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論

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論

  • 作者 / 計璧瑞
  • 出版社 / 秀威出版(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4-07
  • ISBN / 9789863262671
  • 定價 / NT$ 390
  • 優惠價 / NT$ 351
  有0人評分    分享:
  按讚:


1.本書兼具與統一研究對象的歷史性以及研究的當下性,具有高度的學術品位。
2.揭示影響臺灣社會文化變故的重要階段——殖民時期的臺灣文學研究。


本書特色

1.本書兼具與統一研究對象的歷史性以及研究的當下性,具有高度的學術品位。
2.揭示影響臺灣社會文化變故的重要階段——殖民時期的臺灣文學研究。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推薦序--- 劉登翰

臺灣文學研究在大陸,肇始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這自然得益於那個時期從政治到經濟,並且廣泛影響於整個文化的「開放」浪潮。打開國門,也打開了人們的文學視野。隨著一波波「臺灣文學熱」逐浪而來的臺灣文學研究,也呈現出一種非凡的「繁榮」景象。這一時期的研究,既受益於政治開放的推動,自然也不免要受到特定時期政治維度的囿限。隨著時間的發展,當潮頭湧過,泡沫拂去,文學(和它的研究)回到文學,一時的喧囂便開始靜息下來。從表面上看,近些年的臺灣文學研究,沒有了往常的「熱鬧」。一些因種種緣由進入這一領域的研究者,又因為種種緣由陸續退出這一領域,或轉向其他相關領域——例如港澳、海外的華文文學研究。這種情況相對於彼岸近年的臺灣文學研究,從冷清走向熱絡,形成鮮明的反差。然而深入地觀察,近年大陸臺灣文學研究相對的「冷」,只是熱潮過後回歸的正常和平靜。一批富於理論識見、精於文本分析、著力於扎實史料建設的中生一代研究者,始終默默堅持在臺灣文學研究的第一線。在表面「冷」的背後,是實質上內涵的「熱」,使這一領域的研究有了難得的深入和拓展。他們和另外一批在港澳和海外華文文學卓有建樹的中年學者一起,成為這一學科研究承續有序的新的中堅。
計璧瑞博士是他們之中值得敬重的一位。她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介入這項研究。那時她自北大研究生畢業不久,從中國當代文學學科轉入這一領域,起初跟隨北京大學教授汪景壽先生,做了一些臺灣旅美詩人的研究,繼而便將注意力集中在臺灣本島文學的討論上,尤其是在臺灣極有獨特歷史特徵和學術價值的殖民時期文學的研究。孜孜十餘年,從攻讀博士學位,以及此後繼續在大學的教職,她都始終抓住這一課題不斷深入和拓展。她是把臺灣文學既作為自己的職業(她在大學一直開設臺灣文學選修課),又作為自己的事業來進行的。臺灣文學,尤其是殖民時期的臺灣文學研究,相對於時下文學的另外一些部門,是一個不甚熱鬧,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比較寂寞的領域。加之她為人低調,性格沉靜,不愛張揚,她的努力,並不大能為人所認識;甚至有時,她所堅持的學術立場,還曾引起誤解。不過這一切,她都無所計較地淡然處之,以一種耐得寂寞的專注精神,在自己所認定的目標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堅持下去。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這部《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論》,是她多年耕耘的收穫。彼岸的臺灣文學研究,近年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史料的大量發現和整理。由島內各縣市文化中心牽頭組織對本地文學史料的搜羅與發掘,整體性地使臺灣自明鄭至當代以來這一漫長時段的文學事蹟和著述,清晰地展露在讀者面前,同時也激起了學者的研究興趣和熱潮。計璧瑞十分重視這些史料的發現,將之作為自己研究的史實背景和論說資源。然而她並不是平面的重炒這批史料,而是在史料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提煉自己的學術觀點,展開深入的解讀和詮釋。她的視野集中在「殖民時期臺灣」這一深刻影響臺灣社會文化變故的歷史時段上面;然而她的觀察視角和立論基點卻在今天,在整個東亞,在我們這個充滿了弱肉強食的星球和時代。她探視和剖析的焦點是「殖民時期臺灣」被殖民者的精神創傷,而這也同時是我們這個不幸星球上所有被殖民者共同的心靈創傷。因此,當我們閱讀這部著作時,我們一方面感到作為研究對象的歷史深刻性,另一方面又感到這一研究論題的當下立意,研究者鮮明的當下立場。對象的歷史性和研究的當下性,二者的兼具和統一,是這部著作的鮮明特點,也使這部著作有了較高的學術品位。
這一學術品位的獲得,有賴於作者廣闊的理論視野和理論與對象之間詮釋的契合度。在作者層層剝筍式的深入分析中,從整個論述體系的建立,立論的形成,文本的解讀,到結論的推出,我們都注意到作者對理論的重視,嘗試運用並初步形成一套與研究對象相契合的理論話語。早期大陸臺灣文學的研究,常被指稱為缺乏方法和理論深度不足。隨著一批在八九十年代教育背景下廣泛接觸西方各種新理論的中青年一代學者進入這一領域,這一不足有了明顯的改觀。然而,盲目搬用西方的新理論,甚至胡亂套用,並不是我們的目的,也不為讀者所歡迎。理論的有效性,並非只是理論的自我生產和演釋,而在於它對於對象的實踐。在這裡,理論是我們深入對象的一種方法(途徑)和剖析的工具。在這個意義上,文本以及由文本所構成的整個對象,是第一性的;而理論是進入對象的手段,是第二性的。計璧瑞在這部著作中表現出的對理論的極大重視,並不是純粹的理論演釋;她所關注的,是理論對自己研究對象闡釋的有效性,是理論與對象之間互相契合的解讀。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是這部著作值得稱道的另一個特點和優點。
在當前兩岸錯綜複雜的政治文化語境中,臺灣文學的政治敏感度很高。無論統獨,都十分關注文學,因此也很容易使文學越出自身而歸附於某種政治或成為某種政治話題。我們雖然希望,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但說說容易,做到卻難。作為意識形態之一種體現的文學,雖不能等同於政治,卻也不能完全與政治無關。置身如此複雜的語境之中如何堅持文學的立場,這就看不同作者的各自選擇和處置。我欣賞這部著作的作者所取的態度:理性和冷靜。對於兩岸的諸多問題,不僅文學,還包括政治和經濟,理性和冷靜,或許是我們取得和諧和發展的必要前提。
寥寥一點感想,是為序。

