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與反思的雙重視野 ——讀孫德喜的《準則——政治風暴下的中

2014-07-08 at 13:45 │ 原作者:吳投文 │ 資料來源:吳投文   發表人:秀威資訊
準則──政治風暴下的中國知識分子

準則──政治風暴下的中國知識分子

  • 作者 / 孫德喜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3-04
  • ISBN / 9789863260523
  • 定價 / NT$ 350
  • 優惠價 / NT$ 315
分享:
  

香港《文學評論》(2013年10月版第28期)

近來讀孫德喜先生的新著《準則——政治風暴下的中國知識份子》(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4月版,以下簡稱《準則》),頗有一些感慨。一是感慨該著視角新穎。作者談的是現代文壇上的人和事,實際上呈現出來的是中國現當代作家的心態史和精神史,從一種個人化的視角透視中國現代作家的心路歷程;二是感慨作者個性化的研究意識,該著並不是一般性的學術著作,沒有一般學術著作體例上的完整性和高深的理論闡述,但作者獨具匠心,把自己長期以來形成的研究觀點滲透在諸多的文壇“軼事”當中,比較一般性的學術著作,作者的立場和觀點顯得平易而親切,更容易為一般讀者所理解和接受;三是感慨該著資料詳實、可讀性強,既對專業研究者具有參考價值,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作為一部隨筆體學術著作,可能沒有那種高頭講章的嚴謹,卻有作者自己性靈深處的流露,作者的觀點不是灌輸給讀者,而是通過詳實的史料引導讀者去思考。讀孫德喜先生的這部新著,我感觸最深的是還是觀點的新穎和犀利,作者有感而發,而且多發人之未發,書中貫串著一種難得的思想穿透力。在我看來,該著的最大特色在於,在還原的基礎上反思,在反思的燭照下還原,作者在還原和反思的雙重視野下呈現出中國現代作家在歷史轉型時期的思想蛻變和精神苦難,並由此透視中國現代作家走向靈魂自審的曲折心路歷程和中國現代文學精神生態的複雜結構。這可能是本書最有價值之處,也是最能吸引讀者之處。

《準則》的一大亮點是返回特定的歷史情境中還原作家個人心路歷程中的一些關鍵環節。這些關鍵環節不僅具有個人意義,對一個作家的人生與創作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從中可以發現某種普遍性的精神症候,涉及到中國現代作家的整體生存狀態。《準則》涉及到的作家有二十多人,基本上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者採取專題的形式,對每一位作家的人生與創作進行深入的症候式分析,從心態史和精神史的角度挖掘這些作家在特定歷史時期所面臨的創作困境或精神危機,書中也有一些專題從作家個人生命中的重大轉折入手,抓住這些作家生命中的精彩片段,透視由政治風暴所帶來的個人命運的起伏變化。書中對陳獨秀、郭沫若、無名氏(蔔乃夫)、田漢、艾青、夏衍、張聞天、沈從文、巴金、沙汀、王實味、趙樹理、徐訏、柯靈、昌耀等人在20世紀政治風暴中的心態分析非常深入而細緻,顯示出作者獨到的眼光和批判性的視野。比如著名戲劇家田漢,早年懷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和巨大的政治熱情,積極投身革命,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革命帶給他的不是理想化為現實,也不是人生價值的實現,而是巨大的精神壓力,進而導致他人格的分裂,形成了一“真”一“假”兩個田漢,最終為他所追求的政治所吞噬。《準則》不僅描述了田漢的人生悲劇,以“美麗的噩夢”為題,突出了一代知識份子理想追求的悲劇性結局,而且揭示了極左政治對於知識份子的嚴重扭曲以及作家精神產生異變的具體過程。再比如,一代小說大師沈從文在作者的筆下所突出的是極左政治逼迫得他無所適從,不僅令他放棄他所鍾愛的文學創作,而且“廢了”他的“文功”,導致他的文學寫作能力嚴重退化。《準則》不僅真實地還原了這一慘痛的歷史,而且努力揭示這一歷史過程中各種因素及其發揮的作用。在其他作家那裡也表現出在同樣的極左政治的高壓下個人的悲劇性選擇,這些作家的藝術創造力在建國後普遍弱化,再也沒有奉獻出早先那樣的精品力作。這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在這些作家的個人悲劇後面隱藏著由政治風暴所造成的更為內在的精神撕裂和時代總體性話語對個人話語強行改寫所留下的滄桑印記。

即使對專業研究者來說,要深刻理解和認識1949年以後中國作家做人的“準則”上存在的嚴重問題,也並不容易,不僅需要清醒的歷史意識,還需要清醒的反思意識與批判意識。作者並不滿足于展示這些作家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悲劇性經歷,而是既還原這些作家在嚴峻的歷史壓力下所受到的精神擠壓和思想變異,更有意識地反思這些作家產生精神和思想變異的內外條件和個體命運難以自我掌控的時代因素和體制性壓抑。張聞天既是一位中共高級領導人,也是一個作家、一個知識份子。《準則》討論的是張聞天早年在黨內批人的問題和他後來挨整的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準則》不只是敘述了張聞天這一人生重大變化的歷史,而且著力探討了批人整人文化產生的根源,並且竭力從體制上去尋找原因,特別指出前蘇聯和共產國際內部殘酷的政治鬥爭對中共產生的深刻影響。作者在反思這一段歷史的同時,對於整人文化和血腥的內鬥進行了批判,而且作者站在現代人類文明的高度,以現代思想意識去審視這一血淚寫下的歷史。在談到夏衍和柯靈時,《準則》既敘述了他們早年對於革命的忠誠和貢獻,又描述了他們在1949年之後的不幸遭遇,揭示了造成他們人生災難的根本原因,同時也談到他們在浩劫之後的某種程度的反思,更突出了他們在反思中沒有達到應有的精神高度的深刻原因,從而既反映了個人和歷史的複雜性,又客觀公正地對這些作家給予了評價。

許多人對於中國現當代作家的瞭解和認識基本上來源於文學史著的論述。而文學史著對於作家的論述和介紹往往是著眼于其文學成就和創作特色,因而人們心目中的作家形象往往是單一向度的,具有高大而完美的,甚至被美化和理想化了等特徵。孫德喜的這部新著著眼於還原歷史,重現歷史現場,展現具體歷史情境中的個人,進而讓讀者跟著觸摸到那些或委瑣、或痛苦、或分裂、或迷惘的靈魂,進而首先與現代中國作家的精神對話。因而,這部書不僅説明我們正確地認識歷史,而且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啟發我們的思考,從而樹立起具有現代意義的歷史觀。從總體上看,《準則》對發生在20世紀中國的政治風暴有一種清醒的還原意識,沒有盲從線性的歷史敘述邏輯,而是從龐雜而瑣碎的史料出發,在還原歷史現場的基礎上反思革命邏輯對這些作家的雙重影響,進而透視中國現代文學生態場域所密佈的精神暗影。我想,《準則》給讀者的啟示也正在這裡,由現代文壇上的人和事透視一代作家的精神求索與深刻教訓。


作者簡介:

吳投文,男,1968年5月生,湖南省郴州人。文學博士、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聯繫地址: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吳投文;郵編:411201。
電 話:13217321918。 E-mail:wutouwen@163.com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