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不是早晨──張耳散文詩集

這還不是早晨──張耳散文詩集

  • 作者 / 張耳
  • 出版社 / 釀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5-09
  • ISBN / 9789864450312
  • 定價 / NT$ 250
  • 優惠價 / NT$ 225
  有1人評分    分享:
  按讚:


2005年台北詩歌節特邀詩人


本書特色

1.著名詩人鴻鴻專序推薦

2.二○○五年台北詩歌節特邀詩人張耳暨《山緣》之後,最新的散文詩作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與自然建立新關係
鴻鴻

紐約的熱帶飓風桑蒂把老太太地下室裡經年累積與朋友家人的書信全部沖毀。老人痛不欲生,「我的一生,全完了,白活一世。」女兒見媽媽如此悲哀,在網上發貼,告訴大家母親的痛苦。老人在一個月之內,收到了兩萬多封信,從世界各地郵寄來,各式各樣,手寫的、列印的、帶圖畫的。

看來還不能對同類完全失望。

這篇〈帶圖畫的〉記事,出自旅美詩人張耳的新詩集《這還不是早晨》。一句結語,就把荒謬而殘酷的世界與人為的努力(雖然毫不對等)做了類比與評斷,令人一讀難忘。
張耳生於北京,二十五歲時赴美定居,如今在美國居住的時間,已經超過在中國的前半生。然而她仍以中文寫作,在兩岸及美國出版詩集,也從事中英詩的翻譯,並合編過雙語的中國當代詩選,還曾兩度來台參加臺北詩歌節。
張耳不姓張,取這筆名,或許是希望更大幅度地向世界的訊息開放。因為眼睛還能選擇焦點與方向,決定該看不該看、想看不想看的景物,耳朵卻是任何動靜,都只能照單全收。她1999年出版的《沒人看見你看見的景致》就有一輯同名的散文詩,像是自由聯想的「無內容寫作」,卻無比從容,簡直是引人遐思的聲音藝術。
隨著閱歷漸深,她的寫作越來越無拘絆,這本最新的詩集就是明證。張耳饒富興味地看著每天行經的草木、標語,也紀述著報章雜誌上的逸聞與隨想;有瑣細的家居生活,也有歷史及政治的批判。很難說她寫的是不是詩,因為她下筆文體自由:有分行詩、散文詩、植物辭典、甚至健身指南。但無論怎麼寫,通篇都帶有隨興的詩意,顯得詩與生活毫無間隙,極其自然地相容。也可見出詩人不在乎既有的標準或規範,只在意如何給自己最關切的物象與心思,找到恰當的表達方式。
張耳酷愛植物,還在詩集中為家裡及附近林間的草木羅列清單,「它們屬於自然,也屬於歷史,有故事,有詩,還包容更多」。對她來說,植物當然有感覺,不信請看酢漿草:「有人計算過它6分鐘合攏,30分鐘伸展。誰說植物沒有感覺不能運動?」
尤有甚者,她把文學視為精心構造的人工道路,「而森林在沒有路的地方,在另一空間,那裡沒有現成的語言。這也許就是詩的真諦?」張耳打破詩語言的約定俗成,另闢蹊徑,或許正是對「自然」的一種追隨?另一種趨近「真諦」的嘗試?就像赫塞說的:「森林裡沒有一棵樹不美,因為每一棵都有不同的樣子,依它自己的需要而生長。」我覺得張耳的寫作迄今,已經到了「沒有一首詩不美」的境地,也就是說,每個意念都找到自己生長的需要,於是也更貼近「自然」了。

台灣近年盛行的「自然寫作」,張耳的詩庶幾近之,尤其面對自然,不是出於玩賞、或視為人類心情的寄托,而是敬畏與珍惜。例如大家熟悉的「采菊東籬下」,張耳認為仍是以人為中心,「『東籬』由於人工的建樹,『采』也是人手的暴力。只剩下一個『菊』字,還可能是豔麗的園藝品種『江西臘』。『南山』顯然很遙遠。自然在這裡成了為人所用的風雅,兼有可以逃遁的派場。」秉持這種心念,張耳的自然寫作,把人縮到最小,卻展現了深刻的人文省思。她甚至把人最強韌的品質視為與樹類同──在描述紐約的多元族群時,詩人舉出一株老柳樹,揣想那是移民從家鄉河邊折下的嫩枝:「正插活倒插也活」。
張耳跟陶淵明雖然「派場」有別,心境則一。她蒔草、下廚(自嘲「做了母親的灰姑娘」)、散步(看到街上廣告也津津有味地浮想聯翩)、讀報(像是前引〈帶圖畫的〉),不追求冒險(雖然也四處旅行),卻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實踐與自然合一之道。例如她寫給大家的〈每日健身法〉,簡直是「行動詩」的最佳範例:

