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人文史地
清朝官場祕聞──《春冰室野乘》《諫書稀庵筆記》合刊
- 作者 /
李岳瑞、陳恒慶原著 蔡登山主編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02
- ISBN /
9789869270427
- 定價 /
NT$
490
- 優惠價 / NT$
441
晚清「資深」官員──李岳瑞、陳恒慶,給您清朝第一大貪官和珅審訊供詞第一手資料,「清末四大奇案」中「楊乃武小白菜冤案」、「王樹汶案」來龍去脈,八國聯軍侵犯京都、辛亥革命寫實記述。
正史之外的滿清官場祕聞與民間逸事,中國近代史研究者考究利器,知曉清代經史最佳讀物。
本書特色
1.民國初年經典歷史書籍《春冰室野乘》、《諫書稀庵筆記》,重新點校出版。
2.補充正史的不足及闕漏,正史之外的滿清官場祕聞與民間逸事,中國近代史研究者考究利器。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導讀】清朝官場祕聞:談《春冰室野乘》及《諫書稀庵筆記》
蔡登山
晚清一直到民國初年,可說是中國未曾有之大變局。尤其是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中西雜陳、新舊並存等等現象。加上報業興起,許多文人將這些秘辛異聞,刊之報刊。就如同學者來新夏所言:「奇聞異說,層出不窮:或涉宮闈祕聞,或為里巷瑣議,或政海宦潮之波濤起伏,或文士騷客之綺聞雅趣,或世風民習之乖迕雜錯,大都皆可於諸家筆記中得其鱗爪片羽。若排比綴輯,時可見人事之概略與大要,大之為清代及民國史事拾遺補闕,小之亦可資瓜棚燈下笑語談助。」主要是這批作者的來歷非同小可,「多為廣聞能文之士,或曾為大府僚佐,參與密勿;或交遊廣泛,熟知風雲詭譎;或徜徉市井,采風聽歌,洞曉民風;而於迷信怪誕之異端又多具辨識之能力,故羼雜寫錄者蓋少,此又民國筆記之多勝前代而獨具特色者。」
而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和陳恒慶的《諫書稀庵筆記》(又名《歸里清譚》)兩書,可說在民國初年出版時即洛陽紙貴,贏得時人多所讚譽,影響頗大。以其能補正史之不足及闕漏者,至於文字之優美,又為餘事耳。今乃重新點校出版,希有裨於喜讀晚清史料者。
李岳瑞(一八六二-一九二七),字孟符,號春冰,別號春冰室主。陜西咸陽庇李村人。父親李寅為翰林院編修,學識過人,有志經世。外祖父劉湘甫(樹森)則為咸豐朝名士。李岳瑞自幼聰敏,十歲時由其父請劉光蕡(古愚)來家教授。其家本為富紳,多有藏書,故其童年,即博覽群書,下筆浩浩如潮海。十六歲時父親去世。後從其師就讀於三原。光緒八年(一八八二)鄉試中式,時年二十歲。次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工部主事,遷屯田員外郎兼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辦鐵路礦務事。
李岳瑞年輕時飽讀經史,略通天文、地理和數學,時常留心國內外大事。光緒十六年(一八九○),他曾撰文主張中國擬練師船(即海軍),希望以此收回中國喪失的各項經濟權利,並借此保衛祖國的萬里海疆。他指出,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必須加強海防,而有效的辦法就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種向西方學習,以反抗外來侵略勢力的主張,無疑與魏源是一脈相承的。
