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人文史地
塞上年華
- 作者 /
孫永保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5-09
- ISBN /
9789865729943
- 定價 /
NT$
460
- 優惠價 / NT$
414
銀川,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因其特有的地理及氣候條件,擁有「塞上江南」之美譽。
這個美麗的西夏舊都在一九五○年代迎來了一批來自上海、只有女人跟孩子的家庭,接踵而來的紅色運動,讓她們經歷了波瀾起伏、傷痛卻堅忍不拔的塞‧上‧年‧華。
本書特色
● 文革回憶錄,歷經13年「知青」生涯,完整經歷了該時代的動盪。
● 作者擅於人物觀察,對於大時代下各階層的人物描寫細微。
● 銀川在地的事件與演變一一記述,形成獨特的人文風貌。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代序 不幸的種子,搏擊的靈魂
得知駝鈴(原名孫永保)先生的紀實性作品《塞上年華》近日要由臺灣出版,很為他高興。這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數日前,他邀我為這本書寫篇序。無論從哪方面我都無法承擔這份厚重的信任,但我事先讀過書的部分章節,曾被他不幸的經歷和頑強不屈的生活態度所感動。我和他有著同樣的遭遇和人生感悟,心靈相惜的兄弟情誼又讓我無法拒絕他的盛情,我只有勉為其難,把我讀過後的感觸寫出來,就以此作為序言吧。
上山下鄉運動,是幾十年前華夏大地上曾牽動了數千萬家庭的大事件。駝鈴先生作為親歷者,曾在寧夏南部山區林場生活了十餘載,其中的艱辛悲苦,非常人所能想像。先生懷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把自己的親身經歷訴之後人,為後代留下一段真實的個體遭際的文獻記錄。他披星戴月,嘔心瀝血數載,終於完成了24萬多字的初稿《崢嶸歲月》。初稿在網上連載後,廣受好評。特別是在知青群體中產生了很大影響。應廣大閱讀者的要求,駝鈴先生又虛心採納了眾多知青讀者的意見,經過近一年的加工、修改,對一些材料又做了必要的取捨,文字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壓縮了近四萬字。修訂版《塞上年華》將以更新的面目呈現在廣大的讀者面前。相信這部書將會給讀書界帶來新的震動,給上山下鄉運動的研究者和關注者提供新的視點,為後代,也為歷史留下一部真實而悲壯的生命的記錄。
駝鈴先生的經歷,在上山下鄉的親歷者中,是極具代表性的。駝鈴小學二年級時,母親帶著他們兄妹五人,從上海遷居寧夏。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失學、饑餓、貧困,得為生計操勞中度過的。17歲響應政府號召上山下鄉,到寧夏南部山區黃峁山落戶,一去就是13年。以他的初小文化程度,刻苦學習、銳意進取,躋攀於初、高中知識青年隊伍中而苦苦跋涉。他曾歷任班長、排事務長、會戰支隊的帶隊、團支部宣傳委員,曾抽調到固原地區戰備公路勘測隊、先後參加林建三師學毛著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和銀川市知識青年代表大會,並曾被選拔進入六盤山森林警察隊伍。駝鈴30歲返回城市,又不得不從工廠工人做起,埋頭苦幹,任勞任怨,一直做到副廠長、辦公室主任和企業經理等職務。在這期間,他經過刻苦的努力,拿下了西北政法學院法律大專文憑,並獲得助理政工師的資質。正在他躊躇滿志,一展宏圖之時,企業的改制使54歲的他被迫離崗。剛毅的他在困窘中謀求生路,自籌資金,創辦網吧,但網吧剛剛起步,又遭遇全國性的「治理整頓」,致使他不得不下馬。在寂寥中,不甘平庸的駝鈴決定寫回憶錄,以自己的經歷激勵後人。他從學習電腦打字開始,到全部書稿的獨立完成,其中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
駝鈴的一生,完成了多次角色的轉換,從幹農活,當林業工人、森林警察、再到工廠工人、副廠長、辦公室主任,最後到企業經理,從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下鄉青年,到能寫出二十餘萬字作品的作者!這一個個的足跡,一個個的成功,書寫出一個不幸者為改變命運,艱難跋涉,不斷攀升,最後終得涅槃的人生之路。駝鈴辛苦備嘗的人生之旅,讓我們看到一個男人的倔強和不屈,感受到一種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搏擊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我們在最黑暗,最絕望的時刻,能夠看到生命的曙光,正是這種精神,給了我們無限的力量,讓我們滿懷信心地去追尋那雖然遙遠,但卻璀璨炫麗的理想之光!
