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

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

  • 作者 / 蕭蕭
  • 出版社 / 釀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5-03
  • ISBN / 9789865696917
  • 定價 / NT$ 260
  • 優惠價 / NT$ 234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本書特色

1.蕭蕭為中生代代表性詩人,本書共收入八十一首具有禪意、禪趣、禪境的禪詩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相關影片

20150802穿梭星際間的一詩一句——蕭蕭X蘇紹連詩性對談紀錄

名人推薦

湛然月色明 讀《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有感
羅文玲

花散發香氣的時候
我剛剛離開老子這本書

所以你不必向枝枒探問鳥聲
鳥聲從不追逐白雲

品讀蕭蕭老師的詩,適合在清泠的冬天,更適合在枝枒剛剛探出頭的春日,儼然思入風雲之中,沏上一杯凍頂烏龍,隨著茶香氤氳,跟著詩文進入文學的逍遙之遊。《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收錄了1982年第一本詩集《悲涼》到2012的《雲水依依──蕭蕭茶詩集》,再加上近作(2013-14),共81首,長達32年的時間,著作已達136本的蕭蕭老師,品讀他的詩,如進入禪詩的長河,舒展奔騰,視覺與思緒都可以無限延伸。大學時代在台中蓮社參與明倫講座,讀過雪公太老師 李炳南教授一首詩「書味回時夜氣清,心苗得雨放新晴,乾坤今古渾無事,唯有湛然月色明。」閱讀《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心中流露出月色湛然的清明之感,故以「湛然月色明」為此文之題目。
記起過去我的求學歷程,碩士論文與博士論文都圍繞著「佛教文學」來思考,近兩年以《宋代禪學與詩歌關係之研究》,深入討論宋代禪宗與詩歌的關係,禪宗文學與美學是我研究與喜歡的領域。讀到老師的詩,總有似曾相識的熟悉,他的詩與六朝的傅大士那自在的氣度,或是王維的恬淡,乃至蘇東坡與大自然共生共息的詩風相近,是現代詩中珍貴的靈性之作,靜靜的在午後品讀,總有清明與喜悅在流動。
詩的的語言介於說與不說之間,如白靈所言「詩是弔詭的,他的意圖在表現出慾望與隱藏性慾望的兩極中擺盪」,而禪如詩家的切玉刀,是冷靜地觀照智慧,此種矛盾又多元的融合,可說是禪詩藝術的極高境界。
五色眩人耳目,可以征服一切顏色的就是白色,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些多元色彩,放在轉盤上快速旋轉就融而化成白色,蕭蕭的詩用淡然自然的方式去呈現文學的美好,作品中出現茶葉、月色、白雪、白雲等自然意象,這些自然現象與人的情感似乎融合在一起,令人動容。

一、淡然月色──禪與詩相隨

禪是宗教,禪是思想,禪是生活,禪是藝術;禪更是一種智慧。
禪是梵文「禪那」〈dhyana〉的音譯,漢語意譯為「思維修」,或者是「禪定」,本是古代印度宗教普遍採用的方法,作為調御身心正審思慮的法門。
禪宗的根本精神是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從佛性之不可言說,進一步認為一切思想、感情、意念、感覺等都是不可言說的,一旦說出,就成為相對的,無法完全表達其本意。
詩與禪相通的內在繫連大約有幾點:

(一) 禪和詩都注重內心的契悟

禪宗本是高度主觀化的哲學,境由心起,物由心生,「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是禪宗典籍中常見的語句。詩歌則是個藝術部類中,最重視性靈的表現方式。蕭蕭老師禪詩就有這樣的特質,水與石對話,風與松對談,萬物皆與人化作一體,融合為一,如:

〈澹泊天外〉

水潺潺是水與石相對談
風蕭蕭是風與松的聲籟在對焦
一切都澹了泊了
雲也淡了薄了
把世界推向很遠很遠,天之外,心之外
  ──《皈依風皈依松》(文史哲,2000),頁69

