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默電影詩選

潛默電影詩選

  • 作者 / 潛默
  • 出版社 / 釀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12
  • ISBN / 9789864451715
  • 定價 / NT$ 320
  • 優惠價 / NT$ 288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我,離開黑,用白色
用光線,調整山林的色澤
太陽是一台攝影機
濃密的樹蔭是背景
鏡頭裡匿藏光
也匿藏著暗影
羅生門下
樵夫、行腳僧、雜工
各自說著光與暗的故事
而我,把鏡頭一轉
只對焦明亮


本書特色

◎市面首見以聚焦式的、大規模的、計劃性的方式,將電影當作創作焦點來創作「電影詩」。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潛默電影詩的符號偏嗜:解碼/溫任平】
Myths, like rites, are interminable.― Claude Lévi-Strauss

(一)
四十年前,我寫了篇近兩萬字的論文〈電影技巧在中國現代詩的運用〉,先發表在台灣的《幼獅文藝》,又分兩期在國內的《蕉風》月刊連載。這篇論文的運氣特好,它被收錄進台灣出版的文學大系的〈理論部分〉,成為台灣多間大學中文系的現代詩教材的一環。
我是個電影迷,近年來電影少看了,連續劇有一集沒一集在看,可就缺乏年輕時期,像讀文學作品那樣的去讀一部電影的那種心態:「單純」、「專注」。情節劇,所謂melodrama,編劇和導演在製造情節,部署高潮,讓觀眾追下去,以情節為餌的連續劇不可能有甚麼哲學的深度;它提供娛樂。

潛默(原名:陳富興)近年來為300多部中外電影經典之作, 寫成詩作300餘首,選出其中120首出版成冊,多番修飾,在語文方面,我連一隻蟲也捉不到。證明這位馬大中文系碩士,漢語的造詣確實不俗。這是岔出題外的閒話。我要在此一提,電影詩是兩岸三地加新馬印泰汶還不曾出現的異數。我們從來不缺影評人與詩評人,卻從來沒有人把「電影」當作一個創作焦點來寫詩。看了《教父》、《旺角卡門》等影片,順勢寫成的零星詩作大多是「借物起興」以抒感慨,不是潛默聚焦式的、大規模的、計劃性的專題寫作。僅僅是這份文學決心與靭性,已足令人驚歎。

前面我提到撰寫於1972年的論文,舉了20多個詩例,說明電影技巧在中國現代詩的運用狀況,但是潛默的120首詩作並非參照我提供的電影技巧,建構他的電影詩。他也沒有依循羅青哲教授(詩人羅青)的《錄影詩學》去經營他的詩。如果潛默追隨羅青與我學到的將是技巧手法、鏡頭運用等等,他的詩將是「用電影技巧與拍攝手法寫成的詩」,而非內容徹底的「電影詩」。潛默寫他自己的「電影詩」,終於為電影詩找到―應該說確認了―詩的「次文類」(sub-genre)的地位。

(二)
電影詩作為文學的一種次文類,大抵可以成立。要褒貶這120首詩就不那麼容易了,by right,我必須(仔細)觀賞過這120部電影(不好意思,我只看了36部),始能對潛默的努力, 他化電影為詩的實驗性創作下判斷,單憑作者的劇情分析不足, 因為劇情是故事內容,電影是聲光化電的藝術。影片的色彩、氛圍、情調的營造,還有故事開展的節奏、律動,人物的舉止表情(包括不易捕捉的內心演技),都需要詩作者還有序文作者去體驗、親炙。
電影有影像,而且還是會說話、會移動的影像(images),電影詩是紙上作業,沒有影像只有內心或腦裡的意象(imagery)。詩不能與集聲光色藝於一爐的電影比「真」(authentic),照片裡的西湖,用文字描繪,即使詩人的語文修養精湛,亦難及照片總效果的三分之一,而文字要捕捉動態中的電影畫面更是難上加難。以30多行詩記述或敘述影片的故事,近乎以有涯逐無涯。

