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藝術設計
我親見的梅蘭芳
- 作者 /
薛觀瀾原著;蔡登山主編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5-03
- ISBN /
9789863263227
- 定價 /
NT$
360
- 優惠價 / NT$
324
收錄余叔岩研究皮黃音韻十大要點
堂堂正正,不走偏鋒,根底最好,嗓子最寬,
齒牙喉舌,妙出天然,媚而不纖,脆而不激,
且擅武功,而精崑曲,為旦角之全才,前所未有。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和梅蘭芳、孟小冬、余叔岩等名伶都熟悉,他又是一個著名的劇評家,內容圍繞梅蘭芳,談論當時的伶人往事和精彩的戲碼,是京劇史上的重要史料。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導讀
袁世凱女婿薛觀瀾談他親見的梅蘭芳
蔡登山
薛觀瀾喜歡京劇,是知名票友,著名的劇評人,他和余叔岩亦師亦友,余叔岩曾向他請教學習中州音韻,他和孫養農等都是研究余叔岩的專家級人物。
薛觀瀾(一八九七至一九六四),原名學海,字匯東,觀瀾是他的筆名。江蘇無錫人。祖父薛福成先後師事曾國藩、李鴻章,歷任寧紹臺道、湖南按察使、出使英、法、意、比欽差大臣等職,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父親薛南溟是清光緒朝舉人,曾入李鴻章幕下。此後棄官轉事實業,一八八一年開始辦繭行,一八九六年與人合夥創辦繅絲廠,後又組建永泰絲業集團,成為近代著名實業家。薛觀瀾早年就讀於北京清華學堂,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留學美國,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經濟系。他喜愛體育運動,曾任該校田徑隊隊長,還是短跑健將。回國後,在北京匯文大學任體育教練。後曾任北洋政府監務署檢事、駐英使館三等秘書、直隸省省公署顧問、外交部特派直隸交涉員等職。
薛觀瀾在京期間結識了袁世凱的次女袁仲楨,一九一九年十一日二日兩人結為秦晉之好,在無錫成婚時,因袁世凱已死,乃由其子袁克定主婚。關於薛觀瀾和袁世凱的次女袁仲楨的結褵,有段小插曲。當時黎元洪總統欲將長女黎紹芬(周恩來天津南開中學的同學)許配給薛觀瀾,薛觀瀾說:「黎大小姐為父母最得寵者,我見黎大小姐革履西裝,口如懸河,漸漬於泰西之風甚矣。與予性格不合,婚事不諧。」而袁世凱生前曾經做主,準備將女兒袁仲楨許配給兩江總督端方的侄子。然而袁世凱死後,這位性格剛強的「公主」逃婚,自願嫁給了她挑中的「白馬王子」薛觀瀾。因為薛觀瀾和袁仲禎在校讀書時便結識,兩人最初便是很好的朋友,以至後來雙雙排除「萬難」執著牽手。當日薛府張燈結綵,而新房設在無錫西溪下的花園洋房內。這是一座具有巴洛克風格的花園洋房,建成於一九一七年,在無錫也是屈指可數的。當時年僅十二歲的京劇名伶孟小冬,亦獻藝婚禮,無疑為婚禮錦上添花。據《錫報》載:「十一月三日晚,屋頂花園小京班及已輟演之髦兒戲班,同至西溪下薛宅合演堂會,孟小冬演《武家坡》、《捉放曹》二齣,最是精彩。小京班童伶王福英之武戲,亦甚出色。」堂戲演至凌晨一時尚未終場,為此薛南溟電話通知耀明電燈廠(薛南溟為該廠創辦人之一),要其再延長二小時用電,待戲畢再熄燈。
