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人文史地
西方夜譚:抗戰西遷文人文藝彙編(復刻典藏本)
- 作者 /
張慧劍編選;蔡登山導讀
- 出版社 /
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7-03
- ISBN /
9789865716912
- 定價 /
NT$
380
- 優惠價 / NT$
300
(優惠期限至2024/12/31)
這裡面有掌故,有你所要問的,有你所要說的,可是不要你多的時間,不要你多的準備知識,不硬牽著你的鼻子向任何一個角落裡走。舉一件小事,揭穿一段歷史;說幾句淡話,揭示一種人生。
本書特色
●絕版經典‧復刻典藏:絕版書之全新復刻本
○收錄吳稚暉、老舍、張友鸞、高語罕、夏衍、易君左、潘伯鷹、盧冀野等中國抗戰時作家的珍貴史料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張慧劍和他編的《西方夜譚》一書】蔡登山
民國報壇有所謂「三張」,乃指張恨水、張慧劍、張友鸞三人也。有人說他們三人是兄弟,其實是大誤。三張雖然都屬安徽人,但張恨水祖籍安徽潛山,生於江西廣信府。張慧劍是安徽石埭人,張友鸞則是安徽安慶人,完全沒有血緣關係。「三張」中張慧劍、張友鸞同齡,皆一九○四年生。張恨水年長九歲,一八九五年生,張慧劍、張友鸞均稱其為大哥,而且張恨水後來以寫小說聞名。他們也被稱為「南京三張」,是因為他們三人都曾定居南京、都曾在南京辦報、又都十分熱愛南京。其中的兩位——張慧劍、張友鸞,身後也都安葬在南京郊區牛首山下。另有稱他們為「《新民報》三張」,則由於他們先後都曾在《新民報》主持筆政,把《新民報》辦得有聲有色,為《新民報》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張友鸞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抗戰期間,重慶《新民報》創刊,我拉恨水、慧劍參加,就有人說是『新民報三張』了」。
張慧劍學歷不高,唯讀過兩江師範文科。但他的天賦極好,博聞強記,讀書過目不忘,古典文學基礎相當扎實。他久居南京古城,先後主持南京《朝報》、《南京人報》。他與詩人盧冀野、胡健中亦為朋友,平日詩酒酬酢,無話不說。一九三四年,胡健中在浙江杭州主持《東南日報》,重金禮聘,把張慧劍從南京《朝報》挖到杭州,主持副刊。他編的副刊內容豐富多彩,還善於利用「報屁股」作補白,三言兩語,針砭時弊,頗具膽識。後來他還擔任過《新民報》重慶、成都、南京、上海、北平五個社副刊的主編,受到《新民報》老闆陳銘德、鄧季惺的器重。
張慧劍辦報筆鋒犀利,版面活潑,取稿精審,可讀性強。而他的散文優美,詩句清麗,評論文章尖銳潑辣,深受讀者喜愛。他的作品散登於二○年代到五○年代的多種報刊。他的《辰子說林》彙編了他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間在成都《新民報》主編副刊時所撰寫的兩百多篇專欄文章。這些文章是筆記、雜文、歷史掌故、時事記載的混合體,兼有文學與新聞的特色,並都閃爍著知識的光輝。
一九四六年初,張慧劍任上海《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的首任主編。一九五三年,夏衍將其借調到上海劇本創作所,編寫劇本《李時珍》。該影片由趙丹主演,上映後受到國內外廣泛好評,數次獲獎。一九五六年,張慧劍被調回南京,仍住城南白酒坊舊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請他為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作校注,他歷時半年,圓滿地完成任務。一九五九年開始著手編寫《明清江蘇文學人物年表》。文革中多次受到批鬥。一九六八年被送進江蘇省五七幹校,養過雞,種過菜,受了不少折磨,直到一九七○年病逝。由於他終身未娶,並無子嗣。他著有《辰子說林》、《賽金花故事編年》、《馬斯河的哀怨》、《明清江蘇文學人物年表》、《李時珍》(電影劇本),還校注過《儒林外史》等。編有《夜譚拔萃》、《西方夜譚》。張慧劍素以「副刊聖手」享譽報壇。《西方夜譚》是他在擔任《新民報晚刊》編輯時,將所負責的副刊專欄文章編選而成的文集。《新民報》於一九二九年九月九日在南京創刊,創辦人是陳銘德、吳竹似、劉正華,並由陳銘德任社長。「九一八」事變後,《新民報》積極宣傳抗日,主張抗敵禦侮的言論和宣傳報導,大得人心。由此報紙影響擴大,一個月內,發行數由二三千份上升到一萬多份。一九三七年七月一日報社成立南京新民報社股份有限公司,向現代化的新聞事業轉化,推選蕭同茲為董事長,陳銘德為總經理。因抗戰軍興,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新民報》決定遷往重慶繼續出版。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五日,《新民報》重慶版發刊;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一日,重慶《新民報晚刊》問世;「西方夜譚」其實是《新民報晚刊》副刊的名字,當時重慶是在中國的西方,而因為是晚報,所以名為「夜談」。