或許魯迅為我們解答了這問題。魯迅嘗謂:「劇場小天地, 天地大劇場」。天地是人類生活的「最大化」,其中之跌宕起伏乃是人生經歷的戲劇化。詩人既然可以抒寫生活,汰選生活片斷,當然亦可把這些片段戲劇化成詩。問題是:在技術上可行嗎?在實踐上,電影詩會不會成了原來影片的劣質拷貝?
電影從生活擷取某些細節,經過篩選、重組、加工成為影片,詩又從影片中擷取某些細部加強之,highlight之,成為詩的模題(leimotifs)。寫序者以自己對電影、對詩的認識寫導論或議論,每一環節都一定會漏掉一些東西,這就像臺灣的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訊息傳遞到讀者那兒已經是第四棒。由於每一棒都有遺漏,要還原本意,非常不易。加上120部影片當中,我未觀賞過的達84部之眾。我自己在摸象,也要讀者跟著我摸「虛擬的象」(simulated simulacrum),那是十分不公平的。
解決的辦法有幾種:其一、把潛默詩選的每篇作品都當作自身俱足的「小世界」來欣賞、評鑑,與影片本體完全割切;其二、把詩當作是個「小世界」來賞析,但不一定要與影片完全割切,有關的電影仍舊是個參照系;其三、揣摩詩人寫詩的意圖(連作者也不曉得),把他潛意識裡的意念發掘出來,把詩人的「心事」公開;其四、前面三種詮釋方式都可同時用或交替用, 視作品的表現來決定切入的角度。其五、從詩人常用(愛用)的關鍵詞(keywords)還原作者的縈心之念。最後,單篇詩作如果出現「異變」(deviation),我們大可用deviated point of view去馴服它。

(三)
我將四輯120首詩,作了一個粗略的推算,大概有22首作品無需通過詩末劇情的概述,也可進入詩中的世界。其中大約有40 首(限於篇幅,就不一一臚列了),讀者可仰仗劇情的指引,步入出詩的堂奧。專業讀者(應該說經常詮釋詩作的讀者)面對其他近60首詩,仍須就詩中符號、意象、語言、情節之舖陳進行解碼,才能把握其旨趣。一般詩讀者,將面對因人而異的障礙。

那22首「自身俱足」的作品是:輯一的《終極追殺令》、《北非諜影》、《西線無戰事》、《後窗》、《羅生門》、《火線追緝令》、《楚門的世界》;輯二的《性福特訓班》、《飲食男女》、《消失的子彈》、《過客》、《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輯三的《海上求生記》、《濃情四重奏》、《一路有你》、《駱駝女孩的沙漠之旅》、《等一個人咖啡》;輯四的《失控》、《麥迪遜之橋》、《怒火特攻隊》、《自由之心》、《福爾摩斯先生》。這當然不是「最後的判決」,完全是筆者個人的觀點, 不同的詩評家列出來的詩作與我差別可能很大。詩評家的個別喜好,他們對於有關影片的瞭解(他們有看過相關的電影嗎?), 都會影響他們的抉擇。筆者無可能抄錄上述22首「自身俱足、無待外求」的詩,僅能以兩首詩為例,其中之一是《羅生門》:

羅生門
我,離開黑,用白色
用光線,調整山林的色澤
我把太陽移動,透過
葉縫的暗語,斜斜入侵
空氣裡有我浮遊的氣息
空間裡有我飄動的斑駁
他們身上,紛紛沾上
我在山林裡的設計
太陽是一台攝影機
濃密的樹蔭是背景
鏡頭裡匿藏光
也匿藏著暗影
他們選擇躲在暗影下
抬頭望光
他們同時望到一頭暈眩
在各自的心裡撒下迷茫
大雨傾盆,煙霧迷漫
平安京的正南門
羅生門下
樵夫、行腳僧、雜工
各自說著光與暗的故事
而我,把鏡頭一轉
只對焦明亮
―2012年2月25日

