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台灣特有文化布袋戲人偶的作品

2016-09-21 at 11:18   發表人:MRW
人偶輓歌

人偶輓歌

  • 作者 / 哲儀
  • 出版社 / 要有光(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6-10
  • ISBN / 9789869356701
  • 定價 / NT$ 260
  • 優惠價 / NT$ 234
分享:
  

若提到什麼是台灣特有的文化,布袋戲應該是許多人心中的第一名。秀威出版社的台灣作家,許多人都想要融合台灣的特有文化、景物,比如<沙瑪基的惡魔>就是以小琉球 為場景,因為看過了這本書,那天我在電視上看到綜藝節目介紹小琉球 烏鬼洞,讓我這個沒去過小琉球 的人也都覺得有親切感了。而這本<人偶輓歌>則是以台灣特有的布袋戲為主要元素,讓推理的故事與布袋戲的由來連結在一起。

故事是說排長偵探業勝因為前一個事件受的傷在醫院休養,警探二人組阿修跟祥哥在為業勝做筆錄的時候,沒想到醫院發生了一件廁所密室殺人案,一位久病的老人在反鎖的廁所中上吊自殺,身旁還有一個跟他面容極為相似的布袋戲人偶,業勝發現老人的病沒辦法讓他打精細的繩結,所以判斷這為密室殺人,在偵破了此案之後以為是單一事件。沒想到接著桃園市接連發生了多起老人死亡事件,雖然死法不相同,但是每位老人身旁都有一個與本人極為相像的人偶。在此同時二等兵黃志翔飽受幻覺之苦,他還因此攻擊了學長,回到台灣後關心志翔的排長介紹志翔去找業勝協助,業勝發現志翔的祖父是一名布袋戲人偶雕刻師,他專門刻與本人一模一樣的人偶,業勝覺得這一切跟老人死亡案有著密切的關連,沒想到他身邊突然多出了一具跟他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偶.....

在本格推理的條件中,有人提到不應該把催眠這件事放進去,但我覺得那是指一開始沒有提到會用催眠的手法犯案,所以最後從動機之類的角度會推測不出兇手。但其實已有不少推理作品其實已經加入了催眠的要素,而且也沒有違反本格推理,比如松岡圭祐的<催眠>系列,就把犯罪者是被催眠者這件事先說明清楚,在這個基礎上再發出對讀者的挑戰,算是很厲害的作品,也讓我對催眠了解了更多。這本書也用到了催眠這件事,不過他的重點不是著重在催眠的合理性,但也沒有特意要隱藏有催眠這件事,而是在中段就拋出了這些人可能都中了催眠術,對讀者的挑戰就是,是誰這麼做?在什麼時候做到的?當然這種寫法有好有壞,好處就是要思考的主軸比較單純,就回到了本來推理的重點,誰是兇手,而不再考慮他的手法。但是缺點就是對於催眠的作法太過於簡單,從松岡圭祐的作品來比較,就會覺得這本小說好像把催眠過於強化了,這是我個人覺得的小缺點。

前言有提到,其實這個故事本來只有一個短篇,就是在醫院的密室殺人案,叫<輪椅上的真相>,後來才寫成這個長篇,所以在融合上可以感覺到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因為第一個案件規模太小,最後的事件規模又太大。但是這樣讀起來的好處是不論你是想要單純的破解密室殺人案,或是想要跟著業勝以行動力到處追兇,兩種願望都可以一次滿足。另外比較讓我驚豔的,其實是阿修跟祥哥,一般在主角不是警察的前提上,都會把警察描寫的很笨或是很固執,但是這部小說裡的警探二人組,除了阿修比較搞笑一點之外,兩個人都是很好的警察,不但不會先入為主,也會利用休假,像加賀恭一郎一樣用腳追兇,所以雖然主角是業勝,但是實際上這兩位警察也功不可沒啊。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