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生活風格
與山同行
- 作者 /
林金龍
- 出版社 /
釀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07
- ISBN /
9789864451166
- 定價 /
NT$
550
- 優惠價 / NT$
495
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登山,就算冒死也要挑戰?
給自己一個愛上登山的理由
不開始不會怎麼樣,開始了你會很不一樣!
本書特色
如果我不是在登山,就是在前往登山的路上!
43年攀登歷程X完登臺灣百岳X臺灣山岳保育志工X33年深耕杏壇
★他攀登不只是山,更是自己!攀登與教育者的真摯手札!
★除了征服,更是認識自我──跟隨著教授的腳步,一起領略自然給的天地大美!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 陳貞蓉
雪霸國家公園是我國第五座國家公園,是座高山型國家公園,園區以雪山山脈為主幹,3,000公尺以上高山達51座,而百岳亦有19座,其中以標高3,886公尺的雪山,為臺灣第二高峰,最受矚目,另標高3,492公尺的大霸尖山則是泰雅族的聖山與賽夏族的祖先發源地。這兩座山可說是雪霸國家公園的代表,也是園區內重要登山路線。
臺灣地區長年受造山運動影響,歐亞大陸板塊的擠壓,有許多褶皺構造的出現,特別是箱型褶皺等。岩層與地質構造的變化,造就雪霸國家公園園區內的高山峻嶺,可譽為地形教室,因此吸引登山者積極從事登山活動,每年約有3萬餘人次登山客到訪,但特殊地形也造就許多天然地標,如號稱五嶽之西嶽的雪山,世紀奇峰的大霸尖山,十峻之一的品田山、大劍山,九嶂之一的東霸尖山、劍山、穆特勒布山,十崇之一的大雪山等,地勢險峻而存在有許多潛在風險。
近年來,大眾熱衷登山活動,前來雪霸國家公園登山者眾,致使山難事件頻仍,為確保登山安全,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民國103年開始執行雪季措施,民國104年訂定登山步道分級管理及步道標示等措施,希望大家在體驗活動的同時亦能有安全環境。另為確保高山環境整潔及資源完整,管理處成立之初除招募解說志工(義務解說員)外,亦於民國83年起招募有保育志工,迄今已有6期158位成員,分別來自各行各業,協助管理處辦理山屋照明與廁所清理、水源地清潔、山屋及步道周邊環境維護、保育觀念宣導、登山服務管理等工作,成為管理處登山服務業務很重要的工作夥伴。
林金龍教授任教於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語文學院,曾任院長職,也是雪霸國家公園高山保育志工,第一次與林教授見面是民國104年初在武陵管理站,林教授正與同樣任教於國立臺中科大的志工們預備上雪山登山口服勤,當時正實施雪季管制,志工除提供登山資訊並進行資料查核外,也協助山友檢視雪季裝備,以便山友能順利、安全攀登。在管理站短暫會晤,深感志工夥伴對山的喜愛、對山的尊敬,及身為志工身份的驕傲,令人感佩。
文字,寫成本書,書中除談及登山倫理、登山教育等登山常談的主題外,也從哲學、禪修等面向探討登山議題,更從企業家王石談論登山精神驗證至其企業經營的理念,及原住民與山野環境的生態智慧,是多數登山書籍鮮少涉獵,值得細細品味。
喜歡教授對山的描述:「山是天地造化的神工,或高聳或平緩,或險峻或柔祥,或潔白或青翠,或肅穆或浪漫。它們的山容,色彩和氣息、韻味都來自於人的意識之外,相比看不見的大自然力量,人類活動對其影響甚微。山是包容的仁者,水是靈動的智者,它們是大自然派來與人類對話的使者,……。」道盡山與人的關係。更是登山者或愛山者應重視並學習的。
★推薦序二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副理事長 黃一元
每次上山都會弄髒我的衣物,但每次卻洗滌了我的身心靈!
