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人文史地
走過民國初年的新聞史:老報人王新命回憶錄
- 作者 /
王新命原著;蔡登山主編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12
- ISBN /
9789869388627
- 定價 /
NT$
690
- 優惠價 / NT$
621
少時反對袁世凱帝制而被東北王張作霖下獄的王新命,立志投身報界傳播新聞真相。而在新聞圈打滾四十餘年、任職過《民國日報》與《中美晚報》等十餘家媒體後,他以《中央日報》主筆的身分落腳臺灣……
本書特色
新聞舊談:詳盡收錄民初新聞圈內的大小事
真情推薦:世新大學創辦人成舍我專序推薦
絕版重現:重新尋找傳遞真相的新聞人精神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代序/馬星野】
新聞圈裡四十年,新命先生得名早。文章憎命信有之,尊前且慢憂心搗。
萬里鐵幕鎖神州,千丈風濤擁寶島:願君珍重千鈞筆,滿眼妖氛待君掃。
舊夢重溫幾悱惻,新愁萬斛滿懷抱,試拂筆鋒晶如雪,可化神劍鋤蔓草。
君文何悲意何壯,如江如海波浩浩。松柏之志老彌堅,薑桂之味辛愈好。
人生在世鮮稱意,鄭虔李白皆潦倒。但願文章泣鬼神,那管雙鬢催人老!
──中華民國三十九年十一月 馬星野未是草
*馬星野(一九○九-一九九一):原名允偉,後改名偉,筆名星野,浙江平陽人。曾任《中央日報》社長、第一屆國大代表、總統府資政等。
【代序/成舍我】
由於時代的演進,一向不為人重視的新聞學,最近幾年,忽然變成了熱門。台灣有好幾所大學,設了新聞系,而且更有了新聞研究所,十幾位研究所畢業生,已獲得碩士學位。而有關新聞學的書刊,也逐漸增多,青年們似乎對新聞學已引起無限興趣。
新聞事業越發達的國家,民主政治,一定貨真價實,光輝燦爛。蒲徠士說;報紙在廣大地區,普遍流行,人民討論政治的機會,就自然加多。拉斯基說;得不到正確消息的人們,亦即得不到基本的自由,因為事實都弄不清楚,如何能行使民權,控制政府。新聞事業與民主政治,關係如此密切,如果自由中國的青年,對新聞學感到莫大興趣,這一現象,是反映年來自由中國新聞事業的發達,也是反映自由中國民主政治的進步,則無論如何,這現象是可喜的!
在新聞學一切書刊中,我願意奉勸對新聞學極感興趣的青年,最好多多研讀報人傳記,尤其他們的自傳。因為在這些傳記中,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報人,其偉業崇望,均決非來自僥倖,特別當民主政治尚待爭取的時期,報人奮鬥艱苦更屬難以言喻。報紙欲造成領導地位,樹立言論權威,無論做老闆、當夥計、敲算盤、搖筆桿,披荊斬棘,履危蹈險,當事人的酸甜苦辣,最值得我們敬仰。而研讀報人傳記,就等於全部學習他們偉大寶貴的經驗,比研讀一些漫無邊際空泛浮濫的新聞理論深信要切實有益。
我們所唯一認為遺憾的,西方報人,傳記和自傳,眼前值得研讀的,最少在五十種以上,關於中國報人,則似乎直至現在還沒有一本這類的書籍出版。因此,我聽到王新命先生《新聞圈裡四十年》即將發刊,感到非常興奮,這將是對新聞學發生興趣的青年們,可能讀到的第一本中國報人傳記。新命先生雖然不是新聞企業家,自己沒有創辦或主辦一份報紙,換一句話說,他不是老闆階級。但他是一位百分之百的職業報人。他在新聞圈裡四十年奮鬥,所最足以啟發新一代報人,為新聞圈永垂楷模的,則是他公正不阿的獨立精神。青年們常問我,報人最偉大而崇高的精神是什麼,我總這樣地答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三句話,可以包括無遺,而在孟子這三句話後面,並可改「此之謂大丈夫」,為「此之謂標準報人」。新命先生奮鬥四十年,冒險犯難,飽經艱苦,就我所知,他確已做到「不淫」、「不移」、「不屈」的地步。這種精神,為報人所需要,尤其在今天的中國報業,其需要更為迫切。如果這一本書,能給新一代報人注入了這種精神,則這一本書對於新聞事業和新聞學的貢獻,實將無可比擬。
新命先生從清末就進入新聞圈,到今年實已工作了四十七年,但因為這本書原是幾年前為報紙副刊所寫,當時估計是四十年,現在精查細算,則就字面說,新命先生業已瞞小了七歲。回憶我與新命先生相識,遠在民國四年,那時我由安慶到奉天,為奉天《健報》任校對,編副刊,新命先生是《健報》總編輯,我以十七歲青年,做新命先生部下,屈指迄今,也已四十多年。就眼前在自由中國的朋友說,我或許是新命先生最老的朋友,同時,新命先生也或許是我在報業中,唯一僅存的上司。新命先生從未做過報館老闆,在業務方面,不需要他提供任何奇謀妙計,《新聞圈裡四十年》一書,只是寫出他一生做「夥計」的經驗。通常在報館做夥計的,固然與一般營利機關,老闆與夥計關係,夥計必須承望顏色,順從意旨,不盡相同,但報館老闆因金錢名位的誘買、迫使主筆、總編輯、歪曲批評,捏造消息,實乃事所常有,而新命先生總是為了這些問題,不肯違背良心,或力持不屈,或擲筆竟去。至於他自動自發,為了正誼與人道,和當時權要,黑暗勢力,誓死搏鬥的英勇事蹟,更屬指不勝屈。照他書內所說,我們可能感覺,新命先生太不通人情,不懂世故,甚至或竟近乎鬧彆扭,發神經,但這些地方,正是新命先生令人敬愛之處,而新命先生足為青年楷模的報人精神也正在此。
