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人文史地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汪希文回憶錄
- 作者 /
汪希文原著;蔡登山主編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4-10
- ISBN /
9789865729370
- 定價 /
NT$
250
- 優惠價 / NT$
225
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的姪兒
清朝末代科舉進士江孔殷的女婿
寫出汪精衛與袁世凱的交往
道出江孔殷一生的傳奇!
本書特色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導讀】汪希文及其岳父江孔殷(霞公)二三事/蔡登山
汪精衛的父親汪琡,字省齋,籍貫浙江山陰(今紹興),後外出遊幕,由海道到廣東番禺(今廣州),從此便寄籍其地。汪琡元配為盧氏,生有一子三女,子名兆鏞(字伯序,一八六一至一九三九);一八七一年盧氏病歿,汪琡續娶廣東人吳氏,吳氏先育有三女,而後才生下兆鋐(字仲器,一八七八至一九○三)、兆鈞(字叔和,一八七九至一九○一)、兆銘(字季新,一八八三至一九四四)三子。「伯仲叔季」,汪精衛在四位兄弟中排行最末,而且是庶出的。
汪兆鏞幼聰慧,十歲能詩,年十八侍從父穀庵先生讀書隨山館,致力於經史古文詞。舉學海堂專課生,為東塾先生陳蘭甫之高足。與同邑梁鼎芬、陶邵學等遊,學益進。光緒六年補縣學生,十一年以優行貢成均。考用知縣。十五年舉於鄉,兩應禮部試不售,遂南歸,以刑名之學遊於州縣幕者有年。汪兆鏞長汪精衛二十二歲,汪精衛出生時,其父已六十二歲,但因食指浩繁,仍得奔走為幕。汪兆鏞為減輕父親的負擔,身為長子的他,對九位弟妹極為照顧,尤其是三位弟弟的課業更加注重,他扮演著「長兄如父」般地教之、養之。我們看汪兆鏞的《微尚老人自訂年譜》中說光緒十七年「余趨侍府君四會縣幕,命課仲、叔、季讀書」,光緒十九年又有「一省府君,並教授叔、季弟讀書」之句。光緒二十二年十三歲的汪精衛喪母;次年又喪父。再次年汪兆鏞到樂昌辦理鹽務,《年譜》中說:「二十四年戊戌,三十八歲,二月赴樂昌,仲弟留省教讀,叔弟留省學幕,余挈季弟、六妹、妻兒一同首途。」他特別將汪精衛帶在身邊,就近照顧。汪精衛在樂昌時,「從番禺章梅軒(琮)讀,致力文史經世之學」,其中章梅軒即是汪兆鈞的岳丈。汪精衛在樂昌這幾年,「學業獲得不少進步,長兄如父,家教嚴得近乎苛刻,汪背後雖有微言,但成年後還是很感激他的大哥兆鏞對他的教育和關懷」。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汪兆鏞的「叔弟」―兆鈞不幸遘疾遽歿,終年二十三歲。而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他的「仲弟」―兆鋐甫以縣試第一,補縣學生,但過沒幾天,卻染疫去世,年僅二十六歲。汪兆鏞至此雁行折翼,兄弟之間只剩汪精衛一人。