一九二五年春徐樹錚受命為「考察歐美日本各國政治專使」,率考察團十五人,先後考察法國、英國、瑞士、義大利、德國、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時、荷蘭、美國、日本等十二國。到倫敦時,薛觀瀾時任駐英使署的秘書,徐樹錚知道英國的「皇家學院」是國際聞名的,經過一番得力的宣傳,「皇家學院」始知徐樹錚是中國國學專家,果然請他公開演講兩小時,徐樹錚以〈中國音樂的沿革〉爲題,叫薛觀瀾代他趕速翻譯成英文。翌日《泰晤士報》載稱,徐專使作為中國軍人有此文學成就,不勝欽佩云云。徐樹錚甚得意,遂聘薛觀瀾爲秘書,待遇甚優。接著又訪問蘇聯,當時徐樹錚之隨員只有褚其祥、朱佛定與薛觀瀾三人。薛觀瀾在回憶文章說:「我當時面對史氏(史達林),印象特深,此公眉有煞氣,雙目狡獪,八字鬚如亂柴。惟他右眉之上有紅痣一粒,此殆註貴之徵,與我國黎元洪一般。」而徐樹錚與俄外長齊翟林在外交官舍爲了共黨問題,通宵舌戰,均由薛先生躬任翻譯,雙方各逞辭鋒,循至面紅耳赤。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徐樹錚考察結束回到上海,十九日即動身赴京。復命後,於二十九日晚乘專車離開北京南下,途經京津間廊坊車站,被馮玉祥部下張之江劫持,當時薛觀瀾亦隨侍在側,他記下最後一幕:「行約百米,瞥見徐專使在前,由官兵數人推挽而行,月明如晝,寒氣逼人,步點甚疾,塵土飛揚,徐失一履,踒其足,回顧觀瀾者三四次。於是徐公在前,我跋其後,相距不遠,又疾行一里,前面橫一小丘,附近皆係田隴,此即預定之殺人場也。在此呼吸存亡之際,有一軍官,突如其來,問我姓甚?我說姓薛,又問:『是薛學海薛秘書麽?』我曰:『然。』軍官勃然大怒,推開挾我之二卒,以鞮踢其小腹,二卒僕地,軍官乃親自扶持觀瀾,折回原來地點,行逾百武,即聞槍聲兩響,乃徐氏被害於小丘之磡。時爲民國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上午一點半鐘,吾聞槍聲,潛然淚下,深感一代儒將,已隨此數響而長逝矣!」
薛觀瀾國學底子很好,他說是得力於母教。他的外祖父是桐城吳汝綸(摯甫),當他幼年時外祖父住在他家,教他作文。而母親嗜京劇,教過他一齣《鎖五龍》。母親又准許老僕揹了他到惠泉山廟內觀劇,這是光緒三十年左右的事。那時他的家鄉無錫縣還沒有戲園設備,看戲不必花錢,懂戲的人可說絕無僅有。他家絲廠都設在上海,因此他常隨父親赴滬小住,天天去看「新舞臺」的新戲,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新茶花》、《黑籍冤魂》、《查潘鬥勝》之類,實係變相的文明戲。
宣統初年,他到北京,大過戲癮。開始學習譚派鬚生戲,連唱帶做一齊學,先由郭春元說戲,郭是楊瑞亭的開蒙老師,此時北京戲園林立,名角如雲,這是譚鑫培的全盛時期。在那幾年中(清末至民初)薛觀瀾所愛看的對象,第一是譚鑫培,第二是崔靈芝,第三是李鑫甫。而考取出洋後,毋須再上課,每日看戲吃館子(致美齋),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日子。
留美歸國後,薛觀瀾說他學戲的機會比任何人都好。因為「自從民國七年余叔岩重振舊業起,至民國十七年余叔岩突然輟演為止,我和余叔岩契深款洽,幾乎形影不離,只有這段時間,余叔岩天天吊嗓,由李佩卿操琴,這是學戲的好機會。且在民國十一年以前,都是他自動地揀戲教我,如《宮門帶》、《馬鞍山》、《焚棉山》之類,這些戲,余叔岩在臺上都沒有唱過。」但那時他為了稻粱謀,不能安心學戲,至今追悔莫及。民國十四年,徐樹錚被刺殺,而他死裡逃生,悻悻回到家鄉,心灰意懶,更談不到學戲的興趣了。
