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阿駱於民國61年,那年夏天他與其他五位東吳大學的同學,一起成為了快樂兒童中心的志工大哥。光陰似箭,迄今與阿駱相識已超過40年,當他寄來這本『塵土上的陽光』文稿,請我幫忙寫序文,雖然才疏學淺,自是義不容辭應允。 在這本我認為是自傳式的劄記,共分為十六篇。於第一篇「新唐山過台灣」,阿駱由自己生命源頭說起,記述他父母親結婚後,不久就因「國共戰事」不得不在烽火中各自千辛萬苦逃離大陸,及至在臺灣重逢的故事。當讀到駱媽顛沛流離輾轉逃難,於輪船開進基隆港時,還緊抱著已於中途死亡的女嬰不放,心裡唯一的念頭就是要讓企盼中的丈夫「親眼看看孩子」。接過孩子,駱爸繃著鐵青的臉,找到一個正在填土的亂糟糟建築工地,就把孩子給拋了進去。當那孩子落地時「碰」的這一聲震響,不但就像大鐵錘打在駱媽的心版,永遠刻骨銘心。讓我的眼睛也模糊了!心中頓時燃起一股想將此書立刻翻看到底的意念。 以上這個力道很強、略帶悽慘的開場,卻配有一個充滿感恩之情、讓人心平氣和的「結語」。而最撼動我心﹐讓我感同身受的正是最後一篇「結語:塵土上的陽光」中提到的「全球原子大戰」和「血洗台灣的國共大戰」兩大「生命威脅」。也頗能體會他於此篇對「幸福人」所作的定義為「任何有幸能在和平歲月中無恙地度過一生的人」。有幸能為這樣的人寫序,幸福的感覺也油然而生。 第二篇至第十五篇為本書真正的主體,記述的是阿駱於民國40年在高雄出生後,自他三歲有記憶起至初中畢業的十二年間,隨著父母遷徙澎湖、高雄、鳳山、左營四地居家生活、求學過程與成長歲月中各階段的種種際遇、趣事、憾事、糗事,和調皮不失準繩的實錄,讀起來令人有心酸也有歡喜。 其中述及大高雄地區的街道、商場、小吃店、電影院、糖廠、甘蔗田…幾乎都是我足跡曾遍及的熟悉場所,因為高雄也算是我的「故鄉」,是我度過童少年時光的好地方。省高女中正是育我初高中六年的母校。當時幾乎每班學生都有來自左營的海軍子弟。他們每天都搭乘海軍交通車上下學,一大群人浩浩蕩蕩地,好不熱鬧!至今猶記得,某次載運海軍子弟上學的專車,於途中發生事故,延誤抵校時間,使母校當天的升旗朝會場面顯得異常冷清、淒涼之景象。何況,班上有好幾位同學都是畢業自海青中學、同住左營眷村的海軍子弟,他們優異的學業與才藝成績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我對海軍軍區和眷村的種種描述,感到特別親切。 讀阿駱的文稿,心中覺得舒暢、豐足,因為他文筆流暢、文風樸實,而且「言之有物」。 他自比喻為勤勞的漁夫,努力在腦海中撒網撈取記憶。他不時上問長輩,還上網查詢、求證資料,企圖將每一段記憶中的故事,都弄得清楚完整,並且將之鋪陳得縱橫有致;歷史性與地理感並蓄、廣度與深度兼具。 基本上,他都是縱向的按時序排列所記得的故事,橫向的描述其內容。但也會橫向的描述完當年「久遠事件」的內容或經過,若干年後的某個時間點或者就是「現在」,再以「當下」的眼光或心情去作縱向的回顧,或將自身的「小事件」與當時國內發生的「社會大事」或國際「時事」作連結。引領讀者穿梭於不同的時空,去感受他淵博的知識和寬廣的思緒。 所以,讀者翻閱介紹鳳山與左營兩地時,會先於篇首讀到這兩處史地方面的簡介;在讀到民國51年台灣鬧霍亂的同時,可讀到「柏林圍牆」的興建與拆除史;在他回憶海青中學的特殊師生時,也可讀到「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事件」之始末。此外,由「反攻大陸」和「讀者文摘」兩篇,又可得知「國光計畫」的真相,以及一本好雜誌如何影響一個人和家庭。這可都是本書讓人感到豐富無比,欲『看』不能罷手的主要原因! 認識阿駱四十多年來,我們一直維持聯繫,眼看著他在夏令營地裡為小朋友服務、交女朋友、畢業、當兵、結婚、生子:到美國深造、回台灣、移民加拿大、又到中國大陸去發展,最近竟喜孜孜地告訴我他當爺爺了耶!他給人的感覺一向是熱情、幽默、點子多、才華洋溢…快樂兒童中心夏令營營地的精神堡壘就是當年他利用一些廢物(破鍋、畚箕、草繩、竹竿等)搭建的,十分牢固。漆上油彩後,變得鮮艷充滿童趣和原野味,一直被沿用了二十多年。讀完他的自傳,對他又多一層了解;原來他還很能寫文章,真是能動能靜,能武也能文耶! 人生的際遇總是如此微妙。他一路的認真與堅持,在父母的關愛,上帝的安排下,我真實地看到他持續地創造豐富的人生,不斷地迎向絢爛的陽光。這本有驚險、有苦、有樂,酸甜交織的故事書,縱使沒有男女情愛,但依然趣味盎然,值得你我品嚐。 二〇一四年九月 臺北 (鄧佩瑜:資深社教工作者,曾任快樂兒童中心主任、現任群我倫理促進會秘書長)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心門,因心弦的被觸動,開啟了。
2014/09/05
若悠
關於《神的載體》
2016/02/07
jrue
愛國與叛國,「一生分作兩回人」!
2015/04/03
蔡登山
微妙人心的探討─《我有罪‧我無罪》
2016/11/06
月初
《慧能的柴刀》─人心浮動,柴刀斷念,正信就無所懼
2016/06/27
Big Fish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