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馬關條約》簽訂後,李岳瑞以實際行動參與了「公車上書」,並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還把梁啟超介紹給了他的老師陜西維新派領袖劉光蕡。此後,劉、梁二人多次通信,互相切磋,交流思想,使得康、梁的維新思想對陜西的維新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維新派黃遵憲、汪康年等人在上海創辦了《時務報》。該報大力宣傳維新派的變法主張,鼓吹救亡圖存。李岳瑞在北京主動承擔了為《時務報》募收捐款的工作,並積極協助報館推銷報紙,為宣傳維新變法做出了重要貢獻。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夏,光緒皇帝接受變法主張,在戊戌變法中,李岳瑞積極參與變法活動,他常常利用自己在總理衙門擔任章京一職的便利條件,把有關變法的機密情報透露給在天津辦《國聞報》的嚴復,藉以傳播維新派的各項主張和活動情況,擴大對維新變法的宣傳。在變法期間,李岳瑞始終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保持極為密切的聯繫,時常往來於光緒皇帝與維新志士之間,成為兩者的聯繫管道外,還積極條陳新政事宜,直接參與變法維新。他曾向光緒皇帝上奏,請求廢除三跪九叩等繁文縟節,裁汰各官僚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撤除或合併翰林院、詹事府等閒散衙門,精簡中樞重疊的辦事機構。還奏請「易服制」,即建議以西服取代長袍馬褂。光緒皇帝看到此一奏章後,肯定了他的建議,並準備祕密派遣中國使臣到西方國家購買五百襲西服。當時慈禧太后得知後,氣得拍案大罵:「小子以天下為玩弄,老婦無死所矣!」頑固派聞訊,紛紛咒罵他是「漢奸」,說他企圖「用夷變夏」,斥責他違背祖宗成法。
當李岳瑞得知后黨頑固派調兵遣將、準備扼殺維新變法的消息時,急忙向康有為等人告警,示意他們注意防範。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一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勢力發動政變,光緒皇帝被幽禁,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害,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變法運動遭到失敗。李岳瑞聞知政變消息後,急忙通知宋伯魯和其他維新人士從京師逃走,自己則躲入義大利駐北京公使館避難。他身藏一盒鴉片,隨時準備在萬一被捕時吞服自盡。由於外國公使出面干預,李岳瑞得免殺身之禍,但八月二十三日(十月八日),清廷降旨:「李岳瑞,陜西省人,工部員外郎、總理衙門章京兼辦鐵路礦務事,上書請變服制、用客卿(指推舉維新人士),今革職,永不敘用。」李岳瑞隨即離京回籍,從此不問政事。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李岳瑞應張元濟邀請,前往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並曾與梁啟超合著《中國六大政治家》一書。辛亥革命後,李岳瑞受北京政府約請,赴京任清史館編修。一九二二年回到西安,名義上是陜西省府秘書長及督署秘書,充當陳樹藩顧問,實際上無所事事。由於政治上失意,晚年意志消沉,又染上了鴉片煙癮,故只是在家讀書,無甚建樹。一九二七年,李岳瑞因病去世。有《春冰室野乘》、《說元室筆乘》、《悔逸齋筆乘》及《評注國史讀本》行世。其中以《春冰室野乘》最為有名。此書原發表於宣統年間之《國風報》。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六月,由廣智書局單刊,一卷,書尾署「《春冰室野乘》卷一終」,此書至一九二九年,已再版六次,可見風行一時之盛況。
《春冰室野乘》是李岳瑞最負盛名的掌故著作,其所記之事,屢為民國年間史書及筆記所徵引,他是以史家筆法來撰寫筆記的,其述事之精鍊,評語之精當,可謂此中之翹楚。全書凡一百四十三則,記事廣泛,大致可分為三類:一、宮廷內幕、官場百態;二、文人軼事,藝林佳話;三、風情世態、俠客行蹤。其中述及宮廷祕聞內幕,資料性及可讀性都是很強的。如他居然找到當年審訊和珅的供詞,提供我們一手的資料。他說:「宣統庚戌秋,北遊京師,從友人某樞密處,獲睹嘉慶初故相和珅供詞。用奏摺楷書,猶是進呈舊物。惜僅存四紙,不過全案中千百之一。其訊與供亦多不相應,蓋又非一日事矣。尋而存之,以見當時獄事之梗概。」