(二)禪和詩對語言有近乎相同的特殊要求

禪的最高境界是放棄一切語言,但是落實在傳法過程中,為了指點迷津,又不能離開語言,於是,禪師在語言的選擇上,詩歌在語言的運用上給予讀者充分想像的空間,使作品具有言外之意。蕭蕭老師的禪詩常有意在言外的生命啟發,我特別喜歡〈河邊那棵樹〉35首組詩,完全打破有情眾生與無情的自然的藩籬,落葉、滾石、月光、腳印,所有的大自然都有生命,可以思考,更可以說法,有著「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的無盡藏世界,每一首詩都可稱是經典之作。

〈河邊那棵樹〉3

河邊那棵樹
對落葉說:
你可以鏗鏘一聲告別我的昨天
卻不能隨意
飄離我的視線
你可以隨意飄離
我的視線
卻一步也無法邁出我
日日夜夜的思念
——《緣無緣》(爾雅,1996),頁87

〈河邊那棵樹〉22

河邊那棵樹
對滾石說:
久久滾一次
還是滾石
在風中,在水中
都有一些
傷逝的
青苔
增厚 生命的厚度
——《緣無緣》(爾雅,1996),頁106

〈河邊那棵樹〉28

 河邊那棵樹
對心情說:
風來,你反而等著風停
花開,你又癡等落英
為什麼不趁著風來 起舞
趁著花謝 瀟灑而行?
花香的路曲折得有些讓人心疼
——《緣無緣》(爾雅,1996),頁112

禪與詩在傳達方式以及創作手法上,特別注重比喻和象徵,這和語言的運用是互相聯繫的,說禪寫詩都需要機智,而擅於比喻和象徵是高度智慧的表現。不論是注重內心契悟,還是在語言比喻、象徵等方面的特色,蕭蕭的詩中融入更多自己對生活以及生命的省思與體會。

二、松間月明──思與情相依

禪宗偈詩就禪師而言,由於本心自性的無形無相,非語言文字所能傳述,因而若用符號語言去表述概念,可能會得到反效果;禪師於是選擇了意象語言,用比興的手法依意取象,藉象含意,用意象去創造境界,使意與象融合為一,避免文字誤導的弊病,將讀者引入境界之中,用心靈直接去感受,領悟自性,如此一來,「我心即山林大地」,而「山林水鳥皆念佛法」。用比興的手法托物寫景,而景物之外別有深意,使詩的內涵超越具體物象與語言文字的表面意義,掌握常理所不能及的精蘊,讓讀者在不可思議的玄奧處領悟佛性。
在一般人的經驗裡,熱焰裡不可能結寒冰,九月不會飛楊花,泥牛無法吼叫,木馬更不會奔跑,萬法無自性,因而常識經驗是不可靠的,如此景象適足破除常識之熱滯,若能突破景物的表象,則領悟之後的境界,自由自在,心不隨物轉而超然物外,大自然既是外在物象,也是內心的幻化。因此,禪師詩中的景象雖不是實際的景象,卻暗示實際的景象是無自性的,必須破除對物象的執著,才能悟入佛性。
用比興手法作詩,意象是經過選擇的。大自然中最能表現清曠閑適的意象如幽谷、荒寺、白雲、月夜、寒松,常出現於詩中,而暴風雨、烈陽、桃花、駿馬則甚少被提及,這大抵和禪師們大多住在深山幽谷有關,這些意象取之於大自然,而表達出來的卻又不完全是橫陳在我們眼前的大自然,其中已有內心世界的映照。這類的詩在宋代禪宗典籍《五燈會元》中俯拾皆是,茲略引數首:

青山元不動,澗水鎮長流。
手執夜明符,幾箇知天曉。
(夾山善會禪師,卷五,頁294)