《西方夜譚》被當為《新民報》文藝叢書的第八本出版,前面七本分別是張恨水的《八十一夢》、《巷戰之夜》、《大江東去》、《偶像》;張慧劍的《辰子說林》、趙超搆的《延安一月》、趙敏恆的《倫敦去來》等。發行人陳銘德在《西方夜譚》的序言中說:「在『夜談』發表的諸多作品中,另外具有一個特色,就是史料與劄記特別多,這些作品儘管是回溯性的,而實際仍然與現實之一面有關,所謂『述故可以悟今』,作者大都是老於寫作的名手,技巧與內容的豐郁,是讀者所一致讚賞的,有若干且已被學校選為教材。許多讀者建議,將這些比較具有保存性的作品選出,另外輯為專書,做為本報『年刊』式的一種貢獻。這部《西方夜譚》,就是接受這一要求而產生的。」
正如陳銘德所說的,《西方夜譚》這本選集,作者約五十位;包括有知名的人物,如吳稚暉、高語罕、盧冀野(前)、潘伯鷹、老舍、張友鸞、易君左、夏衍、張慧劍(辰子)等等,另外還有一些使用筆名的文人,應該都是老於寫作的名手。例如被稱為「江南才子」的盧冀野是一位戲曲家,既搞研究也創作,他的小品文寫得非常好,在短短的四五百字裡,寫人狀物,信手拈來,餘韻迴盪,宛如他寫的散曲一般。我曾編輯他的小品文《柴室小品》四冊在秀威資訊出版過。本書中選的〈文壇散策〉,亦屬於文壇掌故類的短文,其中談到世人把李審言的__「輕薄子玄猶並世」誤成「輕薄子雲猶未死」,而認為該詩是指況周頤(夔笙)的。盧冀野則認為當指劉師培(申叔),他說:「罵申叔無行,是為家國大事:與夔笙等不過私怨,何至形於筆墨呢?」確有其見地。而曾著有小說多種,後潛心於詩詞及書法,被稱為「狂人」的潘伯鷹,寫〈哀林庚白〉說他才在重慶和詩人林庚白見面,數天後庚白夫婦飛抵香港,不久為日軍所殺,死耗傳至重慶,他感嘆庚白「以其清才運氣,橫屍通逵。夫何天之酷也。」
《西方夜譚》的內容有許多是對於史事人物的回憶。從晚清的李鴻章、黃遵憲,乃至於陳三立(散原)、林庚白、蔣百里、蔡鍔、吳清源等等。寫人敘事都有獨特的觀點,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另外書中還有涉及時事,抒發個人所見的。例如,關於國民參政會中有人提倡恢復讀經,因此高語罕提出〈讀經問題〉:(一)經是什麼?(二)經的真偽如何辨識?(三)怎樣讀法?(四)什麼人應該讀它?(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始能讀它?這些問題,至今都仍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除此而外書中還有不少寫重慶生活、成都花會,農人日記、鄉居生活,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生活面。能讓人能見微知著,瞭解當時當地人們的生活。
難能可貴的是編者張慧劍能利用晚報副刊這小小的方塊文章,編出這樣精彩的文集,正如玄圃在〈晚報與雜文〉中說:「雜文也許是泥沙裡的碎金,也許是米麥中的粃粺,這要看寫作者的程度,但若以為雜文是可以隨隨便便寫得好的,那卻錯了。怎樣把長文短做?怎樣把深話淺說?怎樣使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能在紙上突起,不從人的眼角邊溜過?這是容易的嗎?讀的人不要花費多的時間,不要多的學識素養,但寫的人卻正因此而更要極豐富的常識,極深刻的思慮,讀的人有時不過是輕微的一笑,但這卻是從寫的人深厚的同情,強烈的忿恨,充實的經驗與反覆的觀察換取得來的。」七十多年後讀之,仍然發人深省。
簡介
這不是無聊文人的舞文弄墨!
這是抗戰時西遷文人的文藝創作:吳稚暉、老舍、張友鸞、高語罕、夏衍、易君左、潘伯鷹、盧冀野等連袂揮毫。
也是抗戰時市井小民的精神食糧:等因奉此的公務員,終日依傍著櫃台賬桌的商人,離開學校就和老媽子小孩不可分離的家庭婦女,雜說隨筆中宣洩了他們心底的聲音。
1937年抗戰軍興,位於南京的《新民報》被迫隨政府西遷,並在大後方重慶重新出刊。《西方夜譚》便是由《新民報晚刊》當中的小方塊副刊集結而成,由人稱「副刊聖手」張慧劍編輯。因重慶在中國西方,又是晚刊之副刊,遂名「西方夜譚」。該副刊所收錄之文章五花八門,包括詩詞對聯、社會掌故、抗戰時期的思想和生活情況,以及對李鴻章、蔣百里、蔡鍔、吳清源等清末民初史事人物的追憶;作者群亦囊括各類民國文人,舉凡學者政要吳稚暉、新聞人老舍、報人張友鸞、教育家高語罕、劇作家夏衍、詩人作家易君左、「狂人」作家潘伯鷹、有「江南才子」之稱的戲曲家盧冀野……等等近五十名。由於題材多元、文字淺顯易懂等特性,該副刊很快便成了抗戰時四川市民的精神食糧。戰後張慧劍將這些著作加以編選,作為《新民報》的文藝叢書出版。本書即是該絕版書的全新復刻本,值得民國史研究者、史料收藏家與藏書家珍藏。
作者簡介
編選/張慧劍
張慧劍(1904-1970),中國安徽人,原名嘉谷,筆名辰子。著名報人,作家,評論家。著有《辰子說林》、《賽金花故事編年》、《馬斯河的哀怨》、《明清江蘇文人年表》、《李時珍》,還校注過《儒林外史》等。曾任《南京朝報》與《新民報》編輯。文革時遭迫害而亡。
導讀/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與《楊翠喜‧聲色晚清》等十數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