而道光之所以能夠取得皇位,據說和他的神勇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在林清之變中,更是給嘉慶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春冰室野乘》上卷裡說,道光八歲的時候,就跟著爺爺乾隆帝去木蘭圍場打獵。一行人走到張家灣的時候,乾隆帝命令各王比試射箭,小道光則待在旁邊觀看,等各王射完後,他也躍躍欲試,拿了把特製的小弓箭射了幾下,結果還真射中了二箭。乾隆帝看後大樂,撫摸著小道光的頭說:「乖寶貝,你要是能連中三矢,我就賞給你黃馬褂穿。」小道光隨後再接再厲,還真就射中了第三箭,於是他便跪上前討賞,乾隆帝問他想要什麼,小道光既不說話也不起來。乾隆帝大笑,說:「好了,我知道了。」於是命侍臣立刻取黃馬褂來,手下的人看只有成人的黃馬褂,倉卒間找不到小號的,只好給他一件大的黃馬褂套上。由於衣服實在太長太大,小道光穿上後都沒法走路,最後只好由侍衛抱了回去。
又據《春冰室野乘》記載,有一天,道光帝突然想吃「片兒湯」,這是一種最普通的民間麵食,於是派太監去御膳房傳旨,不料廚師卻以「不會做」一口回絕。道光帝沒吃上片兒湯並沒當回事兒,不料第二天早上,內務府大臣求見,說有重要事情請示,道光帝召見詢問,原來是內務府奏請增設專製「片兒湯膳房」一所,提出了近萬兩白銀的開辦費。道光帝說,民間一碗片兒湯不過四十文制錢,讓太監去買就是了,何必增設專門的膳房。
內務府大臣由皇帝的親信擔任,他們常常上下其手趁機漁利。《春冰室野乘》還說,有一天早朝完畢,乾隆隨口問了大臣汪由敦一句:「你天還沒亮就趕著上朝,在家裡吃過早點沒有?」汪由敦回答說吃過。皇上問他吃了什麼。汪由敦回答說:「我家裡窮,每天早餐只吃四個雞蛋。」乾隆聽了大吃一驚說:「雞蛋一個需要十兩銀子呢,四個就是四十兩銀子,我都不敢這麼隨便吃,你一頓早餐就吃四個雞蛋,還敢說自己窮?」汪由敦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只好應付說:「外面市上賣的雞蛋都是破了殼的,是不能給皇上吃的,所以比較便宜,我買的就是這種雞蛋,一個只要幾文錢。」汪由敦敷衍皇上,那是因為他知道有些話是不該他說的。皇上的膳食歸內務府管,內務府的事是皇上家裡的私事,也只有皇上能管,其他人是沒有資格多嘴的,所以他只好敷衍皇上。不過,一個雞蛋市面上不過是幾文錢,而內務府報給皇上的價錢居然是十兩銀子,這也未免太離譜了。
「楊乃武小白菜冤案」是所謂「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近人日記、筆記中很多都談到了此案,如《翁同龢日記》、《清代野記》等,《春冰室野乘》也有記載。當然後來黃濬所著《花隨人聖庵摭憶》一書更廣為蒐羅公私記錄,並有考辨,楊案真相灼然可見。而歷史小說家高陽更寫成長篇歷史小說《楊乃武與小白菜》,而後更拍成電視連續劇,一時間家喻戶曉。「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發生在晚清同治末年到光緒初年之間,但其實此案終結後不久還發生過一樁「王樹汶案」,該案除了沒有男女情事外,其案情發展的紛繁複雜和罹案者的冤深似海,都比「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有過之而無不及。《春冰室野乘》中有專門記述了該案的大概始末,讀來很是令人驚心動魄。「王樹汶案」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共同之點在於案件發展的一波三折、紛繁複雜完全是由官員們的枉法造成的。那些參與審案的各級官員並非對案情沒有疑問,許多人甚至明知案情有冤,但有的收受賄賂,有的一心考慮自己的官位仕途,因而一個個成了加害無辜的幫兇,加上那種行政、司法集於一身的體制,就使不良官員能夠為所欲為。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康熙皇四子(後來是雍正皇帝)身邊那位不動聲色、盡算先機的極有分量的人,腿瘸,走路拄拐棍,被皇四子尊稱為「鄔先生」。他在康熙三十六年曾以舉人身分參加應天府會試,期間率領五百考生大鬧貢院,觸犯國法,被康熙鎮壓收容了十多年,幸蒙皇四子相救,最後成為其府邸高級幕僚,潛心參謀政務十年。他雖未像諸葛孔明那樣羽扇綸巾,但卻有足不出戶便洞明天下事態、人心善惡之智,僅憑風聲耳報就能洞穿錯綜複雜的朝野局勢,建言獻策,一語中的,在皇四子走向雍正皇帝的坎坷道路上竭忠盡智,居功至偉。大功告成後又不貪戀富貴榮華,急流勇退,半隱江湖,既有散仙逍遙自在之樂,又無達官遭疑召禍之憂,常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神龍現首,點到即退。其超人才智不亞於春秋范蠡、漢代張良、東方朔、明朝劉伯溫。