世人休說路行難,鳥道羊腸咫尺間。
珍重苧谿谿畔水,汝歸滄海我歸山。
  (保福清豁禪師,卷八,頁492)。

霜天雲霧結,山月冷涵輝。
夜接故鄉信,曉行人不知。
(西竺尼法海禪師,卷十六,頁1084)。

山河大地、星辰日月無不體現著清淨的心境,人心中也有山河大地、星辰日月,透過意象的呈現,若能看出物象的虛妄而頓悟本心,便可解脫自在。
綜觀蕭蕭老師32年來的創作,也有這樣的特質,多達三分之二的詩作是小詩的形式,將組詩系列的作品也視作小詩來看,這些詩作都在百字以內或是十行以下,有些詩作一題多寫,如〈河邊那棵樹〉、〈我心中那頭牛啊〉系列,或是多題寫一,如書寫福建南靖〈雲水謠〉的系列作品,都能自然圓融自如,且含蘊豐富的禪思與禪趣。

(一)禪思的清泠

〈無涯〉

三十三天外,一朵雲
面對無涯時
我正背對著寂寞

當我轉身面對無涯
三十三天外那朵雲向著我的寂寞
赫!
飛奔而來
——《皈依風皈依松》(文史哲,2000),頁98

〈寂寞〉

揀盡寒枝不肯棲

東坡詞
仍然在卷軸裡,冷
——《後更年期的白色憂傷》(唐山,2007),頁15

蕭蕭老師在詩中流露出一般人可能經歷的寂寞與憂傷經驗,但是在詩人筆下,這些憂傷與寂寞的情緒都可以輕輕地放下,如花瓣落下不著痕跡。

(二) 詩情的溫度

〈無去處〉

快樂在花香散開的時候散開
憂傷在花瓣落下時落下

雲不深,卻也不知雲的去處
——《後更年期的白色憂傷》(唐山,2007),頁34

禪為詩家切玉刀,詩為禪家添花錦,禪學本是哲思的思考,清明的分析,將禪思融入作品之中,可以增添作品的深度,如〈我心中那頭牛啊〉當人的心遇見外面的困頓苦難時,詩人的心卻尋思並尋找生命的出口,自在淡定。

〈迴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轉頭,癲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留。
(普明禪師)

回頭一笑
那一笑還帶著一絲苦與澀
牛的苦與澀
我的苦與澀
石的苦與澀
都繫在一棵柳樹頭

柳樹頭的苦澀
則繫在我心頭
風,笑著,從牛背上撫過
——《緣無緣》(爾雅,1996),頁129

蕭蕭用現代詩歌的方式,呈現禪的思維,溫潤人心也交會出一道光。在視覺上,帶給讀者一種在銀色月光下散步的感覺,靜靜地去傳達出一種生命的美好。如冬日的午後,靜靜坐在陽光下,透過落地窗灑落的溫暖,帶給肌膚的感覺。

三、江清月遠──心與物合一

禪宗在士大夫身上留下的,主要是追求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與自然淡泊、清境高雅的生活情趣。在禪詩中感情總是平靜恬淡的,節奏總是閒適舒緩的,色彩總是淡淡的,意象的選擇總是大自然中最能表達清曠閒適的一部分,如幽谷、荒寺、白雲、月夜、寒松等,他們以虛融清淨、淡泊無為的生活為自我內心精神解脫的途徑,所以總是與塵世隔開,詩畫常常揮手而出,不加雕飾,顯得天真,自然。
大愛電視台「三代之間」的主持人李阿利老師,她是資深茶道老師,我則在明道大學通識課程講授茶道文學,蕭蕭在2013年10月用訊息傳遞茶席美學的境界送給我們,作為茶席布置擺設的參考,這些文辭與禪宗的意境是相近的,雖然都是短短的四個字,但是連著讀下來又如同另一篇美麗的詩篇,禪心與詩心相互輝映:

雲水依依 雲淡風輕 風行水面 一片冰心 一衣帶水 靜水流深
不著一字 月白風清 天心月圓 松間月明 人淡如菊 反虛入渾
飲之太和 蓄素守中 空山新雨 如將不盡 歲月靜好 石上泉清
淡不可收 雲破天青 江清月遠 大漠如新 俱道適往 悠悠天鈞
行雲流水 如見道心 風月無邊 乘月返真 馮虛御風 洗心如鏡

想起北宋時代的宋迪曾經創造八種山水畫的主題:

平沙落雁 遠浦帆歸 山市晴嵐 江山暮雪
洞庭秋月 瀟湘夜雨 煙寺晚鐘 漁村落照

這八景幾乎是後來士大夫畫家、詩人都喜歡的題材,這裡沒有震撼人心的暴風驟雨,沒有海浪波濤,就是寧靜、悠遠、朦朧、恬靜。是人的命運與大自然的和諧,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間的和諧。在禪宗追求自我精神為核心的人生哲學與淡泊自然的生活,影響士大夫、文人追求「幽深清遠的林下風流」的審美情趣。
蕭蕭禪詩呈現如江清月遠的審美情趣,大致有幾個角度:

(一)寧靜的無人之境:

在喧囂擾嚷的塵俗中,常會造成心理波動。禪宗在內心世界的平衡與求解脫給予文人一種省思與啟迪,亦外化成文學藝術作品,同樣是追求寧靜與恬淡的喜悅,而這種氣氛只能是「無人之境」,因此在詩中的意象只能是肅穆佇立下的山,明鏡般的水,潔白晶瑩、落地無聲的雪,永恆的天空,而非暴風雨、驚雷閃電,更非喧囂的人,最多人只能作為陪襯,渺小的陪襯。
禪宗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顯現,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在禪宗看來,無情有佛性,山水悉真如,百草樹木作大獅子吼,演說摩訶大般若,自然界的一切莫不呈顯著活潑的自性。蘇東坡遊廬山東林寺作偈:「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靜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山間的清風明月,溪水蟲鳴都化作有情,為眾生說法。
蕭蕭偶爾化身為茶葉、或是河邊的一棵樹,與大自然的草木共生息,在呼吸吐納之中,流露出悲天憫人的情懷,完全打通自然與人之間的經絡與脈輪,劃開了人與自然的層次,萬物與我合一,平等自然無所分別的同理心,如〈月色是茶的前身〉,這首詩中穿越時空,穿越前世與今生,去傳達用現代的科技電腦,也許是臉書,也許是email去傳送一種深厚的情意,以及另一種方式的陪伴,而作品中將月色,樹葉,都化身為有情有溫度的詩人之心。恬淡自然的畫面傳送出禪趣十足的滋味。

〈月色是茶的前身〉

前世欠你一片溶溶月色
我還你一路樹蔭
一路朗朗而過的笑

六六大順的夜晚
你又來夢裡鋪滿銀白
下輩子我會是自在的流雲
只負責逗引你抬頭開心

或許欠的是一陣花的芬芳
今生化成鍵盤鍵
陪你數算寂寥的清夜

此刻,你又以茶香
溫潤我 糾結的喉口
下輩子還是回復為竹梅的風吧!
可以翻閱你身上的綠葉
──《雲水依依》(釀出版,2012),頁38-39

(二)恬淡的潔白色彩

色彩對於感官的刺激作用是自然的,色彩也具有一定的聯想與觸發,如紅色使人聯想到血、火、戰爭,綠色讓人聯想到生命、樹林、大地,中國士大夫在現實世界中的壓抑與不順遂,期望在寧靜的環境中尋求心理平衡,因此他們厭惡令人聯想到喧囂繁雜塵世的豔麗色彩,偏向於恬淡的青與白等色彩。
從中國佛教的整體歷史發展看,佛教在宋代以後進入衰落期,對外來佛典的大規模翻譯和闡述基本結束,佛教自身在理論上已沒有太多心的建樹。然而,佛教文化在社會精神生活和思想學術領域都持續發揮作用,對社會各階層的影響保持相當的深度和廣度。以士大夫佛教為代表,持續將佛教義理人文化、理性化、學術化,成為宋代道學形成的一個因素,影響了往後中國佛教的發展。
宋代正處於中國社會大轉折的時期,處身其中的士大夫迫切需要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歸宿,士大夫佛教正是適應這種要求興盛起來,主要傾向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士大夫佛學堅持人本主義,發揮佛教宗義追求個性自由和特立獨行的精神,使佛教主題在一定程度上發生轉換。蕭蕭詩中白色佔據大多數,呈現一種月白的素雅色彩,如