薛觀瀾說:「回到無錫之後,我父為我提一別號,就是『觀瀾』二字。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教我袖手旁觀,不要再被捲入政治旋渦之中。我字滙東,這兩個字就隱在『觀瀾』二字裡面。所以我今用我的別號為筆名,乃是紀念我嚴明的父親,他老人家教訓我,言道:『今日政界黑幕重重,我不希望你做官,我更不願意你登臺唱戲,尤其你在外交界,現當簡任職,串戲更不相宜。』我當然遵命。」儘管如此,他仍未放棄京劇,他特延請孫老元(佐臣)操琴,又邀名票魏馥孫共同整理譚派各劇的詞句,其時他還記得七十餘齣,其中有的全部唱念係採余叔岩的詞句,有的僅屬大路玩藝,與余叔岩無關。他仍舊天天吊嗓子,可見他對京劇的癡迷程度。
薛觀瀾和梅蘭芳是同輩人,他僅小梅蘭芳三歲。薛觀瀾說宣統年間,在北京「文明園」第一次看到梅蘭芳,那時梅才十六歲,但已有五年舞臺經驗,他竟在開鑼第三齣為奎派鬚生德建堂配演《硃砂痣》,他飾吳大哥的妻子,青衣打扮,是日粉紅色的小戲單上竟沒有梅蘭芳的名字。但是,他一出臺,好像電燈一亮,臺下寂靜無聲,全園觀眾的靈魂被他迷住了。此因春雲出岫的梅蘭芳,的確美而艶,又端麗大方,一顰一笑,宛然巾幗。膚色白嫩,齒如編貝,手如柔荑,他雖患高度近視,然其雙瞳爆出,反若增添它的嫵媚,梅蘭芳是以「色」瘋魔了全國!所以譚鑫培生前說過:「男的唱不過梅蘭芳,女的唱不過劉喜奎,叫我怎樣混!」
寫梅蘭芳的書籍在坊間不少,但大多數的作者都沒見過梅蘭芳本人,甚至也沒見過他演的戲,只是根據書面的資料去鋪成他一生的傳奇。而本書作者不同,他和梅蘭芳、孟小冬、余叔岩等名伶都熟悉,他又是一個著名的劇評家,他寫出的《我親見的梅蘭芳》自然與眾不同,他甚至是最早寫到梅、孟之戀的人,因為當時在大陸這是犯忌的,沒人敢寫。作者當時已移居香港自可秉筆直書,直言無諱。
又如他寫梅蘭芳和余叔岩後來有了心結,更非行家所能知悉究竟的。薛觀瀾說有一天,梅蘭芳和余叔岩合演《武家坡》,這是難得一見的好戲,二人爭奇鬥勝,各不相讓,到了「誥封」一場,當余叔岩唸完「哦:他見不得我!有朝一日,我身登大寶,他與我牽馬墜鐙還嫌他老呢。」以下旦角應該接唸「薛郎:你要醒來說話。」誰知道梅蘭芳突然之間把這句忘了,在臺上僵了一些時間,余叔岩雖為掩蓋過去,他乃接唸:「句句實言:自古龍行有寶。」事後梅蘭芳大不願意,他認為余叔岩故意不提醒他,使他少唸兩句。其實余叔岩並非故意,他在臺上向抱一絲不茍的作風,與其師譚鑫培完全不同。當是時,余叔岩已有脫離梅所主持的「喜羣社」的計劃,常常臨時回戲,使梅更不滿意。後來捧余的團體與捧梅的團體形成對立的狀態,捧余的决不去看梅蘭芳,這齣《武家坡》確是導火線之一。
類似的事還有不少,由於作者熟悉梨園掌故,許多事更是親見親聞,因此此書有許多道人所未道之事,其珍貴處就在此。例如他提到他所親眼目擊的上海幾位大亨,他們都是戲迷,而且喜歡登臺亮相,結果當然鬧了不少笑話。如王曉籟飾《空城計》劇中的司馬懿,居然揮軍殺進西城。張嘯林常唱《盜御馬》的竇爾墩,竟將詞句抄在大扇子上當臺照唸。杜月笙在無錫榮家堂會唱《劈三關》,屢次忘詞,只得不了了之。但他們是道地的戲迷,戲癮極大,亦肯很用心的學戲。
又作者是著名的劇評家,所觀京崑等劇包羅萬象,而且獨具慧眼。書中對所看過的戲,都有中肯之評論。薛觀瀾的曾祖父薛湘為道光朝進士,歷任湖南安福、新寧知縣、廣西潯州知府,著有《說文段氏翼》、《未雨齋詩文集》等書。稱得上是晚清嘉道年間音韻學專家。因此薛觀瀾在京劇與崑曲的研究中,特別注重音韻。他乃專治沈苑賓(乘麐)所著的《韻學驪珠》一書,認為該書補弊救偏,能集大成,尤其反切最準,清濁最明。薛觀瀾說:「欲考皮黃崑曲之音韻,殆莫善於是書矣。京劇固奠枕於中州韻,然能變化無窮,有典有柯,鮮以腔害字,亦不以字害腔,比較崑曲與其他地方戲劇,自更易引人入勝。申而論之,四聲五音乃皮黃之體,鍊氣運嗓乃皮黃之用。體用兼賅,方成名角。歷代名伶如程長庚、余三勝、譚鑫培、余叔岩之儔,其畢生精力大都耗費於字音之中,精益求精,日慎一日,遂成大器,名留千古。次如梅蘭芳、程硯秋之輩,則皆心有餘而認識不足,故其唱唸夫能登峯造極。餘子更不足道矣。是音韻者,乃京劇廢興絕續之樞紐,而演員成敗利鈍之契機。」洵為知言。