《春冰室野乘》裡記載,鄔思道自幼好讀書,科舉不得意,當時的巡撫田文鏡慕名聘請鄔先生入幕,承辦一件棘手的案件。盛名之下,果然與眾不同,案子上報北京刑部順利通過。這樣漸漸取得田文鏡的信任。一日,鄔先生對田文鏡說:「君願為名督撫,抑或庸碌督撫。」田文鏡答,當然想做名督撫了。鄔先生就說,「既然你想做名督撫,就得聽任我替你辦一件事,此事你卻不可掣肘。」田文鏡就問是什麼事,鄔先生就說:「我替你準備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業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內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田文鏡與鄔先生相處了一段較長的時間,深知鄔先生有膽有謀,於是慨然答應了。原來這篇奏章的內容是彈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學士,隆科多倚擁戴之功,常做越禮違法之事,雍正這時已對他非常厭惡,正想清除他而苦於無從下手,因滿朝文武雖知隆科多不法,但懾於其權勢,無人敢揭發。鄔先生摸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這件別人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摺,正求之不得,立即發交六部核議,辦了隆科多的罪。從此,雍正對田文鏡寵遇日隆,而鄔先生也聲名遠播了。鄔思道為田文鏡府幕,聲名日重,後來連雍正都知道了。有次田文鏡上一道請安的摺子,雍正批道:「朕安,鄔先生安否?」田文鏡死後(雍正十年),各地督撫紛紛以重金聘請鄔師爺,可這位鄔師爺卻失踪了。後來有人在北京看見他,原來他已入宮替雍正皇帝辦事了。
在晚清人物中,若以才識之卓越、仕途之坎坷、死事之壯烈而言,當推張蔭桓。張蔭桓(一八三七-一九○○)。字樵野,廣東南海人。對於他,人們眾說紛紜,但都承認他是個天分很高的人。首先他文才出眾。他出使多年,不僅漢語出色,英語水準也相當優秀。曾在他手下做事的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中說「駢散文皆能卓然成家,餘力作畫,亦超逸絕塵,真奇才也」。學術大師錢鍾書也說:「張蔭桓的詩和駢文,都不愧名家。」其次是放眼世界的觀念。張蔭桓從年輕時開始研究洋務,遍遊南北美洲和歐洲各國。回國後他聘請美國人林餘等編譯《西學富強叢書》二百餘卷,詳細介紹西方數學、化學、天學、地學、礦冶工程、兵學、史學、法學等西方科學知識。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清朝官吏所為,而是瞭解外部世界,開啟民智,振興國家的大手筆,有著卓越的貢獻。戊戌變法失敗,慈禧重行垂簾,大拏新黨的當口,張蔭桓以「莫名所以」的罪名,流放新疆。兩年後,庚子拳匪之亂,卻又被矯詔(或者是密詔)處死。朝旨不宣其罪而亂命殺人,且戮之唯恐不速。其獲何罪,需斷首新疆,史書中似乎找不出確切的原因。從流放導致處死,在滿清三百餘年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一例。
陶無夢︿詠佛照樓﹀詩云:「天半燈搖紫電流,玲瓏殿閣仿歐洲。卻因西人一炬火,化出繁華佛照樓。」此詩載於《春冰室野乘》,詩下注云:「佛照樓即儀鑾殿舊址。殿毀於庚子之亂,回鑾後重修,費帑五百餘萬,改用西式,賜名佛照樓。」庚子之亂,清政府賠付列強軍費四萬五千萬兩白銀,國庫空虛,百業凋敝,老佛爺卻興致不減,「費帑五百餘萬」,興建了玲瓏殿閣佛照樓!雖然「五百餘萬」這個數字不無誇張的成份,但所費不菲,定然無疑。老佛爺這樣做也許是在爭臉面吧,你們不是燒了嗎?瞧瞧,又建起來了,不但建起來了,而且還是西式的呢,你們洋鬼子糟蹋了我的寢宮,我就建一座西式的也來嘗嘗鮮!嗚呼,陶無夢「繁華」二字,令人傷心!