〈欣喜〉

黑泥暗土裡
爆出一蕊白色嫩芽

笑,有了聲音
——《後更年期的白色憂傷》(唐山,2007),頁29

(三)圖畫的素雅呈現

蘇東坡有一次讀了王維的五言絕句 :「藍田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有感而發說:「味王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王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句話的來源。
王摩詰另有很有名的詩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很多畫家都很喜歡用繪畫來描繪這首詩句。歷代詩人的作品,適合拿來作畫的詩句很多,比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賈島〈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等等不勝枚舉。
熟悉古典文學的蕭蕭,其禪詩中亦呈現這樣的畫面,詩中有畫,讓人賞心悅目,閉上眼睛。詩中的畫面如在眼前,

〈觀音觀自在〉

那就一句話也不要


我們和山一齊坐下來
分坐河的兩岸
讓雨直直落在心裏
──如果有風
   也不妨斜斜的落
我們都能想像
雪融的樣子

雪融的時候
什麼話也不必說
  ──《悲涼》(爾雅,1982),頁150-151

蕭蕭回到福建南靖雲水謠看見滿山的茶葉,聞到空氣中飄散的茶香,以及一起同遊的好朋友,那份真摯的情誼與美麗的雲水謠景色,所寫的系列作品,隨文入觀,呈現出一種如詩如畫般的畫面,令人神往。

〈南靖雲水謠〉

風 無意說法
從高處的雲端飄近水湄
又飄向遠方
遠方 無心說法
任雲從山谷間聚攏
又散飛到天際
天 無能說法
千萬年來只讓一個謐字
吸引大地
大地 無處說法
卻容許綠色大聲喧鬧
綠 無法說法
只讓茶米心的香氣在雲水間 搖
   ──《雲水依依》(釀出版,2012),頁66-67

〈老榕與老牛──雲水謠所見〉

每一棵千年老榕都有幾度又幾度涉水的經
驗,因為另一棵令人心儀的榕樹總是住在
水的另一方。

另一方的水認得日日探臨的鬚根,他們俯
身問的不外乎春天喝白茶的那人,濺起了
水花,去了哪裡?

風吹過時,涉水而去的那人以為他真的提
起腳上了岸,其實卻滑入淡褐的茶湯日日
泅泳,從未醉過,也從未醒來。

從未起身,也從未撐起尊嚴卻自有尊嚴的
千年老榕,不必抬頭也知道白雲千載悠悠
,不必低頭也知道悠悠千載那水自在地流。

老榕早已放下喜怒哀樂如垂落鬚根那樣自
然,覷眼再看溪澗裡或站或臥,站著像一
堵土牆臥著像一塊巨大鵝卵石的老牛,多
少代了,雲去雲來,雨落雨停,只淡淡聞
著靈草青青香氣,像老榕垂落的鬚根隨風
隨水飄拂。
   ──《雲水依依》(釀出版,2012),頁72-73

