净脱俗的气质点染了那间简朴的书房兼卧室,给我留下了一尘不染的印象。用圆珠笔给我们签名留言,她竟没有带花镜。阳光从落地窗中照进来,洒在她低头写字的身影上,为她的素净镀上了一层光辉。圣洁的氛围让我觉得言语宛若尘埃,是一种惊扰。寒暄、合影后,我们很快就退到客厅,在梁启超手书的集龚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下又拍了几张照片,就恋恋不舍地告辞了。 文学阅读和实际接触中所产生的感动,引领我长时间地眷注于冰心研究领域。冰心传记,此前已有范伯群、曾华鹏的《冰心评传》,卓如的《冰心全传》,肖凤的《冰心传》,汪文顶、万平近的《冰心评传》、陈恕的《冰心全传》及王炳根自己写作的多本传记等丰硕成果。再写冰心传记,如何创新是一大难题。与此相对照,吴文藻传记写作的难题则是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吴文藻是留美博士,是中国社会学燕京学派的创始人,但他更多是作为冰心老伴进入读者的视野中。此前关于吴文藻研究的成果只有数量不算多的一些论文,并无一本独立的专著。王炳根分别挑战冰心研究领域成果太多和吴文藻研究领域成果太少这两个难题,二十多年沉潜于他们的精神世界、命运遭际中,上下求索,终于成就了这部内容丰富,史料和观点均富有创新性的力作,深入写出传主在穿越二十世纪的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各阶段精神演变的复杂历程,并从特定的切入点回应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政治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这部书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第一,提供了丰富扎实的历史资料 本书贡献了许多新发现的冰心史料和吴文藻史料。作者身为冰心研究会会长、冰心文学馆馆长,不仅深入解读了冰心作品,还细致研究了吴文藻的学术论文、著作,不仅谙熟冰心研究领域和吴文藻研究领域的新旧成果,而且还多方查阅了传主的档案、日记、笔记,采访了许多相关人员,并在比较视野中广泛阅读了同时代其他知识分子的历史资料。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论从史出,本书便自然具备了丰富、创新、扎实的品格了。 这部书最令人瞩目的史料发现是吴文藻档案、日记、笔记的发掘、研究。吴文藻有每天写日记、写学习笔记的习惯,几十年不辍。抗战前的日记、笔记,因日本人入侵而遗失;共和国时期的日记、笔记,则有一大摞。这些珍贵的资料,除陈恕的《冰心全传》外未曾披露过,陈恕和王炳根是最早的知情者与研究者。王炳根深入解读这些日记、笔记,查阅吴文藻档案,钩沉出了共和国时期吴文藻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所遭受的精神冲击,也展示了吴文藻内在精神演变的痛苦历程,并且揭示了非常时期家庭伦理、师生情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冰心史料方面,作者既善于自己去发掘新资料,也注重及时吸收前沿的研究成果。比如,抗战时期冰心写宋美龄的散文发表在日本报纸上,长时间没有被发现,冰心自己亦鲜有提及。王炳根从废品收购者那里得来蛛丝马迹,便委托日本学者去查找,使得这一组佚文通过回译而展示在国内读者的视野中。这既完善了冰心创作的面貌,也丰富了人们对冰心与宋美龄关系的认识。冰心少女时期的同性爱情感、刘廷芳对冰心的单恋、冰心抗战时期与妇女生活指导委员会的关系、冰心在日本的文学活动与社会活动详情,都是近几年冰心研究领域刚刚涌现出来的新成果,王炳根便及时吸收到这部传记中来,从而深化了冰心生平的研究。 第二,贡献了前沿性的学术见解 本书从文学创作角度评价冰心的作品,从社会学发展的角度评价吴文藻的学术贡献,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角度审视冰心、吴文藻的命运遭际与精神状况。各个视角相交织,形成了立体多维的丰富内涵。可贵的是,这三个角度的书写均能形成敏锐深入的见解、达到学术前沿。 冰心是作为“五四”新文学的代表载入于文学史的。她早年那“冰心体”的文字展示了青春女性灵魂的优美高洁,让人读来顿感“心下光明澄澈,如登仙界”(冰心《笑》)。作者详细考察了冰心“五四”时期的文学活动,并对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回应,提出或赞同或商榷的观点。关于冰心十七年的文学活动,本书分析了其应景写作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别,关注了冰心对待自己的应景时文与心灵投入之作的不同态度。冰心的晚年创作,研究界关注不够,作者则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那些“辣”味的小说、散文,“语言泼辣、文风犀利”,“让中国的‘老读者’‘大读者’和‘小读者’,见识了一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老太太的形象”。 本书把吴文藻的学术贡献置于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发展和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广阔视野中审察。