羅生門各說各話的迷團,是讀者熟悉的,文化論述也常用的「上演一齣羅生門」這樣的話語。這首詩出色之處在於透過樹木山林的陽光移動,光線的斑駁與遊移,光與暗的參差,凶案的發生如光暈的迷茫難辨。光與暗是林中的氛圍,也是三名疑凶的的心理霧霾,潛默的詩完全不提疑凶為自己辨白的說詞,他只用山林的光暗掩映返照人心的善惡。
黑白、光暗的對照一直是潛默擅用的慣技,在潛默的120首詩中他用了許多次。他對冷、熱的強烈對峙,投入許多的考慮。詩人對某些字詞(通常是反義詞)的耽溺,在我翻閱對照的過程中得到了證實,使我頗為震動(吃驚):「生」用了13次, 「死」用了29次;「黑」用了26次,「白」相應少了,只用了9 次;「冷」字用了24次,「光」用了55次。「光亮」是同義合成詞,「亮」也用了兩次,換言之,由於作者創作心理的某些偏嗜,「光」(加上同義的「亮」),詩人在120首中用了57次的「光」,等於每隔一首詩,「光」這個字/詞就會灼照一下。某些字的不斷出現,這現象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花了一整天和一個清晨的工夫,繪表統計。詩選有四輯,比如「冷」在第一輯(37 首)用了21次,「光」在第一輯用了30次,但是「黑」與「白」卻在詩的第四輯用得最為頻仍。

然則這些發現,統計學的字詞使用率的發現,有助於我們對潛默電影詩的瞭解嗎?當然有幫助。神第一日造天地和光(創1:1-5);「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14-16)光太重要了,它的重要不僅可以驅走黑暗,它也可以讓人與萬物沐浴其間,是「生」的必要條件。
我是佛教徒,要剖析瞭解基督徒潛默的作品,我必須暫時放下佛教徒的思維模式,放下貪嗔癡慢疑,放下宗教偏執與成見, 進行文本剖析解碼。的確,「光」這意象與外延義對詩人太重要了。「光」出現,人們往「光」的方向走,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取暖,汲取能量)與自我救贖之道。這一疊潛默詩作,「光」出現了57次,絕非尋常,它強烈顯示作者的心理歸趨。誠如顏元叔提的「定向疊景」(directional perspective),「一條直路,兩側是棕櫚樹」,沒有deviation的問題。光是聚焦的,一直不斷出現、灼照凸顯主題。

(四)
一年前潛默在電話裡和我談起一齣相當奇怪的西片《失控》。整部電影拍攝一個男人,夜間於路上駕車,他在車裡通過電話談公司的事、家事、與朋友聯絡。當然他也在電話裡與他有過一夜情的女人談話,她有了他的骨肉,正在醫院分娩。男人的車是向醫院的方向馳去,他打算探望他的女人。仿似個人秀的一部片子,卻不乏內在張力。《失控》全詩如後:「這是一條直通的路嗎/車在燈影下,我在燈影外/路漫漫,前後光影流過/電話一如我,一如我的脈動/前頭不管有多少公里要走的路/留在家裡那一個肮髒的身影/妻堅持說要滌除盡淨/一垢不留/而那項大型建築的施工/餘留的後續程序/分秒必爭/電話鈴聲是一個/通天的提示嗎/各色的光影/掠過,我的心思/掠過,我的心速/全失控在/芝加哥酒醉/那一夜/沉沉裡的微亮/迷濛閃爍/像霧又像花/那分娩中的女人/面目竟然陌生得/像這一條通往/倫敦的路/醫院,還/在盡頭嗎//而所有的光影/遊離/車子追逐/紅光/白光/迅速往後/退去」

首先我們發現以光影的錯落變化,反映人物的內心狀態與外在狀況,是作者的強項。一年前潛默在電話裡還告訴我,影片中公路上來去的車輛的燈光正常,一直到即將抵達醫院的前一刻,從前面來的車,燈光轉為紅色,紅濛似沙塵暴。只一瞬間,紅光又迅速變化成一片耀目的白光。是車子失控?看到血光,人在離開世界那瞬間見到白光?我們可以這樣揣測, 揣摩得對不對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寫序人,我發覺光的亮度:黑(暗)、白、紅,還有與紅有關的「火」、「熱」,都是潛默的私家符號,是的,以顏色為符號從來不是畫家的專利。要解碼潛默的作品,得從符號的生成,符號出現的語境,尋找來龍去脈。

