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展望與國家願景:林嘉誠政治評論集

全球展望與國家願景:林嘉誠政治評論集

  • 作者 / 林嘉誠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5-03
  • ISBN / 9789865729639
  • 定價 / NT$ 280
  • 優惠價 / NT$ 252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政治必須重新盤點
經濟必須重新定位
社會價值必須重塑

僑務委員會前委員長  張富美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前署長、前駐英代表 林俊義
行政院人事局前局長 周弘憲
考選部前政務次長 邱吉鶴
真摯推薦


本書特色

作者站在台灣長遠的觀點,以人民福祉為核心,沒有黨派的色彩,提出中肯的建言。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林嘉誠部長/教授與我的交情,可以追溯到九○年代。記得一九九○年六月底我以少數海外異議人士的身分,受邀出席李前總統主辦的國是會議,我的好友陳永興醫師是籌劃發起人之一,介紹我跟東吳大學社會系的林教授認識。當時我在美國加州的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也在法學院兼一門課,頗熱衷於台灣的憲改議題,他太太的姊姊是陳玲玉律師,姐夫洪三雄先生都是台大法律系我的後輩,他們的獨生女在史丹福大學附近的私校就讀,我本來與洪家就有來往,所以跟嘉誠兄一見如故。他中學唸建中,但他是嘉義人;我是雲林人,但唸嘉義女中六年,因此更拉近了關係。我知道林父是留日的智識份子,與李前總統交好,因此林教授可以直達天聽。嘉誠兄博學多聞、言之有物,文筆又很好,在國內的幾個大報經常看到他寫的文章、專欄及社論,雖然他的立場較同情、支持黨外的民主運動,中國時報的余紀忠老闆及聯合報的王惕吾先生都很器重他。黨外的報章雜誌中,像康寧祥先生創辦的《八○年代》及《首都早報》也都借重他的才華,在後者出任副總主筆,是公認的新生代才子。
一九九二年我接受民主進步黨的徵召,放棄美國籍,返台出任僑選的國大代表,參與修憲及推動總統直選的工作,與林教授的互動更頻繁。兩年後的秋天,我接民進黨國大黨團的總召,受命協助陳定南先生的省長之役,陳水扁立委的台北市長競選我根本沒有參與。北市勝選後,我已經回到史丹福大學就職,突然受邀加入陳市長的小內閣,返國接下訴願會主委一職。另有三位女性獲邀入閣,陳菊女士接社會局局長,之前她是高雄市選出來的國代,有同事之誼。嘉誠兄擔任研考會的主委,剛上任時我對國內公務體系的運作不甚瞭解,林主委給了我很多協助,尤其我是北市訴願會第一位專職的主委,議會通過撥給我一部新車及一個司機,卻沒有派秘書來支援我,導致我每天從早上八點上班至晚上十點才下班,所有的行程、聯絡、雜務都要自己安排。有一晚林主委在從事「走動式管理」時,到我辦公室發現了我的困境,立刻向陳市長稟報,從秘書室調派一個人力來支援我。第一任的副市長陳師孟離職後,林兄接下副市長的重擔。我除了訴願會的本職之外,也肩負城市外交的工作,每年代表陳市長出席在世界各國召開的IULA(國際地方政府聯合會的執委會,每年二次),有一回,一九九七年去澳大利亞開會,由林副市長領軍,我陪同出席留下愉快的回憶。台北市政府的四年,是我在台灣從政最美好的時刻,最有成就感;團隊有默契,施政成績斐然,許多創新及高效率給了台北市欣欣向榮的景象,可惜在過去的十六年卻消失殆盡。(參考他的近作,見「原台北市政府團隊與柯文哲」﹝W-1-18,林嘉誠出書(2)﹞)
二○○○年五月,陳水扁總統就職,嘉誠兄出任研考會主委,我則擔任僑委會委員長,我們都住在信義路三段大安森林公園對面的職務宿舍,偶爾我會去林家串門子,夫人陳玲華是台大外文系的教授,有時我們相約去附近聚餐。四年後,阿扁總統連任,林主委轉換跑道去考試院擔任考選部部長,就搬離宿舍,我自己經常跑國外僑區,與林部長賢伉儷就較疏遠。不過,二○○八年五月卸任後,彼此還是有來往。在馬政府的系統性打壓迫害下,他本身遭受纏訟之苦長達三年,受到殘酷的蹂躪,我眼睜睜看著幾位政務官好友都無法倖免,我卻無能為力而感到十分痛苦。幸好他沒有被擊倒,現在終於回到充滿自信、有衝勁、有理想的學者本色,重拾文筆,幾乎每天都可以拜讀他精闢入裡的文章,中外古今,旁徵博引,涵蓋面非常廣,使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博學多聞。聽說他每天清晨都揮筆疾書,文章源源不斷寫出來,散見各報章雜誌,Taipei Times也常有英譯的文章出現。總之,我的好友林部長,是「友直、友諒、友多聞」,是為序。
僑務委員會前委員長 張富美
二○一四年十月十三日于新店