汪希文,號子申,是汪兆鏞之子,汪精衛的胞姪。汪希文生於光緒十六年九月初六日(一八九○年十月十九日),只比汪精衛小七歲而已。汪希文和劉紀文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是不同時。汪希文是國民黨元老古應芬的高足,而劉紀文則是古應芬的女婿,當時已訂婚,但未過門而古婉儀卻香消玉殞,惟劉紀文始終視古氏如父。汪劉兩人因古應芬而早認識,到民國六年,護法之役,孫中山在粵稱大元帥,劉紀文在大本營財政部為簽事(唐紹儀、廖仲凱分任部長、次長),汪希文則在內政部為簽事(居正、葉夏聲分任部長、次長)。兩人更加晨夕相見,北伐以前,彼此皆浮沉於宦海,不能說是得意。民國十六年,劉紀文一躍成為南京特別市市長,從此飛黃騰達矣,及後又出任廣州市長凡四年,可稱既富且貴。而汪希文在抗戰前,不過曾任廣東番禺縣長,後來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簡任秘書、汪偽政府時任行政院參事,外放浙江省政府委員,兼糧食局長,又調社會福利局局長,再調浙江省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論官階不過簡任一級。
說到汪希文外放浙江省政府委員,兼糧食局長,是民國三十一年汪精衛遣其返紹興掃墓,道經杭州,浙江省長傅式說設筵為之洗塵,席間詢問他在行政院擔任何工作,汪希文答稱核閱財政、實業、糧食三部之公事。傅式說乃邀其擔任浙江糧食局長,汪希文婉謝道:「你的好意,自當感謝,但我此次係奉命返紹興掃墓,倘省署於此時提出此事,家叔可能誤會我來鑽營做官,實有不便,請你另請他人吧!」翌日傅式說竟電呈南京行政院,請任命汪希文為浙江省政府委員,兼糧食局長。汪精衛接電後,乃徵詢行政院秘書長陳春圃意見。陳春圃答道:「部方與省方鬧意見,歷兩月而無法委出浙省糧食局長,以致影響民食,若由行政院內銓選人員出任,倒是折衷的辦法,今既由傅省長呈請,似可照准。」於是,遂提出行政院會議通過,由汪府任命。
汪希文曾婚金氏,民國十七年春,適喪其偶。悼亡後六年,也就是民國二十三年,才續娶江孔殷之十一女江畹徵(江孔殷有子女十八人之多,排行十一、十二是女兒畹徵、畹貽,餘皆為兒子)為繼室,當時汪希文已四十五歲,而江畹徵為二十九歲,汪希文說:「畹徵是江霞公(孔殷)太史之長女,家學淵源,受業於名孝廉馮侗若之門,學寫花卉於老畫家李鳳公。她能詩、能文、能畫。年二十九,始嫁筆者為繼室,其才華遠在筆者之上。記得她允許筆者求婚時,口占一詩為答云:『無限柔情無盡才,逸人風韻久名開。汪郎縱獲盈車果,不是知音也不來。』其風趣如此。」兩人結褵僅一年有餘,江畹徵不幸患淋巴癌,不治逝世,汪希文再見鼓盆之痛。
江孔殷(一八六四至一九五一),字少荃,廣東南海人。年少時好動,終日如蝦之跳動,人稱江蝦,他索性以「霞公」為別號,取「霞」字與「蝦」字諧音之故。霞公的先世以業茶起家發財,其父江清泉是上海的大茶葉商,綽號江百萬。到光緒九年他入學(俗稱中秀才)後,家道已中落。霞公年少時讀書不很用功,但聰敏過人,詩詞歌賦、詩鐘對聯這種表面學問,他都能來一手,也寫得一手很好的八股文,二十多歲在廣州文壇中便有「作手」之稱。遺憾的是,他連考三次舉人都名落孫山,八股作手大失威風,常自問:「難道我的文章不如人嗎?要不然,就是命中沒有孝廉公這份福氣了。」到光緒十九年又是鄉試之期,他於是以重金禮聘一個「槍手」,替他入場考試。本是作手,竟然要請槍手,而照理他應該躲起來,不要露面,但自己又覺技癢,又以低廉的代價,替別人入場做槍手。據掌故大家高伯雨查得的資料,這一科中的名人頗不少,大名鼎鼎的康祖詒(有為)獲雋,梁士詒之父保三亦中式,江孔殷中了,而他替李翹芬做槍手也中了。霞公興高采烈,大喜過望,立即命筆作一聯以自炫云:
作手請槍,要瞞人非為好漢;
闊佬響炮,過得海便是神仙!