簡介

本書為大陸學者就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的諸多問題做出的深入探討。作者以問題研究的方式,適當引入文化研究方法,關注殖民時期文學的獨特經驗和被殖民者的精神創傷,對諸如殖民地處境與臺灣新文學的關係、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的文化想像問題、文學書寫對殖民現代性的認知、殖民時期文學的語言問題、殖民記憶與戰後文學論述的變異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做出了有說服力的解說。
閱讀本書,既可認知研究對象的歷史深刻性,又可意識研究議題的當下立意,理論與對象的相互契合、學術的立場與冷靜的論述風格,是本書的鮮明特色。

作者簡介

計璧瑞
文學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當代文學和臺灣文學。曾獲北京大學優秀教學獎及青年人文獎;多次應邀赴美國、韓國、日本及臺灣研究訪問、教學及擔任客座教授;完成大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專案「殖民地臺灣新文學論」;正在從事「兩岸視域中的文學深層議題」規劃專案研究。
已出版《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論》(簡體字版)、《臺灣文學論稿》等專著;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衝突下的民族意識形態》、《兩種理想的困境——析臺灣話文論爭兼及大陸國語運動》、《文學書寫中的殖民現代性表徵及其文化政治寓意》、《張道藩與國民黨文藝政策》、《西方之眼——論<看見十九世紀臺灣>的知識生產》等論文數十篇。

目錄

目 次
推薦序/劉登翰
導言

第一章 殖民地處境與臺灣新文學
第一節 殖民地臺灣的特殊境遇
第二節 歷史文獻中的社會發展脈絡和民族意識
第三節 個人化文本中的國族認同
第四節 衝突下的民族意識形態―再析個人化文本
第五節 殖民時期臺灣文學和作家身分確認的複雜和困惑

第二章 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的文化想像
第一節 文化想像的發生―在中文寫作中
第二節 文化想像的變異―在日文寫作中
第三節 遵從殖民者邏輯的想像―「皇民文學」

第三章 文學書寫與殖民現代性
第一節 文學書寫中的殖民現代性表徵及其文化政治寓意
第二節 左翼書寫與馬克思主義現代性論述 ..........
第三節 殖民現代性認知中的情感經驗和「超越」思維

第四章 殖民時期文學的語言問題
第一節 語言文字的殖民
第二節 語言運動與殖民時期語言困境
第三節 臺灣話文論爭與大陸國語運動
第四節  作為媒介和工具的語言以及日文寫作中的民族文化形態
第五節 語言創傷的繼續:第二次語言轉換

第五章 從殖民記憶到戰後論述
第一節 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局部論述的改寫
第二節 當代臺灣文學論述演變的個例分析
第三節 兩岸臺灣文學史寫作中的想像構成

結語
後記
參考文獻


最新評論

會員評鑑等級 我要寫評鑑

無。

無。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