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反沉冤──我的勞改三十年

鎮反沉冤──我的勞改三十年

  • 作者 / 王丕忠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5-06
  • ISBN / 9789865729844
  • 定價 / NT$ 340
  • 優惠價 / NT$ 306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本書特色

作者自民國革命後至今已逾百歲,此為他七十幾歲時的寫作,以平實的文筆深刻記錄了他受盡政府壓迫下的三十多年人生,寫出了在中國,右派(或者說是打成右派)的人的苦命與無奈。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寫在前面
  本書作者王丕忠是我的繼父。他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滄桑,今年整一百歲了。本書是他在二十五年前寫就的。在1989年春天那個震驚世界、當局卻不願提及的事件發生後,老人家懷著滿腔悲憤,奮筆疾書,寫下了這些可以作為歷史見證的文字。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份文稿一直無法出版,他的願望一直未能實現。
  回想二十五年前他寫作的情景,一切還歷歷在目。在一個很小的陽台改成的「書房」裡,他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炎熱的夏天,沒有空調,揮汗如雨,我回到家中總是看到那個不變的背影,令我至今難忘。每當他記憶模糊不清時,就到外面去邊走邊回憶,手指掐著、算著,想好了又回到小陽台上寫。他當時已經七十五歲,要把三十多年前的事回憶並記錄下來,並非易事。何況這回憶過程,用他的話說,是「重溫一遍痛苦的經歷」。若非有強大的信念做動力,這事是做不下來的。
  解放後,一個又一個政治運動似驚濤駭浪(參考附錄三:解放後重大政治運動一覽),能從這浪濤的擊打中活下來,實屬不易。尤其是「鎮壓反革命運動」發生在新政權建立伊始,打擊「敵人」更是嚴酷與決絕,被「鎮壓」而又能活下來的可以叫做倖存者。而在鳳毛麟角的倖存者中,有誰能在古稀之年,提筆著書,留下一份文字記錄?為此,我深信這十幾萬字是寶貴的歷史資料,自有它的價值,正像老人家在文中明白無誤地申明的那樣:我是書生,又已年邁,但在迫切的願望推動下,仍可利用拙筆與專政制度展開鬥爭,以親身的經歷揭露我國政治陰暗面中的一個死角,對民主運動多少能起一些作用。
  現在,這本書終於可以面世了,我想,繼父拿起這本書,必當欣慰於「告訴世人我所受過的苦難,是為了別人不再經受這樣的苦難,是為了歷史不再重演。」
  我們不懈地追溯歷史真相,保存歷史記憶,意義就應在此吧。
  王丕忠繼女
  高憶陵
  2014年10月

簡介

作者原是國民黨政府財政部下屬部門職員,1949年後留用,卻在1951年1月「鎮壓反革命」運動中以莫須有的「匪特」罪被逮捕,在違背司法程序的審訊後,以反革命罪判處徒刑12年。監禁期間,先後經歷了皖北治淮、修築西部鐵路以及在蘇北、內蒙農場的繁重勞動,遭受了非人的待遇以及難以承受的恐怖和苦難。
除此之外,書中還記錄了在大躍進、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動盪中目睹的種種駭人聽聞的慘劇。也特別提到了刑滿不予釋放,被迫「自願留場就業」,導致終身勞改的荒唐制度。

這是一位百歲老人25年前的泣血之作,平實而力求客觀。

作者簡介

王丕忠
1914年出生於江蘇蘇州,就讀於燕京大學經濟系,畢業後考入國民黨政府財政部下屬上海直接稅局工作。1949年後留用。1951年1月以「匪特罪」被拘捕,判刑12年,刑滿後留在勞改農場「繼續改造」,直至1981年冤案獲得平反。平反後作者在北京建立了家庭。曾擔任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的審校工作及英文教學工作。平生喜愛旅遊、讀書、下棋、收集石頭。晚年健康安樂,已逾百歲而頭腦清晰,腳力尚健。

目錄

寫在前面
作者自序

第一章 緣起
留用
積極分子
準備赴港
被捕

第二章 監禁和審訊
被捕之初
監禁生活
欲加之罪
車站路看守所
定案
紅色警車

第三章 提籃橋監獄
窗外的槍聲
監嘯
判決
複判

第四章 皖北治淮
投入勞改
治淮工程
轉移到蘇北

第五章 蘇北農場
棉田墾殖
因言起禍
逃跑計劃
創傷
陰謀暴動集團

第六章 西部地區築鐵路
巴王河大橋
糧食定量
55公里
評定勞動等級
39公里
吊人溝

第七章 內蒙保安沼農場
修旱壩
新大隊長
汛期
嚴冬
大躍進
「上訴」與複判
「自願留場」

第八章 農工隊階段
評工分
四清運動
「三忠於」
批鬥運動
王政委
「文革」後期

第九章 上訴平反
「文革」結束
上訴
平反

第十章 後記
補遺

附錄
附錄一 波叔與我們一家
附錄二 繼父其人
附錄三 解放後重大政治運動一覽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