「響炮」是科舉時代替人當槍手而獲中式的術語。霞公既是作手卻當槍手,既是闊佬(有錢人,他們大都不通文墨),卻又能中式,真是足以自豪的。
又經十餘年,霞公中光緒三十年甲辰科二甲第二十七名進士(汪希文的文章稱光緒二十九年,不確),是晚清最後一屆科舉進士,曾進翰林院,故又被稱為江太史。他點了庶吉士,回到廣州助兩廣總都岑春煊辦新式學堂,利用貢院舊址闢為兩廣優級師範(後來改高等師範,又再改廣東大學,進而改中山大學),封閉長壽寺,沒收寺產以充經費,霞公辦理此事相當出力,經地方大吏奏請,不必散館,即授職翰林院編修。後又斥資報捐江蘇候補道,但尚未補缺而清朝已滅亡了。
迨辛亥革命,霞公便趁早見風駛舵,首先剪去辮髮,附和革命排滿,他不過是想做民國官,不意胡漢民接任廣東督都之後,對霞公一直不甚重視,倘若他有所請託,多為胡漢民所拒。陳炯明是惠州客籍人,於廣州紳士的來龍去脈不甚清楚,眼見霞公才氣縱橫,似乎是能文能武,廣州河南同德里的太史第,平常裡都是「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的,因此陳炯明獨能給霞公以青眼,於是,陳炯明與霞公便深相結納起來。袁世凱的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是前清光緒甲午年翰林,江霞公是光緒甲辰年翰林,在昔時同稱為金馬玉堂人客,又是廣東同鄉,前輩與後輩,前清時在北京聚首,自然是頗為親熱,有其傳統友誼。
霞公因不滿胡漢民未能與之合作,無利可圖,且窺知陳炯明的心事,未能忘情於廣東督都的寶座。據說,乃於某夜特密約陳炯明到他的太史第密談,霞公表示他與梁士詒有舊交,可到北京一行,幫陳炯明除去胡漢民,並由陳接任廣東督都。陳炯明聽畢,認為正合孤意,乃贈送程儀巨萬,作為霞公赴北京活動的旅費。霞公向以長於交際,又是老於世故之人,見了袁世凱,自然說得頭頭是道,袁世凱自然十分高興,面囑梁士詒妥為招待。梁士詒當時曾對霞公表示,北京政府對於全國各省之決策,必須軍民分治,督都只管軍政,另設民政長管理民政,謂霞公如能使陳炯明確實擁護北京政府,當內定以霞公為廣東省民政長,霞公亦喜不自勝,乃居留北京,靜候佳音。
其時宋教仁在滬被刺一案,事態逐漸擴大,北京政府與國民黨之間,雙方劍拔弩張,東南四省督都,相繼發出通電,與國會議員相呼應,反對袁世凱對外大借款,聲勢咄咄逼人。袁世凱惱羞成怒,乃於民國二年夏秋間,先後免去江蘇督都程德全、安徽督都柏文蔚、江西督都李烈均、廣東督都胡漢民等東南四省督都之職。特任陳炯明為廣東督都。不久,李烈均在江西湖口豎起討袁之旗,汪精衛受黃興之委託,由上海南下,要督促陳炯明在廣東獨立,加入討袁陣線。陳炯明本是個充滿私心之人,他的本心是想靠著袁世凱,做其南天王的,此時勸他獨立討袁,當然不是他所樂聞之事。因此汪精衛此行特邀朱執信同往,汪精衛是黨中的先進,朱執信又是陳炯明的師尊,素為陳所敬畏的,汪、朱兩人合力,憑其三寸不爛之舌,一夜之間,卒將陳炯明說服。
陳炯明發出通電討袁,此時最難堪的,是居留在北京的江霞公了。袁世凱傳江霞公入總統府問話,聲色俱厲,連梁士詒也愛莫能助。幸而霞公究竟是聰明人,能言善道,他辯道:「人人都能生兒子,但不能生兒子的心肝,陳炯明如此反覆,是意料所不及,孔殷不謹慎之罪,蓋無可辭。」袁世凱尚有怒容,梁士詒代為緩頰,霞公乃辭出,就此買棹南歸,他的廣東民政長之美夢,就此破碎,這回是陳炯明拖累霞公不淺。
民國四年,霞公受聘出任英美煙草公司南中國總代理,與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激烈商戰。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是南海人簡照南、簡玉階兄弟創辦的。霞公指南洋煙草是日本人的資本,以入日本籍的簡照南出面經營,這在當時日本政府向中國施壓,強逼袁世凱簽署二十一條,導致全國反日,並抵制日貨的期間,無疑地是奏效了。結果南洋煙草的生意一落千丈,而英美煙草公司的煙就銷路大增。據高伯雨文中說霞公每年有二十萬元入息,也有人說不只此數。但只看他那種揮金如土的手段,就知他撈到「風生水起,盤滿砵滿」了。
一九三○年,霞公返居廣州,於郊區籮崗洞租得官荒地一千餘畝創辦江蘭齋農場和蜂場,改良水果品種、引進國外良種蜜蜂,得籮崗橙、黑荔枝及黃金蜂蜜等良種,至今享譽於世。他的妾侍蕊馨、五子譽桂、十一女畹徵分別在農場任總管、技師等職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家族實業。並興辦南崗至籮崗圩的小軌鐵路、興修水利,耗盡資財。直到一九三八年,廣州淪陷,霞公舉家逃難到香港,江蘭齋農場也停辦了。