陳恒慶(一八四四-一九二○),字子久,山東濰縣人。祖父陳官賢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丙子科舉人,任館陶縣教諭,署臨清學正。父介侯,咸豐元年(一八一五)恩科舉人,任濱州訓導。陳恒慶清同治十二年中舉,光緒十二年進士,在京都工部任都水司主事、營繕司員外郎、屯田司郎中,升兵科給事中,掌河南道監察御史等,後外放任錦州知府,宣統二年辭官歸里。
由於祖父、父親、長兄都曾在魯西北的館陶、臨清、惠民、濱州等地主教多年,陳恒慶自己也有在館陶、德州、陵縣十多年的教官生活,這即養成了他與魯西人民長期難以了斷的情愫。而後在光緒十八年,黃河決口,武定、濱州一帶,被淹沒大半,幾成澤國。時在武定主教的陳恒慶的長兄孚慶,心如火焚。他連忙給已在京都工部任職的弟弟恒慶寫信。陳恒慶見信十分著急,火速聯絡在京的山東同鄉,上疏請奏得旨,撥去賑災款數萬兩,全活的當地老百姓,不可以數計。
陳恒慶中進士後,有較長時期在工部做官,他自己說,「廁身朝列後,日日與磚為緣,十有五年」,由於處事謹慎、幹練,歷任尚書、侍郎都非常倚重他,諸如皇帝大婚、太后萬壽、修葺宮殿、城垣、河工等與工部有關的大事,大都委派他辦理。在後來升任監察御史,巡視中城時,陳恒慶對所管轄的京都梨園、茶寮、妓院等當時所謂「下民」,也多行德政。例如,當時的戲園子最怕因鬧事引發官司而被封門。一旦封門,門前冷落車馬稀,不僅是開戲園子的、唱戲的、連那些送戲單的、賣茶水的、打手巾把的所有靠戲園子吃飯的窮人,都因此而斷了生計。等到官司了結,申請開門,又要遭受官府惡吏的盤剝、勒索。陳恒慶有鑒於此,在判案處理時,只處罰有關當事人而決不給戲園子封門。
陳恒慶在京都做官二十多年,官職四品,由於身在皇帝跟前當差,他有機會結識諸如親王、軍機大臣、相國、尚書等達官顯貴,也時常與部曹、書吏、經承、買辦等官場的中、下層人物有交結。在巡視京都察訪辦案時,也認識了京都的一些屬於「下九流」中的人物,了解京城的茶寮、妓院、戲園子裏等草民的生活。因為他經多見廣,能洞察晚清的朝政積弊、制度陋習、官場腐敗。對於清政府歧視漢人的制度感受尤深。
陳恒慶在京時,先是中日甲午之戰,清廷喪權辱國。又親身經歷了庚子義和拳之亂、八國聯軍侵占京都的幕幕驚險。那時,他身在槍林彈雨之中,住所靠近什襲庫法國教堂,親眼目睹了昏聵無能的滿清大學士啟秀,面對洋人的長槍利炮,卻獻策於端王、莊王,令義和拳及虎神營兵在五臺山大和尚率領下,口念神咒,指令縱火,白白送死在洋人槍下。而後東華門失陷,慈禧太后連煮熟了雞蛋也來不及吃,與皇帝倉皇出逃。當時陳恒慶和家人也被迫躲到北城去了。
光緒三十四年,陳恒慶被外放任錦州知府,雖然當時在東三省主政的徐世昌十分重用他,委任他代理巡警道事,並兼辦全省墾務。但是,當時的滿清王朝,已經到了內憂外患,難以收拾的地步。陳恒慶謝絕上峰和民眾的再三挽留,毅然辭官歸里。宣統二年,陳恒慶回到了濰縣後,空閒時間就與好友、親朋在十笏園裏飲酒、作詩。在閒暇時舞文弄墨,將他所見所聞,寫了下來,於民國六年成書。名之曰《諫書稀庵筆記》。