簡介

本書結集作者在各大報發表的評論文章,分為政治運作、經濟社會及教育文化等三大部分,含蓋了政治、國際關係、兩岸關係、經濟、社會、勞工、環境、教育、文化、行政等相關公共領域的議題,不僅有學理的依據,更有其個人獨到的見解。作者站在台灣長遠的觀點,以人民福祉為核心,沒有黨派的色彩,提出中肯的建言。

作者簡介

林嘉誠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政治學雙學士,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畢業。
美國華府國會研究班(1984)、德國基爾大學研究(1988),曾任東吳大學教授、台北市政府研考會主任委員、台北市政府政務副市長、台北市都市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臺灣銀行董事、國家科學委員會委員、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考選部部長。

目錄

目次
推薦序一 友直友諒友多聞/張富美 
推薦序二 全球展望與國家願景/林俊義 
推薦序三/周弘憲 
推薦序四/邱吉鶴 
自序 

第一篇 政治運作
1 藍綠相互理解共存共榮 
2 專業能力與本土之愛 
3 政治可怕又無所不在 
4 健全國安功能 莫無的放矢 
5 推動另類的正名運動 
6 中央地方政府橫向失靈縱向失能 
7 看到政治善良的力量 
8 智庫的角色與功能 
9 台灣的國際處境及對策 
10 美國態度與台灣總統大選 
11 台日是否命運共同體? 
12 由蘇格蘭獨立公投談台灣民主前途 
13 香港民主發展前途未卜 
14 民進黨應專業理性問政 
15 彭明敏先生的未竟之功 
16 阿扁功過歷史自有定論 
17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政治觀察 
18 原台北市府團隊與柯文哲 
19 柯文哲宜謹言慎行 
20 亞太新秩序與台灣的角色 
21 朝野政黨的互動之道 
22 博士、教授、政務官人才 
23 台灣香港與一國兩制 
24 政府透明度與公共治理 
25 專家學者與公共政策制定 
26 憲政困局下的部會首長 
27 不確定性與公共政策制定 
28 另類少數政府的治理之道 
29 認真考慮特赦阿扁 
30 人民有權對民進黨課責 
31 民進黨應培育治國人才 
32 民進黨應強化政策論述能力 
33 食安問題引爆治理危機 
34 民進黨要有完善的對美政策 
35 不要低估台北市民的智慧 
36 習拋一國兩制台灣如何接招 
37 影子政府的運作之道 
38 地方政治超乎黨派 
39 行政中立係國家安定的基石 
40 兩岸新階段民主新角色
 
第二篇 經濟社會
1 政府請客企業買單人民受益 
2 水資源匱乏誰來統籌 
3 國民年金的整合探討 
4 政府基金管理組織的整合與轉型 
5 政府基金運作的績效評估 
6 環境資源部應有組織與功能 
7 台灣自來水公司的轉型分析 
8 國營事業的績效評估 
9 經濟發展的三大目標 
10 因應經濟危機的政府策略 
11 居住正義與政府角色 
12 改變經濟 須靠公民力量 
13 企業倫理蕩然無存 
14 由政治經濟複合體的解析談起 
15 貧富差距惡化全球民眾有感 

第三篇 教育文化
1 大學校長遴選談校園自治 
2 正視十二年國教問題 
3 明星高中與菁英人才培育 
4 文化政策與政府角色 
5 學生運動的量變與質變 
6 由成大首位女校長談起 

附錄
附錄1 Political, business elites rule the nation 
附錄2 Government cross-strait politics is frightening 
附錄3 Viable two-party system is possible 
附錄4 State firms’ evaluations need to be re-evaluated 
附錄5 Chinese nationalism poses threat 
附錄6 悼念張炎憲教授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