—謝智謀
登山這種卓越的運動,有助於提昇人類心靈與體魄一種珍貴的方法,根據「道」的傳統,我稱之為「登山之道」。
—波蘭登山家喀提卡(Voytek Kurtyka)
與金龍教授相識有一段日子,在文學與哲學造詣上,是我認識的山友裡最有靈氣的一介儒生,他在「問情:因為山在那裡」自述自我追尋與成長之旅中說:「登山最高的境界之一是見識了一切性靈的源頭,原來盡在一步一腳印的貼身覺察與自我生命對話;在時光彫鑿而出的眾神花園中,任何攀登者皆可在山區尋覓到自己的精神家園與心靈故鄉,當生命最敏感的當下,當實實在在的活著片刻,我們可以找到歸依之處。」
他提及英國登山英雄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說過:「人生命最終目的是從冒險中得到純粹的快樂。」金龍教授認為一個拒絕冒險的人就像是一顆蜷縮在豆莢裏等待枯萎的豌豆。登高,就是為了享受成就的喜悅,還有那不可能抗拒的願望,這只不過是一種純潔的企盼與理念,但卻擁有一種永不動搖的決心及一股不可戰勝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會如魔力般給了登山者無止境的能量和決心。
金龍教授又說到我們忽爾覺察,走在人生道上,最大的敵人未必來自外界,而是內心那隻躊躇滿志、傲睨一世的激情巨獸,那個深藏內心追逐無止盡的虛榮慾望。登高過程是很嚴肅的,與其一味地衝刺,向上攀爬至雲端,我們更需因狀況的變化、險阻的程度設立停損點或折返點,學習並果斷向自己喊停,學習適時放棄較超越巔峰更值得令人尊敬,盡管這種挑戰非常不容易。日本女性登山家谷口圭(Kei Taniguchi,1972-2015)說:我不喜歡急沖沖的衝到了山腳下就開始爬山,那好像穿了一雙髒鞋登堂入室。我寧可先敲敲山門,打個招呼,閒聊一陣彼此認識後,才能互訴衷曲。
波蘭登山家喀提卡(Voytek Kurtyka)說:「道」在東方哲學中是非常生動而貼切的一種概念,它意味著一種特別的生活方式與倫理價值,我們日常生活,如:飲食、戰鬥、冥想、呼吸等,都可以依照它所討論的概念來運行。深入的領略道之道,使我們達到更高層次的智慧,對於瑜珈修行者或是僧侶而言,「道」可以觸及人性的本質以及自然萬物的法則。
法國作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其理念就是返回自然,回歸自然、順應自然,盧梭說最偉大的教師,並不是任何一本書籍,而是自然,其思考與經歷中,說出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只有走路才能思考。
我特別喜歡金龍教授說:「山林旅人必須敞開自己的心,嚮風慕義,將自己開放給其他山中事物,持續向山問情,你就可以自在地仰望星空、目轉雲瀑。」
丙申年2016.2.10新店
☆推薦序三──與山同行、共舞、對話 登山故事館館長 邵定國(山羊)
林金龍老師有特別的登山風格,總是溫文儒雅、慢條斯理;態度謙卑樸 實、談話深入淺出,其登山學者的氣質與內涵,總是吸引山羊聆聽欣賞。對 我而言,林老師是一位亦師亦友,同樣喜愛山林、熱愛自然的好夥伴。 登山是很好的活動,不但能強健身體、淬鍊意志更能淨化心靈;爬山, 讓人身心受益,並得到喜悅與滿足。因為興趣,因為山,人類收穫如此巨 大,所以登山者要學習愛山,回饋山。興趣是一輩子,登山也是一輩子;愛 山與回饋山,自然也是一輩子!林老師正是如此忠實的實踐者,出版書籍驗 證這不變的堅持。 與山共舞,找到旋律與節奏;歸零再起,學習謙卑與包容!不要講攻 頂,無需搶山頭!山林的美妙,盡在一步一腳印;一呼一吸之間! 與山對話,開啟生命的一扇窗,從山發現與突破自我,進而認識大千世 界。原始與現代的交錯,自然原野與哲學科學的激盪;激發想像、開放視野 與探索的所有空間,理性兼具感性、內化與魂魄的自由奔馳。 與山同行,我們看見林老師如何建立與山的情感;如何在登山的過程中 謙卑學習,並分享其中的奧妙與哲理。 在臺灣如聖殿般的高聳山岳,冬季的亞熱帶可以在都市看見雪白山頭, 這是臺灣的自然奇蹟與山岳傳奇。喜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喜歡爬山,探 尋登山的樂趣。人們走向自然探索山林,享受漫步其中的樂趣,滿足融入山 林的喜悅。 居住在山岳的臺灣原住民,視山岳為生命的起源與庇護之所,同時也是 祖靈與靈魂居住的聖地。山是我們的母親,孕育我們耕作的土地與乾淨的水 源;山是我們的父親,賜予我們清新的空氣與風雨的庇佑。山岳是我們生命的保障與生活的居所,也是心靈的依靠與歸所。
《與山同行》這本書,讓我們看見山就是一本書,人也是一本書;人與山同行能激盪出多少的智慧與學習?且讓我們一起再入山林與山同行。
★推薦序四 阿爾卑斯登山學校總教練 歐陽台生
讀了金龍老師的書,好像在讀一本人類從古至今與山的對話,他收集了世界的登山名家,對自己登山的見解,這一部分,像把我們一點一滴地引領去看見這些世界級登山家對山的深度見解,這些真如讀了世界的登山史一般精彩!
