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名人志--從康有為到張大千

晚清民國名人志--從康有為到張大千

  • 作者 / 陸丹林原著、蔡登山增訂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5-08
  • ISBN / 9789865729974
  • 定價 / NT$ 400
  • 優惠價 / NT$ 360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本書特色

◆此書蒐集整理大量史料,考證近代重要人物的生平,以十五個人物為軸,讓讀者以完全不同的視角閱讀,更容易理解那個年代特別的背景,實為一珍貴史料。

◆除收錄陸丹林原著的《當代人物志》,編者更增補八篇文章,對史料未詳盡之處加以補充。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導讀 陸丹林和《晚清民國名人志》/蔡登山

陸丹林,字自在,號非素,齋名紅樹室,廣東三水人。陸丹林廣額長臉,身材瘦長。據鄭逸梅說他一目失明,以瓷目代之,宛如天成,人罕知之。他一足微跛,係早年遇盜,他大膽抵抗,為盜開槍所傷。幼年就讀於家鄉達立學堂,因在祭孔時拒絕充當陪祭並反對行禮,被校方記大過一次。後入廣州朱執信任校長的培英學校。一九一一年黃花崗之役前夕,加入同盟會,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一些國民黨中「元老」級的政治人物,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從政經歷,一九一八年,任職廣州軍政府。他學西醫一年多,後來到上海,住中國寰球學生會宿舍,得識該會主幹事朱少屏,並尤其介紹加入南社。並開始從事報刊編輯,先後曾主編許多報刊雜誌。尤其以文史和書畫刊物而聞名,堪稱是當年國內和港澳兩地的第一「名編」。
陸丹林主編的刊物,有《人之初》、《中國晚報》、《大光報》、《國畫月刊》、《蜜蜂畫刊》、《廣東文物》、《道路月刊》等刊物。但其中為人們耳熟能詳並津津樂道的是《逸經》和《大風》。《逸經》,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創刊,是半月刊的文史雜誌。簡又文任社長,由謝興堯任主編,社址在滬西愚園路的愚谷邨。一九三六年底,謝興堯以體弱多病,加上不習慣上海的生活,編輯工作的繁劇,而辭職北上,所以從第二十二期起,由陸丹林繼任主編。陸氏乃將內容大加調整,如「逸經」、「文學」、「建國史實」、「今代史料」、「太平文獻」、「藝林」、「考據」、「詩詞」、「人志」、「特寫」、「紀遊」、「小說」、「掌故」、「秘聞」、「史乘」等。撰稿人有俞平伯、周作人、葉恭綽、陳子展、謝國禎、王重民、柳亞子、胡寄塵、郁達夫、林語堂、宋春舫、趙景深、瞿兌之、金息侯、徐一士、徐蔚南、謝冰瑩、李青厓等,均一時名作家。還有馮自由與劉禺生,也是《逸經》的臺柱。馮自由根據他自身的經歷與見聞及其在民初「稽勳局」局長任內而彙集的資料,分段寫成《革命逸史》。劉禺生曾為兩廣監察使,每期寫《洪憲紀事詩本事注》,每事作七絕詩一首,加以註釋,並附有圖片,專記袁世凱竊國稱帝事。馮、劉之文,先在《逸經》連載,後來才刊行單行本的。
鄭逸梅說陸丹林對於名作家特別尊重,如周作人要求保留原稿,不得沾污,陸丹林特委事務人員為之謄鈔,以副本發排,原稿奉還。且凡名作家,每篇刊出,將該文多印二十份,寄給作者,俾作者保存。續有所作,即續為覆印,積多了,裝訂一下,儼然為一單行本,這個辦法很博得作者的歡迎。
《逸經》在宣傳抗日,曾與《宇宙風》、《西風》聯合出刊了《宇宙風‧逸經‧西風非常時期聯合旬刊》。之後迫於形勢,這幾個雜誌的骨幹成員,又避聚香港,於一九三八年三月五日共同創辦了《大風》雜誌(初為旬刊,第七十二期改為半月刊),由著名作家簡又文和林語堂任「大風社」社長,陶亢德和陸丹林任編輯。夏曼(陶亢德)在〈香港的雜誌〉文中說:「香港之有『海派』雜誌,恐怕要推宇宙風逸經社合辦的《大風》為開山祖了。……簡君舉家遷港,烽火漫天,而辦雜誌之心不死,函邀《逸經》編輯陸丹林君去港,並請宇宙風社合作,於是一陣大風,遂起於香港」。《大風》為抗戰期間在「精神上智識上」感到貧乏的讀者,提供文化滋養和精神食糧。內容方面,「為適應時勢之需求」,故「由一元而演為多元」,其中包括文藝創作、書評、譯文、專著、史實掌故、各地通訊、漫畫等。但從第十期開始陶亢德和林語堂的名字就從編輯名單消失了。
《大風》最為人所知曉的是在一九三九年三月五日第三十期刊出郁達夫的《毀家詩紀》,全組詩共二十首,其中七絕七首、七律十二首、詞一闋。這些詩詞當是郁達夫一九三六年春至一九三八年冬陸續寫成,並經多次修改,最後加上注文,每首詩後注文詳細記述他與王映霞婚變的過程,淒惻動人。王映霞以詆語太多,心不甘服,也如法炮製,做了許多詩,附有注釋,反唇相譏,交給陸丹林發表,那就是刊於第三十四期的〈一封長信的開始〉。只是陸丹林覺得太失達夫面子,便僅登了詩,注釋都被刪掉,王映霞對此認為厚此薄彼,有失公允,頗不以陸丹林為然。
