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樹(下)

魔鬼樹(下)

  • 作者 / 潘壘
  • 出版社 / 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4-10
  • ISBN / 9789865871970
  • 定價 / NT$ 500
  • 優惠價 / NT$ 450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上,生長著一種會吃人的魔鬼樹;
這種植物的歷史,可以推溯到遠古恐龍們還在地球上活躍的那個時期。
它的體積非常大,像海底的大鱆魚那長滿吸盤的觸手一樣,
它向四周伸展出六片可怕而醜惡的葉子,以一種芬芳的氣味引誘和捕捉獵物。
但,據說其中一片葉子是不會捲曲的。


本書特色

潘壘是台灣1950年代文藝巨擘、1960年代港台兩地知名電影編導,惜被掩埋在時光的長河裡。作家隱地評論潘壘「文壇欠他,影壇也欠他」,因為潘壘「是時代的前行者也是時代的犧牲者」。為了讓這位跨文學與電影的奇才不要成為文藝界的遺珠之憾,特將潘壘18冊作品重新編校出版,讓讀者朋友能好好認識這位華語文藝界的經典作家。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潘壘筆下的孽子之逆

李瑞騰

秀威資訊科技所屬新銳文創將出版《潘壘全集》,責任編輯林泰宏君希望我閱讀其中的《魔鬼樹》,寫篇導論之類的文章。得知潘先生要出版全集,我感到高興;特別是潘先生才剛出版回憶錄《不枉此生》(左桂芳編著,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二○一四),早已在書肆消失了的他的文學著作,又將以新貌和讀者見面,覺得他確不枉此生了。
潘先生高齡八十有八。最近幾年,我幾次在文藝界重陽敬老聯誼活動現場遇到他,精神抖擻,風采依舊;記得第一次是師範先生介紹,我想他這一次和秀威結善緣,應該也是師範先生介紹的。
為此,我清查了有關潘壘的資料,特別是《魔鬼樹》,有一點小發現。
潘壘(一九二七年生)原籍廣東合浦,出生越南海防,一九四九年來台後,曾創辦文藝刊物《寶島文藝》,屬於大陸遷台一系作家。他一生重要的事業,除小說寫作以外,就是從事電影工作,於一九七五年舉家遷移香港後,成為香港重要電影人。
就文學表現來說,潘壘是一九五、六○年代台灣重要的長篇小說家,出版其作品集者皆當時重要出版社,如:明華書局、亞洲文化、野風出版社、紅藍出版社……等,一九七八年由聯經出版公司編成《潘壘作品集》十八冊,代表作品如《紅河三部曲》、《血渡》、《上等兵》、《魔鬼樹》等,寫在國共內戰中,從大陸流離台灣的滄桑歲月,歌哭浩歎,有轉進的積極性,也有黍離麥秀的哀音悲情。
《魔鬼樹》是一部超長小說,有一副題「孽子三部曲第一部」,根據台文館《二○○七台灣作家作品目錄》所載,該作一九六○年由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連載。這其實是一則不完整的敘述,該刊發行至八卷六期停刊,時為一九六○年八月,始刊《魔鬼樹》是八卷三期(同年五月),四期中,全書四十五章只發表了五章,一直要等到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十四日起,才在《聯合報‧副刊》連載了將近一整年(一九七八年七月四日止)。這時,《潘壘作品集》正由聯經陸續出版中。
《上等兵》倒由《文學雜誌》全部刊完(六卷六期到八卷一期),一九六○年由明華書局出版,從這裡可以看出潘壘和夏濟安、劉守宜(明華老闆,《文學雜誌》實際經營者,寫過一本研究梅堯臣的書)的密切關係。
《魔鬼樹》的大背景是一九四九年之國府遷台,寫一個企業家族在台之擴展及其內部成員之明爭暗鬥,涉及家族代間差異、倫常之變,男女之性與愛,商界和影視圈的權錢交錯,以及外省本省之融合調適等。華之藩老家在吳興,事業在上海。一九四九年春天把紗廠機器從上海搬台灣,設廠板橋,曾陷困境,後因緣際會有了轉機,並擴廠新店,住家也從杭州南路遷碧潭邊,購地新建兩層樓大別墅。
小說由一家人來看地,爭論是否砍掉荒地中央一棵極醜老榕樹開始(第一章);結束於華之藩去世,律師宣布遺囑,在父親的「愛」和「錢」之間形成的衝突與去取間,父親經由實證,把要分給子女的全部財富給約希,但約希放棄了,他只要「愛」,且忤逆乃父的交代,將那棵樹,一斧一斧地砍將下去,終至大樹倒下(第二十四章)。孽子之逆是為袪魅,實是一種新生。
小說人物眾多,單華府就有十九人,包含二老和六位子女(老大約謀已婚,生一男一女),及管家、婢女、廚子、司機等多人;此外,有兩組人馬,一組是靠華家企業「東亞」生活或業務有關的人,如協理虞庭彥、總務主任何叔齊、會計主任馬紹康、事務股長胡步雲(和老三大女兒約雯定婚)、律師陳彥和等,一組是前面一些人的愛的對象,如老五約希所愛葉婷和唐琪、老大約謀外邊追求的王寶美、老二約倫愛不到的黃薇(老管家黃三豐的孫女)、老四約翰的對象何小薏(何叔齊之女)等。戲份雖各有不同,但每一個角色的形象都算鮮明。
這是一個長篇,編印成上下二巨冊。由一個大家庭往外延伸,其人際關係複雜而微妙,單一敘述觀點很難面面顧到,所費筆墨之多可想而知。不過,作者駕馭有方,四處相互呼應。它既以「家」為主要場景,要寫的無非也就是「家道」之興衰,以及家人之愛恨了。
華家表面上看來興盛,但家庭成員的問題太多。老者老矣,華之藩看著眼前兒女不知不覺的成長改變,「從內心懼怕起來」,太太體弱,而他「在浴缸昏倒」後,「心中的那層陰影瞬間向四周擴散開來」(第一章)。他怕的是「將來」,會怎樣?他感受應該很深,或已預見家之四分五裂吧!
唯一一位被刻意栽培參與家庭事業的老大約謀,不只有私心,夫妻不睦,在外頭癡迷女人,而這位大少奶奶沉迷牌局,也搞外遇,她在搬家之際聽說新家鬧鬼,說:「鬧吧,把這個家鬧散了才好!」(第三章)可覘其心思。
而表面上最叛逆,最不被關愛的老五約希(他戲份最重,是小說主角),老太太說:「我們家老五呀,真是我前世的孽,只有他一個讓我煩心!」但大少奶奶卻說:「氣歸氣,老倆口心裡最疼的,還是他!」(第四章)老父親真的是疼他在心,還自己一個人去了約希租賃的小樓等他,卻在那裡發病(第四十章),最終卻立了那樣的遺囑,在其中寄寓「愛」的真諦。(第四十五章)
在時局混亂中流亡,上一代創造了他們的局面,有忠有義,下一代養尊處優,無憂患之心,想的盡是財產繼承問題,焉能不敗。這裡面有幾個教人心疼的角色,首先當然是華之藩和華約希父子;其次是和約希最親卻潦倒一生的三舅舅顧夢初;然後是最能體會約希,小說最後陪著約希「走出這個不再屬於他的家」的黃薇。顧黃不靠勢,用自己的方式生活,人格上顯得特別可貴。
這是一部非常豐富的小說,從家族姓「華」,且不斷強調是「中華民國的華」,說明作者通過「華之藩」的層層暗示、華家宅第之造設、「魔鬼樹」之老醜及其魅惑、遷台第二代之言行識見等,旨在探索「國」「家」興衰的內外成因,於當代之歷史社會,實有深刻的省思。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簡介