《諫書稀庵筆記》共有短文一百六十五篇,其涉獵內容十分廣泛。這些文章中,有反映滿清末年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如:捻軍北上、義和拳排外、八國聯軍侵犯京都、辛亥革命、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占領濰縣城、張勳復辟等等。有通過描寫王公大臣、部曹、書吏等人的私生活,揭示晚清朝政昏庸、官吏貪腐的;有記敘家鄉山東,特別是濰縣的經濟資源、鄉土、風俗、名人軼事,讚揚那些潔己奉公、立言有體、鞠躬盡瘁、存心無私的名宦、鄉賢、高師、大儒的。也有記敘京都所謂「下九流」人物的。如《賽金花》、《大老闆(程長庚)》等等,還有反映他晚年思想情懷的,這位曾以對聯「八載退隱抱赤子,十年進士如白丁」釋懷的晚清逸民,從《筆記》的若干文章中透露出,在經歷了辛亥革命的洗禮後,他也擁護五族共和、讚成男女平等、解放婦女,興辦平民教育,其思想逐步開明起來了。其在身後留下的《諫書稀庵筆記》,也為後人認識和研究晚清社會及地方鄉土文化,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文史資料。
陳恒慶《諫書稀庵筆記》中,有不少篇章,記敘了家鄉名士的一些逸聞趣事,其中,有些細節是在地方誌書中鮮見的。其中︿王五先生﹀一文中說,王五先生原名王延,因在鄉試放榜時,寫榜書吏,把卷首經歷年若干歲的「年」連上「延」字,所以就改名延年了。王五先生收徒弟,進門先看拜門人的八字,對八字有利於科名者,才收受其學禮。但是,八字不盡可憑,陳恒慶的外祖父郎暽,當年要求到王五先生門下受業,因其八字不合格,拒收為徒。郎暽回家閉門苦讀,結果,郎暽與他弟弟郎昀在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己丑科同登進士。
陳恒慶在中舉前,曾在煙臺東海關道當過幾年幕賓。當時他風華正茂,經常在山東半島沿海一帶跑來跑去,見證了大海的無限風光。飽嘗了芝罘島、煙臺、萊州灣以及家鄉濰縣沿海應季節而上的美味海鮮;目睹了漁民釣捕鯊魚、下海取參、拉大網捕撈嘉鯕魚、黃花魚的辛苦;看到了海邊潮上大魚來遠近村民前來搶食魚肉、用魚骨作屋樑並製作海秋角、假珊瑚、假象牙,還有海洋裏種種奇物怪事。這位年未及冠,已遍讀過《十三經》的少年,時常帶著自己所見所聞做學問。他翻遍古籍也沒有找到有關魚翅和海參的記載,有時,興致來了,他會給每一種知道名字的魚,都一一寫成詩句。他更愛動腦筋思考,比如,在濰縣沿海,為什麼難以捕撈到像煙臺海上那麼大的巴魚?還有,漁民出海最怕颶風突來,逃避不及,船沉人死,他曾不止一次看見,芝罘島上漁民,穿孝衣在海灘上哭泣。但是,為什麼漁民的長輩死於大海捕撈,而其後代子孫,仍然要繼承祖業呢?