《大國民》詩中的火與雪原型,構成潛默其他電影詩的主調。火的燃燒、熱能與它的破壞性;雪的寒冷、肅殺與它的毀傷性,是潛默詩的主要感覺意象(sensory imageries)。一路走來,踟躕而行,潛默終於來到詩的高寒地帶:對「生」與「死」的考量與反思。在人間世發生的愛恨情仇,打擊與報復,暴力與恐怖,災難與屈辱,迷失與追尋……不同的情節在不同的故事裡出現,而潛默努力不懈追求的是救贖之道。120首詩出現26次的「死」,9次的「生」,可見「死/死亡」遠比「生」沉重許多。
潛默在其他詩中提到門、門戶,出路,哭與笑,是尋找救援(救贖)的經歷。人有局限,歷史上沒有任何人可以經歷人類的所有經驗,潛默觀賞了300多部東西電影(這兒只選了120部),西方包括歐美諸國,東方包括兩岸三地甚至馬來西亞的影片,蘇聯、巴西、澳洲的片子也是潛默觀賞的對象。大多數影片拿過各種電影大獎包括奧斯卡金像獎,不少影片還是根據世界文學名著改編的。

上一段我提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也在政經文教的各行各業出現,在上中下層社會每個角落進行,沒完沒了。家庭鬥爭、企業齟齬、同行傾軋,金錢權力的慾望,讓多少人禁不住誘惑去犯罪,犯罪後為了撫平心理的不安:到處捐獻搞慈善,把自己裝扮成聖誕老人那樣,讓自己不會(躲過)受罰。只有瞭解電影的文學性,電影的詩性,再加上他的基督徒背景,潛默始能以真實生活為背景,採取其要件,用碎片還原本相把電影昇華為詩,既現實又超越(realistic and transcendental simultaneously)。
而《羅生門》正如其他的詩作,裡頭的黑、白、光、暗…… 都是符號,都有其喻意。這些符號加起來成了詩的象徵系統,生死之言說,抉擇與放棄,復仇與寬恕,慾望與良知,罪惡與懲罰……才能在詩的話語中交織更疊。面對其他近60首較難解的詩,如果循著詩的符號、意象、敘事應可按圖索驥。用心的讀者甚至聽得見瘖啞的他者(muted others)的聲音。

(五)
潛默的企圖很大,但他也可能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詩選作品出現57次象徵救贖的「光」字,是偶然也是必然。你可以說他只是為觀賞過的電影寫註腳,可這些眉批式的註腳日久寖寖然孕育了力度,那300多首詩(這兒是經過迏選的120首) 企圖指涉的是,就我的看法,是人類活動與社會現象(reflexive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social phenomena)「大體上的總和」(totality in general)。而且他還(自覺或不自覺的)想為罪與罰尋找救贖(redemption),「一絲光亮/一點希望」(《星際效應》)。反映人類總體既然是不可能的任務,《聖經》也沒能記載全人類的大小事件,眾多電影人物與情節當可構成Norman Bryson所謂大致的「可見性」(visuality),讓有心人能窺一斑而見全豹。

潛默的態度近乎決絕,他的詩句:「敢死,才算浴火重生」。詩選第二輯的《職業:記者》,裡頭的新聞從業員是以二次死亡使自己活著。《玩命法則》、《那夜淩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的結局都是死亡或正在死去。壞人惡棍該死,那是懲罰。但是善良的金剛也在猛烈的砲火圍攻下頹然踣倒死去,那是可怕的結局。潛默在2012年2月的早期作品《蕭山克的救贖》,不免感傷:

遠遠,他聽到高牆內
悠悠揚揚飄來
莫劄特的《費加洛的婚禮》
間中遊走
一絲絲口琴聲
他,昂起頭
一群鳥,在暴雨的洗刷中
掠過長空

這也是詩人在這部詩選裡第一次用到「救贖」(redemption) 這個所有基督徒都關注的詞彙與概念(詩的題目)。「救贖」這個詞後來多次出現在其他詩作之末。李維史陀(Levi-Strauss)嘗謂:「人不是在神話裡,而是神話在人裡頭思考。」(I therefore claim to show, not how men think in myths, but how myths operate in men’s mind...)這是詩人潛意識裡進行著的事,用詩探究、尋求人的自我救贖的種種可能與方式(這正是神話建構)。同年3月潛默寫《火線追緝令》,把天主教信仰的七種入地獄的罪列下: 暴食、貪婪、懶惰、驕傲、淫欲、嫉妒、憤怒供讀者參照。潛默的詩緊扣著「七」,一點也不放鬆:「七是迷宮,七是地獄/七是冷血,七是傳道/七是圓滿,七是殘局/七是刮掉指紋的手指/七是放晴的主日/七是/查案警察/最後/憤怒的一顆/子彈」。《聖經》的「七」代表「完美」,可是查案警察用的是「憤怒」的子彈,「憤怒」是七宗罪之一,這是神聖VS褻凟。《科學怪犬》是科技與良知良能的結果,這結果是救贖嗎?像《亞果出任務》影片裡的亞果:

在離境的飛機上,一起把原封不動的劇本
交給飛翔的天空去閱覽

姿態瀟灑,從容不迫,但那不是救贖。《第七傳人》的「你以第七個七/完成駐守與通關/溫床上只剩下愛/鋪平一條路」應該是和諧的精神救贖。《別相信任何人》的:「我還是睡去的好/真正睡去/期待很多天後醒來/還原一個/真正的自己」, 不像是救贖,反而更像求助於選擇性遺忘與自我激勵。《親愛的》:「如果有一百零一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是天方夜譚/我們都願意、願意聽/從床頭到床尾/直至淚水在聲音裡乾涸」是回憶也是在懷舊。《我想念我自己》:「妳還是看不到妳視野裡的點點/卻在最高之處/感覺到,那一絲絲/愛念的存在」,用對自己的愛來為自己救贖,單純可惜不免單薄。

這些救贖之道,我想都比不上《鐵達尼號》的Jack,犧牲性命,讓自己愛的Rose能活下去。Jack的犧牲帶來永生。《賓漢》主角面對種種傷害,最終卻放棄復仇,在最後放下多年來的折磨與痛苦,寬恕了敵人,這樣的救贖維持了它的「純粹」與「本真」。
潛默詩選的作品,往往以橫空而出的突兀方式作結。它們不一定是箴言,反而是揮灑自如的佳句:「三十一年 或更持久的廝磨/只要盟約的燈未熄/適時充電/天涯,頓成咫尺」(《性福特訓班》);「時間一輪迴,人生一轉向/誰不是,輸,多過於贏/階梯上的風雲」(《大亨小傳》);「脫殼後的金蟬/有友誼的手忽而突破楚河漢界/也有友誼的手永遠被關押將死」(《鋼鐵墳墓》);「原來人生的聚散離合/是天底下最難奏響/長篇直透尾聲的樂章」(《濃情四重奏》);「我的期待/是你指揮不了的現在」(《最後騎士》)。

筆者私淑潛默的某些詩行, 覺得它們有特殊啟示(revelation),不一定是罪與罰,懺悔與救贖……那些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的大哉問,而是關乎生命本質的三言兩語,有時比長篇大論更能引人深思,像《海上求生記》的:「而一切盡失/只剩下魚,以及他/他僅有的呼吸」,像《總鋪師》的最末三行:「一眨眼/人、鬼、神/全疏通了」(當然讀者要有三位一體的基本概念),像《自由之心》的:「原來,回顧/就從那兒/一板塊 一板塊/拾掇」。還有,《雨果歷險記》的引人聯想翩翩:

一列火車進站
1895年之後所有火車

向無邊延伸的軌道馳去還有《奧瑪的抉擇》一詩,擬人化加超現實主義的六行:

那一堵牆,從有形
到無形,桎梏鎖心
唯獨一顆,沉思後
破繭而出的子彈
勇於洞穿
牆上一個洞

我也對年輕時自己買戲票鑽戲院看的《午夜牛郎》甚感興趣。潛默在詩裡以兩個「冷」夾著中間一個「熱」字,人物的生活仿似三文治那樣的狹仄煎迫。流浪漢里索,貧病交迫,加上跛腿,一直在城市受辱受苦,此生赴海灘一遊的願望不可能實現。另一流浪漢巴克卻籌到一筆錢,決定與里索前往海天一色的南方,過些好日子。他們坐上了長途巴士,一路上巴克興奮的講了不少話,直到他聽不見里索的回應,才驚覺好友因長期折騰,在座位上歪著身子死去。「天涯原來是在/邁亞米―/未竟之渡」,是令人傷心的佳句。

進入序文尾聲,在歷經閱讀的「煉獄」後,也許讀者與我一樣,亟待詩給予我們「心靈的洗滌」(spiritual catharsis)。我建議:要嘛去讀潛默的半童話半神話的《捉妖記》紓解一下,要嘛去感受一番《失控獵殺:第44個孩子》的:「你閱讀孩子們的心事/竟把我的,也讀成/更好的明天」,《過境》:「我和你, 收集過多流出的淚水/洗一洗吧全䝉上塵埃的臉」,童心與智慧都有心靈洗滌的效用……放下iPad,搓揉著我在iPhone 5S因劃寫過頻而痠痛的食指,天啊,我感覺到好自在。我自由了。明天我可以撰寫另一篇文章《譯介的現代性》了。