推開窗戶,如果窗戶推不開,就走出門,別帶手機和任何有開關的電器。走3分鐘,數自己的呼吸,找一個另外物種的活物(植物動物真菌昆蟲均可),仔細觀察6分鐘,再用3分鐘把觀察到的,不通過電器,口述給另一個人。(12分鐘)

以筆耕來比喻,張耳認為學術政論新聞報導等等是主糧,小說散文戲劇是蔬果,而詩,則是一座花園,無法增添營養,「只是讓人在花園裡漫步體會到生命之美、之悲、之神聖、之平凡、之短、之長、之甜、之苦和其他層次。」然而,體會生命之層次,是最難的,所以詩人總是「知難而進」。這個頑強的信念,讓張耳勇敢地張開耳朵,容納世間一切。

簡介

隨著閱歷漸深,張耳的寫作越來越無拘絆,這本最新的詩集就是明證。她饒富興味地看著每天行經的草木、標語,也紀述著報章雜誌上的逸聞與隨想;有瑣細的家居生活,也有歷史及政治的批判。很難說她寫的是不是詩,因為她下筆文體自由:有分行詩、散文詩、植物辭典、甚至健身指南。但無論怎麼寫,通篇都帶有隨興的詩意,顯得詩與生活毫無間隙,極其自然地相容。也可見出詩人不在乎既有的標準或規範,只在意如何給自己最關切的物象與心思,找到恰當的表達方式。
──鴻鴻

作者簡介

張耳

六十年代生於北京,在美國生活多年,寫詩多年,並從事中英詩翻譯,曾參與《一行》、《詩象》等海外詩刊的編輯。張耳著有數本詩集,包括《沒人看見你看見的景致》、《水字》、 《關於鳥的短詩 (雙語,Verses on Bird)》、《山緣》、《河與城(雙語,So Translating Rivers and Cities)》、《黃城根 一溜門》。她與陳東東合作編譯的《別處的集合──中國當代詩選(雙語,Another Kind of Nation: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在美國出版。
多次應邀參加國際詩歌節,研討會,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法國、葡萄牙、俄羅斯、秘魯、新加坡和美國各地詩會和大學朗誦和講演。張耳一貫以母語創作。她與丈夫女兒一起過家,現爲華盛頓州立常青學院教授。

目錄

序 與自然建立新關係 鴻鴻

此時無風
「自然」詩現在應該怎麼樣寫?
人還能走多久?
不結實的宴席

誰說植物沒有感覺
天然地被
叫菜就意味著可以吃
森林在沒有路的地方
做了母親的灰姑娘
與蕭紅們比
抄蕭紅的《沙粒》

精神的愉悅
神性的反省
帕特的石版
巡洋艦的三步曼舞

家雀
「紅莓花兒開」
雜草的野性
一首好詩

藝術是為什麼服務的?
海的憐憫
年輕詩人麥科昂
櫻桃無心無肝
「詩總是最難的」
艾蒿青青

911周年紀念日
三紋莓
頂天立地
水!水!水!
人被襯衫穿了
清真寺的光塔
曼哈頓伯力克(Bleecker)街上的幾條很特別的廣告:
旅途見聞
Croissant
華盛頓人沒有口音
咖啡
90後每日健身法
90後每周健身法
90後每月健身法
90後每年健身法
90後終身健身法
20、30後健身
應景詩的業務
國粹
一本糊塗帳
清單一:家裡的花草和矮小灌木
清單二:家裡的灌木
清單三:家裡的樹
暖和的門
真實的紅葉
玫瑰遊戲
請客人喝菜湯

炒菜的「香」味兒
月亮的相位
狼咖啡
正插活倒插也活
先驗
金雀兒
水墨寫意

孫中山醫生
看佛骨
帶圖畫的
自大的時代
合上書頁
那個冬天的雪
平庸導致的邪惡
結束

詩敢是最能包容的?
陀螺
惡狠狠的筆名
這頭一把交椅誰來坐?
敏感詞
這就是美國精神
北京的百年老樹
標語詩
趙雲的肚子
必不可少的一味藥
逗點我們的前半生
新刷子
騎馬打仗
我的中國結
無的四季歌
事的四季歌
生的四季歌
非的四季歌
用肉眼選擇
在北京上街
桂花南京
我有錢了
芒果與文冠果
人問
這還不是早晨
結語 自然與詩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秀威資訊

會員評鑑等級  2016/01/05  此會員所有評鑑

備註:感謝詩人阿鈍(《在你的上游》:http://showwe.tw/books/books.aspx?b=1461)授權此篇書評。 持異見(雖然張耳會發笑!)可同樣對形式感興趣的讀者如錯過這本 ...更多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