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電影《失控謊言》上映,改編自西門町七彩藝苑案,其實我自己蠻喜歡看這類型的改編作品,當然經過改編,不見得符合原本事件,但我覺得能夠讓很多不知道該個事件的讀者、觀眾,可以得知當年所發生的事情─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可以透過戲劇的角度,對角色心理做出剖析,某種程度上是有一些「社會推理」的風格存在於其中。以這本《無臉之城》來說,先不論作者在最後提到的,採用多重視角的敘事模式,所造成的一種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一種閱讀上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透過每一個人物的剖析,或許更可以讓觀眾了解到這些人物的心境、背景,甚至有些涉及其「犯罪動機」──其實這部份是我覺得看《無臉之城》非常吸引我的部分,透過作者非常認真,透過大量的資料蒐集再加上一些屬於自己的創意,讓讀者得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 我相信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我相信現在更為明顯),在媒體的推波助瀾及渲染之下,大多數的民眾會在駭人聽聞的案件發生當下,炮口齊一的針對加害者,幾乎所有的「受害者」都會在一瞬間變得像天使般無害,但實際上,一個案件的發生,背後必然有其原因,更重要的是與其一味去批判誰的不是,一味去同情誰的不幸,其實若是能夠透過了解犯罪動機及心理,或許能夠更有效防止未來的犯罪可能也說不定?也因此,對於故事中對於人性、人心的切入,是我覺得很吸引我的部分──特別是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得以讓讀者更加進到角色的內心。 而另一方面,卻也讓我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的事情,與其說不公平,倒不如說,因為讀者跟著角色的心境轉折,去洞悉那些或許非當事人所無法理解的心情,甚至跟著角色而有一種想要吶喊著「為什麼?」、「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的念頭。一個案件的發生有諸多相關元素,換句話說可以是「天時地利人和」,當所有要素都到彙整在一起的同時,才會爆發,而每一個元素都有其發生的理由跟背後因素,透過閱讀紀昭君的文字,其實是很讓人發人省思的─因為或許,我們也曾不小心犯了甚麼錯、對別人造成傷害。 傷害與被傷害,痛苦與釋放,每個人都在這座孤獨的城中找尋自己的立足點,找個屬於自己真實的樣貌,即便不見得每一個故事都會是一個HAPPY ENDING,但是我們都曾蜉蝣於城市之間的空洞,與無力感之間,努力掙扎著,不知為何,在看完之後,竟無法去評斷「是非」,原本在心中的那把既定而評斷的尺因而動搖──或許我們看到令人窒息的那一面之後,終究看見,很多人努力「活著」的痕跡。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試讀]《無臉之城》
2016/04/22
軒轅萱
古代婦女的職場史
2016/10/18
MRW
專制帶來腐敗
2015/04/03
scorpian
龐大的知識含量
2024/07/02
篆刻者
《相遇這一刻,世界轉動!》一場似夢非夢的愛情故事
2016/05/01
Alice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