溫任平,2016年7月4日,農六月初一。

簡介

When Films meet Poetry
本書既不是影評也不是詩評,而是獨特的新文類「電影詩」。從早期的經典電影《羅生門》、《西線無戰事》與《北非諜影》,至近年來的商業電影《控制》、《鳥人》、《星際效應》等,本書收錄了作者從120部中外作品中凝煉出來的電影詩。看過電影的讀者,可以從作者創作的詩文中體會詩人眼中的電影精髓;未看過電影的讀者,也可以透過每篇電影詩所附之劇情說明,將電影詩當作獨立的詩詞作品來欣賞。

作者簡介

潛默
原名陳富興。一九五三年生,祖籍中國廣東台山。馬來亞大學中、巫文系榮譽文學士、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曾任中小學語文教師、師範學院中文講師、馬來西亞開放大學中文講師。現為霹靂文藝研究會出版《清流》文學期刊主編、大馬天狼星詩社翻譯主任。曾獲得一九七八年槟城南大校友會主辦「全國文藝創作比賽」公開組詩歌獎第二名。
作品包括詩集《焚書記》、《苦澀的早點》、《蝴蝶找到情人》;綜合文集《煙火以外》;長篇小說《迷失10小時》;中譯巫譯作《多變的缪斯》與《扇形地帶》。詩作亦被收入《馬華文學大系詩歌(二)》、《眾星喧嘩》與《天狼星科幻詩選》;曾參與策劃/主編《詩之路》、《跋涉》與《自然的交響》等詩文集。

目錄

目次
潛默電影詩的符號偏嗜:解碼/溫任平

輯一 楚門的世界
四百擊
終極追殺令
大國民
北非諜影
西線無戰事
後窗
羅生門
蕭山克的救贖
中央車站
火線追緝令
鐵皮鼓
八分半 
午夜巴黎 
雨果的冒險 
辛德勒的名單
姊妹
楚門的世界
沉默的羔羊
美麗人生
與狼共舞
計程車司機 
大藝術家
真愛一世情
鐘點戰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選戰風雲 
驚天換日 
一個人的遭遇 
金盞花大酒店 
冷光線索
鐵達尼號 
月昇冒險王國 
小城之春 
午夜牛郎 
沒完沒了 
小武 
愛上羅馬 


輯二 聽風者
科學怪犬
南方野獸樂園
地獄新娘 
聽風者
浴血任務
浴血任務二 
消失的子彈
過客 
性福特訓班 
飲食男女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亞果出任務
王的盛宴 
藥命關係 
北京遇上西雅圖
索命記憶 
夜刑者
大亨小傳 
里斯本夜車
麻辣嬌鋒 


輯三 移動迷宮
玩命關頭6
濃情四重奏 
一路有你 
鋼鐵墳墓 
海上求生記 
總鋪師 
自由之心 
火雞反擊戰 
特務殺很大 
奧瑪的抉擇 
鋼鐵力士 
冰封:重生之門 
駱駝女孩的沙漠之旅 
百寶狗先生與細紋 
玩命法則
那夜淩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金剛
國定殺戮日:無法無天
邊境 
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
移動迷宮
美味不設限
等一個人咖啡


輯四 進擊的鼓手
失控 
怪怪箱
麥迪遜之橋 
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賓漢 
最後一班地鐵
控制 
別相信任何人 
怒火特攻隊 
曼羅奇遇記 
鳥人 
獨家腥聞 
繡春刀
催眠大師 
阿呆與阿瓜:賤招拆招 
扭轉命運的樂章
啟動機械碼 
星際效應 
模仿遊戲 
愛的萬物論 
永不屈服 
五星主廚快餐車
第七傳人 
親愛的 
我想念我自己 
王牌
進擊的鼓手 
最後騎士 
決勝焦點 
我的殭屍女兒 
黑海浩劫
失控獵殺:第44個孩子
捉妖記 
福爾摩斯先生 
絕地救援 
愛情失控點 
丹麥女孩 
動物方城市
13小時:班加西的祕密士兵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