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二十世紀經典中文小說評析
- 作者 /
劉益州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4-11
- ISBN /
9789863262923
- 定價 /
NT$
260
- 優惠價 / NT$
234
魯迅〈狂人日記〉
呂赫若〈牛車〉
朱西甯〈鐵漿〉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郁達夫〈沉淪〉
白先勇〈花橋榮記〉
金庸〈白馬嘯西風〉
鍾理和〈蒼蠅〉
本書特色
1.評析多為知名作家作品,如:魯迅〈狂人日記〉、呂赫若〈牛車〉、朱西甯〈鐵漿〉、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郁達夫〈沉淪〉、白先勇〈花橋榮記〉、金庸〈白馬嘯西風〉、鍾理和〈蒼蠅〉等。
2.研究論述多元並呈,以敘事學、符號學、現象學、空間理論及各式文化等研究概念。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序
許又方
若依美國學者M.H Abrams 在其名著《鏡與燈:浪漫理論與文學批評傳統》(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中所勾勒的文學批評四要素:作品、作者、讀者與世界,則文學思辯的領域,不外乎作品之所以構成的美學成分,諸如體式、修辭、音響等表現層面的問題,此其一;再者,由作品的文字爬梳中,試圖領略作者的「意圖」(intention);或是,仔細檢閱作家的生平與經歷,以期增進對其作品意指的理解。第三,由讀者觀點出發,強調個人閱讀的反應,留意作品文字擴展、動人的能量。最後,望向一切存有,勾抉作品中寄寓的世界觀,視其如何迎向宇宙人生紛至遝來的衝擊與挑戰,提出什麼樣的回應,或啟示。
無論是文學的創作或研究,浮淺地來看,都不能脫離上述四個層面。或者說,這四個層面,究其實只是一體。擅於描繪人生百態的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家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曾說:「作家必須熟悉一切現象,一切感情。他的心中應有一面難以言喻、足以聚焦任何事物的鏡子,將變幻無常的宇宙,從這面鏡子上反映出來。」帶著如此接近博物學的理念,巴氏大手筆展開他道盡人世滄桑的寫作計畫,《人間喜劇》(Comé die Humaine)共九十一部的動人鉅著,於焉問世。我認真檢閱巴氏的作品,當然未能一一遍讀,但文學中可以發現的問題,如前述者,大抵都可找到足以給人豐盛啟示的線索。
而據說,《人間喜劇》在巴氏最初的寫作計畫中,是被命名為「社會研究」。顧名思義,巴爾札克無疑欲藉寫作反映他所知世界的點點滴滴,秉持研究的嚴謹態度,帶著些許批判,傳達某種理想。如此看來,容我重申,又足證純文學的寫作與學術性研究在某個層面上是相通的,他們都屬創造性活動,也都立足於作品的核心,輻射、連結至作者、讀者,以及宇宙世界的領域。
益州是一位早慧的詩人,偶爾也寫些小說,文字能量極為豐沛。近日他寄來近幾年潛心思考所得的數篇文學研究論述,跨度涵括古典與現當代詩歌、小說,當然,還有他最用心領會的詩。我細細瀏覽,發現他研究的進路多元並呈,敘事學、符號學、現象學、空間理論及各式文化研究概念等,看得出來用功至勤。早些年他跟我討論一些古典文學的問題,在我不甚成熟的指導下完成《詩經「山」意象研究》,並獲碩士學位。當時我清楚記得,古代文獻的艱澀,頗令益州感到挫折與茫然,對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就不覺滿意。雖說如此,我卻從他努力想從《詩經》文句中勾銜出某種美學條律的嘗試中,看到他對學術研究的潛能,因此鼓勵他繼續深造。多年過去,益州在學術上的表現已經與他的現代詩創作幾乎並駕齊驅了,寫作與研究再一次由他介筆融合,值得留意。
他希望我為其即將出版的論文集「小說」部份寫篇序,我既欣喜於他甫獲博士學位,更為其學術造詣突飛猛進感到高興。忝為人師,最快樂的莫過於看到學生的成就高過自己,益州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是為序。
許又方 謹誌於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二○一一年十一月廿八日
簡介
小說正是一個文本的世界、符號的世界,小說作者在意識表述中建構出來一個「人與人相處的所在」。現象學可以發現其中作者在符號中隱藏的深意,發現文本中主體和客體的構成與被構成,將表述符號還原為意識的體驗。
小說是作者的意識想像與意識構成,同時也是我們讀者的意識想像。我希望能夠透過現象學式的意識分析,能更理性、更純粹發現我們和作者共同的想像,共同的世界。
作者簡介
劉益州
筆名楊寒,創世紀詩社同仁,現任台中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青年優秀詩人、安高詩集整理獎、中縣文學獎、創世紀五十週年詩創作獎等,出版詩集《我的心事不容許你參與》、《與詩對望》、《巫師的樂章》、《楊寒短詩選》(中英對照)以及小說集《大刀歌》、《巫師的樂章》。
目錄
序/許又方
序 我們對表述與符號的世界想像/劉益州
注視的他者與他者的注視
──論魯迅〈狂人日記〉中「互為主體」的表述結構
摘要
前言
奠基:注視是人對世界的好奇
當下注視的他者
回顧活動中注視的他者
前瞻活動中注視的他者
他者的注視
結論:讀者的注視
參考文獻
焦慮的兩性:論呂赫若〈牛車〉中的現實表述
摘要
前言
「家」的結構表述
男性的焦慮
女性的悲哀
結語:焦慮與悲哀
生命現象的注視與開展:從朱西甯〈鐵漿〉看生命時間經驗的開展
摘要
前言:〈鐵漿〉的主題與生命現象的表述
〈鐵漿〉中火車鐵道所開展的時間現象
孟昭有的生命注視與開展
孟憲貴的生命注視與開展
結語:時間流中生命的示現以及際遇性問題
參考書目
被注視的符號:論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中「奇特裝扮」的現象
摘要
前言:人際場域與符號的示現
坤樹自我對「奇特裝扮」的身體符碼的現象認知
在家庭場域中對「奇特裝扮」的感知現象
在社會場域中對「奇特裝扮」的幾種反映
結語:「奇特裝扮」的身體符號在被注視下的差異解讀
參考文獻
焦慮的視角:論郁達夫〈沉淪〉中存有的意識表述
摘要
前言:孤獨、病態的意識表述
存有的意識意向性行為與特徵
空間場域中的人際結構
存有的意識表述:人際關係、國族認同與性
性慾與自我的沉淪
結語:病態、焦慮與陌生化的視角
參考書目
空間場域的時間性:論白先勇〈花橋榮記〉的時間表述
摘要
前言:人是空間場域的時間徵象
意向主體所意向的空間場域
意向主體與意向對象在空間場域中的位置與時間性
時間流中的際遇性──以盧先生的際遇為討論中心
結語:人與空間的時間性
符號、象徵與場域:論金庸〈白馬嘯西風〉中的符號意涵
前言
民族間的符號象徵:民族背景、高昌地圖
愛情的符號象徵:天鈴鳥、玉鐲、毛皮
結語
情與眼:鍾理和小說〈蒼蠅〉中愛情意識的視覺與聽覺感官
表述之現象學討論
摘要
前言:注視中的注視
他的愛情意識與視覺意向活動
她以及眼波記號的示現
聽覺意向活動的表述
愛情世界的他者
結語:兩個方向的「意向活動」表述澄明愛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