掌故名家徐一士的《近代筆記過眼錄》,介紹晚清民初十一種筆記,當中有三種名為「筆記」者,以陳恒慶《諫書稀庵筆記》最為豐富精彩,徐一士用類似陳振孫評《老學庵筆記》的口吻贊之曰:「多可觀,有價值之筆記也。」洵為知言。
簡介
《春冰室野乘》是李岳瑞最負盛名著作,屢為《凌霄漢閣隨筆》等民國年間史書及筆記所徵引,以史家筆法撰寫筆記,述事精鍊,評語精當,全書共一百四十三則,內容涵納清代宮廷內幕與官場百態、文人軼事及藝林佳話、風情世態和俠客行蹤。
《諫書稀庵筆記》共有短文一百六十五篇,內容包括滿清末年捻軍北上、義和拳排外、八國聯軍侵犯北京、辛亥革命、中華革命軍東北軍佔領濰縣城、張勳復辟等事件;揭示清朝王公大臣、部曹、書吏貪腐昏庸之事;記敘《賽金花》、《大老板(程長庚)》等京都所謂「下九流」人物。許多細節是在其他書中鮮見的,具有高度的文史價值。
作者簡介
李岳瑞 原著
1862年生,卒於1927年,陝西咸陽人,字孟符,號春冰,別號春冰室主,光緒九年(1883年)授工部主事,遷屯田員外郎兼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辦鐵路礦務事,在《馬關條約》簽訂後積極參與「公車上書」、宣傳維新變法,惟因變法失敗遭革職;曾與梁啟超合著《中國六大政治家》,並著有《春冰室野乘》、《說元室筆乘》、《悔逸齋筆乘》及《評注國史讀本》。
陳恒慶 原著
1844年生,卒於1920年,山東濰縣人,字子久,為官二十餘年,官職四品,曾在京都工部任都水司主事、營繕司員外郎、屯田司郎中,升兵科給事中,掌河南道監察御史等,後外放任錦州知府,宣統二年辭官歸里,將所見所聞為文著述成《諫書稀庵筆記》。
蔡登山 主編
文史作家,現為秀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導讀】清朝官場祕聞:談《春冰室野乘》及《諫書稀庵筆記》/蔡登山
《春冰室野乘》/李岳瑞
卷上
揀魔辨異錄
雍乾遺事(二則)
乾隆宮禁遺事(三則)
乾隆朝萬壽慶典之盛(二則)
宣宗沖齡神武
德宗皇帝聖德恭紀(二則)
德宗外交之大度
曆書異聞
乾隆朝偽皇孫之獄
明太祖御書墨蹟
正音書院
福八
明故太子之異聞
交泰殿大鐘(三則)
明太傅遺事
徐健庵遺事
郭華野遺事
高文良公夫人之能詩
鴉片遺聞
田文鏡之幕客
于文襄出缺之異聞
來文端之知人
大臣微行(二則)
和珅供詞
紀和珅遺事(四則)
管韞山侍御之直節
畢太夫人訓子詩
楊重英遺事
尹嘉銓罪案異聞
吳穀人遺事
劉文清姬人善書
龐雪崖之遺愛
金簡
朱文正之迷信
成得大逆案
林清逆案異聞
湯文端遺事
楊忠武公遺事
梁山舟遺事
李申耆遺事
湯海秋之死
慄恭勤公遺事
前輩愛才之篤(二則)
內務府糜費
道光時南河官吏之侈汰
曹杜兩相得諡文正之由
穆相權勢之重(三則)
張船山侍御之直節
道光朝兩儒將
林文忠公遺詩
卷中
林鄧唱和詩詞(三則)
陶文毅識左文襄
桂林寇警軼聞
曾文正公遺事
左文襄軼事(二則)
左文襄聯語
左文襄遺議
李文忠公遺事