作為紀實小說,《塞上年華》的紀實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真實地再現了那個時代的歷史概貌以及普通人準確生動的生活細節,它通過眾多人物的情感經歷折射出那個時代的主流思想以及在民眾心靈中所引起的激蕩。特別突出的是,駝鈴以他的敏感和悲情為人們呈現出被歷史掩埋了的生活真相,讓觀者震愕,催人警醒。為共和國歷史,為上海和寧夏地方史的研究者提供了一段被漠視了的極為珍貴歷史資料,從這個意義上說,《塞上年華》具有極高的認識價值和史料價值。
《塞上年華》首次揭開了共和國歷史上一段鮮為人知的事實,讓人們看到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一群不幸而堅毅的女人們。歷史將會永遠銘記這一天,1958年11月28日!那一日,這些來自於上海的女人們只是因為丈夫被拘禁,就被「動員」攜帶家小,以「支邊」的名義集體遷居寧夏,她們被安置在銀川一隅倉促搭建起的「上海新村」,從此開始了這一特殊群體的苦難生涯。這群女人們,她們忍受著北方酷寒、乾燥等生活上的不適,承受著肉體上的摧殘和精神上折磨,獨立地負載起了家庭的重軛,她們摒除了女人所應該享有的本能的享受,像男人一樣,在這北部荒原上像群獸一樣艱難求生。她們的苦難,讓我想起了沙俄時期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們,這群貴族婦女拋棄了奢華的享受,遠離了父母的親情,義無反顧地陪同著丈夫一起流放到冰天雪地中的西伯利亞。這些自蹈苦海的俄羅斯婦女因為她們的忠貞和勇敢曾經感動過多少人!但這些俄羅斯女人在苦難中還有一個男人的臂膀可以依偎,而中國的這群上海女人們,她們連這一點安慰也被剝奪殆盡!她們像擎天柱,獨自支撐起苦難家庭的一片天地,在黑暗和寒冷中,用她們的博大母愛把光亮和溫暖給了更加可憐的孩子們。
《塞上年華》的第一章「尋找逝去的記憶」,用「背井離鄉」和「天地饑荒」兩節,詳細記敘了這段可怖的歷史。講述了駝鈴母親、黃狗媽、顧阿姨、王阿姨和自殺的母親等幾個上海女人的故事,其中最為突出的自然是作者的母親了。她在35歲這女人最豐腴的年華,斷絕了和男人的所有勾連,在無望的苦海中掙扎。為了五個可憐的孩子,活下去!這一定是她人生中唯一的信念。她白天在工廠勞作,晚上在燈下洗涮縫補,工廠下馬後,她為了三十幾元的工資,又去做火車煤炭裝卸工,在最困窘的時候,她靠賣血養活孩子們,積勞成疾的她被送進醫院,她顫抖的手伸出了五個手指,無聲地哀求醫生:我有五個孩子,救救我!朗朗的晴天之下,竟讓一位無助的母親絕望到這種程度,共和國的道義何在?人心何在?良知何在?
上海新村,這個共和國土地上的母系村社,當男性的光輝第一次輝映到這陰慘的部落,女人們和孩子們還沒有完全從快樂中蘇醒過來,社會的歧視,找不到工作的困窘,男人成為家庭累贅的現實,使得最早回歸家庭的那幾個男人很快被拋棄。自此這裡的女人們自覺地關閉了曾渴望男人歸來的大門。自此上海新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女人國!我不是歷史學家,我不能對這段往事作出任何準確的歷史判斷。我只是從人性的角度,對這一切存有質疑,俄羅斯作家鮑‧瓦西里耶夫談到他的名著《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創作時曾滿懷深情地談到婦女,稱她們是「為了愛和生兒育女而來到這個世界的」,我並不完全認同這種說法,但它卻反映了一條人們共同信奉的準則,那就是文明社會對女性的尊重、愛戴和保護。而我們卻以堂而皇之的理由,集體地將她們推向災難的深淵,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起碼的人道和憐憫到哪裡去了?回首這段往事,我們的決策者,執行者,擁戴者們,不該為此而汗顏嗎?公開和強調這段歷史細節,只是為了類似的歷史悲劇不再重演!只是讓人們知道,在我們華夏大地上,在我們共和國的歷史進程中,曾經生活過這樣一群苦難而偉大的女性!我們應該為她們而悲傷,為她們而驕傲!