作者一一考辨了吴文藻的民族国家观念、民主见解、各民族平等自由组成中华民族的观点以及功能派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等,细致梳理了吴文藻不同阶段的学术思想,充分肯定其文化价值和学术贡献。这部书还详细介绍并高度评价了吴文藻着力于社会学的中国化、悉心培养人才这些学科建设工作。对吴文藻四十年代与傅斯年、顾颉刚的思想分歧以及由此导致吴文藻不得不黯然终止云南大学的人类学讲座这一事件,作者详细梳理来龙去脉,并把问题置于抗战这个大背景中考察,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读,由此揭示了傅斯年这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学术问题上违背自由主义基本原则的一面,也启发我们回到吴文藻、费孝通当时的学术立场来理解问题: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与正视内部各民族差异性之间并不矛盾。这还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警示:任何时候都要警惕意识形态话语的霸权性,哪怕它是堂皇的民族国家话语。 知识分子研究方面,本书以双峰并置的方式来写冰心、吴文藻夫妇的命运遭际与内在精神,使得许多问题形成互文对照。本书揭示出,共和国时期,冰心既在写作中随顺知识分子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话语,又在文学翻译中曲折舒展着那不能被压抑的博爱情怀,还在1957年那个“乍暖还寒”的早春中发出了批评肃反运动、批评时政的尖锐言论,从而还原出了特定历史时期一个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作者既从吴文藻1957年那些敏锐、犀利的自由言论中凸显出其独立思想品格,又沉痛地揭示出“反右”后吴文藻是如何在痛苦的思想折磨中一步步被“洗脑”,最终完成思想改造的。作者不仅深切同情笔下知识分子在政治严酷年代的遭际,还深入追问这种思想改造后面隐含的政治交易问题,认为冰心吴文藻夫妇曾分别以时文写作和思想改造为成本分享了“‘紧箍咒’下的‘特权’”,读来令人触目惊心。晚年冰心的士人风采、民主意识,本书不仅从创作,还首次从冰心的民主实践活动方面详尽地展开叙述。这成为冰心晚年叙事中最为辉煌的一笔。 3、理性审察与激情写作的融合 作者热爱他的传主,因而每能沉浸到冰心的创作境界中体会其精神风骨,深入到吴文藻的理论思考中发掘其思想精髓。写到“文革”结束后吴文藻面对自己二十多年间所写的政治学习笔记、思想改造感言,痛感自己的“青春、生命、智慧、才华、苦苦求得的学识”都浪费了,作者的痛惜之情亦跃然纸上;写到八、九十年代冰心为知识分子待遇问题、为社会的民主建设问题大声疾呼的炽热情怀,作者敬爱的情感也流淌在字里行间。但是热爱的情感并没有遮蔽住作者的理性之光,他对问题往往能多方面进行严谨的剖析,从而得出中正的结论;他还能时时站在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拷问的立场上审视他所尊敬的传主,并由此质问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不合理甚至诡异的现象。这使得这部人物传记在关注个人命运的同时,对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诸多问题都能进行深入反思。深厚的了解之同情与敏锐的思想辨析相交织构成了本书耐人寻味的魅力。 4、学术评述与艺术想象的统一 在叙述方式上,本书亦追求严谨的学术评述与生动的文学写作之间的融合,追求可信与可爱的统一。有些生活场景,如冰心创作《繁星》、《春水》时期的家居生活场景,冰心赴美船上留学生们初次相见、相互寒暄的场面,吴文藻初进中央民族学院的感受,冰心、吴文藻夫妇在政协文化俱乐部一天活动的情景,作者均以“情景再现”为标识展开艺术想像。严谨的史料考证与理论思辨之间插入这些文学想像的内容,因为有明确的标记,因而只是增加了传记的生动性,并不影响作品历史考证部分和理论阐释部分的可信性。这是作者在人物传记写作方面所做的有益的形式探索。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力作。今年五月第一次读到初稿,我便被深深吸引住;十一月份再看台北独立作家正在校正的稿,仍然爱不释手。 王炳根先生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二十多年,攀登上了这样一个学术与写作的高峰。他嘱我写序,我以此文字诚心祝贺他,并向他学习! 2014年岁末于北京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5★推薦《微物誌:現代日本的15則物語》
2017/11/23
秀威資訊
《居酒屋之戀》~ 戀,搖擺
2015/11/12
天空島
真正的密室
2016/05/19
kid
來喝一杯 下午茶吧!
2014/07/16
ooimlim
伦理视域下的诗学辨认——梁枫诗作管窥 (张丹)
2020/09/05
梁楓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