一九四九年,華氏大家族隨著國民政府遷台,生意在老父親華之藩的務實經營下蒸蒸日上,政商關係通達。
華之藩育有五子:老大華約謀善於職場交際,老二華約倫內向少言,老三大姐華約雯顧家、老四華約翰風流,老六妹華約姿的天真浪漫,主角華約希是家中的老五既離經又叛道!
華約希──父親眼中的孽子與家人眼中的逆子──周旋在健康愈下的父親的期待,以及各懷鬼胎的兄弟姐妹間,他選擇遠離家庭,獨力謀生。
然而,父親突然驟逝,並將全部的家產分配給各懷鬼胎的兄弟姐妹,華約希這個父親眼中的孽子,他從父親手中繼承的是……?

《魔鬼樹》是資深作家潘壘的長篇小說代表巨作!
故事錯綜複雜,從大家庭華氏一家往外延伸,寫一個企業家族之擴展及其內部成員之明爭暗鬥、家族代間差異與倫常之變、男女之性與愛、商界和影視圈的權錢交錯,以及外省本省之融合與調適!
潘壘以百萬字篇幅深刻敘述了四○至七○年代這三十年來台灣人的心態和社會演變的縮影,以及新道德觀,是台灣文壇不可不讀的時代巨著。

作者簡介

潘壘,一九二七年八月四日生於越南海防市。一九四九年來台,獨資創辦台灣光復後第一本文學雜誌──《寶島文藝》月刊。一九五二年起,全心投入小說創作,出版了《紅河三部曲》、《魔鬼樹》、《歸魂》、《狹谷》、《安平港》等二十三本暢銷著作,為台灣五○年代的文壇巨擘。其中多本著作被改編為電影登上大銀幕;長篇巨著《魔鬼樹》更在一九七二年被華視改編為連續劇,紅極一時。
一九六○年代進入「中影製片部」編導組,自此投身電影界編寫劇本。一九六三年受邀進入香港「邵氏」,是邵氏四大文藝導演之一,更被譽為保守年代最勇於創新的作家導演。七○至八○年代已編導過四十三部電影,合作過的演員有唐寶雲、鄭佩佩、王羽、李烈、柯俊雄、張美瑤、龍君兒、胡燕妮、胡茵夢等港台兩地知名巨星演員。
一九六二年以《一萬四千個證人》獲得第一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同年再以《颱風》一片代表台灣參加「亞洲影展」,揚威海外;一九六四年以《情人石》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並獲入圍肯定。其他電影代表作還有《金色年代》、《蘭嶼之歌》、《毒玫瑰》、《落花時節》、《新不了情》、《紫貝殼》、《天下第一劍》等片。
二○一四年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了《不枉此生──潘壘回憶錄》(左桂芳編著),訴說這位縱橫文壇、馳騁影壇的傳奇人物!
潘壘身為作家兼導演,其創作的小說或電影,不論在哪個年代都堪稱跨時代的經典之作!

目錄

總序 無擾為靜,單純最美/宋政坤
導讀 潘壘筆下的孽子之逆/李瑞騰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115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