還有登山不一定登頂才是目標的看法,以及登山安全的呼籲!尤其臺灣登山界在追逐百岳文化與情結下,確實讓很多登山者喪失了生命,如此的想法,很值得臺灣年輕一代登山者深思!
另外文中有一段,描敘登山家名叫艾德蒙.希拉瑞(Edmund Hillary),他在1953年5月29日上午11點30分,與雪巴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成為人類登上聖母峰的第一人,但艾德蒙.希拉瑞(Edmund Hillary)覺得這榮耀應該屬於這裡的雪巴,所以希拉瑞為丹增拍攝手持冰斧、昂首挺立於珠峰頂的歷史見證,希拉瑞卻沒有請丹增為自己拍照!對於艾德蒙.希拉瑞(Edmund Hillary)的謙卑與舉動,不但令我肅然起敬,更是我們登山者都該學習的精神,畢竟,很多登山者只想著自己要去登頂,卻置隊友、隊員於不顧,也是很多山難發生的成因。
金龍老師也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談到我們高山上的環保LNT,仍然有待努力,我在加拿大登山學校受訓時,就發現我國這方面真的落後別人很多,雖然近幾年林務局大聲疾呼無痕山林,但這部分,我們登山者需要努力外,還是需要公部門能認真來修法與執法,不然20年後,靠一本書是無法改變大多數的人,像美國地拿里國家公園(Denali National Park)是勸導與取締一起嚴格執行,才能讓全世界的登山者在遠征地拿里山(Mt. Denali 6,194m)過程中,都能遵守國家公園的規定,這非常值得我們公部門學習!
金龍老師也談到登山對企業家與公司,甚至個人健康,都有非常多的幫助,畢竟,登山的堅毅、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正向想法,不但可以在風雨中,讓自己的團隊轉危為安之外,更能完成夢想,這些真的對一個企業的經營絕對有不同凡響的效果!所以,鼓勵企業家們都能來體驗『登山』精神,並向山學習!
還有金龍老師關心那群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大地、生態、原住民文化的傳承等等,不但值得我們細細地來研讀,更該讓登山者反思!
說實在的,金龍老師幫我們整理了一本像「登山聖經」般,值得我們登山者用心去讀的一本書,還有很多中、西文化裡的登山精神,我相信,你認真來讀這本書,不但未來你再走進山裡,心境會不同外,登山過程也會更謙卑、更平靜來登山!