陸丹林性情不隨流俗,做事往往與眾不同,個性獨特,好惡分明。據鄭逸梅回憶,陸丹林死前數月預寫遺囑,別具一格,說:「我離世後,遺體送殯儀館,不要再穿衣服,也不要整容,這是愚蠢人所做的笨事,切勿盲從,否則是糟掉物料,對死者無補,對生者有損。遺體送到殯儀館,自行結帳,定於何時火葬,不必管它。這樣做得灑脫,省卻許多無聊瑣事。骨灰不要取回,交托殯儀館即可。因為它沒有一些用處,反成累贅的廢物」。
由於陸丹林經歷變革時代、又與革命人物多有往還,近水樓臺,收集當時資料以及文獻,故得以造就相關著述亦豐,著有《革命史譚》、《革命史話》、《當代人物志》、《從興中會組織到國共合作史料》(據鄭逸梅說,該書稿約二十萬言,其中頗多珍聞秘事,外間從未發表,材料十之七八,是由陳少白、于右任、譚延闓、徐季龍、汪精衛、唐紹儀、馬君武、馮自由、居正、葉恭綽、鄒魯等口述,由他筆錄,惜乎沒有刊成,稿都散失了。)、《新文化運動與基督教》、《孫中山在香港》、《美術史話》、《紅樹室筆記》、《楓園瑣談》等,其他散見於各報刊的文章甚多,十之八九為文史資料。
其中《當代人物志》一書共有十五篇,分別是:康有為與李提摩太、吳佩孚與楊圻、林語堂與周樹人、詩壇耆宿陳三立、標榜文治徐世昌、苦學成名馬君武、敢作敢為徐謙、落華生許地山、老子軍創組人張一麐、詩言志的葉恭綽、全能畫家張大千、雕刻家劉開渠、開路先鋒趙祖康、「六不將軍」陳孝威、婦女運動先鋒張竹君。陸丹林談到這些內容說:「有些是偏重某一個人的一方面而非全貌的,有些是合寫兩個人的關係,反映各個人的特性,有些是綜合各家的記述而考證他的得失異同。寫法各別,文體自然也不一律了」。儘管如此,但此書史料價值仍高,就如同作者在〈序〉中所言:「其中所寫述的,十之八是作者的朋友,大家時有往來,他們的生活逸事,知道很多,寫來似更來得清楚親切。絕非用耳代目,甚至憑空渲染些事蹟來聳人聽聞的所能比擬」。
陸丹林在香港辦《大風》期間結識高伯雨,高伯雨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日日記云:「等到八點鐘還不見饒宗頤來,乃往其寓所訪之,稍坐就一齊同出,往訪陸丹林,看他是不是接受日本人的『照顧』,一如外間所傳。丹林在香港住了四年多,他的寓所從來不告訴任何人,人們都知道他的脾氣,也不動問」。
一九六六年,陸丹林在上海,高伯雨仍居香港,此時有朋友勸高伯雨辦一份文史掌故刊物,高伯雨即辦起了《大華》。一九六七年三月第二十五期《大華》開始連載《世載堂雜憶續篇》。據高伯雨後來的回憶說:「其時文化大革命已春雲初展,陸兄還能和我通信無阻,他說他剪存有雜憶全份無缺,可以把未收入單行本的部分抄來給我登刊。自二十五期起登出,標題作《世載堂雜憶續篇》,下屬『劉禺生遺著,雋君住釋』。雋君者,丹林先生化名也。他相識劉君在前,我相識在後,由他注釋再好不過。一共登載十期把全文刊完」。
高伯雨說劉成禺(禺生)的《世載堂雜憶》有補編,其實該書在劉成禺生前並無單行本印行,此書稿後來由錢實甫整理,一九六○年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收為「近代史料筆記叢刊」之一種。後來還有台北文海版、台北長歌版、山西古籍版、遼寧教育版。然這些版本完全根據中華書局版。但當時錢實甫在整理編輯此書時,可能有他的取捨標準,因此有許多文稿並沒有編入。
高伯雨說當年香港有位喜歡翻印書的朋友找他商量,要就《大華》所登的《世載堂雜憶續編》排印出版單本,他也竭力贊成,但終究未果。二○一○年,我就《續編》重新排版,補入原有的書稿之後,成為「全編本」《世載堂雜憶》(秀威資訊出版),如此讀者當可得窺全豹,而無遺珠之憾矣。只因劉成禺、陸丹林、高伯雨都是我敬佩的作家,因而成就此一段因緣。
高伯雨寫道:「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我籌辦《大華》半月刊,丹林答應寫稿來給我,條件是用我的筆名發表,稿費匯給他。《大華》出版後三個月,『文革』出現,丹林就不敢再寄文章來,但他積存的還有廿多篇,發表後稿費絡繹匯去」。一九六六年七月十九日陸丹林給高伯雨的信,其中云:「以後來函,千萬不要附有印件,有印件的不必附函,以免發生誤會,亦不必談及寫稿事,因我久不寫稿,更不為海外寫稿也。前存尊處小款(指代賣書的),匯出時,我收必知之,也不必提及」。表明形勢之險惡到了不能「享有通信之自由」了。
高伯雨說:「到一九六六年八月後,『風聲日緊』,他來信示意,我不可匯錢去,免生麻煩,後來就不通音問了。他的文章在《大華》刊登後,我就撕下來來套入信封寄給他,不久,他又叫我別寄到他家去,寄給余十眉,余君收到後會交給他的」。至此,我們今天就可以理解續篇前言那個障眼法的落款「一九六六年九月,雋君記於香江寓樓」的苦衷了。
《當代人物志》是陸丹林的人物寫真,雖是篇幅短小,但可說是精品。主要原因是他寫這些人物,都是親見親聞的,因此拈筆寫來,特別親切有味。其記事敘情,歷歷如在眼前。既可說是珍貴史料,又可增長見聞。筆者寶愛多年,今重新整理,饗之同好除校正其錯訛之字外,又就其中所未詳盡其意之處,補寫八篇文章。或可對該人物的史料做一補充,或對史事做一辯誣。隔代有知音,此當為陸氏所樂見者,而可免續貂之譏。因涉及之人物,皆為晚清民國,更名為《晚清民國名人志》,以符內容也。

