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的第十種型態

2017-08-27 at 19:30   發表人:李肯特
桃花源之謎

桃花源之謎

  • 作者 / 秀霖
  • 出版社 / 要有光(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7-08
  • ISBN / 9789869495448
  • 定價 / NT$ 270
  • 優惠價 / NT$ 243
分享:
  

看推理小說的醍醐味在於其間的人性觀察。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關於人性的議題,只能藉由假設與主觀認定,然而小說卻能赤裸裸地讓我們發現,原來很可能被認為真誠的人其實充滿心機、一般人所以為的老實人竟可以為了愛人,義無反顧去犯罪、或者一切隱晦、不敢言及卻是真實感受的照護疲累與辛酸,都能引起閱讀者的共鳴與熱愛。於是小說不僅是種反應人性的載體,有時還是能讓我們更深切認識人性的說明書,尤有甚者,小說更是人類處境的代言人。

秀霖的《桃花源之謎》,總共收錄五則互不相干的短篇小說,或者以他的說法,是本集結「摃龜」紀錄的作品,不過卻也同時是本充滿許多嘗試的趣味創作。

不管是妖魔的傳說、驚悚的鬼魅、社會派議題、校園青春推理,或是仿陶淵明《桃花源記》的續作,在秀霖的刻畫之下,登場人物個個性格鮮明,角色互動令人印象深刻,有些嚴謹帶著嘲諷、有的瘋癲卻能洞察萬事、也有的唯唯諾諾卻似扮豬吃老虎。同時在每篇作品前作者也會說明他創作的歷程,也讓讀者能更立體認識小說創作背景與其世界觀。

令人感到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哪個年代,我們都可以看到傳言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並以各種不同媒介,傳遞給「有需要」知道的人。然而媒體如何報導著每種傳言?在不同的時間軸中,傳言又如何被建構、被傳誦、最後更因有著自己的血肉而被重新賦予生命?

在古時候,傳言主要以口耳相傳,儘管因為傳遞速度不快而多半僅在傳言當地流傳,卻也因此更容易加深傳言的表面效度;而在當代,則以網路中各種社群軟體,FB、Plurk、IG、Twitter、Line、ptt等快速流通,傳遞不僅速度快,若是對於細節的描述不清楚?沒關係,Google等搜索軟體讓我們有如身歷其境般全知全能。

只是,傳言的背後,是以訛傳訛的誤會,還是有心人的刻意操弄?【淒月】中的鎮魔客棧,傳說妖魔「淒月」會在初七夜晚出沒害人,那何以此日仍舊有人特地前來住宿?【鬼鈴魂】裡,傳說在鬼月打電話給自己,會收到回電,這個傳言來自於自己的室友,只是別人提醒後才發現,該室友居然只有在晚上才會出現?【第九種結局】死於賓館內的援交女孩,媒體先後報導女孩跟刑警、研究生與大學教授有特殊的關係,然而哪個傳言才是事實?【一篇Plurk文救排球】藝人母校的排球校隊快被裁撤,學妹循線找到的救星,卻是刻意造成粉絲誤解的同學,這樣的誤會竟然也成功解救了岌岌可危的排球隊,同學也因而決定步入演藝圈;【桃花源之謎】中那個發現桃花源的漁人之子,想要幫助蒙受騙名的父親恢復名譽,只是父親跟自己先後到訪桃花源,其內的居民卻彷彿第一次有客人來訪?

不管是以文言文或白話文的書寫方式、昔時與今日為背景,我們都可以看到各種不同形式的傳言,活潑而有氣息地活在我們之間。人為編造的也好,無心插柳的也罷,傳言逐漸成為能自體散播與長大的智慧體。

那麼,當故事逐步邁向尾聲的某一天,添肢加肉完畢的他,終將有如實體,存在於現實社會?而我們是會就此理所當然的人云亦云,還是能察覺到其間的異樣?也許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大概就是因為人心之複雜,才使得真相如此撲朔迷離,也讓我們得以繼續耽讀其中,享受於作者與讀者間所跳的交際舞吧。

本書美中不足的是,在【第九種結局】中,案件關係人王憲宏身為心理所的教授,是不該將「多重人格」與「精神分裂症」混合而稱「人格分裂」的。考量本作的創作時間,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Ⅳ-TR)版中,「多重性人格疾患」已被改稱為「解離性身份障礙」,也就是除了主人格外,還有其他數個次要人格,也許會在自己所不知道的情境下,次要人格做出主要人格所未曾知覺的事情,甚至不同人格間的性別、種族、興趣、喜好、個性都可能有所不同。而「精神分裂症」在臺灣則於2014年改稱「思覺失調症」,以減少該疾病所帶有的刻板印象及偏見。此症狀則有可能產生妄想、幻覺、思維及言語的混亂等狀況,基本上判斷基準需同時符合多項才能被認定為「思覺失調症」。雖然小說以趣味為重,但仍應該避免減少讀者的誤解,至少該避免成為錯誤訊息的來源才是。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