(四)趣味的盎然生機

傳統的觀物方式,是以我觀物、以物觀物。以我觀物,故萬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而禪宗的「觀物」方式,則是迥異於這兩者的禪定直覺,它不是觀物論,而是直覺論。它的關鍵是保持心靈的空靈自由,即《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生心是金剛般若的精髓,對禪思禪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慧能在《六祖壇經》中,即提出「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體現無住生心的範型是水月相忘。不為境轉,保持心靈的空明與自由,即可產生水月相忘的審美觀照:「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留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五燈會元》卷16《義懷》),「寶月流輝,澄潭布影。水無蘸月之意,月無分照之心。水月兩忘,方可稱斷。」(《五燈會元》卷14《子淳》),「無所住」並不是對外物毫無感知、反應,在「無所住」的同時,還必須「生其心」,讓明鏡止水般的心涵容萬事萬物。事情來了,以完全自然的態度來順應;事情過去了,心境便恢復到原來的空明。「無所住」是「生其心」的基礎,「生其心」的同時必須「無所住」。
〈行腳僧的牽掛〉,這首作品就寫得非常出色,愛是第五元素,四大可以空,唯愛無法空。四大具體,無愛、世界就無法運轉。行腳僧,也逃不過人性之常,透過這首作品寫出深刻綿延的情感,穿越幾世的藩籬,愛可以無限延伸。

我是落單的行腳僧
走過一世風塵、兩世風霜、三世風雪
遠方那淡白的月
渺小為天邊無人注目的晨星

行雲一般的我
走在佛陀不在的路上
不倉皇,不匆急
讓祂趺坐於心尖裡小小的殿堂

絕棄所有紅紗線的情意
息心在兩排孔雀豆成樹前
空氣中傳來花的清香磬之悠遠
乾裂的莢果卻迸出七世睽違的你
——《聯合報.聯合副刊》2013年3月14日

蕭蕭的詩篇儼然如在月色中珈趺而坐,將全部的鮮白、調柔、清靜傾注,於是當晨曦初現彷彿照見溫潤、輕巧、淡定的如如本心。

四、月白風清─詩與境相諧

在風月無邊的靜夜裡,品讀《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集》,每一篇作品都傳遞出一種寧靜身心安頓的自在,是一種歲月靜好的沉澱,經過歲月釀出的純淨美好。
一生為詩歌,為推動文化教育,用詩的境教,在明道大學建立「追風詩牆」、「鳳凰詩園」、「詩學研究中心」,不斷思維如何為文學教育,不斷思維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讓詩歌的種子在自然的環境中走入生命。如維摩詰居士的隨緣自在,從容自得,儼然〈雪之白〉:

唯一可以降伏
所有顏色為一白的

雪,在暗夜裡慌黑
——《後更年期的白色憂傷》(唐山,2007),頁76

蕭蕭禪詩的境界深深地烙上了華嚴思想的無盡與圓融。華嚴思想的根本特徵是圓融,表達圓融妙喻的是《華嚴經》中奇妙的帝釋天之網。她取材於印度神話,說天神帝釋天宮裝飾的珠網上,綴聯著無數寶珠,每顆寶珠都映現出其他珠影,並映現出其他寶珠內所含攝的無數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攝,重疊不盡,映現出無窮無盡的法界,呈顯出博大圓融的絢麗景觀。圓融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禪的至境。蕭蕭《月白風清》表達圓融境的禪詩,彰顯著帝網交光、重重無盡、圓融諧和的美感特質。
閱讀蕭蕭禪詩,是洗滌心靈的妙方,每一字句都散播著清新的氣息,彷若提醒著我們在塵俗中保持覺醒,如同為心靈作SPA的自在舒坦,如這首詩呈現的自在灑脫:

山退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讓雲隨意飄著
雲退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讓山童的笛音隨意飄著
笛音退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岩石自如
水自在

「退」,讓水自在,讓雲自在,也讓吹笛的山童自在,「退」,讓一切自在。如同觀自在菩薩的寬容氣度,那是生命的大自在與大無畏!
蕭蕭的禪詩如醍醐灌頂,讓我們的心可以狂心暫歇,如雲散月明般,獲得大自在。調伏我們的心如同牧牛是不容易的功夫,就像黑暗的角落遇見陽光呈現光明,讓「岩石自如,水自在」,從詩中如見其人,詩人蕭蕭的心可以如如不動,如岩石自如,水自在,彷彿光明一直引領著,讓人有一股溫暖流動著!如春天的魔法輕輕施展在小葉欖仁身上,抹上新綠,綻放嫩芽,迎接春光與藍天!