新命先生實際上已在新聞圈裡工作了四十七年,直至現在,他還是新聞圈裡的一位英勇善鬥的戰士。美國名報人石墨偉(Melville Stone)寫過一本《記者五十年》(FiftyYears of a Journalist),我希望不久將來,新命先生也會將這本《新聞圈裡四十年》,改正為「新聞圈裡五十年」,甚且「六十年」,「七十年」,作為我們中國報業空前的「報瑞」,青年報人的永久導師。
成舍我
民國四十六年七月六日,台北
*成舍我(一八九八-一九九一):著名報人與教育家,原名成勛,後名成平,筆名舍我。湖南人,隨國府遷台後,與陶百川、徐復觀等人創辦《自由人》三日刊,並辦「世界新聞職業學校」(今世新大學前身),晚年則創辦《台灣立報》。
簡介
大清宣統三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發的那一年,王新命先生選擇投入了新興的新聞事業,開始了他長達四十餘年的報人生涯。其派駐與採訪的據點從東北大連、北京、上海、廣州至香港,再至與國民政府播遷後的臺灣,足跡可謂遍布大江南北;其報導與主筆的經歷從軍閥割據、民國政局、民生景況、乃至美國總統大選等國際新聞,並追憶了當時報業經營的種種內幕,是第一手史料兼回憶錄,具民國史、新聞史價值。
(本書原在一九五七年出版,當時原書名為《新聞圈裡四十年》。今重新出版後,將書名改為《走過民國初年的新聞史:老報人王新命回憶錄》。)
作者簡介
原著/王新命
本名王曦(1892-1961),又名王吉曦、幾道,字無爲。1911年投入中國東北新聞工作,創辦《健報》,後因反對袁世凱的帝制而遭支持袁的張作霖通緝、亡命上海。後任《民國日報》、《中美晚報》總編輯,提倡中國本位文化運動。內戰後隨國民政府來台,任職於《中央日報》。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與《楊翠喜‧聲色晚清》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代序/馬星野
代序/龔德柏
代序/成舍我
代序/張文伯
代序/伍平一
自序/四十七年舊夢的重溫
找到了一塊新大陸
上帝魔鬼之間
天堂之上地獄之下
永不回頭的浪子
關外討袁軍
鐵索鎯鐺進監牢
軍營的一夜
草就了絕命詞
越過了死線
剃了光頭穿了囚衣
活見鬼的故事
結束了獄中的歲月
「窩窩頭」的啟示
幻夢是成功的溫床
從窩窩頭到大米飯
晴天的一個霹靂
棉被是生命的保險箱
逃出了虎口
亡命生活的開始
不能成眠的一夜
害了一次病
空前凄楚的病中歲月
最後的一元錢
沒有鬍鬚的悲哀
他就是關東都督沈縵雲
做了醫院的會計
再會罷!大連
一個革命人像的幻滅
沈縵雲的噩夢
又一次的遇險
杯中別有天
再會吧,瀋陽!
遇到了騙子
又一次的貧病夾攻
上了開灤運煤船
來到高樓櫛比的上海
賣文生活從此始
做了《中華新報》的撰述
十二人中最少年
《中華新報》的幾個人
向愷然的社會主義
無政府主義的幼稚病
一住四年的客廳
盧家兄弟
第一次坐上冷板覺
全國報界聯合會成立
新人社的成立
新人社的幾位社友
從上海到長沙
不易忘卻的一件小事
組織革命軍的建議
無儀式的訂婚
乘風破浪下瀛洲
月印精舍七弟兄
我所接觸的「日本精神」
日本學店式的大學
我究竟要先做什麼事?
滿載悲傷返大連
飛霜如霧入濱江
哈爾濱的氣候和房屋
旅俄僑胞的空前浩劫
幾件足以自豪的事
像破落戶的北京
做三個月的試用編辑
回到上海以後
無愁天使的夭折
舉行從簡的結婚禮
《中美社》馮玉祥
手口耳目並用的工作
安寧的誕生
北京的張宗昌恐怖
北京的報業和報人
不能忘的人與事
《三民週報》的創刊
做了中校總編辑
辦了一次入黨的手續
焦頭爛額別南京
「九一談話會」
如此《勞工日報》!
福建《民國日報》的改革
向十一軍放了一槍
狂風駭浪中的除歲
願為福建除三害
威武不能屈的勝利
《民國日報》的暫行停刊
邱神仙、「六十會」
《新中國日報》關門大吉
香港的形形色色
進了廈門《江聲報》
《江聲報》的言論方針
一次最激烈的論爭
一度退出了新聞圈
譯書、賭三十六門
譯書、掮客、《正報》
平兒的夭折
《晨報》的誕生
一年間的嚮心運動
中國本位文化運動
抗戰前夕
一次考試,三月祕書
「八一三」上海之戰
政論委員會的成立
舉行了一次假綁票
香港《國民日報》的戰鬥
孫寒冰、何西亞、許性初
食與住
啼笑皆非的宣傳政策
十八日的香港戰事
小沙坪的孟嘗君
到了抗戰首都重慶
從重慶回桂林
《萬象》與《辛報》
傷寒胃潰瘍併發
從桂林飛重慶
上了《中央日報》第一課
《中央日報》二三事
倩鄭炳森代書遺囑
從上海到台灣
《中央日報》的創業精神
跨進了賣老關口
老兵不會死
《新聞圈裡四十年》付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