簡介

民初報刊第一名編 陸丹林親歷記載

本書以陸丹林的《當代人物志》為本,內容記載晚清民初多位名人的生活逸事,包含:康有為、吳佩孚、林語堂、魯迅、張大千等。所載名人多為作者朋友,平時素有往來,因此拈筆寫來特別清楚親切,絕非以耳充目,甚至憑空渲染些事蹟來聳人聽聞的文章所能比擬。除了作者對書中名人寶貴的紀錄評析外,更有許多珍貴史料記錄,如〈康有為致李提摩太函〉、張大千寄給凝素夫人的兩首詩等等。

編者更增補八篇文章,談及林語堂與魯迅的分合、張學良與胡蝶的牽連、馬君武的風流韻事等。就原著中人物史料未詳盡之處加以補充,或對史事做一辯誣。讓讀者以不同的視角一窺這些人物的生平,改變您對這些耳熟能詳名人的既定印象。

作者簡介

陸丹林
廣東三水人。一九一八年,任職廣州軍政府,後擔任報刊編輯,先後曾主編許多報刊雜誌。尤其以文史和書畫刊物而聞名,堪稱是當年中國和港澳兩地的第一「名編」。陸丹林主編的刊物,有《人之初》、《中國晚報》、《大光報》、《國畫月刊》、《蜜蜂畫刊》、《廣東文物》、《道路月刊》等刊物。但其中為人們耳熟能詳並津津樂道的是《逸經》和《大風》。
著有《革命史譚》、《革命史話》、《當代人物志》、《新文化運動與基督教》、《孫中山在香港》、《美術史話》、《紅樹室筆記》、《楓園瑣談》等,其他眾多文章散見於各報刊。

蔡登山
文史作家,現為秀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
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目 次

導讀 陸丹林和《晚清民國名人志》/蔡登山
《當代人物志》序/陸丹林

康有為與李提摩太
附錄 康有為玩假古董/蔡登山

吳佩孚與楊圻
附錄 江東才子楊雲史坎坷一生/蔡登山

林語堂與魯迅
附錄 林語堂與魯迅的分合/蔡登山

詩壇耆宿陳三立

標榜文治徐世昌

苦學成名馬君武
附錄 張學良未曾與胡蝶共舞/蔡登山
附錄 馬君武風流韻事多/蔡登山

敢作敢為徐謙

落華生─許地山

「老子軍」創組人張一麐

詩言志的葉恭綽
附錄 葉恭綽不上掃葉樓/蔡登山

全能畫家張大千
附錄 張大千指上功夫/蔡登山
附錄 張大千在藝壇文友間/蔡登山

雕刻家劉開渠

「開路先鋒」趙祖康

「六不將軍」陳孝威

婦女運動先鋒張竹君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