薛觀瀾說他所寫的事蹟,什九是曾身歷其境的,他說蓋聞作者之條件有三,曰:「信、達、雅。」讀者諸君之於拙著,只能取一個「信」字而已。此書為作者晚年的一本精彩的著作,圍繞梅蘭芳,談論當時的伶人往事和精彩的戲碼,是京劇史上的重要史料。書稿完成後不久,作者便病逝於香江,著作未及出版,歷經半世紀後,重新出版,除告慰作者外,又為京劇研究增添重要的資料。
簡介
名旦梅蘭芳是一名成功的藝術家,需「天才」、「努力」、「環境」三者具備,始成一代宗師。當其崛興之秋,正是北京旦角青黃不接的時候,故梅蘭芳出生梨園世家,青雲直上,可謂「時勢造英雄」。然而憑他的天才,加以不斷的努力,又可稱「英雄造時勢」。他能適應環境,創新局面。
本書作者和梅蘭芳、孟小冬、余叔岩等名伶都熟悉,他又是一個著名的劇評家,內容圍繞梅蘭芳,談論當時的伶人往事和精彩的戲碼,是京劇史上的重要史料。
作者簡介
薛觀瀾
原名學海,字匯東,江蘇無錫人。祖父薛福成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父親薛南溟是近代著名實業家,曾組建永泰絲業集團。薛觀瀾早年就讀於北京清華學堂,後留學美國,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經濟系。他喜愛體育運動,曾任該校田徑隊隊長,還是短跑健將。回國後,在北京匯文大學任體育教練。後曾任北洋政府監務署檢事、駐英使館三等秘書、直隸省省公署顧問、外交部特派直隸交涉員等職。1925年薛觀瀾曾隨北洋政府代表團出訪蘇聯。
目錄
目次
導讀 袁世凱女婿薛觀瀾談他親見的梅蘭芳/蔡登山
1 民國以前的著名旦角
2 光緒六年至八年都中戲班情況
3 梅家是京劇界數一數二的世家
4 光緒末年至宣統初年的京劇
5 梅蘭芳以前的「譚鑫培時代」
6 記《武家坡》這齣戲的風波
7 從標準戲迷談到浪漫派戲迷
8 再談京劇中研究音韻的重要性
9 宣統年間梅蘭芳唱開鑼第三齣
10 早年的梅蘭芳與南北四個靚旦
11 四靚旦、四醜旦與十二名漂亮坤伶
12 辛亥革命前北京著名的科班與學堂
13 由梅巧玲、梅雨田、梅竹芬說到梅蘭芳
14 梅蘭芳與王瑤卿、程硯秋的師友關係
15 梅蘭芳的藝名係開蒙老師吳菱仙所取
16 梅蘭芳為什麼要學崑曲與練武功?
17 齊如山與梅蘭芳當年結交的經過
18 由譚梅合演《汾河灣》談到兩家交誼
19 譚鑫培在戲臺上怎樣壓迫梅蘭芳?
20 從譚梅打對臺說到梅蘭芳排新戲
21 提倡崑曲為梅郎一生最大的功績
22 排演梅派新劇的兩個重要人物
23 廿歲以前的梅蘭芳及其家庭狀况
24 梅氏的內助:由王明華說到福芝芳
25 由梅氏加入共黨說到他的第二代
26 京劇伶人的歷史地位與梅蘭芳的一生
27 中共魚肉人民獨厚於梅蘭芳一人
28 由梅蘭芳說到坤角老生泰斗孟小冬
29 孟小冬有幸拜名師、無緣顯身手
30 孟小冬廿年中多彩多姿的舞臺生活
31 再記孟小冬舞臺生活的八次代表作
32 無量大人胡同梅家來了位不速之客
33 「三角戀愛」糾紛中的兩個枉死鬼
34 記京劇中二胡伴奏的創始者王少卿
35 淪陷時期在上海馬斯南路晤梅記
36 梅宅一席談蘭芳念念不忘余三哥
37 梅余合演《珠簾寨》余叔岩躍居第二牌
38 余叔岩不甘跨刀、梅蘭芳耿耿難忘!
39 首次應邀赴上海、每月包銀一千八
40 梅氏一生最得意與最失意的兩次演出
41 《春香鬧學》、《天女散花》首先拍成影片
42 梅蘭芳留下的唱片與錄音
43 記一臺盛大的「堂會」戲
44 藝術上的「美」、表演上的「真」
45 梅蘭芳三次赴日表演之一
46 梅蘭芳三次赴日表演之二
47 梅蘭芳三次赴日表演之三
48 梅蘭芳的思想並不左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