☆推薦序五 中科大教師 曾挺生
臺灣多山林,地處北回歸線上,造就了多樣性的生態環境。近年來,隨著國民生活品質提升,走向戶外從事山林休閒遊憩、登山溯溪、賞鳥等多元性生態旅遊活動的機會日益增多,卻也為大自然帶來更多的破壞與壓力,雖說我國已於民國99年6月立法訂定環境教育法,但因環境教育的不普及與民眾的認知不足,致使負面的新聞、訊息仍時有所見。
有鑑於此,熱愛山林活動的金龍老師,在從事教育工作之餘,除了身體力行的參加雪霸國家公園高山保育志工的行列,並將多年來的親身體驗、觀察、領悟融入於教學工作中,更帶領年輕學子走出教室,體驗山林最真實美好的一面,期盼藉此播種出更多懂得珍愛山林環境種籽尖兵。
《與山同行》就是集結了金龍老師近年來為山林環境教育努力的一些文集,內容涵蓋了登山教育的省思、登山美學、登山哲學、生態環保、山林的智慧等豐富而又發人深省文章。觀其文,從文章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瞭解金龍老師對臺灣的山岳寄予無限的深情與冀望,並從登山的行為來內省與昇華我們的生命。
那年,在玉山東峰,金龍老師累積了41年的歲月完成了百岳,有幸與他同行;登頂時,站在峰頂望向天際與地平線合而為一的遠方,曙光漸漸升起,人生不就是如此,時時充滿希望。
山,就在那裡,愛山的人知道,好文章,共賞之。
★推薦序六 雲、水、山、人──攀登心中的那座高山 中科大教師 余智生
臺灣登山界,自從前賢林文安等人,選定「臺灣百岳」後,完登百岳就成為臺灣山友們的聖盃。至今由「中華山岳 協會」認證登錄者,約5千餘人;然而實際完登,卻因各種因素並未登錄者,遠多於此數,龍兄正是此登山豪傑中未登錄者之一員健將。
龍兄自弱冠之時,首登百岳;到耳順之年,完登臺灣百岳,前後歷經40多年,這項記錄也將成為臺灣登山界的一頁傳奇。始於雪山東峰,而終之以玉山東峰,這種結果,又是一項完美組合。
龍兄平時以臺中大坑步道做為鍛鍊身心之所,其登山箴言—活著健康,走要痛快,此語豪氣萬千,恰如其人,也成為我輩山友相互勉勵之詞。
多次偕同龍兄登山,均能履險如夷,尤其是天候皆宜,想必是其人福澤深厚,天地皆感其誠,而以好天氣相回應。龍兄不僅是外在形體上,完登臺灣百岳;更是在精神層面上,已經攀登了心中的那座高山。
今逢龍兄以完登百岳後整理長年累月攀爬大小山峰之心路歷程,從人為何登山、登山與教育、環保、企業經營、禪思、哲學、美學、原住民等角度,發而為文,另又紀錄志工值勤心得、聖母峰基地營的親身感觸,多方位立言立說,結集成冊。昔司馬遷謂: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余有幸分享,以共同經歷總結如下:
靜觀雲湧,溯涉水流,登臨山巔,事諧人安。
謹以雲、水、山、人四字相贈。
★推薦序七 中科大教師 涂裕民
有幸跟金龍院長熟識始自於10年前一次玉山之行,人與人的緣份竟如此奧妙,一次就上癮了,喜歡由院長領軍登山隊伍的行程、節奏、默契、理念,之後即跟隨著他參加一次又一次登山活動。回顧自己學生時代也曾攀登玉山、雪山,但彼時對山林懵懵懂懂,真正喜好山林,是在追隨院長、武鵬老師等登山前輩之後才有更深一層的領略,在他們引領下,學習敬山愛林的心思及對臺灣山林之美的讚詠,尤其,每當夜晚大夥兒停下來說說笑笑之際,常可分享到院長、武鵬老師言談間不經意所流露出的關於登山智慧之語,彌足珍貴。
院長除了熱愛山林熱愛登山,長年擔任雪霸國家公園高山保育志工,奉獻臺灣山林之外,多年來在臺中大坑2號步道傳遞登山理念,鼓勵大家親近大自然,熱情的邀約新朋友、乃至外國朋友參加各種登山活動,鼓勵大家帶著自己的杯子,親自煮一壼好茶招待,還不辭辛勞地背著西瓜上山犒賞新加入的朋友,漸漸感染也感動了山友,大家自然形成一種好的傳承。除此之外,在學校也透過舉辦演講等活動,一點一滴地推廣登山教育及環保概念,要大家愛護臺灣的好山好水,為了鼓勵年輕學子參加登山活動,不畏艱難親辦、親率學生攀登玉山。
《與山同行》一書集結院長對於山林,特別是臺灣山林的觀察、對於山林美學、生態環保教育、登山教育、登山智慧、登山哲學乃至於登山者的人生觀的省思,一本全方位討論登山的書籍。更可貴的是它是作者從年輕到花甲之年累積超過40年的時間,透過身體力行、實踐、觀察與省思,而傳達給所有愛山甚至是不曾接觸山的朋友的智慧。
閱讀著書中的智慧、書中的美及熱愛山林的胸懷,回顧與院長及伙伴們一次又一次登山行,與山同行、與愛山的伙伴同行,何其幸運,何其榮幸!
