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文學小說
異鄉情願: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
- 作者 /
黃冠翔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4-07
- ISBN /
9789865729127
- 定價 /
NT$
350
- 優惠價 / NT$
277
(優惠期限至2024/12/31)
今日香港,明日臺灣?
爬梳臺灣文學中的香港「情意結」,解析臺灣作家寫給香港的「真心話」
本書特色
1.雖然是碩士論文,但可讀性高,由李瑞騰、陳建忠兩位教授背書推薦。
2.近來港台互動日趨緊密,此書對於研究台灣香港間文化交流的脈絡,是不可缺的材料。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推薦序】通過作家視野感受香港的榮辱滄桑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瑞騰
上世紀的八○年代中期,我在撰寫博士論文《晚清文學思想之研究》期間,特別注意到香港的報刊,如王韜所辦《循環日報》、黃世仲兄弟經營的《中外小說林》等,也都作了一些必要的了解;大約同一段時間,我在《文訊》雜誌策畫「香港文學特輯」,展開我深入香港及香港文學的歷程。但那時我其實還沒到過香港,總覺得不怎麼踏實。
一九八八年四月,我首度赴港,主要是去浸會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也和一些香港作家會面;八月又去了一趟,在港大參加一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發表了一篇〈八十年代香港的新詩界─以文學刊物為中心的討論〉。從此以後,香港成為我常去的地方。
第二次要去香港之前,我寫了一篇〈重訪香港〉;九○年代寫過幾篇赴港活動的心情紀錄;跨世紀以來,也有幾篇〈香港紀行〉。基本上都是散文,我應該可以算是臺灣作家,寫了香港,而我在一個什麼樣的情況下去了香港?用什麼樣的觀點看香港?看到了什麼?這樣的提問,應該可以在我的作品中找到答案。
但我畢竟不是一位創作型的作家,也只是偶爾寫了香港;不過,以臺港如此密切的關係,臺灣作家寫香港是很正常的事,進一步要問的就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那些作家寫了那些以香港為主題作品?那些作品,整體看來反映出什麼樣的香港景觀和城市
特性?
這當然可以寫成一篇探討臺港文學關係的論文。四、五年前,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任教的應鳳凰教授的一位碩士生黃冠翔,想要研究臺灣作家如何寫香港,我應邀審查並口考了他的研究計畫;約一年後,他完成他的論文,我又擔任了這篇論文的口試委員,我覺
得冠翔從一九五○年代寫到跨世紀以來,把臺灣作家筆下的香港作了很好的梳理;他認真研讀了夏濟安、邱永漢、趙滋藩、余光中、鍾玲、施叔青、朱天文、龍應臺、平路、張曼娟、易之臨、蔡珠兒等人寫香港的諸多文本,順著香港的歷史發展,用香港本地觀點、大陸學者看法來和臺灣作家相互印證,帶領讀者通過作家視野進入香港,凝視東方明珠的輝光閃爍,感受島嶼在歷史進程中的榮辱滄桑,是一部有意義的文學論述。
和這個題目相近的是:香港作家的香港書寫、大陸作家的香港書寫,甚至於香港作家如何書寫臺灣等,都可以進一步開發。冠翔寫完碩論後去服兵役,居然以「替代役」身分來到我借調任職的臺灣文學館,這說明我們有緣;他退伍之際,也是我四年任期將屆之
時,他告訴我說,他的碩士論文將易名《異鄉情願: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出版,希望我寫篇推薦序,我因在他的研究過程中提供了一些想法,很高興寫下這篇小文以祝賀本書的出版,希望冠翔今後能把研究範疇擴大,在香港書寫以及臺港文學關係史上作更多且更
深入的探討。
簡介
《異鄉情願: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深入考察一九五Ο至二ΟΟ八年間臺灣作家以香港為題材的相關創作,共針對十四位臺灣文學作家:夏濟安、邱永漢、白先勇、施叔青、余光中、龍應台、平路、朱天文、張曼娟、蔡珠兒等人的作品,分析各時期臺灣作家們眼中的香港面貌,探究以香港作為一種書寫對象,「東方之珠」對於臺灣作家的意義為何?本書既是臺灣文學的研究,亦是香港文學的探索,是臺灣人與香港人都不容錯過的文學評論。
作者簡介
黃冠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和臺灣文化研究所(文學組)畢業,目前為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研究興趣為臺港文學關係。認為臺灣文學研究需要「跨界」,既跨越地理上的疆界,亦跨越學科上的邊界,以拓展其豐富性。曾發表論文〈與權力/利交纏:從文學獎的「屬性定位」及「得獎行為」談起〉、〈重構歷史與人生──論林文月《飲膳札記》的飲食書寫〉和〈讓臺灣當代小說在高中課本「出席」:以白先勇〈青春〉為例〉等。
目錄
推薦序 通過作家視野感受香港的榮辱滄桑/李瑞騰
推薦序 看香港就是看臺灣/陳建忠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為什麼香港?─研究香港與臺灣文學關係之重要性
一、香港與臺灣文學之關係
二、香港的特殊性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況
一、臺灣的台港文學研究概況
二、香港與中國大陸對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之研究概況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範圍
二、研究方法
第五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過客與難民 ─ 一九五○至六○年代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
第一節 要坐下去嗎?─ 夏濟安〈香港 ─ 一九五○〉
第二節 避風港,也是深淵─邱永漢〈香港〉
第三節 人性與社會之控訴─趙滋蕃的《半下流社會》與《半上流社會》
第三章 一九七○至八○年代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
第一節 中國結‧臺灣結‧香港結 ─ 余光中七○至八○年代的「香港」創作
一、余光中與他的「情人」
二、北望‧文革‧中國結
三、東顧‧觀音‧臺灣結
四、西看‧沙田‧香港結
五、余光中的中國結‧臺灣結‧香港結
第二節 追尋‧探親‧新移民─八○年代的香港社會景況
一、「香港熱」與九七預言
二、兩岸開放的時代見證─朱天文的〈世夢〉和〈帶我去吧,月光〉
三、香港浮世繪─施叔青筆下八○年代香港的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
第四章 香港九七回歸前臺灣作家的末日狂想
第一節 悲情與慾望─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歷史重構與香港末世空間
一、悲情城市─天災、疾病與殖民者
二、慾望城市─性與權力
第二節 回歸的陣痛與過渡
一、回歸前的陣痛 ─ 以易之臨《世紀末風情 ─ 香港文化寫真》為中心
二、回歸時刻的香港景況
第五章 九七後臺灣作家的香港建構
第一節 庶民文化與香港精神
第二節 香港味覺景觀與記憶認同─蔡珠兒的另類建構
一、香港味覺景觀
二、飲食與地方認同
第六章 結論
一、總體特徵與定位評價
二、相關研究之未來展望
引用文獻
其他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