與霞公同在香港的高伯雨說道:「江蝦在香港避難時,生活仍然多采多姿,因為他是大名流,交遊滿天下,慕虛榮的人都趕著和他相識。有什麼慶典、雅集,人們都請他參加,往往把他和張一麐安排在上座,以『德高望重』論。記得是中國文化協進會有一次不知開什麼會議,他應人家之請站起來講話,講話的內容已經忘記了,只記得他把他的女婿汪希文大罵了一頓,罵汪希文既然要請他去投奔汪精衛,為什麼不把你死了的老子搬去南京安葬云云。(汪希文的父親汪兆鏞,死於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一日,他是汪精衛的長兄。)同桌某君低聲對我說,江蝦罵女婿『正義凜然』,重慶方面已贈他港幣一萬元,聊可卒歲矣。」
一九四二年年底,霞公回廣州的太史第。抗戰勝利後,他在廣州還是安然無恙,只是年歲已大,又患了偏枯之病,當然沒有從前的豪氣。一九四九年以後,霞公仍居廣州太史第,初時沒有人注意到他,一九五一年佛誕日農曆四月初八,於廣州六榕寺失足,由是癱瘓,入荔灣區黎鐸醫院。是年廣東土改,南海農民追索「逃亡地主」,至醫院強行以籮筐抬返鄉裡,準備對其進行批鬥,霞公瞑目不語,一度絕食,歷四十一日而終。
江霞公之十三子江譽鏐(一九○九至一九八四),又名江譽球,別字江楓,藝名南海十三郎。早年就讀廣州河南南武中學,因頑皮鬧事而被逐出校。在香港大學習醫時,為愛情而中途離港追隨女友到上海,適逢「一‧二八」事變而不能回港,無法完成學業。他是三十年代名馳省港的年輕編劇家,為粵劇紅伶薛覺先編寫了《心聲淚影》,名噪一時。他的代表作還有《女兒香》、《燕歸人未還》、《李香君》、《幽香冷處濃》、《璇宮豔史》等。南海十三郎恃才傲物,創做事業如日方中時,卻遭逢愛情和事業的打擊,生活潦倒,更因神智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處流浪,最後一九八四年在青山醫院病逝。他的生平事蹟廣為流傳,最初被杜國威改編成為舞臺劇,並在香港主演,由謝君豪飾演。由於這套舞臺劇非常受歡迎,所以後來被改編成為電影,由相同的演員擔綱演出。後來再改編成為電視劇,於亞洲電視播映,並由林韋辰扮演。三種不同的影劇對他的生平有不同的演繹,亦帶給觀眾南海十三郎的不同面貌。
汪希文晚年流落香港,他也是命理學家,於當時的術數界頗負盛名。紫微斗數可說是混合了天文學、地理學、數學、統計學以及論理學,參考普通的常識再加上長時間的體驗而成的一種學問。它設計的原理便是利用天上的北斗星群(屬陰,主星為紫微)、南斗星群(屬陽,主星為天府)、紫微垣群星及其他的雜星為經,以先天八卦化合在後天八卦之內,配合以納音五行為緯,定局布星,用以預測人一生的際遇與禍福;利用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當時群星的相對應位置,來研究它們相互間的感應關係,進而推斷出人生旅途上的種種事件,以達趨吉避凶的最終目的。汪希文於遲暮之年,而尤需賣文為活;以他的詩書傳家,竟效君平賣卜,我們可以體味到他晚景的孤寂淒涼,與生活的清苦艱窘。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汪希文在香港《天文臺報》發表〈紀文已死吾猶生〉一文,記錄了自己的命造。他說:「我今年七十歲,現仍行癸巳運,今年太歲是己亥,己亥與癸巳,是天剋地沖,老早我認為今年該死,但不過四季多病而已,是否臘月可以壽終正寢,只有『天曉得』!幸而乃是太歲剋沖大運,不是大運犯太歲,災咎可望減輕,如能交到明年農曆正月立春節,則以後尚有四年好運,或者因我文字債欠得太多,上天要我還清債務,不容我早日息勞也。書至此,不能無感,因口占兩句云:『海濱寄跡苦岑寂,猶是塵勞未了身』可慨也哉!」四十六天後,也就是一九六○年二月十五日,他服安眠藥自殺於香港沙田萬佛寺。據他四兄說:「舍弟重要心理有二:一、篤信命理,以為今年必死,與其受病痛之纏綿,不如早求解脫。二、有自尊心。不欲啟齒求人,不欲累及親朋。以此兩點交織於心,故有此項處置。」
簡介
作者是汪精衛的姪兒,他寫出汪精衛與袁世凱的一段交往秘辛,道人所未道,彌足珍貴。作者喪偶後又娶江孔殷(霞公)之十一女江畹徵為繼室,因此對江孔殷的傳奇一生,描繪得栩栩如生。包括他在考場請槍手,而自己又當槍手,結果雙雙都中榜的事。他透過好友梁士詒向袁世凱遊說以陳炯明為廣東督都,陳炯明答應事成,給他廣東民政長的官位,奈何後來陳炯明被逼發出通電討袁,江孔殷的美夢自然飛了。江孔殷受聘出任英美煙草公司南中國總代理,與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激烈商戰。他用計將對方打敗,自己則撈到「風生水起,盤滿砵滿」了。