簡介
他是一名教授、一名教育者、一位單純熱衷攀登的山嶺信徒──林金龍教授,完登臺灣百岳後將長年累月攀爬大小山峰之心路歷程結集成冊。透過攀登他自我追尋與歷練;為何登山──因為山就在那裡。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攀爬、一次又一次的景仰,生態、教育、經營、美學、禪思、哲學等各種議題,都由屹立的自然獲得解答。
每一次攀登,我都更接近自然,更接近自己,這是自然、是山,教會我的所有。我不追逐,只想體悟更大的自由。
Walk away quietly in any direction and taste the freedom of the mountaineer.
──John Muir
作者簡介
★林金龍
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研究
臺中市救國團義務張老師
雪霸國家公園高山保育志工
臺中商專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臺中科技大學語文學院院長
目錄
【推薦序一】/陳貞蓉
【推薦序二】/黃一元
【推薦序三】與山同行、共舞、對話/邵定國
【推薦序四】/歐陽台生
【推薦序五】/曾挺生
【推薦序六】雲、水、山、人—攀登心中的那座高山/余智生
【推薦序七】/涂裕民
▼Beginning 問情:因為山在那裡
自我追尋與成長之旅
登臨不涉險—撤退是最高智慧
向山問情
穿越魂魄的旅程
與山相逢,生命如虹
▼Camp1 漫走、放肆、自在: 雪山東峰線值勤手記
天造地設
快樂的傻瓜
獨客飄飄何處去,孤影寂寂幾時回
只有山,不曾遠離
▼Camp2 生命在高處—珠峰的啟示
永恆的招喚
那山、那人:珠峰與栗城史多
一生山緣:高銘和
與山為一
▲Camp3 守護山林: 原住民的生態智慧
最高文明是原住民 080
說出「對不起」有什麼困難? 090
家園變公園?—司馬庫斯Tnunan制度的生態意蘊 094
▲Camp4 這一秒,生態正在改變!
由破窗理論談起
登山與生態環保
幾乎無力可回天的生態危機
沉思與行動
沉思錄一:外來種日本菟絲子雜想
沉思錄二:植物生態學野外紀錄
沉思錄三: 砍老樹種新樹—從檜木林的命運談起
沉思錄四:埔里蓮華池動物生態觀察
▲Camp5 留白,山野給的美與啟示
登山是多元滿足的運動
我們要如何看待山野?
荒野保護世界
像山一樣思考
保留幾座山,不許人類足跡登頂
荒野的價值
▼Camp6 進入山林後,教育就開始了
登山即教育
年輕人的成人禮
最酷的學分:登山
理論依據:心純淨行至美
依舊青山,熱情不減
放江山入我襟懷
我們需要更多的山野教育
生命如山
▼Camp7 道路與責任—從王石談企業經營與登山
人與山,夢想的延續?
傳奇鐵漢—王石
典範企業—萬科
登山與企業經營
企業家登頂峰的啟發
商魂—企業倫理
澡身而浴德
不求回報
▼Camp8 精神力道:哲學走進高山
哲學定義的沉思
巔峰上,自從容
大自然就是哲學
有階可上,人比山高
▲Camp9 禪思:山林即道場
目擊道成
案例的省思
看山是山的三種境界
登山與禪心
公案與本心
登山即參禪
▲Camp10 美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泉林浸潤,富在山高
人化自然,自然人化
做人如山
大山即仁者
天地有大美
▼Top 跋—山山看盡又重看
【主要參考書目】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