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疆界與民族──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為中心

中朝疆界與民族──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為中心

  • 作者 / 刁書仁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8-12
  • ISBN / 9789863265085
  • 定價 / NT$ 520
  • 優惠價 / NT$ 468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以鴨綠江與圖們江為界的當代中朝疆界,始於何時?
箕氏、衛氏朝鮮的疆界又在何處?


本書特色

正本清源,由元中葉爬梳至明成化時期,澄清歷史原貌!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簡介

元末至明正統年間,大明王朝與高麗、李朝激烈競逐,高麗、李朝極力北拓疆土,大明步步退縮,變遷的國界,在這一百五十年內遂告定型!
本書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這一百五十年間中朝疆界的變遷作為研究對象,將中朝疆界的變遷與居住在中朝疆界地區的民族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從而闡明鴨綠江、圖們江為當代中朝邊界形成的歷史過程。
本書認為,這一百五十年間是中朝疆界發生重大變化時期,高麗、李朝乘元末國勢衰頹,政局混亂,以及元明交替,元朝勢力敗退,明朝勢力尚未到達中朝國境地帶之機,迅速向北拓展疆土。中朝東段邊界,由元中期以前的遼金舊疆,即兩國以龍興江(今朝鮮龍興江)以北的定州、長平至都連浦(今朝鮮連浦里一帶)一線為界,逐步地將其東北界向圖們江方向推進;中朝西段邊界,由鴨綠江下游入海口的保州(今朝鮮新義州)以西以鴨綠江為界,逐步地向鴨綠江中上游擴展。這期間中朝邊界是明朝一方步步退縮,高麗、李朝一方大力向北拓展,到宣德、正統年間,推進到鴨綠江至圖們江一線,從而基本形成了當代的中朝邊界。

作者簡介

刁書仁,
1954年10月生,吉林懷德人。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獲歷史學本科、碩士學位,於吉林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明清史、東北區域史、中朝關係史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東北旗地研究》、《近三百年東北土地開發史》、《明清中朝日關係史研究》、《明清東北亞史論》等,發表論文近百篇。

目錄

序言

CHAPTER 1 元朝中葉以前中朝疆界的歷史變遷
 一、先秦至唐朝的中朝疆界
 二、遼、宋、金時期的中朝疆界
 三、大蒙古國後期至元中期中朝疆界的變化

CHAPTER 2 洪武時期朝鮮半島女真族的歸屬與中朝疆界之爭
 一、元末明初居住朝鮮半島的女真族
 二、元明鼎革之際遼陽行省地區的形勢
 三、高麗王朝拓占半島女真故土
 四、明朝對女真地區的經略
 五、明朝對高麗拓占疆界的防範與鐵嶺衛設置之爭

CHAPTER 3 永樂年間中朝關於半島女真歸屬之爭
 一、明朝對女真諸部的招撫及其政策
 二、明朝與李朝交涉三散十一處女真的歸屬
 三、朝鮮「公嶮鎮」的地理位置

CHAPTER 4 明初「移闌豆漫」女真遷徙圖們江流域元朝故地
 一、「移闌豆漫」女真的原居地與遷徙圖們江流域
 二、斡朵里、胡里改部女真與朝鮮的關係

CHAPTER 5 永樂初年明朝招撫圖們江流域的女真與李朝的反招撫
 一、阿哈出建州衛的設置
 二、明朝對猛哥帖木兒的招撫與李朝的反招撫
 三、毛憐衛的設置

CHAPTER 6 永樂年間李朝向圖們江流域拓展領土及女真的抵制和鬥爭
 一、李朝設置慶源府與女真攻慶源之役
 二、「豆門血案」與慶源罷鎮

CHAPTER 7 永樂年間圖們江流域女真的遷徙
 一、阿哈出建州衛與猛哥帖木兒建州衛的西遷
 二、留居阿木河的斡朵里女真
 三、建州左衛回遷阿木河及與李朝的關係

CHAPTER 8 永樂、宣德、正統時期中朝西段疆界的確立及建州衛與李朝的關係
 一、高麗、李朝向鴨綠江中上游拓展疆土及鴨綠江成為中朝界河
 二、建州衛移住婆豬江與閭延事件的真相
 三、李朝兩次出兵建州衛與李滿住遷徙

CHAPTER 9 宣德、正統時期李朝拓疆置鎮與中朝東段疆界的確立
 一、猛哥帖木兒為明朝招撫叛軍及其遇難
 二、李朝拓疆置鎮與中朝疆界北移
 三、凡察、董山的西遷

CHAPTER 10 景泰天順時期留居圖們江上游以南的女真與李朝的關係
 一、留居圖們江上游以南的女真部落
 二、李朝對女真的政策
 三、毛憐衛浪卜兒罕遇難
 四、李朝北征兀良哈女真

CHAPTER 11 成化時期女真與明朝、李朝的關係
 一、明朝對女真朝貢的限制
 二、毛憐衛女真掠奪遼東與建州左衛首領董山遇難
 三、成化年間明朝與李朝兩次征建州女真

CHAPTER 12 嫌真兀狄哈女真與明朝、李朝的關係
 一、嫌真兀狄哈女真與斡朵里、兀良哈女真的關係
 二、嫌真兀狄哈女真與明朝及李朝的關係
 三、李朝北征尼麻車兀狄哈女真

CHAPTER 13 中朝邊境地區的貿易
 一、女真「進獻」土物與朝鮮的「回賜」
 二、女真與朝鮮的邊境互市貿易

結語
參考文獻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