作者簡介
汪希文
汪兆鏞之子,汪精衛的姪兒。汪希文在抗戰前,曾任廣東番禺縣長,後來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簡任秘書、汪偽政府時任行政院參事,外放浙江省政府委員,兼糧食局長,又調社會福利局局長,再調浙江省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汪希文續娶江孔殷之十一女江畹徵為繼室,兩人結褵僅一年有餘,江畹徵不幸患淋巴癌,不治逝世。汪希文晚年流落香港,也是命理學家,於當時的術數界頗負盛名。一九六○年二月十五日,他服安眠藥自殺於香港沙田萬佛寺。
蔡登山/主編
文史作家,現為秀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目錄
目 次
【導讀】汪希文及其岳父江孔殷(霞公)二三事/蔡登山
第一章 袁世凱、汪精衛一段因緣
第二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一)
第三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二)
第四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三)
第五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四)
第六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五)
第七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六)
第八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七)
第九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八)
第十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九)
第十一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
第十二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一)
第十三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二)
第十四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三)
第十五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四)
第十六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五)
第十七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六)
第十八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七)
第十九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八)
第二十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十九)
第二十一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二十)
第二十二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二十一)
第二十三章 我與江霞公太史父女(二十二)
第二十四章 江霞公太史軼事補遺
附錄一 錢新之赴臺前的一件糊塗事/汪希文
附錄二 薛覺先與南海十三郎/汪希文
附錄三 記黨國元老古湘芹門下之「三文」──劉紀文-汪希文-陸匡文/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