閻文介遺事(五則)
倭文端沮開同文館
恭王用人之公
朱提督洪章遺事
張汶祥案異聞
林夫人書稿
高心夔遺事
延樹南宗伯之大節
薛雲階司寇之法學
寶文靖遺事(二則)
多忠勇公軼事
國朝列女傳三人(三則)
李蓮英女弟之指婚
廚役高識
沈副憲之知遇
某太史遺事(二則)
浙案異聞
鎮平王樹汶之獄
王可莊太守失歡於寶文靖
輓聯
紀馬江死事諸將
甲申越南戰事雜紀(五則)
章高元失青島之遺聞
服妖
庚子拳亂軼聞(七則)
張樵野侍郎遺翰(三則)
中堂之識字
尚書忠愛
劉博泉侍郎之直
張文襄遺事(二則)
卷下
都門詞事彙錄(七則)
陶農部宮詞
紀歙鮑烈士增祥事
紀大刀王五事
南下窪水怪
百年前海王村之書肆―琉璃廠於遼為海王村
燕郊廢寺之金爐臺
雲南銅廠
嘉禾圖
《知不足齋日記》鈔本
三進士出身之奇
奏疏紕繆
文牘謬誤
明季兩烈婦
李奉貞
女子絕技
尹杏農侍御
陳子莊明府之外交
王文靖遺文
宰白鴨
史撫部詩
黃公度京卿遺詞
周太史(蘭)雋語
題壁詩
孫北海雅謔
巧對
國初富室
官書錯誤
《四庫全書》之濫觴
私家藏書樓
閨中經世遠識
吳梅村身後之文字獄
吳漢槎髫年能詩
大盲頭陀遺詩
孫豹人遺事
吳徵君農祥遺事
屈翁山遺詩
錢牧齋詩案(六則)
香塚鸚鵡塚
夢異
洪大全遺事
石達開之日記
吳三桂之逆跡
戈登遺言
丁韙良被騙
赫承先求應鄉試
黃靖南遺事
詩鐘彙錄
隱語彙錄
鐵路輸入中國之始
乞食制府
時藝餘譚
術士能代人飲食
馬士英玉佩
《諫書稀庵筆記》/陳恒慶
序
狀元
賽金花
傷乳
改胭脂判
侄控姑
潘尚書
雷甲雷乙
姚頌虞
兩大司成
潔癖
同鄉相參
潘得譽
崔靈芝
義和拳
洋兵占城
笄
盜墓
論墓
放生池
相面
煤氣
立尚書
蓮香
都中鬼怪(五則)
徐相國
洋馬車
婚禮鄉俗
林中丞
再醮婦
戲法
膠濰工藝
散館
朝審
聽報
奇案(五則)
殺子
謔語(三則)
楊翠喜
葛畢氏
三甲
非人不暖
張文田
桂枝
頭巾語
大卷白摺
至聖
裹足之害
八字相同
靈氣
學校唱歌
縣長
宋太史
前後輩
大老闆
童謠
經解
毀廟
朱太守
說鬼
詼諧
湯文正
敲門磚
綁票
稅糞
徵稅禍
樹上開花
湯相國
素某
查三
書吏
言儉
自誇
蔥姑娘
紅玉
詩鐘
鼉蛟龍
京察記名
鑽營
滿漢歧異
師生
黑手套
翟文泉
文人標榜
同胞
五城
念秧
民軍之難
捻匪
老蹣
狐
楊孝廉
學禮
姜侍御
南人北人
爆竹
水仙
說餅
肝
桂
李香君
賈侍郎
木解元
異人
相馬
關外
玉枝
女議員
復辟
井田
煙捲
某茂才
養水仙
印書
錢
瑞澂
油雞
老婆市
解紛
恒府姬
晝候
象
團焦
李進士
定命
京師茶館
六項
月賓
煙癮
色癮
裹足
京師戲園菜館
酒量
劉文清公
濰城隍
東西廟
銅首飾
南北不和
太史公
海錯
乩詩
買鄰
爭婚
王妻
學綁票
料量
下氣怡色
貞婢
戒淫
花園
杜文正公
大戶
賈文端公
張文襄
王五先生
告逝
衍聖公府
京官外官
查抄
福相國
海灘
草帽辮
柯太史
靴包
惡謔
膠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