2015立春之日 寫於明道大學開悟大樓


羅文玲: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

簡介

說禪寫詩都需要機智,而擅於比喻和象徵是高度智慧的表現。不論是注重內心契悟,還是在語言比喻、象徵等方面的特色,蕭蕭的詩中融入更多自己對生活以及生命的省思與體會。
──明道大學國文研究所所長 羅文玲

蕭蕭禪詩中,時而中斷聯想,促使讀者發覺自身意識的寫法,時而顯現靜觀萬物自得的空寂境界,也有不避諱直陳愛欲的赤裸文字,更有隨順人間情感的真誠畫面。
──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陳政彥

《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收錄了1982-2014,共81首蕭蕭具有禪意、禪趣、禪境的作品,循著這些詩章彷彿可以進入朗天曠地,舒展奔騰,讓視覺與靈性無限延伸,定靜的心流露出月色湛然而白、風涼如水之清。重新體會六朝傅大士自在的氣度,盛唐王維的恬淡清明,北宋蘇東坡不分晴雨與大自然共生共息的悅樂,是現代詩中可以窺見自性的珍貴之作。禪與詩相隨,思與情相依,縱任讀者跳脫語言文字之外,與禪與詩達成冥然相契的精神狀態,獲得特殊的閱讀的極大享受。

作者簡介

蕭蕭
本名蕭水順,臺灣彰化人,一九四七年生。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曾獲《創世紀》創刊二十週年詩評論獎、第一屆青年文學獎、新聞局金鼎獎(著作獎)、五四獎(編輯獎)、新詩協會詩教獎等。曾任中學教職三十二年,後任明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現為明道大學中文系暨國學所講座教授、人文學院院長。著有詩集《凝神》、《後更年期的白色憂傷》、《雲水依依——蕭蕭茶詩集》、《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詩評論集《現代詩學》、《臺灣新詩美學》、《現代新詩美學》、《後現代新詩美學》等。

目錄

頑石
讓水繼續流  之一
悲涼
與王維論禪
飲之太和  第一首
飲之太和  第二首
秋天的心情  第四首
秋天的心情  第六首
觀音觀自在
巨石與青苔 之一
白雲
燭燄與花朵
老僧
悟非悟
心即心
河邊那棵樹 選八首
我心中那頭牛啊!  甲篇選六
雪的去向
月在窗口
傷逝
不捨
白雲在心
唯一與永遠
空的天空
專寵
水戲  之十六
雲邊書―陽明山國家公園所見所思
鏡子兩面
到你夢裏棲息
浮動暗香
看水開花
與眾生相隨
澹泊天外
橫斜疏影
無涯
連綿
晨露兩滴  之(A)
石頭兩粒  之(A)
白雲雙飛  之(A)
寂寞三三兩兩  之(A)
陽關三疊  之一
飛天三式  之一
錯置三境界
寂寞
不捨啊!
欣喜
致佛陀
無去處
瀑布留白
雪之白
風的憂鬱
風霜無聲
枯葉飄落時
海的徒然
通過
葉底的太陽
花香一息
花香二息
花香三息
花香四息
任雲飄飛
石頭小子  其九
石頭小子  其十二
茶韻  連作
月色是茶的前身

南靖雲水謠
隨阿利老師雲水謠品茶
老榕與老牛―雲水謠所見
長教人 生死相許
凍頂烏龍
一葉茶
行腳僧的牽掛
我是一隻小鳥
分際―讀鄭愁予詩〈偈〉有感
蟬聲外
一切只是月色銀白
鼓與鼓之聲
無與無之聲
初冬心境  (一)
懸浮的微塵
﹝推薦文﹞一 湛然月色明 讀《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有感/羅文玲
﹝推薦文﹞二蕭蕭現代禪詩中的禪趣析論/陳政彥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