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網路書店
- 社會科學
民主推進器--兩岸三地的公民社會
- 作者 /
蘇佳善
- 出版社 /
獨立作家(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 /
2014-01
- ISBN /
9789869006293
- 定價 /
NT$
360
- 優惠價 / NT$
324
公民,是社會對於國家權力和市場獨占的制衡。
當一個社會將「民主參與」視為每個人都享有的權利,這才是名符其實的民主。
民主再推進,需要每一位公民挺身而出!
本書特色
✓張五岳、蕭新煌、江明修、顧忠華、陳健民、陳錦棠、許水德、張博雅支持推薦
✓完整介紹「公民社會」及「非營利組織」的理論源起
✓親身訪問兩岸三地逾十位學者及香港社會福利署
✓詳細比較台港中的公民社會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名人推薦
【推薦序】張五岳
自從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由形式嚴峻變成形式和緩,兩岸三地的各項交流也日益頻繁。在政治上,台灣的海基會與大陸的海協會已經舉行了九次高層會談,簽署了19項協議;在經濟上,去年兩岸之間的貿易金額已經達1600億美金之多,在社會上兩岸人民往返的人次已達八百萬左右,今年大陸與港澳來台的旅客已經佔台灣境外觀光客的半數以上。面對兩岸三地發展難得的新格局,強化政治互信與經貿互利,頓時成為三方推動關係發展的主旋律。個人認為,兩岸三地的和平與發展,如果沒有廣大人民的互信、互助、互諒與互解為基礎,是不可能建構起真正和平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的兩岸關係。
在1840年以前,兩岸三地擁有共同的血緣、歷史與文化,但一百多年來各自歷經了英國、日本的殖民統治與兩岸超過一甲子的分治,使得兩岸三地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迥異。暫時擱置政治歧見、不同經濟發展模式,在社會與文化內涵上,如何真誠面對歷史所遺留下的若干差異,如何相互理解?相互觀摩?乃至相互借鏡,這是兩岸三地建構和平開創新局首先亟需面對與思索的第一要務。
個人認為在兩岸三地的互動中,長期來台灣所發展出的公民社會與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文化在現代化實踐中,相當值得重視珍惜與發揚的可貴資產。台灣不僅保存最完整的中華文化,其更根基深入民間,並融合移民特色和西方元素,加上近年新移民帶進的東南亞文化,他們相互衝撞與影響,不僅呈現出多元且涵納百川的特色,更能和平共處。如全球三大宗教盛事之一的大甲媽祖遶境,吸引兩岸數十萬民眾參與,這些民眾也並非全數為媽祖的忠貞信徒。
台灣也有根基相當深厚且充滿活力的志工文化,從全球性的到村里社區性的處處可見。其中以慈濟功德會最為國際社會所贊譽。45年前,證嚴法師看到病患因無人救治流下的一攤血,毅然走出清修室內,發動30位家庭主婦每天以竹筒存5毛錢,創辦「克難慈濟功德會」;如今慈濟功德會散布全球72國,為中國人與華人社會最受全球肯定的慈善機構,TIME更票選證嚴法師為2011年世界百大影響人物之一。它也是第一個獲准在中國大陸成立的慈善事業基金會,2010年聯合國召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大會,會中正式通過「佛教慈濟基金會」(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成為「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的特殊諮詢委員」(NGO in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ECOSOC)。慈濟致力於社會服務、醫療、教育等,被譽為「台灣的良心」。
台灣不僅有慈濟服務遍及全球的慈善團體,也有如陳樹菊一樣獨自一人行善的案例。陳樹菊是台東中央市場菜販,多年來共捐出了近1000萬新台幣作為慈善用途,包括幫助兒童和孤兒,以及建立圖書館等,美國《時代》雜誌和《富比士》雜誌分別將她選入了2010年最具影響力時代百大人物之「英雄」項目第八位和2010年亞洲慈善英雄人物第48位,2010年,她獲得了《讀者文摘》頒發的第4屆年度亞洲英雄獎。除了陳樹菊外,美國富比世雜誌2011年也公布,花蓮縣82歲榮民洪中海,榮登亞洲慈善英雄榜,因為他將畢生積蓄跟退休金600萬,捐給花蓮榮民服務處,照護花蓮地區的榮民遺孤,他說,錢夠用就好,這筆錢用在別人身上比在自己身上有用。富比世特別指出,此次評選不以捐贈金額多寡或在個人財產中所占百分比為標準,而是把目標擺在喚起大眾注意各種各樣的善人和義舉,從而鼓勵人們行善。
我多年來經常往返於兩岸三地,更經常接待來自大陸與港澳的各式各樣團體,走了不少地方,也接觸不少事務,對於台灣這塊土地或許有著濃厚複雜的情感,從大城市到偏遠山區,我經常因為這些默默耕耘的團體與個人而感動,也深感在兩岸三地互動中,他們不僅應該被重視,更應該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如今長期以來擔負我們內政部主管與服務上萬個民間團體的蘇佳善君,有意將他的碩士論文出版,作為指導教授,我認為蘇君這本理論與實務兼具之大作,對於了解兩岸三地公民社會的特質與發展,可謂難得的入門書與工具書。是以特別予以推薦,也期待兩岸三地的公民社會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能扮演與擔負起更積極的功能角色。
2013.10
簡介
公民,是社會對於國家權力和市場獨占的制衡。當一個社會將「民主參與」視為每個人都享有的權利,這才是名符其實的民主。本書完整介紹「公民社會」及「非營利組織」的理論源起,親身採訪兩岸三地逾十位學者專家的觀察,包括:江明修、林淑馨、徐世榮、陳健民、陳錦棠、陸宛蘋、蕭新煌、顧忠華、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員、香港社會福利署主任等人的見解,直擊台港中三地的公民社會發展現況。民主再推進,需要每一位公民挺身而出!
作者簡介
蘇佳善,臺灣澎湖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組畢業。
曾任內政部新聞科科長(2000~)、社會司社會團體科科長(2005~),現任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合作行政管理科科長(2013~)。
目錄
推薦序/張五岳
推薦序/蕭新煌
推薦序/江明修
推薦序/顧忠華
推薦序/陳健民
推薦序/陳錦棠
推薦序/許水德
推薦序/張博雅
Chapter 1 導論
「非營利組織」研究概況
「社會運動」研究概況
本書的切入點
Chapter 2 公民社會
概念
理論
發展
特徵
公民社會與國家關係
Chapter 3 非營利組織
概念
理論
興起的背景
社會角色與功能
台港中非營利組織的歷史
台港中的法規制度
台港中的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關係
Chapter 4 台港中的公民社會發展論壇
概念
發展比較
與政府及市場關係、影響與作用
關鍵與挑戰
Chapter 5 結語
發現
結論
建議
後記
參考書目
附錄 兩岸三地學者訪談記錄
編號代碼:A/林淑馨
編號代碼:B/顧忠華
編號代碼:C/徐世榮
編號代碼:D/蕭新煌
編號代碼:E/江明修
編號代碼:F/大陸學者
編號代碼:G/陳健民
編號代碼:H/陳錦棠
編號代碼:I/陸宛蘋