《塞上年華》作為一部上山下鄉運動的辛酸史和個人的成長史,詳盡地追述了駝鈴不甘現狀,奮發進取的一生。從他9歲跟隨母親遷居銀川,因為貧困而失學,他為了糊飽肚子,掙錢補家,砸過石頭,脫過土坯,紡過羊毛,還撿糞積肥,跟著大人到農田勞作,甚至給人家洗衣、做飯、帶小孩。駝鈴悲苦的童年造就了他堅韌、頑強的個性和對弱者悲天憫人的同情。他從下鄉第一天起,從來沒有退縮過,艱苦的生活,繁難的勞作,他都坦然面對,無論是做農活,當林業工人,還是森林警察,他都刻苦耐勞,兢兢業業,他嚴肅認真地對待每一件小事,就連那個年代司空見慣的集體學習,他也一絲不苟地聽著,看著,把自己不認識的字逐一地標在書本上,他正是用這種方式,脫了盲,而且拿到了大專文憑。駝鈴的一生,歷盡磨難,但是他沒有被摧垮,諸多的苦難反倒成為一種動力,促使他在佈滿荊棘的道路上奮勇前行。駝鈴最讓我感動的還有他的慈愛之心,他對當年在他管轄下的被監管的天津知青,寬容、仁愛,對吃派飯的貧寒農家,他也是高出標準地付給錢和糧票。這種發自於心底的同情憐憫之心,或許來自於他童年對愛的渴求,對冰冷、殘酷的社會氛圍的鄙棄和厭惡。從這個意義上說,駝鈴是幸福的,他出自於苦難,但征服了苦難,在和苦難的角逐中,完善了自身,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塞上年華》中,還有一位讓我難以忘懷的人物──司汗青。他因為家庭出身而高考無望,「文革」前就落戶黃峁山。幾十年間,他備受磨難,九死一生,但最後他毅然放棄留在文化系統當官的絕好機會,選擇到汽車運輸公司,心甘情願地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基層領導。正是因為他對政治風雲的升沉起落徹底洞悉,所以他才更嚮往穩定平安的工作環境。他的正直、剛正和一顆同情弱者,危難中鼎力相助的菩薩心懷讓我無限感動。司汗青組建林建師文藝宣傳隊時,力排眾議,親自到偏僻的山間護林點,調回被打成現行反革命正隔離審查的北京知青文中甲,使其發揮文藝才華。司汗青最後清醒的人生抉擇和他悲天憫人的愛之心,在浮躁和人際關係日益隔膜冷漠的今天,顯得更加的可貴。
《塞上年華》作為紀實性作品,不僅注重全書的情節、人物和細節的真實性,而且為了強化歷史感,作者在每一章節前都有這一時段背景事件的記敘。這種把國內重要的政治事件和作者的個人經歷交叉映襯的方式,是本書的一大特點,也可以說是作者對紀實性作品創作的一個嘗試。這種寫法為人物的生活經歷提供了一個現實的、社會的背景,強化了作品的史實感和厚重感。但有時比重掌控不夠時,又容易產生喧賓奪主的感覺。另外,對有些歷史材料的引證、評估,也可能會存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當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下知青寫知青,似乎已經成了一個文化現象。這一類作品我涉獵不多,但在我接觸到的相關的作品中,駝鈴的《塞上年華》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有特點的。這部書已經在知青群體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駝鈴博客的點擊量就是無言的佐證。相信隨著這部書的出版發行,駝鈴會尋找到更多的知音。而更多的知青讀者們也會在這本書中,伴隨著駝鈴的人生之旅,回到自己曾經走過的艱難歲月,重新品味已經淡忘了的痛苦和悲傷,歡樂和激昂。對於年輕的讀者們,這本書將引領著你們去體味父輩們的艱難和困苦,你們將會跟著他們一起成長!
2015年4月16日於北京白堆子/邢廣惟
簡介
上世紀五○到七○年代,中國發生過很多熱血沸騰、跌宕起伏、舉世矚目的大事件。中國人民經歷了亢奮、低迴、激蕩、迷惘,一系列風雨交加、舉步維艱的歷程。作者以其親身經歷,客觀反映在那段歷史中,身處不同年齡、不同環境的不同感受;以其虔誠的筆觸,生動敘述大社會背景下作者眼中的家庭、個人及有關人物的多舛命運。
本書以時間、地點、事件爲基本線索,紀錄大社會背景下作者眼中的家庭、個人及有關人物的多舛命運,深刻反映那個時代的生活與人們的精神風貌,再現共和國第一代人成長經歷:從童年南北大遷徙,到饑寒塞北少年夢;從青年下鄉「文革」動亂,到「知青返城」落花流水。苦難與夢想、激情與現實,交織得難解難分。
讓你看見這三十年坎坷歲月,上下兩代人如何堅忍不拔地走過了一個時代。
作者簡介
孫永保
1949年12月出生於上海。1958年11月隨母親「支邊」遷居寧夏銀川。1966年3月「上山下鄉」到寧夏南部山區,歷經13年「知青」生涯。期間當過農民、林業工人、森林警察。並於1971年5月與一同下鄉的女知青結婚成家。1979年底返城回到銀川。由工人、副廠長、辦公室主任至企業經理,並自學完成了大專學歷,取得西北政法學院法律大專畢業證書及助理政工師任職資格證書。2002年企業改制,提前退休,開始《塞上年華》及雜文隨筆的寫作。
目錄
代序 不幸的種子,搏擊的靈魂/邢廣惟
前言
楔子
第一章 尋找失去的記憶
一、背井離鄉
二、天地饑荒
三、心中有個太陽
第二章 共和國第一代
一、上山下鄉
二、文化大革命
三、命運交響曲
第三章 蒼山如海
一、革命的婚禮
二、戰地黃花
三、問蒼茫大地
第四章 殘陽如血
一、泣天動地
二、魂斷高原
三、風雪迎春歸
後記──我的父親/孫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